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C对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保护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徐美兰 刘金星 陈美任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0-262,共3页
目的:观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免疫接种小鼠对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保护效果。方法:将白假丝酵母菌孢子、菌丝悬液致敏小鼠DC经小鼠行尾静脉接种3次,后造系统性白念珠感染模型观察小鼠生存期、肾病理切片、眼球取血检测CD4+、CD8+T... 目的:观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免疫接种小鼠对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保护效果。方法:将白假丝酵母菌孢子、菌丝悬液致敏小鼠DC经小鼠行尾静脉接种3次,后造系统性白念珠感染模型观察小鼠生存期、肾病理切片、眼球取血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结果:DC能有效延长小鼠生存期、保护小鼠肾脏、增强小鼠的免疫力。结论:DC能很好地抵抗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这为研究DC作为佐剂对抗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新型联合疫苗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 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 免疫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p2蛋白与树突状细胞对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免疫保护性
2
作者 徐美兰 刘金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30-1034,共5页
目的小鼠进行重组蛋白与树突状细胞(DC)联合免疫,观察其对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免疫保护效果。方法原核表达并诱导表达白假丝酵母菌Sap2蛋白;将白假丝酵母菌孢子、菌丝混悬液致敏小鼠DC后,分5组小鼠行3次免疫接种重组蛋白及致敏DC、致敏DC... 目的小鼠进行重组蛋白与树突状细胞(DC)联合免疫,观察其对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免疫保护效果。方法原核表达并诱导表达白假丝酵母菌Sap2蛋白;将白假丝酵母菌孢子、菌丝混悬液致敏小鼠DC后,分5组小鼠行3次免疫接种重组蛋白及致敏DC、致敏DC、DC、Sap2、PBS,再造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模型观察小鼠生存期、肾病理切片、肾负菌量、检测CD4+、CD8+百分率观察保护性。结果成功构建pET32a-Sap2原核表达载体,目的蛋白被诱导表达并收集纯化。重组蛋白与致敏DC、DC、Sap2蛋白均能有效延长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小鼠生存期、保护小鼠肾脏、增强小鼠的免疫力,其中多组分联合免疫效果更佳。结论多组分联合免疫能很好地抵抗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这为研究新型多组分联合疫苗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冬氨酸蛋酶2 树突状细胞 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 免疫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抑制BALB/c小鼠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生物指标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继红 邓洁华 +1 位作者 赵宜乐 王刚生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78-883,共6页
目的探讨经腹腔注射白假丝酵母菌建立免疫抑制BALB/c小鼠系统性感染的生物指标模型,为研究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和抗真菌药物的药效学提供相关动物模型。方法对免疫抑制组BALB/c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00 mg/kg·d,连续2 d)... 目的探讨经腹腔注射白假丝酵母菌建立免疫抑制BALB/c小鼠系统性感染的生物指标模型,为研究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和抗真菌药物的药效学提供相关动物模型。方法对免疫抑制组BALB/c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00 mg/kg·d,连续2 d)经腹腔注射白假丝酵母菌增强毒力株0.25 mL(浓度为1×10^(7 )CFU/mL)建立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模型;取小鼠尾静脉血进行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取小鼠组织进行真菌镜检、培养、病理检查以及(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免疫抑制组与对照组小鼠用药后第4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平均体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组生存率为30.00%,对照组生存率为100.00%,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注射真菌后第2~14天死亡小鼠以及第14天存活小鼠进行解剖,发现肺、肝、肾组织出现多处脓肿,以肾组织感染最为显著;小鼠组织真菌直接镜检可见大量菌丝体,组织培养均为白假丝酵母菌,组织病理可见大量菌丝体、炎细胞及组织坏死。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组肺、肾组织(1,3)-β-D-葡聚糖均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实验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免疫抑制BALB/c小鼠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组织真菌学 组织病理学 (1 3)-β-D-葡聚糖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白细胞介素23抗小鼠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研究
