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4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BF神经网络整定PID的电液比例系统位置控制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陈翰文 徐巧玉 +1 位作者 徐恺 张正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1-381,共11页
针对凿岩机械臂的电液比例系统位置控制精度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整定PID的电液比例系统位置控制方法。首先,在AMESim中搭建了阀控非对称液压缸的电液比例系统简化模型,设置了各个模块的参数;然后,利用MATLAB/Sim... 针对凿岩机械臂的电液比例系统位置控制精度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整定PID的电液比例系统位置控制方法。首先,在AMESim中搭建了阀控非对称液压缸的电液比例系统简化模型,设置了各个模块的参数;然后,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了系统闭环控制模型,通过不断更新RBF网络模型并修正PID参数,实现了基于RBF神经网络整定PID的电液比例系统位置控制目的;结合AMESim搭建的电液比例系统模型和Simulink下搭建的控制器进行了联合仿真;最后,基于凿岩台车机械臂实验平台,进行了电液比例系统位置控制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在受到外部干扰的情况下,RBF神经网络整定PID控制系统能够在0.3 s内控制活塞杆重新运行至目标位置,平均响应时间为1.5 s,位置精度误差不超过5 mm。实验结果表明:与常规PID控制方法相比,RBF神经网络整定PID控制活塞杆位置精度误差降低了75%,位置精度误差在工程实际要求的10 mm范围以内,因此,RBF神经网络整定PID算法可以有效提高电液比例系统的位置控制精度,满足凿岩机械臂实际工作中对电液比例系统位置精度的控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凿岩机械臂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整定PID 电液比例系统位置控制精度 联合仿真 MATLAB/SIMULINK AMESI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鲤科鱼类的RAPD分析兼论稀有鮈鲫的系统位置 被引量:47
2
作者 何舜平 汪亚平 陈宜瑜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62-267,共6页
本文作者采用20个随机引物,对五种鲤科鱼类,即稀有鲫、中华细鲫、麦穗鱼、唐鱼和草鱼的基因组进行了DNA随机扩增分析(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即RAPD)。其目的是为了探讨稀有鲫的系统分类位置。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物种... 本文作者采用20个随机引物,对五种鲤科鱼类,即稀有鲫、中华细鲫、麦穗鱼、唐鱼和草鱼的基因组进行了DNA随机扩增分析(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即RAPD)。其目的是为了探讨稀有鲫的系统分类位置。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物种中,稀有鲫与中华细鲫和唐鱼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纲 鲤科 Ju鲫 RAPD 系统位置 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rDNA的ITS序列探讨绵刺属的系统位置 被引量:13
3
作者 赵一之 成文连 +2 位作者 尹俊 曹瑞 张竞秋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2-406,共5页
绵刺属由于其特殊的形态特征 ,其系统位置至今仍存在争议。本文选定了蔷薇亚科 6种植物和李亚科 1种植物 ,扩增并测定了其核糖体DNA的ITS序列 (不包括 5 .8S片断 )。分析时又从GenBank中选取了蔷薇科另外 5种植物的ITS序列共同分析。比... 绵刺属由于其特殊的形态特征 ,其系统位置至今仍存在争议。本文选定了蔷薇亚科 6种植物和李亚科 1种植物 ,扩增并测定了其核糖体DNA的ITS序列 (不包括 5 .8S片断 )。分析时又从GenBank中选取了蔷薇科另外 5种植物的ITS序列共同分析。比较这 1 2种植物的ITS1 +ITS2 ,发现不同植物间序列长度变异较大。ITS1的长度范围为 2 2 4~ 2 66bp ,ITS2的长度范围为 2 0 2~ 2 2 1bp。用PAUP 3.1 .1软件对 1 2种植物的ITS1 +ITS2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蔷薇亚科中和绵刺属亲缘关系最近的属为金露梅属 ,其次为地蔷薇属 ,再次为山莓草属 ,而这4个属均具有花柱基侧生的特点 ,这与传统上依据花托杯状或坛状将绵刺属放在蔷薇属和龙牙草属附近的处理不符。