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拓扑异构酶Ⅰ抗体和抗着丝点抗体在系统性硬化病中的应用
1
作者 姚佳佳 杨海山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硬化病(SSc)患者血清中抗拓扑异构酶Ⅰ抗体(抗Scl70抗体)及抗着丝点抗体(ACA)与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21年12月于青海省中医院确诊为SSc的84例患者,将其分别根据抗Scl70抗体和ACA表达情况进行分组... 目的:探讨系统性硬化病(SSc)患者血清中抗拓扑异构酶Ⅰ抗体(抗Scl70抗体)及抗着丝点抗体(ACA)与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21年12月于青海省中医院确诊为SSc的84例患者,将其分别根据抗Scl70抗体和ACA表达情况进行分组。比较抗Scl70抗体阴性组和抗Scl70抗体阳性组抗核抗体(ANA)高滴度(≥1∶320)的阳性分布,以及各组患者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器官受累及临床疗效等情况。结果:抗Scl70抗体阳性组中ANA高滴度患者阳性率、高密度脂蛋白(HDL)、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WBC计数、免疫球蛋白A(IgA)、IgE、糖类抗原199(CA199)、肺间质纤维化发生率等均高于阴性组;但肺动脉高压发生率低于阴性组及患者病程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CA阴性组比较,ACA阳性组患者指端硬化及肺动脉高压发生率较高,且病程较长;但肺纤维化发生率较低,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抗Scl70抗体和ACA的检测对SSc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较大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病 抗拓扑异构酶Ⅰ抗体 抗着丝点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硬化病差异基因识别及中药预测研究
2
作者 冯爽 邰杨芳 +7 位作者 张升校 贺培凤 郑超越 程灵婧 孔腾 孙翔飞 于琦 卢学春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5,共9页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系统性硬化病(SSc)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激活的信号通路,探索治疗SSc的潜在中药,为SSc的研究和潜在标志物的筛选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从GEO数据库中选取数据集GSE58095、GSE130953、GSE33463和GSE58613...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系统性硬化病(SSc)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激活的信号通路,探索治疗SSc的潜在中药,为SSc的研究和潜在标志物的筛选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从GEO数据库中选取数据集GSE58095、GSE130953、GSE33463和GSE58613,按照样本来源将其分为皮肤组和外周血组,通过R语言分析SSc患者的DEGs,绘制韦恩图取两组交集,利用Metascape分别对其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通过STRING和Cytoscape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以发现关键通路和枢纽基因。将核心基因映射到医学本体信息检索平台,筛选治疗SSc的相关中药,通过TCMSP、HERB数据库获得中药有效成分,通过swiss数据库获得活性成分靶点信息,并利用Cytoscape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结果:从SSc患者皮肤组织中鉴定出218个DEGs,SSc外周血中筛选出283个DEGs。其中,皮肤和外周血中共同上调的DEGs有7个,分别是ISG15、LGALS3BP、BST2、C1QB、IFI27、CEACAM1、FBP1,CAMK2N1在皮肤组织上调外周血下调,ARG1在皮肤组织下调外周血上调。对SSc的DEGs进行GO和KEGG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在炎症反应、血红蛋白复合物、免疫受体活性和细胞外基质等方面显著富集。在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结果提示COL1A1、CTGF12、IL1B、IFNG、JUN等10余个基因可能是SSc的潜在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核心基因。筛选治疗SSc的潜在中药有人参、地榆、旋覆花、枸杞子、红花等,主要成分有β-谷甾醇、槲皮素、山柰酚、豆甾醇、木犀草素、谷甾醇、波甾醇等,作用靶点有AKR1B1、AR、CYP1B1、XDH等。结论: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筛选出可能成为SSc潜在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核心基因,有望成为SSc早期诊断和机制研究的新靶点,同时,映射得到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可为治疗SSc的中药复方研发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病 差异表达基因 生物信息学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阳化浊通络方体外抑制HIF-1a/Foxm1/smad3信号通路改善系统性硬化病肺微血管损伤
3
作者 卞博 苗青 +4 位作者 吴范武 范艺龄 孔金莉 卞华 李凯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19-2123,共5页
