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棒柄花中反式-4-(1-丙烯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的化学结构分离鉴定 被引量:8
1
作者 刘布鸣 卢文杰 +1 位作者 牙启康 陈家源 《广西科学》 CAS 2005年第3期214-215,共2页
从大戟科植物棒柄花(Cleidion brevipetiolatum Pax et Hoffm.)中分离得一化合物,经理化常数、UV、IR、1HNMR、13CNMR、MS等波谱测试和解析,鉴定为反式-4-(1-丙烯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该化合物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鉴定。
关键词 糖苷4(1-丙烯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 分离 结构鉴定 棒柄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棒柄花中反式-4-(1-丙烯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布鸣 卢文杰 +2 位作者 林霄 陈家源 牙启康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8-99,102,共3页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棒柄花中反式-4-(1-阿烯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其含量。色谱柱Reliasil-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水(体积比22:78),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57nm。结...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棒柄花中反式-4-(1-阿烯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其含量。色谱柱Reliasil-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水(体积比22:78),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57nm。结果待测组分在0.0804—0.2814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5,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8%,RSD为1.8%(n=6)。本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柄花 -4-(1-丙烯基)苯酚-β-d-毗喃葡萄糖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紫珠中得到的一个新苯丙素类衍生物(英文) 被引量:4
3
作者 孟令杰 刘百联 +1 位作者 张英 周光雄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97-1699,1764,共4页
采用硅胶、ODS和葡聚糖凝胶LH-20柱层析方法,从大叶紫珠(马鞭草科)7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得到一个新的苯丙素类衍生物。采用包括电喷雾离子化高分辨质谱和一维、二维核磁共振等多种光谱学手段鉴定该化合物结构为2-甲氧基对苯... 采用硅胶、ODS和葡聚糖凝胶LH-20柱层析方法,从大叶紫珠(马鞭草科)7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得到一个新的苯丙素类衍生物。采用包括电喷雾离子化高分辨质谱和一维、二维核磁共振等多种光谱学手段鉴定该化合物结构为2-甲氧基对苯二酚-4-O-[(5-O-反式-咖啡酰)-β-D-呋喃芹菜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鞭草科 大叶紫珠 苯丙素类衍生物 2-甲氧基对苯二酚-4-O-[(5-O--咖啡酰)-β-d-呋喃芹菜糖]-(1→2)-β-d-吡喃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棒柄花叶中PPG含量的动态积累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小刚 覃兰芳 赖茂祥 《广西科学》 CAS 2010年第2期141-143,共3页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法研究不同月份中棒柄花(Cleidion brevipetiolatum Pax et Hoffm.)植物枝叶中反式-4-(1-丙烯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PPG)含量的动态积累,确定棒柄花枝叶的最佳采收时期.结果表明,当年11月至次年2月份样品中PP...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法研究不同月份中棒柄花(Cleidion brevipetiolatum Pax et Hoffm.)植物枝叶中反式-4-(1-丙烯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PPG)含量的动态积累,确定棒柄花枝叶的最佳采收时期.结果表明,当年11月至次年2月份样品中PPG的含量相对较高,其中2月份的含量最高,为0.14%;当年3~10月份样品中PPG的含量相对较低,其中6月份含量最低,为0.0329%.当年11月至次年2月份为棒柄花枝叶的最佳采收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1-丙烯基)苯酚-D吡喃葡萄糖(PPG) 动态积累 枝叶 棒柄花 相高效液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