系统树上李亚科的 2种植物明显地聚为一个单系类群 ,说明绵刺与蒙古扁桃关系相对甚远。研究结果还表明绵刺这一蒙古高原旱生植物区系成分是由东亚中生植物区系成分的银露梅演化而来 ;绵刺的各种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是长期适应荒漠干旱气候环境的结果。这一植物起源及其迁移路线的发现 ,为深入研究亚洲中部荒漠植物区系和植被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NA ITS序列 绵刺属 系统位置 蔷薇亚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蜡梅科的花粉形态及其系统位置的探讨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若蕙 张金谈 郝海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1期4-11,116-118,共11页
在光学显微镜下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对蜡梅科Calycanthaceae7种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本科花粉至少有下列3种不同类型:(1)花粉具穴状纹饰,亦道面观呈长方形,中央部位不扩大,如美国蜡梅,或中央部位扩大,如夏蜡梅和西南蜡梅;(2)花粉具... 在光学显微镜下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对蜡梅科Calycanthaceae7种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本科花粉至少有下列3种不同类型:(1)花粉具穴状纹饰,亦道面观呈长方形,中央部位不扩大,如美国蜡梅,或中央部位扩大,如夏蜡梅和西南蜡梅;(2)花粉具蠕虫状纹饰,赤道面观呈长方形或近圆形,如蜡梅、柳叶蜡梅和突托蜡梅;(3)花粉具瘤状纹饰,赤道面观呈长圆形,如浙江蜡梅。并与蔷薇目Rosales、樟目Laurales和毛茛目尽anunculales内各科花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认为本科花粉为独特类型,仅相似于Atherospermataceae,在被子植物花粉中罕见。Idiospermum应隶属于蜡梅科。仅从花粉形态提不出夏蜡梅成立新属Sinocalycanthus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梅科 花粉形态 系统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胡桃科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的比较解剖及其系统位置的讨论 被引量:10
5
作者 韩丽娟 周春丽 吴树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6期1426-1431,T007,共7页
通过对国产胡桃科 6属 1 3种植物所做的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的长度、弦径、端壁斜度、穿孔板类型、管孔形状及其排列、导管密度及其在分类中作用的解剖学研究 ,证实了从导管分子来看黄杞属和青钱柳属是相当原始的属 ,而化香树属、山核桃... 通过对国产胡桃科 6属 1 3种植物所做的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的长度、弦径、端壁斜度、穿孔板类型、管孔形状及其排列、导管密度及其在分类中作用的解剖学研究 ,证实了从导管分子来看黄杞属和青钱柳属是相当原始的属 ,而化香树属、山核桃属是最进化的属 ,并根据导管分子的解剖学特征探讨了胡桃科各属间的进化顺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桃科 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 比较解剖 系统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槭叶铁线莲的系统位置初探——来自ITS和叶绿体DNA序列片段的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穆琳 谢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9-55,共7页
