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空间多组学图谱揭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平滑肌表型转化与代谢重编程
1
作者 王中群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7-237,共1页
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平滑肌细胞(SMCs)表型转化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键机制。随着空间多组学和单细胞技术的发展,基于组织切片的二维空间结构可实现纳米级基因表达检测,深入揭示疾病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机制... 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平滑肌细胞(SMCs)表型转化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键机制。随着空间多组学和单细胞技术的发展,基于组织切片的二维空间结构可实现纳米级基因表达检测,深入揭示疾病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机制。有鉴于此,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王中群教授团队对糖尿病患者的下肢血管进行了空间转录组、空间代谢组和单细胞测序的系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糖尿病血管病变 大学附属医院 表型转化 平滑肌细胞 多组学 代谢组 组织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学机制的超声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尹立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1-322,共2页
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和对疾病认知水平的局限性,临床医师在心血管疾病的日常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往往更注重病因学诊断和临床治疗,而忽视对心脏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的观测和研究。以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为例,在我国的临床实践中多注重对患者... 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和对疾病认知水平的局限性,临床医师在心血管疾病的日常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往往更注重病因学诊断和临床治疗,而忽视对心脏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的观测和研究。以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为例,在我国的临床实践中多注重对患者冠状动脉狭窄部位、严重程度和范围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机制 血管疾病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可视化 病因学诊断 超声 心肌血流灌注 冠状动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 被引量:41
3
作者 李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33-237,共5页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主要与多元醇通路活跃、氧化应激增加、糖基化终产物形成及蛋白激酶C通路激活有关。以发病机制为靶点的治疗可能会为...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主要与多元醇通路活跃、氧化应激增加、糖基化终产物形成及蛋白激酶C通路激活有关。以发病机制为靶点的治疗可能会为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血管病变/病因学 糖尿病血管病变/病理生理学 糖尿病血管病变/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生理学
4
《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 CSCD 2005年第5期306-311,共6页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 Β1肾上腺素受体 反义寡核苷酸 一氧化氮合成酶 肾上腺素能受体 肾性高血压 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和早期诊断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敏琦 刘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91-1694,共4页
糖尿病血管病变作为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是由血管外膜、中膜、内膜共同参与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早期诊断、预防、治疗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对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极为重要;而无创、... 糖尿病血管病变作为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是由血管外膜、中膜、内膜共同参与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早期诊断、预防、治疗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对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极为重要;而无创、便捷的检测则有助于早期诊断及筛查。文章就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病理生理变化、临床表现及部分早期诊断方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血管病变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胶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6
6
作者 于宏飞 董志军 +1 位作者 张铁民 杨帆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37,共6页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并伴有微血管病变。研究证实丝胶具有抗炎和抗氧化功能,但其是否对DR早期的微血管结构和功能有保护作用目前仍不十分清楚。目的观察丝胶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并伴有微血管病变。研究证实丝胶具有抗炎和抗氧化功能,但其是否对DR早期的微血管结构和功能有保护作用目前仍不十分清楚。目的观察丝胶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Cx43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防护作用。方法将48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按计算机数字随机分配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丝胶治疗组和羟苯磺酸钙阳性对照组,每组12只。糖尿病模型组、丝胶治疗组、羟苯磺酸钙阳性对照组大鼠均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连续腹腔内注射3d并给予高脂饲料饮食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后分别用生理盐水、2.4g/(kg·d)丝胶溶液和0.2s/(kg·d)羟苯磺酸钙灌胃3个月。采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并制备视网膜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和逆转录PCR技术检测大鼠视网膜中ICAM-1、VCAM-1和Cx43蛋白及其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对各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正常,糖尿病模型组视网膜可见内界膜肿胀或断裂,偶见突出于内界膜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数量减少,丝胶治疗组和羟苯磺酸钙阳性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内界膜轻度增厚,内外核层细胞排列稍欠规则。糖尿病模型组、丝胶治疗组和羟苯磺酸钙组阳性对照大鼠视网膜中ICAM-1和VCAM-1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大鼠均明显升高,而Cx43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丝胶治疗组大鼠视网膜中ICAM-1和VCAM-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0.8343±0.0321与0.9189±0.0424、0.7264±0.0112与1.2350±0.0789),而Cx43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0.1331±0.0153与0.0392+0.0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中ICAM-1mRNA和VCAM-1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而Cx43mRNA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糖尿病模型组大鼠比较,丝胶治疗组大鼠视网膜中ICAM-1mRNA和VCAM-1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0.7163±0.0086与0.9568±O.0125;0.3937±0.0350与0.4779±0.0206),而Cx43mRNA表达明显升高(0.6768±0.0648与0.4308±0,11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ICAM-1mRNA、VCAM-1mRNA和Cx43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与其蛋白表达相同。结论丝胶能够减轻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的微血管病变,从而对DR的发生和发展发挥防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下调视网膜中ICAM-1和VCAM-1的表达以及上调Cx43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胶/药物 抗炎剂/药物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生理病理 基因表达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缝隙连接蛋白43 视网膜血管/生理病理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心肌病的病理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乔旭柏 杨重庆 刘冬戈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9年第5期404-406,共3页
