期刊文献+
共找到568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系统性自身炎症性疾病的皮肤表现
1
作者 郝飞 钱添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54-757,共4页
系统性自身炎症性疾病(sAIDs)是一类主要由天然免疫异常激活导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中皮肤是最常受累的部位之一,也是认识系统性自身炎症性疾病的重要线索。sAIDs并非仅见于单基因遗传病,涉及到多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但临床普遍存在诊断... 系统性自身炎症性疾病(sAIDs)是一类主要由天然免疫异常激活导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中皮肤是最常受累的部位之一,也是认识系统性自身炎症性疾病的重要线索。sAIDs并非仅见于单基因遗传病,涉及到多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但临床普遍存在诊断意识不高,容易满足于基本皮损的诊断,忽视对系统性疾病的认识。该文系统介绍了sAIDs的概念、分类、发病机制及皮损分类诊断等,以提升皮肤科医师对sAIDs认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自身炎症性疾病 自身炎症性荨麻疹性皮病 自身炎症性中性粒细胞皮病 自身炎症性肉芽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进展
2
作者 禹恺 帅哲玮 +1 位作者 黄洪军 罗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0-638,共9页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的常驻免疫细胞,其在大脑稳态维持和神经保护中发挥双刃剑的作用。在正常状态下,小胶质细胞通过监测环境变化维持大脑的稳态。当发生神经损伤或受到某些病理性刺激时,小胶质细...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的常驻免疫细胞,其在大脑稳态维持和神经保护中发挥双刃剑的作用。在正常状态下,小胶质细胞通过监测环境变化维持大脑的稳态。当发生神经损伤或受到某些病理性刺激时,小胶质细胞会迅速激活并启动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反应,从而引发神经炎症。小胶质细胞的适当激活可以通过抑制或清除多种病原体来保护大脑,但是过度的神经炎症则会导致神经元损伤,甚至死亡。这种炎症反应失调是多种CNS炎症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缺血性脑卒中等)病理发展的核心特征之一。近年来,随着单细胞测序、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针对小胶质细胞参与CNS炎症性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在炎症小体活化、表观遗传修饰、代谢重编程等方面。然而,由于小胶质细胞在不同的病理条件下表现出异质性和双重性,临床实践上靶向小胶质细胞的治疗手段仍未能普遍应用。该文以小胶质细胞为切入点,介绍其参与CNS炎症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靶向调控治疗策略,旨在为后续精准调控小胶质细胞功能、开发更多靶向治疗药物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神经炎症 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 致病机制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患者恐惧疾病进展和疾病痛苦间的关系及社会疏离的中介作用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睿 董诗奇 赵海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6-289,共4页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恐惧疾病进展和疾病痛苦间的关系及社会疏离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IBD患者216例,采用IBD痛苦量表(IBD-DS)、一般疏离感量表(GSAS)和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调查其疾...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恐惧疾病进展和疾病痛苦间的关系及社会疏离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IBD患者216例,采用IBD痛苦量表(IBD-DS)、一般疏离感量表(GSAS)和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调查其疾病痛苦、社会疏离和恐惧疾病进展水平,分析社会疏离在患者恐惧疾病进展和疾病痛苦间的中介效应。结果:IBD患者的IBD-DS得分为(107.32±33.97)分,GSAS得分为(38.69±8.80)分,FoP-Q-SF得分为(41.32±11.18)分。社会疏离水平越高和恐惧疾病进展水平越高的患者疾病痛苦水平越高[β(95%CI)=1.550(1.190~1.911)、1.093(0.792~1.395),P<0.001]。社会疏离在IBD患者恐惧疾病进展和疾病痛苦间的中介效应为0.129(95%CI 0.062~0.192),占总效应的26.4%。结论:IBD患者的疾病痛苦水平较高,患者恐惧疾病进展水平越高疾病痛苦水平越高,社会疏离在恐惧疾病进展和疾病痛苦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疾病痛苦 社会疏离 恐惧疾病进展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林强 陈如月 +7 位作者 崔宁迅 江璐 唐韩云 戴小妹 沈芸妍 朱赟 徐勤英 李晓忠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3-317,共5页