4
作者 许莉 陈宏翔 +3 位作者 俞莺 谭明 李娟 涂亚庭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白介素23在抗小鼠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建立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动物模型,设置对照组(单纯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组)与处理组(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前注射重组白介素23)。用平皿稀释... 目的探讨重组白介素23在抗小鼠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建立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动物模型,设置对照组(单纯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组)与处理组(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前注射重组白介素23)。用平皿稀释法检测肾脏、脾脏组织菌落形成单位(CFU)数目;制作肾、脾脏组织病理学标本,评估其病理学分级;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脾脏干扰素γ分泌水平。结果感染后2、3、7 d,处理组肾脏CFU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处理组脾脏组织CFU值也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组织病理学评分处理组低于对照组,处理组较对照组感染程度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脏组织病理学评分处理组也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检测脾脏干扰素γ分泌水平处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组白介素23在小鼠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中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细胞介素23 干扰素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苍术液提取条件优化
5
作者 杨效辉 胡欣悦 +3 位作者 王恩熙 周琪 王红兵 管桂萍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85-89,共5页
苍术中有抑制白假丝酵母菌活性成分的物质,为了优化这类物质的提取条件,以苍术提取物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抑菌率作为评价指标,先检测料液比、乙醇浓度和循环次数3个单因素对抑菌率的影响,根据单因素试验的结果,再采用正交试验对提取条件进... 苍术中有抑制白假丝酵母菌活性成分的物质,为了优化这类物质的提取条件,以苍术提取物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抑菌率作为评价指标,先检测料液比、乙醇浓度和循环次数3个单因素对抑菌率的影响,根据单因素试验的结果,再采用正交试验对提取条件进一步优化,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苍术抑菌活性成分最优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15,乙醇浓度95%,循环次数3;此条件下,提取物对白假丝酵母的抑菌率为98.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术 酵母菌 抑菌活性 单因素试验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皮提取物对白假丝酵母菌及其生物膜的抑制作用研究
6
作者 王岩 黄丽玲 +6 位作者 柴金萱 马寅正 易国辉 吴金燕 吴紫贝 陈琼花 何小稳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732-738,共7页
目的:研究黄皮各部位提取物对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Ca)及其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黄皮提取物对Ca标准菌株Ca SC5314及其临床耐药菌株Ca N56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s)... 目的:研究黄皮各部位提取物对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Ca)及其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黄皮提取物对Ca标准菌株Ca SC5314及其临床耐药菌株Ca N56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s)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fungal concentrations,MFCs),时间-生长曲线法测定生长曲线,XTT法测定对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显微镜观察对生物膜完整性的影响,最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qPCR)检测als3、efg1、hwp1、eap1基因的表达。结果:黄皮各部位提取物中籽提取物对Ca的抑菌效果最好,MICs为0.50~1.00 mg/mL,MFCs为1.00~2.00 mg/mL,且对耐药菌株Ca N56的抑菌效果优于Ca SC5314。黄皮籽提取物对生物膜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RT-qPCR结果显示,黄皮籽提取物可以下调生物膜相关基因als3、efg1、hwp1、eap1的表达。结论:该研究揭示了黄皮提取物对Ca及其生物膜的抑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生物膜相关基因als3、efg1、hwp1、eap1的表达,其为临床治疗耐药性严峻的Ca感染提供天然、有效的新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皮提取物 酵母菌 生物膜 耐药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路晓钦 黎莉华 +1 位作者 周丽 刘利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419-421,共3页