目的利用系统性硬化病(systemic sclerosis,SSc)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模型,研究温阳化浊通络方抑制内皮细胞的内皮-间充质转化(EndoMT)改善肺微血管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SSc患者血清培养正常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构建SSc肺微血管内皮... 目的利用系统性硬化病(systemic sclerosis,SSc)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模型,研究温阳化浊通络方抑制内皮细胞的内皮-间充质转化(EndoMT)改善肺微血管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SSc患者血清培养正常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构建SSc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液体石蜡封闭法建立SSc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模型,并分别用温阳化浊通络方含药血清或HIF-1a抑制剂KC7F2处理,Western blot检测VE-cadherin、CD31、vimentin、HIF-1α、Foxm1、smad3、Tie-1以及vWF的蛋白表达水平,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的E-selectin和ICAM-1的浓度,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Foxm1基因启动子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细胞中的VE-cadherin、CD31、HIF-1a、Foxm1、smad3、Tie-1和vWF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细胞培养液中E-selectin和ICAM-1的浓度显著增高,同时细胞形态呈现出明显的“纺锤体样”成肌纤维细胞形态,而温阳化浊通络方和KC7F2能够逆转这些缺氧诱导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细胞形态的改变。结论温阳化浊通络方能够改善SSc肺微血管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HIF-1a/Foxm1/smad3通路介导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EndoM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阳化浊通络方 内皮-间充质转化 系统性硬化病 缺氧 肺微血管损伤 HIF-1a/Foxm1/smad3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阳化浊通络方对系统性硬化病患者Th17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吕芹 韩立 +4 位作者 丁生晨 郭克磊 臧文华 张鹏 卞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293-3297,共5页
目的研究温阳化浊通络方对系统性硬化病患者Th17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temcell Th17磁性分选试剂盒筛选PBMC中Th17细胞,同时制备温阳化浊通络方含药血清。Th17细胞分别转染miR-155 agomir、... 目的研究温阳化浊通络方对系统性硬化病患者Th17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temcell Th17磁性分选试剂盒筛选PBMC中Th17细胞,同时制备温阳化浊通络方含药血清。Th17细胞分别转染miR-155 agomir、miR-155 antagomir前后,RT-qPCR检测含药血清对Th17细胞中miR-155、IL-6、IL-6R mRNA表达的影响,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含药血清对Th17细胞中IL-6、IL-6R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空白血清组比较,含药血清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Th17细胞增殖指数和miR-155表达(P<0.01)。无miR-155干扰或miR-155 agomir诱导miR-155表达后,含药血清均可剂量依赖性抑制Th17细胞中IL-6、IL-6R mRNA和蛋白表达(P<0.05,P<0.01)。miR-155 antagomir抑制miR-155表达后,含药血清各剂量组对IL-6R mRNA和蛋白表达均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但仍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IL-6 mRNA和蛋白表达(P<0.01)。结论温阳化浊通络方可抑制系统性硬化病患者Th17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iR-155及IL-6、IL-6R mRNA和蛋白表达有关,而且对后者的抑制作用还可能与直接调控miR-155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阳化浊通络方 系统性硬化病 TH17细胞 IL-6R MIR-15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阳化浊通络方对系统性硬化病小鼠体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内皮素-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张瓅方 王倩 +3 位作者 杨雷 刘暖 叶松山 卞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215-219,共5页