本文报告1例以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起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儿。女,5岁时出现视物模糊,根据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抗体阳性和头部MRI异常... 本文报告1例以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起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儿。女,5岁时出现视物模糊,根据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抗体阳性和头部MRI异常诊断为NMOSD,接受免疫治疗后病情缓解。8岁时发现血小板减少,经甲泼尼龙、环孢菌素和血浆置换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11岁时出现发热、血小板减少,同时有淋巴细胞减少、贫血、低补体血症、抗核抗体阳性、抗SSA阳性、抗Ro-52阳性和抗SSB阳性,诊断为SLE;经蛋白A免疫吸附、皮下注射泰它西普、口服泼尼松和霉酚酸酯等治疗,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后出院,病情稳定。复习文献显示,以NMOSD为首发症状的SLE患者,多数有抗DNA抗体阳性,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关节疼痛/关节炎、发热、血常规异常、低补体血症、蛋白尿。部分患者有视力受损、肢体瘫痪等后遗症。因此,对于NMOSD患儿,应警惕有SLE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视神经炎谱系疾病 视觉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WEAK、KIM-1及RPR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疾病活动程度、肾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赵申 李俊杰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5-679,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素样凋亡微弱诱导剂(TWEAK)、肾损伤因子1(KIM-1)及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比值(RPR)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疾病活动度、肾损伤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襄阳市中心医院42例初诊SLE患儿(SLE组),另...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素样凋亡微弱诱导剂(TWEAK)、肾损伤因子1(KIM-1)及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比值(RPR)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疾病活动度、肾损伤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襄阳市中心医院42例初诊SLE患儿(SLE组),另收集同期40例健康体检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将SLE患儿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分为(≤9分)24例和高疾病活动度组(>9分)18例,根据是否伴有肾脏损害分为LN组31例和非LN组11例。检测所有受试对象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血小板计数(PLT),并计算RPR;ELISA法检测血清TWEAK、KIM-1水平。结果:SLE组血清TWEAK、KIM-1及RPR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疾病活动度组SLE患儿血清TWEAK、KIM-1及RPR水平均显著高于低疾病活动度组(P<0.05);LN组患儿血清TWEAK、KIM-1及RPR水平均显著高于非LN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PR与SLEDA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TWEAK、KIM-1与24 h尿蛋白呈显著正相关(P<0.05)。RPR评估SLE高疾病活动度的AUC为0.744(95%CI 0.657~0.818),显著大于TWEAK、KIM-1评估的AUC分别为0.678(95%CI:0.588~0.760)和0.598(95%CI:0.505~0.686,P<0.05);TWEAK和KIM-1预测LN的AUC分别为0.847(95%CI:0.773~0.905)和0.773(95%CI:0.690~0.842),显著大于RPR预测的AUC为0.645(95%CI:0.555~0.727,P<0.05)。结论:SLE患儿存在TWEAK、KIM-1及RPR水平变化,其中RPR对SLE疾病活动度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而TWEAK和KIM-1对LN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肿瘤坏死因素样凋亡微弱诱导剂 肾损伤因子1 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比值 疾病活动度 狼疮性肾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患者疾病负担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徐军 高亚南 +2 位作者 徐涯鑫 姚亭 陈亚梅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744-1750,共7页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因疾病反复发作且迁延不愈,导致较高的疾病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同负担程度对患者健康状况产生不同影响,然而IBD患者的疾病负担类型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探究。目的探讨IBD患者疾...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因疾病反复发作且迁延不愈,导致较高的疾病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同负担程度对患者健康状况产生不同影响,然而IBD患者的疾病负担类型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探究。目的探讨IBD患者疾病负担的潜在剖面,分析不同潜在剖面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3年6—10月,选取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就诊的IB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中文版炎症性肠病患者疾病负担程度量表及心理弹性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对IBD患者疾病负担进行分类,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类别患者的特征差异。结果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4%。IBD患者的疾病负担特征可分为3个类别:高负担-疾病应对困难组(n=147,61.0%)、中负担-感知疼痛与形象组(n=75,31.1%)、低负担-心理情绪组(n=19,7.