回顾性分析某院2003—2005年各类临床标本分离的186株白假丝酵母菌分布特点及药敏结果。186株白假丝酵母菌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标本,占60.75%;其次为中段尿18.28%,分泌物11.83%,血液4.30%,其他4.84%。白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5... 回顾性分析某院2003—2005年各类临床标本分离的186株白假丝酵母菌分布特点及药敏结果。186株白假丝酵母菌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标本,占60.75%;其次为中段尿18.28%,分泌物11.83%,血液4.30%,其他4.84%。白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5-氟胞嘧啶、氟康唑、咪康唑、酮康唑、益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4.84%、9.68%、41.94%、63.98%、61.83%、67.23%、46.77%、66.67%;3年来,白假丝酵母菌除对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的耐药率显著降低(P<0.01),对益康唑的耐药率没有太大变化(P>0.05)外,对5-氟胞嘧啶、氟康唑、酮康唑、咪康唑的耐药率显著增高(P<0.01或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抗真菌药物 抗药性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道感染中白假丝酵母菌的致病性与细胞外水解酶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凌 赵亮 陈贻锴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50-53,共4页
将84株呼吸道分离的白假丝酵母菌分为致病组和非致病组,采用卵黄培养基法检测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用牛血清白蛋白琼脂培养基法检法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的活力,并用RT-PCR的方法检测这2种酶相关基因PLB1和SAP2的表达情况,分析其组间差别... 将84株呼吸道分离的白假丝酵母菌分为致病组和非致病组,采用卵黄培养基法检测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用牛血清白蛋白琼脂培养基法检法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的活力,并用RT-PCR的方法检测这2种酶相关基因PLB1和SAP2的表达情况,分析其组间差别,结果表明致病组菌株的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的活力要高于非致病组(P=0.034<0.05),细胞外磷脂酶活力二组未见差别,致病组的PLB1和SAP2基因的表达均高于非致病组(P<0.05),PLB1和SAP2的表达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r=0.776,P<0.01),提示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是呼吸道白假丝酵母菌重要的毒力因子,PLB1和SAP2的表达上调可能影响菌株的毒力,这2个基因的表达量有正相关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磷脂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用伊曲康唑及联合γ-干扰素对小鼠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廖晓容 高永良 周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9期1092-1095,共4页
目的:研究单用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及联合γ-干扰素(IFN-γ)对小鼠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抗菌作用。方法:制备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小鼠模型,单用不同剂量伊曲康唑及联合γ-干扰素治疗感染小鼠。取肝、肾组织培养及组织切片,通过计数... 目的:研究单用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及联合γ-干扰素(IFN-γ)对小鼠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抗菌作用。方法:制备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小鼠模型,单用不同剂量伊曲康唑及联合γ-干扰素治疗感染小鼠。取肝、肾组织培养及组织切片,通过计数菌落形成单位(CFU)及组织病理切片情况,判定单用伊曲康唑及联合γ-干扰素抗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作用。结果:伊曲康唑10mg/kg与105Uγ-干扰素联合应用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有较好的协同作用,而伊曲康唑50mg/kg与105Uγ-干扰素联合应用其协同疗效不显著。50mg/kg伊曲康唑组单用有很好的抗白假丝酵母菌作用。结论:小剂量的伊曲康唑与γ-干扰素联合应用对小鼠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大剂量伊曲康唑单用也有很好的抗菌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伊曲康唑 Γ-干扰素 菌落形成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与药敏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伟红 张正银 庄文芳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48-48,50,共2页