为探讨温阳化浊通络方对系统性硬化病(SSc)小鼠血清中VEGF、CTGF与ET-1水平的影响,运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VEGF、CTGF、ET-1的含量。将SPF级C3H/He小鼠75只,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正常组、PBS组、模型组。正常组为每天胃内灌注等量生理... 为探讨温阳化浊通络方对系统性硬化病(SSc)小鼠血清中VEGF、CTGF与ET-1水平的影响,运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VEGF、CTGF、ET-1的含量。将SPF级C3H/He小鼠75只,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正常组、PBS组、模型组。正常组为每天胃内灌注等量生理盐水;PBS组为PBS 0.1 mL/d,连续皮下注射3周,每天胃内灌注等量生理盐水;模型组为每天胃内灌注等量生理盐水;模型+温阳化浊通络方组为每天胃内灌注等量温阳化浊通络方煎;模型+XAV939组为每天给以XAV939(10mg/kg,i.p)。结果:模型+温阳化浊通络方组和模型+XAV939组精神恢复良好、体重增加、背部表皮较硬、出现少数毛囊,血清中VEGF、CTGF、ET-1的含量均有所下调,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明显(P<0.01)。说明温阳化浊通络方可调控SSc小鼠血清中VEGF、CTGF与ET-1的表达,改善皮肤纤维化的病理损伤,阻止纤维化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阳化浊通络方 系统性硬化病 纤维化 VEGF CTGF ET-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硬化病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忞 沈佚葳 胡贤达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98-601,共4页
系统性硬化病(SSc)是一种以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同时伴有内脏器官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Sc的发病机制目前仍然不明,通常认为与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关。而血管损伤、免疫功能失调、多器官纤维化及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则是导致SSc发生和... 系统性硬化病(SSc)是一种以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同时伴有内脏器官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Sc的发病机制目前仍然不明,通常认为与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关。而血管损伤、免疫功能失调、多器官纤维化及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则是导致SSc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该文主要从上述3个方面总结归纳了其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主要进展,对内皮细胞活化及效应因子的释放、免疫细胞激活及相关免疫因子的表达、基质细胞的激活及促纤维化因子的分泌,以及三者之间的关联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病 血管损伤 自身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硬化病经验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孟渊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630-1631,共2页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病 中西医结合疗法 经验 邓兆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硬化病并发肺部层生镰刀霉感染1例
8
作者 胡志敏 郭莉娜 +5 位作者 张鞠玲 杨启文 肖盟 徐志鹏 周小勇 崔天盆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4-505,共2页
数十年来,免疫功能受损患者并发真菌性肺炎的发病率有较大幅度上升,其中镰刀霉属感染仅次于曲霉属感染。2014年4月我们发现1例系统性硬化病患者由层生镰刀霉引起的肺部感染,经两性霉素B治疗后感染受控,报道如下。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病 镰刀霉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呼吸困难和昏迷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硬化病1例
9
作者 张东 赵淑杰 +1 位作者 李红祥 张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2206-2206,共1页
患者女,54岁,因呼吸困难伴不能平卧1d于2008年7月22日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入科后给予鼻导管吸氧(氧流量3~4L/min),约半小时后患者逐渐出现浅昏迷,伴有全身大汗淋漓、心率增快,急检末梢指尖血糖为4.5mmol/L,给予... 患者女,54岁,因呼吸困难伴不能平卧1d于2008年7月22日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入科后给予鼻导管吸氧(氧流量3~4L/min),约半小时后患者逐渐出现浅昏迷,伴有全身大汗淋漓、心率增快,急检末梢指尖血糖为4.5mmol/L,给予静推25%葡萄糖100mL,指尖血糖升至8mmol/L,但意识状态无明显好转,并逐渐陷入深昏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困难 系统性硬化病 浅昏迷 首发症状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指尖血糖 心血管内科 鼻导管吸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Scl-70抗体与系统性硬化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合会 袁李梅 +4 位作者 杨滨宾 曹文婷 郭芸 张佩莲 邓丹琪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1-75,共5页