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负担-疾病应对困难组与低负担-心理情绪组相比较,无固定工作、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易归入高负担-疾病应对困难组,家庭年收入高、病程长、无并发症、心理弹性良好的患者易归入低负担-心理情绪组;中负担-感知疼痛与形象组与低负担-心理情绪组比较,年龄越大、文化程度高、复诊次数多、无手术经历的患者易归入中负担-感知疼痛与形象组,家庭年收入高、病程长、无并发症、心理弹性良好的患者易归入低负担-心理情绪组;中负担-感知疼痛与形象组与高负担-疾病应对困难组比较,已婚、无固定工作、病程长的患者易归入高负担-疾病应对困难组,而复诊次数多、无手术治疗的患者易归入中负担-感知疼痛与形象组(P<0.05)。结论IBD患者的疾病负担具有明显的分类特征,分为高负担-疾病应对困难组、中负担-感知疼痛与形象组、低负担-心理情绪组3个潜在剖面,其影响因素是年龄、婚姻情况、工作情况、文化程度、年收入、病程、复诊次数、手术经历、并发症和心理弹性水平。医护人员应注意鉴别不同患者的疾病负担水平,重点关注高负担患者,加强IBD症状管理和心理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疾病应对能力和心理弹性水平,减轻其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疾病负担 潜在剖面分析 护理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干预cGAS/STING信号通路调节炎症性疾病研究进展
7
作者 李诗曼 张慧中 +8 位作者 付京 刘娟 徐晓涵 阮意丹 张永强 张萍芝 姚爱娜 倪健 董晓旭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977-2985,共9页
炎症反应是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会导致多种炎症性疾病。近年研究表明,环磷酸鸟苷-磷酸腺苷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在炎症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中药活性成分及复方如人参皂苷Rd、大黄素、益肾... 炎症反应是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会导致多种炎症性疾病。近年研究表明,环磷酸鸟苷-磷酸腺苷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在炎症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中药活性成分及复方如人参皂苷Rd、大黄素、益肾泄浊方等,均可通过调节cGAS/STING信号通路影响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调节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作用机制与调节cGAS/STING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包括抑制cGAS或STING的激活、调节下游信号分子的表达、抑制mtDNA、抑制DNA损伤等。本文概括了cGAS/STING信号通路与炎症反应的关系,系统综述中药干预该信号通路调节肝炎、肾炎、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肺损伤炎症、神经系统炎症、气道炎症等疾病的作用机制,以期充分挖掘其临床药用价值,为炎症性疾病多靶点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cGAS/STING信号通路 炎症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患者疾病负担与心理社会适应的联合网络分析
8
作者 董林培 刘婷 +3 位作者 方秀青 刘文静 杨梦洁 张梦繁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74-78,共5页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疾病负担与心理社会适应的联合网络,识别关键症状及其潜在影响机制,为开展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便利选取263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使用炎症性肠病疾病负担程度量表和心理社会适应问卷进行调查。通过网络分析构建...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疾病负担与心理社会适应的联合网络,识别关键症状及其潜在影响机制,为开展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便利选取263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使用炎症性肠病疾病负担程度量表和心理社会适应问卷进行调查。通过网络分析构建联合网络模型,识别核心节点和桥梁节点。结果网络分析显示,情绪(Str=1.222,Bet=60.000,Clo=0.007)、焦虑/抑郁(Str=1.213,Bet=38.000,Clo=0.006)、身体形象(Str=1.120,Bet=30.000,Clo=0.006)是联合网络的核心节点,情绪(Bridge Str=0.612)和睡眠障碍(Bridge Str=0.413)是关键桥梁症状。情绪和睡眠对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最大(EI=-0.613、-0.323)。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疾病负担与心理社会适应之间存在复杂关系,情绪、焦虑/抑郁和身体形象、睡眠障碍是干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疾病负担 心理社会适应 焦虑 抑郁 身体形象 睡眠障碍 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和炎症性肠病患者核磁共振神经影像学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孙凡珺 潘星辰 佟丹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1-548,共8页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FGID)和炎症性肠病(IBD)是临床上常见的2种胃肠道疾病。FGID是一组非结构性改变的胃肠功能障碍,以肠易激综合征(IBS)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较为常见;IBD是一组具有明确病理学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FGID)和炎症性肠病(IBD)是临床上常见的2种胃肠道疾病。FGID是一组非结构性改变的胃肠功能障碍,以肠易激综合征(IBS)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较为常见;IBD是一组具有明确病理学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 2种亚型。