槭叶铁线莲是分布于北京附近低山峭壁之上的特有濒危植物,其分布区域狭窄。在传统分类处理中将槭叶铁线莲置于绣球藤组中,但是其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及生长环境与组中其他种类有较大差异。本文根据核核糖体DNA中的ITS序列片段和3个叶绿体... 槭叶铁线莲是分布于北京附近低山峭壁之上的特有濒危植物,其分布区域狭窄。在传统分类处理中将槭叶铁线莲置于绣球藤组中,但是其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及生长环境与组中其他种类有较大差异。本文根据核核糖体DNA中的ITS序列片段和3个叶绿体DNA序列片段(atpB-rbcL间隔区、psbA-trnQ间隔区和rpoB-trnC间隔区),采用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法(Bayes)构建铁线莲属系统发育关系,从而探讨槭叶铁线莲在属中的系统位置问题。结果表明:1)单独的ITS片段和叶绿体片段分析所得到的系统树分辨率较低,而合并分析可以得到相对较高的分辨率和支持率。2)铁线莲属与锡兰莲属共同组成一单系类群,二属应予以合并。3)槭叶铁线莲并不与绣球藤组植物聚为一支,从而并不支持现在的分类学处理。4)槭叶铁线莲表现出比较孤立的系统位置,表明该种可能是本属中分布于北温带古老类群的孑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槭叶铁线莲 系统位置 ITS ATPB-RBCL psbA-trnQ rpoB-trn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蕨科、球盖蕨科的系统位置:叶绿体DNAtrnL-F区序列证据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玛丽 刘红梅 +2 位作者 陆树刚 刘占林 陈之端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5-178,共4页
岩蕨科(Woodsiaceae)和球盖蕨科(Peranemaceae)历来被多数学者认为是亲缘关系密切的两个科,它们的系统位置一直存在争议,两科曾被放入三叉蕨科(Aspidiaceae)、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鳞毛蕨亚科(Dryopteridoidaae)及鳞毛蕨科(Dryopt... 岩蕨科(Woodsiaceae)和球盖蕨科(Peranemaceae)历来被多数学者认为是亲缘关系密切的两个科,它们的系统位置一直存在争议,两科曾被放入三叉蕨科(Aspidiaceae)、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鳞毛蕨亚科(Dryopteridoidaae)及鳞毛蕨科(Dryopteriaceae)蹄盖蕨亚科(Athy-rioideae)中。根据岩蕨科1种、球盖蕨科3种、蹄盖蕨科8种、鳞毛蕨科2种及1种外类群假大羽铁角蕨(Asplenium pseudolaserpitiifolium)的cpDNA基因trnL-F区序列建立的系统树,结果显示,岩蕨科和球盖蕨科的亲缘关系较远,岩蕨科与蹄盖蕨科有密切的亲缘关系,球盖蕨科与鳞毛蕨科亲缘关系较近,岩蕨科和球盖蕨科是处于不同进化线上的植物。秦仁昌(1978)和Pichi-Sermolii(1977)的系统将二者分别作为独立的科是合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蕨科 球盖蕨科 trnL—F序列 系统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角果科(Carlemanniaceae)的系统位置评述 被引量:2
8
作者 杨雪 彭华 陆树刚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7-401,共5页
四角果科(Carlemanniaceae)科下有四角果属Carlemannia(3种)和蜘蛛花属Silvianthus(1种1亚种)。这两属建立之初均置于茜草科,此后又被多个分类及系统学家将它们移至忍冬科;1965年由Airy Shaw将它们从忍冬科独立成四角果科,得到了部分学... 四角果科(Carlemanniaceae)科下有四角果属Carlemannia(3种)和蜘蛛花属Silvianthus(1种1亚种)。这两属建立之初均置于茜草科,此后又被多个分类及系统学家将它们移至忍冬科;1965年由Airy Shaw将它们从忍冬科独立成四角果科,得到了部分学者的赞同,但其系统位置仍存在争议,认为与与苦苣苔科、虎耳草科、马鞭草科和绣球花科等科的关系错综复杂;科下两属间的关系也仍然值得探讨。APGII认为四角果科与木樨科素馨属或女贞属近缘,但支持率不高。本文对四角果属和蜘蛛花属系统位置的研究和现状进行了评述;将Silvianthus bracteatusssp.tonkinensis(Gagnep.)H.W.Li作为线萼蜘蛛花Silvianthus bracteatusssp.clerodendroides(AiryShaw)H.W.Li的异名归并;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角果科 系统位置 评述 异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资料星叶草属系统位置的探讨(英文) 被引量:2
9
作者 任毅 李智军 胡正海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7期1091-1097,共7页