目的:探讨抗Scl-70抗体与系统性硬化病(SSc)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18年2月该院142例SSc住院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对抗Scl-70抗体阳性和抗Scl-7... 目的:探讨抗Scl-70抗体与系统性硬化病(SSc)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18年2月该院142例SSc住院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对抗Scl-70抗体阳性和抗Scl-70抗体阴性SSc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中抗Scl-70抗体阳性SSc患者72例(50.7%),抗Scl-70抗体阴性者70例(49.3%)。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中弥漫型SSc患者更多(70.8%vs.44.3%),SSc分类评分更高[(14.63±2.27)分vs.(11.40±2.72)分],起病至确诊间隔时间更短[12.0(18.0)个月vs.12.0(28.0)个月],更容易并发间质性肺病(ILD)(48.6%vs.20.0%),平均住院天数更短[(12.51±7.45)d vs.(17.71±17.8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Scl-70抗体滴度越高,患者SSc分类为弥漫型SSc的可能性越大(P<0.05),并发ILD的概率也越大(P<0.05)。抗Scl-70抗体滴度与SSc分类评分、抗核抗体(ANA)阳性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补体C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小板(PLT)值均呈正相关(P<0.05)。抗Scl-70抗体滴度与住院天数、抗核糖核蛋白(RNP)/Sm抗体、抗Ro52抗体、抗多发性肌炎硬皮病抗体(PM-Scl)、抗着丝点蛋白B(ACA)抗体、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体、核小体、组蛋白、线粒体M2阳性率,白蛋白(ALB)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值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抗Scl-70抗体与弥漫型SSc和ILD密切相关。抗Scl-70抗体阳性患者SSc分类评分更高,起病至确诊间隔时间更短及平均住院天数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病 自身抗体 回顾分析 抗Scl-70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阳化浊通络方对系统性硬化病小鼠Sema3A/Nrp1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颖利 卞博 +5 位作者 刘东娇 赵晨光 郝元森 韩立 卞华 郭克磊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88-1093,共6页
目的研究温阳化浊通络方(WYHZTLF)对系统性硬化病(systemic sclerosis,SSc)小鼠信号素3A(semaphorin 3A,Sema3A)/神经纤毛蛋白-1(neuropilin-1,Nrp1)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治疗SSc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SSc小鼠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 目的研究温阳化浊通络方(WYHZTLF)对系统性硬化病(systemic sclerosis,SSc)小鼠信号素3A(semaphorin 3A,Sema3A)/神经纤毛蛋白-1(neuropilin-1,Nrp1)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治疗SSc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SSc小鼠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温阳化浊通络方低(21 g·kg^(-1))、中(42 g·kg^(-1))、高(84 g·kg^(-1))剂量组和Sema3A抑制剂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组(epigallocatechol gallate,EGCG),连续灌胃给药4周,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处理。HE染色观察皮肤病理损伤及真皮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皮肤组织Sema3A、Nrp1及VEGFA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Sema3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温阳化浊通络方明显缓解了SSc小鼠的皮肤病变,对真皮厚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降低了皮肤组织VEGFA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抑制了皮肤组织及血清中Sema3A/Nrp1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温阳化浊通络方可能通过抑制Sema3A/Nrp1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降低VEGFA的表达,改善SSc血管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病 温阳化浊通络方 SEMA3A NRP1 VEGFA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与系统性硬化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陶志清 赵铖(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902-1907,共6页