近年来,FGID和IBD发病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具有较高复发率,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进一步研究发现精神和心理状态异常等神经系统异常在FGID及IB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胃肠与精神疾病的共病现象来自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即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双向沟通存在异常,脑-肠轴学说成为该领域研究热点。若采用可量化的评估手段筛查和识别与FGID和IBD密切相关的关键脑区,并基于脑-肠轴学说对患者进行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联合用药,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目前,神经影像学研究已为医生理解FGID和IBD神经系统变化提供了初步成果,但尚缺乏基于脑-肠轴神经影像学研究在胃肠道疾病中应用的系统性评价。本文就FGID和IBD患者的脑结构与脑功能改变和基于神经影像学分析脑-肠轴学说在FGID及IBD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从而为未来基于脑-肠轴推动FGID和IBD个体化精准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 炎症性肠病 脑-肠轴 核磁共振成像 神经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益母草防控母畜产后炎症性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廖玲玲 宣泽义 +5 位作者 陈少梅 曹艳红 奚玉莲 谢恒生 黄焕昌 胡湘云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8-83,共6页
试验旨在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益母草防控母畜产后炎症性疾病的分子机制。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数据库(TCMSP)获取益母草的有效成分及其潜在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得乳房炎、子宫内膜炎、阴道炎的靶点。通过STRING... 试验旨在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益母草防控母畜产后炎症性疾病的分子机制。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数据库(TCMSP)获取益母草的有效成分及其潜在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得乳房炎、子宫内膜炎、阴道炎的靶点。通过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关系网络(PPI),利用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开展动物试验以检测益母草对母猪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益母草含有10个活性成分,涉及223个靶点,与母畜产后炎症性疾病的交集靶点为1023个。GO富集分析显示,325个生物过程条目涉及对浆细胞分化和B细胞凋亡的正向调节等;26个细胞组成条目涉及胞外区、染色质、膜筏等;75个分子功能条目涉及细胞因子活性、蛋白质二聚化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得到175条信号通路,涉及癌症、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L-17)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MAPK)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等与炎症相关的通路。动物试验结果显示,添加益母草粉可以显著降低母猪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P<0.05),显著提高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P<0.05)。研究表明,益母草可以通过槲皮素、山柰酚、花生四烯酸、异鼠李素、益母草碱、水苏碱等活性成分,通过炎症相关信号通路作用于肿瘤蛋白P53(TP53)、TNF、IL-6、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APK14)、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3)等靶点,从而防控母畜产后炎症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母草 母畜产后炎症性疾病 网络药理学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炎症性关节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院一蔚 叶子丰 +2 位作者 张乐 欧梁 匡建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8-432,共5页
炎症性关节疾病是一类普遍存在的慢性关节病变,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痛风性关节炎等,通常会导致疼痛甚至关节畸形。其发病机制复杂并与多种因素有关。中性粒细胞作为身体的第一道防线,在病原体侵入的早期阶段起着重要... 炎症性关节疾病是一类普遍存在的慢性关节病变,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痛风性关节炎等,通常会导致疼痛甚至关节畸形。其发病机制复杂并与多种因素有关。中性粒细胞作为身体的第一道防线,在病原体侵入的早期阶段起着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从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中释放出来,诱捕和杀死微生物,保护机体免受入侵。然而,近期研究表明,虽然NETs在体内防卫中发挥作用,但过度或异常激活的NETs在多种疾病中起着推动作用,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肿瘤等。但对NETs在炎症性关节疾病中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该文梳理了NETs的生理特点、形成条件,以及与炎症性关节疾病的联系,以期为有效治疗炎症性关节疾病寻找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炎症性关节疾病 发病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炎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思考与探索
12
作者 曹沛 栾庆先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2-858,共7页
