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系统动态误差建模理论分析与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蒋敏兰 费业泰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2666-2670,共5页
对测量系统进行动态特性和精度理论研究必须建立测量系统的数学模型。针对传统建模方法的缺陷,研究分析了全系统动态误差建模理论与方法,该建模理论与方法充分考虑了系统内部各组成环节的信息,建立的模型能够反映实际测量系统内部各结... 对测量系统进行动态特性和精度理论研究必须建立测量系统的数学模型。针对传统建模方法的缺陷,研究分析了全系统动态误差建模理论与方法,该建模理论与方法充分考虑了系统内部各组成环节的信息,建立的模型能够反映实际测量系统内部各结构单元的传递特性随时间变化对系统测量精度的影响。该建模理论与方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意义,不管是动态测量系统还是静态测量系统,用该建模理论与方法都能够建立其全误差模型。最后利用全系统动态误差建模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测微系统(百分表)的全误差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动态误差理论与方法 全误差 精度理论 测微系统(百分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敏捷制造环境下基于面向对象的柔性裁剪仿真建模研究
2
作者 陈旭 武振业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2000年第12期8-11,共4页
为提高敏捷制造系统仿真建模的效率和效益,在讨论国内外有关系统建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敏捷制造环境下基于面向对象的柔性裁剪仿真建模的概念。然后,对基于面向对象的柔性裁剪仿真建模的形式化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一个敏捷制造环... 为提高敏捷制造系统仿真建模的效率和效益,在讨论国内外有关系统建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敏捷制造环境下基于面向对象的柔性裁剪仿真建模的概念。然后,对基于面向对象的柔性裁剪仿真建模的形式化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一个敏捷制造环境下基于面向对象的柔性裁剪仿真建模框架。最后,以Arena集成仿真环境为例,提出了敏捷制造环境下基于面向对象的柔性裁剪仿真建模的一般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捷制造系统 系统建模理论 面向对象 柔性裁剪方法 计算机仿真 CI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管道事故原因分类模型及其社会网络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宫运华 张喆 范志炜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40,共7页
为提高油气管道事故预防策略的有效性,首先,基于系统理论事故建模与过程(STAMP)模型及人为因素分析与分类系统(HFACS)模型,建立油气管道事故预防控制结构,分析国内外35起油气管道事故原因,并依据扎根理论对分析结果进行统计编码,得出油... 为提高油气管道事故预防策略的有效性,首先,基于系统理论事故建模与过程(STAMP)模型及人为因素分析与分类系统(HFACS)模型,建立油气管道事故预防控制结构,分析国内外35起油气管道事故原因,并依据扎根理论对分析结果进行统计编码,得出油气管道事故原因分类模型;其次,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油气管道事故原因关系网络,通过核心—边缘分析、中心性分析和关联方向指数分析,识别油气管道事故原因中核心及具有高关联性和强影响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油气管道事故原因分类模型包含6个层次:政府及监管部门因素、第三方因素、运营商组织因素、运营商不安全监督、现场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前提条件、现场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并可将其细分为22个最底层原因因素。其中,政府及监管部门因素、运营商组织因素、运营商不安全监督和第三方因素均为核心因素;制度缺陷、监督不充分、运行计划不当、第三方破坏行为、管材与焊缝缺陷、施工/维修/配件问题、技能失误均为具有高关联性和强影响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理论事故与过程(STAMP) 人为因素分析与分类系统(HFACS) 油气管道 事故原因 分类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致因间作用关系统计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陈鑫 闫奕欣 +3 位作者 毛占利 姜传胜 余孝东 王仪涵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347-4357,共11页
为有效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基于设计的“452”逻辑架构,构建了事故致因数据库,定量解析致因及作用关系权重,并通过优化系统理论事故建模与过程(Systems-Theory Accident Modeling and Process,STAMP)模型及决策与实验室(Dec... 为有效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基于设计的“452”逻辑架构,构建了事故致因数据库,定量解析致因及作用关系权重,并通过优化系统理论事故建模与过程(Systems-Theory Accident Modeling and Process,STAMP)模型及决策与实验室(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DEMATEL)分析法的叠加模型(STAMP-DEMATEL),推演关键致因及其作用关系,搭建致因分层控制结构,系统分析安全约束管控策略。研究揭示了监督检查计划落实、作业行为管理、关键技术水平等6个关键致因及监督检查计划落实-关键技术水平、作业行为管理-安全操作规程执行等5对关键作用关系,涉及政府与企业、企业内部两类主体关系范畴,管-人、管-物两类要素关系。对关键作用关系进行致因、要素、主体层面安全约束的系统分析,可为整个安全生产系统平衡运行提供决策支持,在支持系统风险管理、监管资源分配、风险预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事故致因 作用关系 系统理论事故与过程(STAMP) 决策与实验室(DEMAT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AMP的舰载作战系统软件安全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娟 汪厚祥 林海涛 《舰船科学技术》 2010年第9期63-66,75,共5页