1972年Rubler等首先提出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的概念,之后的临床、流行病学以及实验研究均表明,DCM并非继发于冠心病、高血压或其他已知的心血管疾病,而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状态下一组独立的... 1972年Rubler等首先提出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的概念,之后的临床、流行病学以及实验研究均表明,DCM并非继发于冠心病、高血压或其他已知的心血管疾病,而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状态下一组独立的心肌病变。目前DCM的定义为排除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酒精中毒和冠心病等后,由DM导致的心肌原发性代谢障碍性改变和微血管病变所引起的心脏病。DM从多个方面损害心肌,导致了DCM的发生与发展,但确切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现就DCM的病理改变以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心肌病 发病机制 病理改变 先天性心脏病 血管疾病 心脏瓣膜病 血管病变 DC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高祎 雷宁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3991-3993,共3页
在发展中国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导致成年人视力损害及致盲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病理变化包括周皮细胞凋亡、基底膜变厚,进而导致血管壁功能减弱。随着人口数量增加及人口寿命的延长,DR的患病率也随之迅速增长... 在发展中国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导致成年人视力损害及致盲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病理变化包括周皮细胞凋亡、基底膜变厚,进而导致血管壁功能减弱。随着人口数量增加及人口寿命的延长,DR的患病率也随之迅速增长,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者80%会受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MICRORNA 发展中国家 血管壁功能 糖尿病病程 视力损害 细胞凋亡 病理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缺血性视网膜的特征
9
作者 方红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3-253,共1页
目的比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缺血性和非缺血性视网膜各层荧光血管造影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特征。方法 缺血性视网膜各层影像使用Heidelberg Spectrali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仪进行扫描。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 非缺血性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病理形态学变化 荧光血管造影 行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FA及OCT对STZ诱导的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活体观察 被引量:8
10
作者 孙伟 林少芬 +5 位作者 李涛 田蓉 胡昕倩 谢满云 王菁 唐仕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8-323,共6页
背景 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SD大鼠是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机制研究常用的动物模型,以往主要用离体眼球进行观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可活体观察眼底,但目前FFA和OCT联合用于DR... 背景 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SD大鼠是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机制研究常用的动物模型,以往主要用离体眼球进行观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可活体观察眼底,但目前FFA和OCT联合用于DR模型的观察尚未报道. 目的 将FFA和OCT联合用于STZ诱导的糖尿病SD大鼠的眼底检查,动态观察糖尿病模型早期阶段视网膜血管的渗漏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将60只清洁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个组,糖尿病组大鼠一次性腹腔内注射溶于柠檬酸钠溶液的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大鼠以同样的方式注射柠檬酸钠溶液.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成功后第4、8、12周在大鼠全身麻醉状态下采用FFA联合Spectralis HRA+OCT(SD-OCT)动态观察和比较各组大鼠左眼视网膜血管的渗漏情况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FFA检查时大鼠腹腔内注射质量分数20%荧光素钠(0.012 ml/g)并快速观察视盘及上方、下方、鼻侧、颞侧、鼻上、鼻下、颞上、颞下视网膜共9个方位的视网膜血管情况,OCT检查时测量距视盘上方、下方、鼻侧、颞侧2个视盘直径(DD)处的视网膜厚度.采用组织病理学检查测量视网膜厚度并与OCT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FFA检查结果显示,大鼠的视盘位于视网膜中央,血管走行呈放射状.荧光素钠注射后60 s背景荧光消失,需重复注射.至造模成功后12周,各组大鼠视网膜均未发现荧光素渗漏.OCT结果显示,正常SD大鼠的OCT图像与人类相似,共分为十层,与组织病理学检测的结果相吻合.距视盘2 DD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4个方向视网膜厚度及内外界膜间的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4周、8周,与对照组大鼠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厚度无明显增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12周糖尿病组大鼠的视网膜厚度和内外界膜间厚度与对照组大鼠比较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测量的视网膜厚度和内外界膜间量化分析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结论 SD-OCT联合FFA有助于活体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厚度的动态变化,评估血管渗漏情况,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研究、防治及病情监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断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糖尿病 实验性 并发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病理 毛细血管通透性 荧光素血管造影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社区糖尿病病人足部自护能力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白姣姣 金健华 +4 位作者 李晶 王峥 朱育明 张颖 王素美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6年第6期1446-1448,共3页
关键词 社区糖尿病病人 自护能力 足部病变 DM病人 足部感觉障碍 周围血管病变 护理干预措施 足部护理 神经病变 病理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隙连接与糖尿病足
12
作者 邹晓荣 陶剑 王云开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84-688,共5页
缝隙连接参与了细胞间电信号传递的电偶联和物质交换的代谢偶联,长期高血糖导致患者缝隙连接蛋白结构及表达发生改变,机体神经再生、血管生理功能及伤口愈合发生障碍,同时促进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这些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足部发生溃... 缝隙连接参与了细胞间电信号传递的电偶联和物质交换的代谢偶联,长期高血糖导致患者缝隙连接蛋白结构及表达发生改变,机体神经再生、血管生理功能及伤口愈合发生障碍,同时促进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这些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足部发生溃疡或坏疽的重要原因。本文就缝隙连接在糖尿病足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接蛋白类 缝隙接合部 糖尿病并发症 足疾病/治疗 周围神经/ 病理 血管/病理 伤口愈合 炎症/病理生理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与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宋庆磊 张海江 霍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3685-3687,共3页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是眼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理过程,多见于视网膜血管阻塞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炎症反应学说参与RIRI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视网膜缺血和血流再灌通时发生随血流聚集的TNF-α、IL-6、ICAM-1等炎性介质...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是眼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理过程,多见于视网膜血管阻塞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炎症反应学说参与RIRI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视网膜缺血和血流再灌通时发生随血流聚集的TNF-α、IL-6、ICAM-1等炎性介质增多,产生炎症级联反应引起视网膜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TNF-Α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血管阻塞疾病 炎症反应学说 ICAM-1 视网膜损伤 病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