牙周炎已成为全球广泛流行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全球范围内约11%成年人患有重度牙周炎,我国35岁以上人群牙周健康率不足10%,中老年牙周炎患病率高达82.6%。在公共卫生视角下,牙周炎不仅侵蚀口腔健康,更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认知障碍等慢... 牙周炎已成为全球广泛流行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全球范围内约11%成年人患有重度牙周炎,我国35岁以上人群牙周健康率不足10%,中老年牙周炎患病率高达82.6%。在公共卫生视角下,牙周炎不仅侵蚀口腔健康,更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认知障碍等慢性系统性疾病存在较强关联。大量队列研究和meta分析表明,牙周炎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中牙周炎发展更快,且具有双向因果关联。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长期致力于我国社区人群牙周炎与全身系统性疾病关系的研究,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社区人群牙周炎与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认知障碍等系统性疾病的相关性,通过动物学研究发现了实验性牙周炎可导致糖耐量异常、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并在深入探讨相应分子机制的基础上,初步验证了线粒体DNA外溢、牙周致病菌入血可能是联系牙周炎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桥梁。本文旨在深化关于牙周炎对全身影响的认知,为我国口腔健康的公共卫生管理与慢性病预防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全身系统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 认知障碍 线粒体DNA 致病菌播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IL-6通路治疗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从机制到临床
13
作者 吴滔 戴冽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1-729,共9页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IMIDs)是一大类由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促炎细胞因子过度释放和抗炎调节信号不足的失衡。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因其独特的“三位一体”信号传导机制(经典途径、反式...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IMIDs)是一大类由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促炎细胞因子过度释放和抗炎调节信号不足的失衡。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因其独特的“三位一体”信号传导机制(经典途径、反式信号传导和反式呈递)而成为连接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分子桥梁”。IL-6信号通路驱动急性相炎症反应,并以多种机制参与固有免疫的激活及适应性免疫调控,是驱动IMIDs炎症反应、导致多器官损害的关键途径。靶向IL-6通路的药物通过精准阻断IL-6/IL-6受体/gp130信号轴,抑制异常信号传导,为IMIDs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突破,广泛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成人斯蒂尔病、巨细胞动脉炎、大动脉炎、Castleman病等多种IMIDs的治疗,目前已上市的药物包括托珠单抗、萨特利珠单抗、萨利鲁单抗和司妥昔单抗。然而,IL-6抑制剂在临床应用中也面临感染风险增加、代谢异常及心血管风险、低纤维蛋白原血症、DRESS综合征等安全性挑战。本综述从分子机制到临床转化,系统阐述了IL-6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及其在IMIDs中的致病作用、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展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问题,旨在促进IL-6靶向治疗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为优化治疗决策提供“机制指导下的个体化”框架,为长期安全性管理体系的建立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 细胞因子 靶向治疗 用药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递送策略在炎症性肺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李晓楠 李阳 +3 位作者 许张茜 康淑珍 孔丽 张志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324,共12页
炎症性肺部疾病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难题,过度炎症可导致组织损伤,并可引发系统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抗炎治疗对提升患者生存状态与生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药物靶向递送策略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有效解决药... 炎症性肺部疾病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难题,过度炎症可导致组织损伤,并可引发系统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抗炎治疗对提升患者生存状态与生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药物靶向递送策略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有效解决药物递送过程中的起效缓慢、生物利用度低及体内清除速率快等问题。药物靶向递送能够提高局部血药浓度,具有降低给药频率和副作用等优势。