为有效保障系统安全性,应用系统理论事故建模和过程,以安全控制为核心,针对舰载作战系统软件研制过程,总结了软件安全相关活动的层次控制结构和过程控制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软件开发和运行各环节的安全约束,可能的设计缺陷和... 为有效保障系统安全性,应用系统理论事故建模和过程,以安全控制为核心,针对舰载作战系统软件研制过程,总结了软件安全相关活动的层次控制结构和过程控制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软件开发和运行各环节的安全约束,可能的设计缺陷和智力模型缺陷;并以实例说明基于STAMP的软件风险分析的过程。系统安全定义、控制缺陷识别和设计约束创建,可以通过系统设计消除或控制风险。本研究对于开发满足系统安全需求的舰载作战系统软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理论事故和过程 软件安全 舰载作战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STAMP-24Model的多组织事故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曾明荣 秦永莹 +2 位作者 刘小航 栗婧 尚长岭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41-2750,共10页
安全生产事故往往由多组织交互、多因素耦合造成,事故原因涉及多个组织。为预防和遏制多组织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基于系统理论事故建模与过程模型(Systems-Theory Accident Modeling and Process,STAMP)、24Model,构建一种用于多组织事... 安全生产事故往往由多组织交互、多因素耦合造成,事故原因涉及多个组织。为预防和遏制多组织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基于系统理论事故建模与过程模型(Systems-Theory Accident Modeling and Process,STAMP)、24Model,构建一种用于多组织事故分析的方法,并以青岛石油爆炸事故为例进行事故原因分析。结果显示:STAMP-24Model可以分组织,分层次且有效、全面、详细地分析涉及多个组织的事故原因,探究多组织之间的交互关系;对事故进行动态演化分析,可得到各组织不安全动作耦合关系与形成的事故失效链及管控失效路径,进而为预防多组织事故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系统理论事故与过程型(STAMP) 24Model 多组织事故 原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航行过程风险动态仿真 被引量:5
7
作者 李伟 胡甚平 +2 位作者 陈伟炯 陶潇颖 田力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57-1764,共8页
为研究复杂装备系统液化天然气(LNG)动力船的营运风险演变规律,受限水域船舶航行的过程风险,本文采用系统理论过程分析方法,通过构建船舶系统、LNG燃料系统及燃料使用过程的系统理论事故建模与过程模型,从组件失效、外部环境干扰及组件... 为研究复杂装备系统液化天然气(LNG)动力船的营运风险演变规律,受限水域船舶航行的过程风险,本文采用系统理论过程分析方法,通过构建船舶系统、LNG燃料系统及燃料使用过程的系统理论事故建模与过程模型,从组件失效、外部环境干扰及组件交互3个维度分析LNG动力船航行系统的安全性。基于马尔可夫过程假设,采用马尔可夫链与云模型并构的方法,提出LNG动力船受限水域船舶航行的过程风险性态仿真模型。以LNG动力船从长江某锚地航行至指定泊位为例,结合复杂水域船舶航行的场景,对LNG动力船受限水域船舶航行的过程风险进行性态仿真。通过单一环境和真实环境下仿真结果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灵敏性。仿真结果表明:LNG动力船舶航行过程风险演化呈“浴盆曲线”规律,船舶航行初始和终末时段风险较高,且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干扰是LNG动力船系统营运过程中风险形成的首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上交通 液化天然气动力船 系统理论过程分析方法 过程风险 马尔可夫链 性态仿真 系统理论事故与过程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e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mpensation for geometric errors of laser annealing table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殿新 张建富 +1 位作者 张云亮 冯平法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904-911,共8页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ocess precision of an XY laser annealing table, a geometric error modeling, and an identification and compensation method were proposed. Based on multi-body system theory, a geometric error 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ocess precision of an XY laser annealing table, a geometric error modeling, and an identification and compensation method were proposed. Based on multi-body system theory, a geometric error model for the laser annealing table was established. It supports the identification of 7 geometric errors affecting the annealing accuracy. An original identification method was presented to recognize these geometric errors. Positioning errors of 5 lines in the workspace were measured by a laser interferometer, and the 7 geometric errors were identified by the proposed algorithm. Finally, a software-based error compensation method was adopted, and a compensation mechanism was developed in a postprocessor based on LabVIEW. The identified geometric errors can be compensated by converting ideal NC codes to actual NC codes. A validation experiment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e laser annealing table,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ositioning errors of two validation lines decreased from ±37 μm and ±33 μm to ±5 μm and ±4.5 μm, respectively. The geometric error mode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mpensation method presented in this work can be straightforwardly extended to any configurations of 2-dimensional workt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metric error error modeling error measurement error identification error compensation laser annealing tab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