为了解白假丝酵母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对分离自临床标本的假丝酵母菌采用显色平板,联合YBC及VITEK-32半自动细菌检测分析仪进行鉴定,并用CANDIFAST真菌药敏试验板做药敏试验。465株假丝酵母菌中白假丝酵母菌占71.83%(334株);以中老年... 为了解白假丝酵母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对分离自临床标本的假丝酵母菌采用显色平板,联合YBC及VITEK-32半自动细菌检测分析仪进行鉴定,并用CANDIFAST真菌药敏试验板做药敏试验。465株假丝酵母菌中白假丝酵母菌占71.83%(334株);以中老年患者分离居多(64.67%),其次为侵入性治疗者(60.78%),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者(16.77%);对两性霉素B具有较高敏感性(91.0%),其次为制霉菌素(87.1%),5-氟胞嘧啶(8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抗真菌药物 真菌病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腔白假丝酵母菌感染诊治1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泓 濮德敏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60-460,共1页
1病例报告 患者,67岁,绝经10年,G4P2。因阴道分泌物带血丝1周,于2009年8月20日来我院就诊。1周前因阴道分泌物带血丝于当地医院就诊,超声检查示:宫腔底部可见0.6cm×0.3cm液性暗区,当地医院初步诊断:子宫内膜癌可能,故患者遂来... 1病例报告 患者,67岁,绝经10年,G4P2。因阴道分泌物带血丝1周,于2009年8月20日来我院就诊。1周前因阴道分泌物带血丝于当地医院就诊,超声检查示:宫腔底部可见0.6cm×0.3cm液性暗区,当地医院初步诊断:子宫内膜癌可能,故患者遂来我院就诊。门诊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型,阴道内可见暗褐色血迹,宫颈尚光滑,子宫前位,稍小,质软,双侧附件触诊未及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尿隐血(+);血常规检查未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感染 宫腔 阴道分泌物 子宫内膜癌 医院就诊 诊治 超声检查 2009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枢神经系统假丝酵母菌感染诊断 被引量:2
12
作者 毛健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07-809,共3页
全身播散性假丝酵母菌感染已成为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晚发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而其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神经病理学的多样性使得脑脊液微生物学和常规细胞学分析不能除外特殊的损伤类型,特别是微小脑脓肿。... 全身播散性假丝酵母菌感染已成为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晚发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而其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神经病理学的多样性使得脑脊液微生物学和常规细胞学分析不能除外特殊的损伤类型,特别是微小脑脓肿。因此中枢神经系统假丝酵母菌感染的诊断必须结合脑脊液和影像学检查,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能成为早期诊断微小脓肿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酵母菌感染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假丝酵母菌致踝关节感染1例
13
作者 叶晓烁 韩镜明 徐江龙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63-63,共1页
深部真菌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健康人感染罕见,关节真菌感染报道尚不多。本院近日收治1例踝关节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患儿,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关节感染 酵母菌 踝关节 深部真菌感染 酵母菌感染 免疫功能低下 健康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白血病患者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14
作者 杨飞 郑萍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4期395-398,共4页
败血症和菌血症统称为血流感染,可由细菌或真菌引起。及时诊断,选择恰当的经验治疗对血流感染的预后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血培养是血流感染诊断以及鉴别病原菌的金标准。目前,血培养灵敏度不高,对于假丝酵母菌菌血症只有50%检出率[1],培... 败血症和菌血症统称为血流感染,可由细菌或真菌引起。及时诊断,选择恰当的经验治疗对血流感染的预后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血培养是血流感染诊断以及鉴别病原菌的金标准。目前,血培养灵敏度不高,对于假丝酵母菌菌血症只有50%检出率[1],培养基中假丝酵母菌生长需1~3 d,鉴别需1~2 d,故临床医生需要借助其它证据及时作出临床判断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血流感染 病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感染假丝酵母菌菌种构成及其药物敏感性 被引量:11
15
作者 徐鸣皋 丁进亚 +1 位作者 徐娟 孙洁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目的分析某院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菌种构成及其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该院临床科室送检血标本中检出的假丝酵母菌,并对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 目的分析某院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菌种构成及其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该院临床科室送检血标本中检出的假丝酵母菌,并对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3年42例患者血标本分离假丝酵母菌42株,以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为主(20株,47.62%),其次为白假丝酵母菌(16株,38.10%)、热带假丝酵母菌(4株,9.52%)、光滑假丝酵母菌(2株,4.76%)。来源科室主要为:急诊监护病房(EICU,11株)、泌尿外科(9株)、心胸外科(8株)等。