系统性硬化病(SS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又称硬皮病,其特点是免疫异常、血管病变、慢性炎症和纤维化。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较多认为是自身免疫系统的激活和血管病变以及炎症介质的产生导致不受调节的成纤维细胞激活。过度纤维化... 系统性硬化病(SS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又称硬皮病,其特点是免疫异常、血管病变、慢性炎症和纤维化。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较多认为是自身免疫系统的激活和血管病变以及炎症介质的产生导致不受调节的成纤维细胞激活。过度纤维化是SSc的标志,胶原蛋白和其他细胞外基质蛋白的过度沉积会导致纤维化和器官功能障碍。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最初感染宿主反应和各种系统性免疫介导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中发挥核心作用。TNF-α是一种多效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凋亡和纤维化过程中兴奋性白细胞介素的信号传导。研究发现,在SSc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升高,并有利于肺纤维化和肺动脉高压的发展,TNF-α通过调节纤维增生功能参与血管内皮的激活、免疫反应的调节和结缔组织的代谢。因此,TNF-α被认为是SSc进展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病 肿瘤坏死因子Α 纤维化 炎症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来霉素诱导系统性硬化病小鼠肠道菌群改变及醋酸泼尼松龙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羽 周雪艳 +2 位作者 赵亮娟 李凯 吕军影(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255-2264,共10页
目的:运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探讨博来霉素诱导的系统性硬化病(SS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改变及醋酸泼尼松龙的干预作用。方法:博来霉素诱导建立SSc小鼠模型,醋酸泼尼松龙干预治疗28 d,设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小鼠生存状态,天狼星染色观... 目的:运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探讨博来霉素诱导的系统性硬化病(SS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改变及醋酸泼尼松龙的干预作用。方法:博来霉素诱导建立SSc小鼠模型,醋酸泼尼松龙干预治疗28 d,设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小鼠生存状态,天狼星染色观察组织病理改变及检测胶原纤维含量。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各组小鼠粪便DNA进行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出现精神萎靡,背部皮肤变硬、结痂,粘连皮下组织,皮肤及肺组织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增多(P<0.01);肠道菌群物种丰度、谱系多样性降低(P<0.05);菌群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普雷沃氏菌科、普雷沃氏菌科_UCG-001、乳杆菌属、拟杆菌属丰度显著降低(P<0.05);螺杆菌、文肯菌属、瘤胃梭菌属_6、罗斯氏菌属、瘤球菌科_UCG-005丰度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醋酸泼尼松龙治疗组改善了SSc小鼠生存状态,明显下调皮肤及肺组织胶原纤维含量(P<0.01);增加了肠道菌群物种丰度及谱系多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逆转了普雷沃氏菌科、文肯菌属、瘤球菌科_UCG-005丰度变化趋势(P<0.05)。结论:博来霉素诱导的SSc小鼠肠道不同分类水平细菌丰富度、谱系多样性及菌群结构明显改变。SSc主要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GCs)醋酸泼尼松龙有限度地影响了SSc小鼠肠道菌群,但改善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病 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 肠道菌群 醋酸泼尼松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T淋巴细胞在系统性硬化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廖红丽 雷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3444-3445,共2页
系统性硬化病(SSc)是一种原因不明,临床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CTD),患病率(50-300)/100万人口,目前没有有效逆转纤维化的治疗方法。研究显示SSc组织纤维化和抗体的产生与活化的CD4+T细胞相... 系统性硬化病(SSc)是一种原因不明,临床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CTD),患病率(50-300)/100万人口,目前没有有效逆转纤维化的治疗方法。研究显示SSc组织纤维化和抗体的产生与活化的CD4+T细胞相关,T效应淋巴细胞亚群T辅助细胞(Th)1、Th2、Th17、CD4+CD25+调节性T(Treg)细胞和它们主要分泌的细胞因子在纤维化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CD4+T淋巴细胞在SS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T淋巴细胞 系统性硬化病 机制 CD4+CD25+ 组织纤维化 CD4+T细胞 淋巴细胞亚群 结缔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心包积液为突出表现的系统性硬化病一例报告
15