本文主要阐述了炎症性肺部疾病的分类及特点,并从局部递送、被动靶向与主动靶向三个层面,综述针对炎症性肺部疾病的靶向递药策略,并展望了药物靶向治疗肺部疾病的前景与面临的挑战,有望为炎症性肺部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应用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疾病 肺部疾病 靶向递送 纳米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低疾病活动度及缓解状况的真实世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任立敏 赵楚楚 +13 位作者 赵义 周惠琼 张莉芸 王友莲 沈凌汛 范文强 李洋 厉小梅 王吉波 程永静 彭嘉婧 赵晓珍 邵苗 李茹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278,共6页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的真实世界低疾病活动度和临床缓解率,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国内11家医院1 000例SLE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的真实世界低疾病活动度和临床缓解率,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国内11家医院1 000例SLE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等。采用狼疮低疾病活动状态(lupus low disease activity state, LLDAS)和SLE缓解定义(definitions of remission in SLE,DORIS)评价患者低疾病活动度和临床缓解率,进一步分析符合LLDAS或DORIS缓解患者的临床特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LLDAS或DORIS缓解的相关因素。结果:1 000例SLE患者中,207例(20.7%)符合LLDAS标准,104例(10.4%)符合DORIS缓解。与不符合LLDAS或DORIS的患者相比,符合LLDAS或DORIS者高收入比例更高,病程更长,贫血、肌酐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和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率更低。应用羟氯喹>12个月或免疫抑制剂≥6个月的SLE患者缓解比例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抗双链DNA抗体阳性、低补体血症(C3和C4)、蛋白尿及家庭收入低是不利于达到LLDAS或DORIS缓解的独立相关因素,而应用羟氯喹>12个月为达到LLDAS或DORIS缓解的保护因素。结论:SLE患者达到LLDAS或DORIS缓解状态的比例较低,规范应用羟氯喹和免疫抑制剂有助于患者的病情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缓解 狼疮低疾病活动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
16
作者 孙颖昊 钱家鸣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6-1260,共5页
炎症性肠病(IBD)与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的共存现象在临床中日益受到关注。IBD患者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以及AIH-PSC重叠综合征的患病率明显增高。IBD与AILD在遗传易感性、肠-肝轴调控、免疫失衡及胆汁酸代... 炎症性肠病(IBD)与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的共存现象在临床中日益受到关注。IBD患者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以及AIH-PSC重叠综合征的患病率明显增高。IBD与AILD在遗传易感性、肠-肝轴调控、免疫失衡及胆汁酸代谢异常等方面存在显著的机制交叉。欧洲克罗恩和结肠炎组织指南推荐,对于疑似IBD且未经治疗的患者,应进行基本的肝功能检查,包括ALT、ALP、GGT和总血清胆红素检查,并在后续随访期间定期复查。IBD-AILD患者存在独特的临床特征,但目前缺乏针对共病的统一诊疗指南,治疗目标常需在肠道和肝脏间权衡,亟需跨学科协作和基于发病机制的联合疗法。未来研究应聚焦于肠-肝轴的动态调控网络,开发兼顾疗效和安全性的新型干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疾病 炎症性肠病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原酸调控巨噬细胞改善炎症性疾病 被引量:6
17
作者 马欢欢 陈欢 侯宏卫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4-920,共7页
巨噬细胞是炎症发生的一线免疫细胞,具有特异性和可塑性,经激活后极化为以促炎为主的M1型和以抗炎为主的M2型,M1型产生TNF-α、IL-6等促炎因子,M2型产生抗炎因子。炎症状态下,促炎与抗炎因子比例失衡,长期存在导致组织损伤,发展为炎症... 巨噬细胞是炎症发生的一线免疫细胞,具有特异性和可塑性,经激活后极化为以促炎为主的M1型和以抗炎为主的M2型,M1型产生TNF-α、IL-6等促炎因子,M2型产生抗炎因子。炎症状态下,促炎与抗炎因子比例失衡,长期存在导致组织损伤,发展为炎症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针对该类疾病,临床上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但患者易产生耐药性等副作用。因此,亟需寻找新的治疗方向。绿原酸作为一种典型的天然酚类化合物,在杜仲叶、金银花、咖啡等多种植物中的含量较高,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本文综述了绿原酸的分布、代谢,以及其如何调节巨噬细胞M1/M2失衡进而改善肠炎、肝炎、肺炎、关节炎和神经炎症等炎症性疾病的机制。以期充分挖掘其临床药用价值,为炎症性疾病多靶点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原酸 代谢 巨噬细胞 炎症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模型对比与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先家辉 邢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2-270,共9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广泛累及包括肾脏、心血管、神经在内的多个系统和器官,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为其主要特征,但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本文对自发性和人工诱导性SLE小鼠模型...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广泛累及包括肾脏、心血管、神经在内的多个系统和器官,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为其主要特征,但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本文对自发性和人工诱导性SLE小鼠模型的造模机制及主要病理表现进行评述和比较,可为SLE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治疗等研究提供选择适当小鼠模型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小鼠模型 自身免疫性疾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相关特征分析及评估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红彦 李鑫铭 +3 位作者 房柯池 朱华群 贾汝琳 王晶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7-1022,共6页