37例(占88.10%)患者静脉导管与血标本培养出相同的假丝酵母菌,留置静脉导管至血培养阳性和导管培养阳性的平均时间分别为31.47 d和33.18 d;导管和血培养阳性比例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均呈上升趋势(均P〈0.001)。检出的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的敏感率均为75.00%~100.00%,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均为100.00%;而不同菌种对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存在较大差异(0~87.50%)。结论该院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菌株以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为主,且与静脉导管的使用有关,其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的敏感性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近平滑酵母菌 抗真菌药物 血流感染 药敏试验 抗药性 微生物 耐药性 医院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假丝酵母菌药物流出泵基因在生物膜中表达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亓庆国 周学东 +2 位作者 杨德琴 肖晓蓉 刘正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27-330,共4页
目的动态观察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耐药性产生相关的药物流出泵基因的表达和耐药性的变化情况,并分析该类基因的表达与生物膜耐药性产生的相关性。方法利用人工口腔恒化器形成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结构,收集生物膜形成不同阶段的... 目的动态观察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耐药性产生相关的药物流出泵基因的表达和耐药性的变化情况,并分析该类基因的表达与生物膜耐药性产生的相关性。方法利用人工口腔恒化器形成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结构,收集生物膜形成不同阶段的生物膜态菌细胞,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菌细胞mRNA在生物膜成熟过程中的动态变化;96孔板XTT减低法获得生物膜耐药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耐药性随着生物膜的成熟不断增强;与早期生物膜相比,成熟生物膜菌株的药物流出泵基因CDR1表达上调,而MDR1基因的表达在生物膜的整个成熟过程中基本维持不变。结论生物膜成熟程度与耐药性增强有明显正相关性;药物流出泵基因的表达上调与生物膜耐药性的产生有一定关系但改变不一致;在生物膜成熟过程中,CDR1表达水平改变活跃,而MDR1基因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生物膜 药物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假丝酵母菌基因型和假丝酵母菌群分布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英文) 被引量:6
17
作者 曾俊 宗利丽 +2 位作者 毛婷 黄郁馨 徐正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649-1653,共5页
探讨致病假丝酵母菌菌群分布以及白假丝酵母菌基因型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我们对2009年9月~2010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以及生活习惯、饮食、既往用药及工作环境相似的急性VVC患者,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 探讨致病假丝酵母菌菌群分布以及白假丝酵母菌基因型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我们对2009年9月~2010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以及生活习惯、饮食、既往用药及工作环境相似的急性VVC患者,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PCR-SSCP)对其阴道来源的假丝酵母菌进行分子水平的菌种鉴定,结合SSCP和基因扫描(GeneScan)对白假丝酵母菌CAI区进行多态性分析确定其基因型,对VVC的严重程度进行临床症状体征的评分。结果从获得的198份标本中分离白假丝酵母菌140株(70.7%);58株非白假丝酵母菌(29.3%)。198名患者中重度VVC 95人,轻中度VVC 103人。白假丝酵母菌在重度VVC和轻中度VVC患者中所占比列分别为62.1%和76.6%(P=0.011)。140株C.albican共检出38种CAI基因型且集中分布于少数几种,其中基因型30-45(44株,31.43%)和32-46(23株,16.43%)最常见,其次为基因型30-46(4株,2.86%)和32-47(9株,6.42%)。以上4种优势基因型菌株在重度VVC和轻中度VVC患者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9%vs 42.0%,P〈0.001)。结论白假丝酵母菌仍然是VVC的主要致病菌,但非白假丝酵母菌与白假丝酵母菌相比更容易引起重度VVC,白假丝酵母菌的基因型与VVC严重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阴道酵母菌 酵母菌 CAI基因型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基因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女及少女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假丝酵母菌和滴虫感染情况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郭振华 李琳 李伟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11-712,共2页