基于以往的形态学研究资料 ,对星叶草属与毛茛目其它成员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该属在一些基本的或原始的性状上与其它毛茛目成员相似 ,特别是它与毛茛科一些植物幼苗间的相似性表明 ,这个属应该属于毛茛目的成员 ,而且有可能通过幼态... 基于以往的形态学研究资料 ,对星叶草属与毛茛目其它成员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该属在一些基本的或原始的性状上与其它毛茛目成员相似 ,特别是它与毛茛科一些植物幼苗间的相似性表明 ,这个属应该属于毛茛目的成员 ,而且有可能通过幼态成熟的方式起源于前毛茛目植物 .星叶草属与其它毛茛目成员间的区别 ,尤其是在维管系统和胚胎发育方面的区别表明 ,星叶草属在毛茛目内发生以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叶草属 形态学 起源 系统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粉蕨属系统位置——来自rbcL序列的证据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文利 张钢民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6-39,50,共5页
金粉蕨属的系统位置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对金粉蕨属、珠蕨属、粉背蕨属、薄鳞蕨属、碎米蕨属和黑心蕨属10种植物的叶绿体基因rbcL序列进行测定,以鳞始蕨科的2个成员为外类群构建它们的系统关系。简约性分析结果表明:①碎米蕨类植物... 金粉蕨属的系统位置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对金粉蕨属、珠蕨属、粉背蕨属、薄鳞蕨属、碎米蕨属和黑心蕨属10种植物的叶绿体基因rbcL序列进行测定,以鳞始蕨科的2个成员为外类群构建它们的系统关系。简约性分析结果表明:①碎米蕨类植物是一个单系类群,并得到bootstrap100%的支持。该类群不仅包括中国蕨科的大部分属,还包括裸子蕨科中的部分成员;②珠蕨属、Llavea和凤丫蕨属形成一个分支,并得到很高的boot strap支持;③金粉蕨属严格位于凤尾蕨群这一分支,该属与凤尾蕨属的关系近缘。从分子系统学的角度来看,金粉蕨属既不属于中国蕨科,也不属于珠蕨科,而应归入凤尾蕨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粉蕨属 系统位置 RBCL 中国蕨科 珠蕨科 凤尾蕨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TS序列探讨蓝靛果忍冬(Lonicera caerulea var. edulis)的系统位置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颖 董玉芝 昝少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31,共4页
以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为外类群,使用MEGA3.1软件对忍冬属的20种植物的ITS序列进行分析,用邻接法获得系统树。结果表明:蓝靛果忍冬(Lonicera caerulea var. edulis)与蓝果亚组(Subsect. Caerulea Rehd.)的其他种聚为一支,... 以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为外类群,使用MEGA3.1软件对忍冬属的20种植物的ITS序列进行分析,用邻接法获得系统树。结果表明:蓝靛果忍冬(Lonicera caerulea var. edulis)与蓝果亚组(Subsect. Caerulea Rehd.)的其他种聚为一支,自展支持率高达99%,与传统分类相符,故不支持将蓝靛果另立新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靛果忍冬 ITS 系统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属中多雄蕊类群系统位置的探讨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能 龚固堂 《四川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8,共8页
本文中,柳属中的多雄蕊类群被认为是在柳亚科的系统发育中体现了一条演化路线、代表了一个谱系分支,因之该类群被从柳属中分离出来并作为一个属级的分类单位;最后作了相应的分类学处理。
关键词 柳属 多雄蕊类群 系统位置 原柳属 分类学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泽泻蕨的系统位置——来自rbcL序列的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钢民 刘红梅 +1 位作者 杨文利 张宪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18,共4页
泽泻蕨的系统位置一直存有争议。该文根据叶绿体基因rbcL序列,用最大似然法构建它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①4种美洲典型的泽泻蕨属成员聚为一个很强支持的支,并与泽泻蕨形成姊妹群的关系,说明将泽泻蕨从泽泻蕨属中独立出来,放入拟泽... 泽泻蕨的系统位置一直存有争议。该文根据叶绿体基因rbcL序列,用最大似然法构建它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①4种美洲典型的泽泻蕨属成员聚为一个很强支持的支,并与泽泻蕨形成姊妹群的关系,说明将泽泻蕨从泽泻蕨属中独立出来,放入拟泽泻蕨属更为合适。②泽泻蕨被聚在碎米蕨群分支,得到强烈支持。它与银粉背蕨和黑心蕨的关系比与拟金毛裸蕨属的关系更为近缘,不支持秦仁昌将泽泻蕨置于裸子蕨科的分类处理。③同意Panigrahi的观点,泽泻蕨的正确名称应为Parahemionitis cordata (Hooker&Greville) Fraser-Jenk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泽泻蕨 系统位置 RBCL序列 拟泽泻蕨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息香科的系统位置及地理分布 被引量:24