作者 杨田 赵仙先 +2 位作者 秦永文 沈萍 夏丽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079-1079,共1页
关键词 心包积液 系统性硬化病 诊断 治疗 症状 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温阳化浊通络方干预系统性硬化病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倩 丁生晨 +2 位作者 张超云 叶松山 卞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234-237,共4页
目的:实验通过温阳化浊通络方含药血清处理皮肤成纤维细胞研究其抗纤维化机制,进而探讨其在治疗系统性硬化病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以不同浓度的温阳化浊通络方含药血清与人系统性硬化病皮肤成纤维细胞共同孵育,并... 目的:实验通过温阳化浊通络方含药血清处理皮肤成纤维细胞研究其抗纤维化机制,进而探讨其在治疗系统性硬化病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以不同浓度的温阳化浊通络方含药血清与人系统性硬化病皮肤成纤维细胞共同孵育,并与空白血清对照。研究温阳化浊通络方含药血清对体外皮肤成纤维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纤维化相关标志物的影响。结果:与空白血清组相比,温阳化浊通络方含药血清能够显著抑制β-catenin、c-myc、Fn1、Collagen I和CT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TOP/FOP flash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并且随着温阳化浊通络方含药血清浓度的提高,其抑制作用增强。更加重要的是,温阳化浊通络方含药血清能够抑制β-catenin/TCF4转录调控复合物的形成,其抑制作用与温阳化浊通络方含药血清浓度呈正相关。结论:温阳化浊通络方含药血清对体外皮肤成纤维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纤维化相关标志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温阳化浊通络方抗系统性硬化病纤维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阳化浊通络方 皮肤成纤维细胞 系统性硬化病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硬化病合并桥本甲状腺炎1例
17
作者 王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2033-2033,共1页
患者女,37岁,因下肢浮肿、乏力1年余,四肢活动受限伴皮肤发紧、色素沉着半年于2008年4月14日人院。患者于2006年底无明显原因出现乏力、双下肢浮肿,未予重视。2007年9月始出现四肢僵硬、活动受限,逐步出现双手握拳、双上肢上抬困... 患者女,37岁,因下肢浮肿、乏力1年余,四肢活动受限伴皮肤发紧、色素沉着半年于2008年4月14日人院。患者于2006年底无明显原因出现乏力、双下肢浮肿,未予重视。2007年9月始出现四肢僵硬、活动受限,逐步出现双手握拳、双上肢上抬困难,下蹲、起立受限,无法自行从床上坐起,张口受限,伴皮肤发紧、弹性减退、全身皮肤色素沉着,以腹部及四肢皮肤为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本甲状腺炎 系统性硬化病 皮肤色素沉着 双下肢浮肿 四肢活动 四肢僵硬 张口受限 四肢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索系统性硬化病相关肺动脉高压免疫相关基因及免疫细胞浸润分析
18
作者 李小群 宣皓晨 +3 位作者 时想想 王超凡 李雷 徐通达(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37-1942,共6页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系统性硬化病相关肺动脉高压(SSc-PAH)免疫相关基因(IRGs),并深入探讨免疫细胞浸润在SSc-PAH中的作用。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数据集GSE22356,使用R软件对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通过ImmPort数据库...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系统性硬化病相关肺动脉高压(SSc-PAH)免疫相关基因(IRGs),并深入探讨免疫细胞浸润在SSc-PAH中的作用。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数据集GSE22356,使用R软件对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通过ImmPort数据库下载人类免疫基因数据集,与DEGs取交集得到差异免疫相关基因(DEIRGs),对DEIRGs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DEIRGs的蛋白互作(PPI)网络,根据Degree值筛选枢纽免疫基因。CIBERSORT算法评估SSc和SSc-PAH患者血液组织免疫细胞浸润。对枢纽免疫基因与浸润性免疫细胞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得到56个DEIRGs。功能富集表明DEIRGs在信号转导、免疫应答、趋化作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PPI网络及Degree值得到枢纽免疫基因FCGR3B、CD28、LYN、LCK。免疫细胞浸润结果显示,与SSc相比,SSc-PAH患者血液组织中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而初始CD4 T细胞、未活化的CD4记忆性T细胞、γδ T细胞比例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D28、LCK与γδ T细胞呈正相关,与单核细胞呈负相关。FCGR3B与中性粒细胞呈正相关,与初始CD4 T细胞呈负相关,LYN与单核细胞呈正相关,与γδ T细胞呈负相关。结论:枢纽免疫基因和免疫细胞浸润差异在SSc-PAH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病相关肺动脉高压 生物信息学分析 免疫细胞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