目的:探讨幼女和少女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假丝酵母菌和滴虫感染状况,为临床提供科学的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检查73例幼女和少女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滴虫及假丝酵母菌感染,并分组进行比较。结果:73例患者假丝酵母菌和滴虫感染率为19.... 目的:探讨幼女和少女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假丝酵母菌和滴虫感染状况,为临床提供科学的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检查73例幼女和少女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滴虫及假丝酵母菌感染,并分组进行比较。结果:73例患者假丝酵母菌和滴虫感染率为19.18%和9.60%。不同年龄组间假丝酵母菌感染率和滴虫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婴幼儿期组假丝酵母菌和滴虫感染率最高,均为33.33%。幼女组和少女组假丝酵母菌感染率分别为27.78%和16.36%,滴虫阴道炎感染率分别为11.11%和9.09%,两组假丝酵菌和滴虫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幼女和少女阴道炎患者有一定的假丝酵母菌和滴虫感染率,均以婴幼儿期最高,且幼女假丝酵母菌和滴虫感染率均高于少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女 少女 阴道炎 感染 酵母菌 滴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75株假丝酵母菌感染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牛莉娜 陈小雅 +8 位作者 吴至成 司邓青 赖萍 余艳 车萌萌 危永红 廖文丽 张旭 王华民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148-151,共4页
目的:探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假丝酵母菌感染的种类、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对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送检标本中分离的假丝酵母菌进行分离培养,利用VT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 目的:探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假丝酵母菌感染的种类、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对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送检标本中分离的假丝酵母菌进行分离培养,利用VT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采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检测菌株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共分离到假丝酵母菌575株,其中白假丝酵母菌分离率最高为64.0%,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12.2%,热带假丝酵母菌11.6%;假丝酵母菌检出率在痰液标本中最高,为52.5%;在呼吸科分布最多,为27.7%;年龄段分布主要在60岁以上,为75.5%;非白假丝酵母菌在血液标本中检出率为74.0%。药敏结果表明,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对临床分离的假丝酵母菌耐药率均低于5.0%;假丝酵母菌临床分离株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目前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假丝酵母菌感染仍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但以光滑假丝酵母菌为代表的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有明显上升趋势,假丝酵母菌的菌种构成比正逐步发生变化,应引起高度重视。临床检验科室应加强假丝酵母菌株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医生准确合理地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病原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感染 菌群分布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假丝酵母菌临床菌株对氟康唑耐药性及其与CAP1基因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谈潘莉 汪浙炯 赵金方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25-329,共5页
目的了解白假丝酵母菌临床菌株对氟康唑的耐药率以及氟康唑耐药与白假丝酵母菌CAP1基因相关性。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了245株白假丝酵母菌临床菌株对氟康唑的敏感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白假丝酵... 目的了解白假丝酵母菌临床菌株对氟康唑的耐药率以及氟康唑耐药与白假丝酵母菌CAP1基因相关性。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了245株白假丝酵母菌临床菌株对氟康唑的敏感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白假丝酵母菌CAP1基因mRNA(CAP1-mRNA)及其表达产物Cap1p。采用氟康唑浓度递增(4~64μg/mL)的YPD培养液连续培养法了解氟康唑诱导白假丝酵母菌耐药性的作用,qRT-PCR和流式细胞术确定CAP1基因与氟康唑耐药性形成的关系。结果 134株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敏感(MIC≤8μg/mL)、36株剂量依赖敏感(16~32μg/mL)、75株耐药(≥64μg/mL),耐药率为30.6%(75/245)。氟康唑耐药白假丝酵母菌株CAP1-mRNA和Cap1p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氟康唑敏感菌株(P〈0.05)。氟康唑能诱导氟康唑敏感菌株产生耐药性(MIC≥64μg/mL),其CAP1-mRNA和Cap1p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P〈0.05)。结论白假丝酵母菌临床菌株对氟康唑有较高的耐药率。氟康唑能诱导氟康唑敏感白假丝酵母菌株产生耐药性。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耐药性与CAP1基因表达上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氟康唑 耐药性 CAP1基因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