14
作者 黄淑美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4期15-30,共16页
安息香科为柿目的一成员,包括11个属,为一自然的分类群.它与山茶科很接近,并可能是从它的祖先类群演化而来的.本文分析其形态特征的演化趋势,认为子房上位,花冠裂片覆瓦状排列,雄蕊为花冠裂片两倍,花序圆锥花序为原始性状,... 安息香科为柿目的一成员,包括11个属,为一自然的分类群.它与山茶科很接近,并可能是从它的祖先类群演化而来的.本文分析其形态特征的演化趋势,认为子房上位,花冠裂片覆瓦状排列,雄蕊为花冠裂片两倍,花序圆锥花序为原始性状,而子房下位.花冠裂片镊合状排列,雄蕊与花冠裂片的同数,花序少花或单花为进化性状.安息香属为本科最大的属,形态变异多样化,既具有最原始性状,为本科原始类群代表,同时又有较多进化性状.其他各属可能是以它作为基干演化而来.从分析各属的分布区类型,本科有7属分布于热带地区,但仅有3属真正分布于热带,其余4属分布于亚热带或其边缘地区.因此,安息香科基本上是一个热带科,但不典型,它可能是从古热带山区的亚热带地区演化而来的.根据全科的属和种的统计,有11属,150余种,间断分布于欧亚和美洲两大陆块上,亚洲有10属,57种,主要分布于东亚,在这一地区,以我国秦岭和长江以南至南岭以北及华西南种类最丰富,包括有最原始类群和系统演化各阶段类群;热带南美洲有2属83种,这一带种类虽丰富,但仅2属及缺乏原始类群.因此,我们称东亚为安息香科的分布和分化中心,而热带南美洲为第二分布中心.根据化石记载结合本科现代分布格局,我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位置 地理分布 野茉莉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莲科系统位置评述 被引量:6
15
作者 索志立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3-182,共10页
形态学研究显示睡莲科Nymphaeaceae具有许多原始性状。睡莲科又被称为“古草本”。最新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显示,睡莲科是现存被子植物系统树根部附近最早分异谱系的演化支之一,对研究被子植物(有花植物)的起源与早期进化具有重要价值,... 形态学研究显示睡莲科Nymphaeaceae具有许多原始性状。睡莲科又被称为“古草本”。最新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显示,睡莲科是现存被子植物系统树根部附近最早分异谱系的演化支之一,对研究被子植物(有花植物)的起源与早期进化具有重要价值,但有关睡莲科的范围和系统位置存在争议。被子植物的起源与辐射一直是植物学家关注的热点。本文对该科系统位置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莲科 范围 系统位置 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鱼藻科系统位置评述 被引量:5
16
作者 索志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58-1063,共6页
金鱼藻科(Ceratophyllaceae)含1属7种,广布全世界。形态学研究显示,金鱼藻科具有许多难以解释的性状,与其它类群无法比较;最新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显示,金鱼藻科是现存被子植物的基部类群之一;有关金鱼藻科的系统位置存在争议,被子植物(... 金鱼藻科(Ceratophyllaceae)含1属7种,广布全世界。形态学研究显示,金鱼藻科具有许多难以解释的性状,与其它类群无法比较;最新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显示,金鱼藻科是现存被子植物的基部类群之一;有关金鱼藻科的系统位置存在争议,被子植物(有花植物)的起源与辐射一直是植物系统学家关注的热点。本文对该科系统位置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鱼藻科 系统位置 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齿木科系统位置评述 被引量:5
17
作者 索志立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6-29,共4页