目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进行临床分层,分析不同活动度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关键临床指标在SLE疾病活动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及评估模型的构建。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5月至2014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 目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进行临床分层,分析不同活动度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关键临床指标在SLE疾病活动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及评估模型的构建。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5月至2014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SLE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SLE疾病活动度指数2000(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2000,SLEDAI-2000)将患者分为疾病活动组与无疾病活动组。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以及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并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疾病活动组中与SLE活动度相关的临床指标。基于统计学分析结果,构建了逻辑回归模型,并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估。结果:两组在基本人口学特征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疾病活动组中,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及抗双链DNA抗体(anti-double-stranded DNA antibodies,anti-dsDNA)阳性率升高;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淋巴细胞(lymphocytes,LY)、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及补体C3水平显著降低,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水平明显升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白蛋白、补体C3和补体C4与其他临床指标相比具有更高的相关性指数,其中补体C3与疾病活动度具有一定负相关性。基于12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构建的逻辑回归模型准确率为91.4%,敏感性为94.4%,特异性为81.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的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44。结论:全面评估与SLE疾病活动度相关的临床指标,以实验室检查指标为主构建的逻辑回归模型能够较准确地评估SLE患者疾病活动度,为SLE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临床分层 疾病活动度 临床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LRP3基因变异致自身炎症性疾病6例患儿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随访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诗喻 罗丽娟 +2 位作者 王静 陈霞 曹清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43-647,共5页
目的分析NLRP3基因变异致自身炎症性疾病患儿的临床特点,为此类患儿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3年3月确诊的NLRP 3基因变异致自身炎症性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6例患儿纳入,其中男性3例,女性3例。所... 目的分析NLRP3基因变异致自身炎症性疾病患儿的临床特点,为此类患儿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3年3月确诊的NLRP 3基因变异致自身炎症性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6例患儿纳入,其中男性3例,女性3例。所有患儿均在婴幼儿期发病,5例反复发热。6例皮疹,确诊前误诊为荨麻疹或过敏性皮炎;1例因关节肿痛曾误诊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4例行腰穿检查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2例有听力受损;1例全身多器官受累明显。6例在发病期间均观察到白细胞增多,5例检测到C反应蛋白升高,4例血沉增高,4例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增高,5例贫血,4例白细胞介素6(IL-6)升高,2例白细胞介素1β(IL-1β)升高。4例患儿应用卡那单抗治疗,频率为每8周注射1次,最长随访3年,目前一般情况良好。结论NLRP 3基因变异致自身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以及早期应用IL-1β拮抗剂如卡那单抗治疗有良好的效果,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LRP3-AID 自身炎症性疾病 发热 罕见病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