腺齿木科 (Trimeniaceae)含 2属 5种。形态学研究显示腺齿木科具有许多原始性状。最新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显示 ,腺齿木科是现存被子植物的重要基部类群之一。但有关腺齿木科的系统位置存在争议。被子植物 (有花植物 )的起源与辐射一直... 腺齿木科 (Trimeniaceae)含 2属 5种。形态学研究显示腺齿木科具有许多原始性状。最新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显示 ,腺齿木科是现存被子植物的重要基部类群之一。但有关腺齿木科的系统位置存在争议。被子植物 (有花植物 )的起源与辐射一直是植物系统学家关注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齿木科 系统位置 被子植物 基部类群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叶梅科系统位置评述 被引量:5
18
作者 索志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3期2381-2384,共4页
互叶梅科 Amborellaceae 一属一种 .形态学研究显示互叶梅 Amborella tricopoda Baill. 具有许多原始性状 .大多数最新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显示 ,互叶梅科是现存被子植物的最基部类群 .但有关互叶梅科的系统位置存在争议 .被子植物 ... 互叶梅科 Amborellaceae 一属一种 .形态学研究显示互叶梅 Amborella tricopoda Baill. 具有许多原始性状 .大多数最新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显示 ,互叶梅科是现存被子植物的最基部类群 .但有关互叶梅科的系统位置存在争议 .被子植物 有花植物 的起源和辐射一直是植物学家关注的热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叶梅科 被子植物 最基部类群 系统位置 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DNA的序列资料探讨翅子树族的系统位置(英文) 被引量:1
19
作者 解新明 张寿洲 +2 位作者 李勇 吴鸿 李秉滔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00-706,共7页
采用DNA分子测序技术对梧桐科5个族30个代表种的rbcL基因及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包括ITS1、ITS2和5.8srRNA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使用PAUP4.0b10软件对序列进行统计和分支分析,用启发式搜索方法寻找最简约树.从严格一致性树来看... 采用DNA分子测序技术对梧桐科5个族30个代表种的rbcL基因及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包括ITS1、ITS2和5.8srRNA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使用PAUP4.0b10软件对序列进行统计和分支分析,用启发式搜索方法寻找最简约树.从严格一致性树来看,梧桐科的全部代表类群主要被分为4支,一支仅为Sterculieae所构成;一支包括Helictereae的全部代表种;一支由Byttnerieae代表种所构成;最后一支由Dombeyeae和单属族翅子树族Pterospermeae所构成.rbcL和ITS系统树的不同仅表现在族内个别代表类群的位置和族的分支方式上.分析结果表明,与Helictereae相比,翅子树属Pterospermum与Dombeyeae有更近的亲缘关系.然而,在外部形态、内部解剖和胚胎学方面,二者之间又存在诸多差异,故支持将Pterospermum另立为Pterospermeae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位置 树族 启发式搜索方法 内转录间隔区 核糖体DNA RBCL基因 rRNA基因 ITS序列 DNA分子 代表种 ITS1 测序技术 序列分析 ITS2 分支分析 分析结果 亲缘关系 外部形态 梧桐科 一致性 系统 胚胎学 类群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莲科系统位置评述 被引量:2
20
作者 索志立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1-39,共9页
莲科含1属1种2亚种,以具有最古老的有活力的种子而著称。形态学研究显示,莲不仅具有双子叶植物特征,而且又具有单子叶植物的某些性状。因此,对研究被子植物(有花植物)的起源与演化以及单子叶植物的起源具有重要价值。被子植物(有花植物... 莲科含1属1种2亚种,以具有最古老的有活力的种子而著称。形态学研究显示,莲不仅具有双子叶植物特征,而且又具有单子叶植物的某些性状。因此,对研究被子植物(有花植物)的起源与演化以及单子叶植物的起源具有重要价值。被子植物(有花植物)的起源与辐射一直是植物学家关注的热点,有关莲科的系统位置存在争议。该文对该科系统位置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科 系统位置 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