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合欢素调节Sirt1/AMPK/Nrf2信号通路对糖尿病白内障大鼠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1
作者 罗元元 曹静洁 +3 位作者 王海营 封传 唐陶富 胡洁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33-437,共5页
目的探讨金合欢素对糖尿病白内障(DC)大鼠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及其对沉默调节蛋白1(Sirt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金合欢素低剂量组、金合欢素... 目的探讨金合欢素对糖尿病白内障(DC)大鼠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及其对沉默调节蛋白1(Sirt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金合欢素低剂量组、金合欢素高剂量组、金合欢素+Sirt1抑制剂(EX527)组,除对照组以外均构建DC大鼠模型,其中,金合欢素低剂量组、金合欢素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经颈部皮下注射10 mg·kg^(-1)、20 mg·kg^(-1)的金合欢素,金合欢素+EX527组大鼠经颈部皮下注射20 mg·kg^(-1)金合欢素,均为每天2次,同时金合欢素+EX527组大鼠经皮下埋入渗透微型泵每天泵入3.5 mg·kg^(-1)EX527,其余组别均泵入等量生理盐水,给药持续4周。给药结束后,测量血压和空腹血糖(FBG),裂隙灯照射法观察大鼠晶状体混浊状况,HE染色观察晶状体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测定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白细胞介素(IL)-6、IL-1β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Sirt1、p-AMPK、AMPK、Nrf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呈片状、条索状,发生迁移性聚集,收缩压、FBG、晶状体混浊评分、MDA、IL-6、IL-1β水平均升高,SOD、GSH-Px含量及Sirt1、p-AMPK/AMPK、Nrf2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均为P<0.05);与模型组比较,金合欢素低、高剂量组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迁移性聚集现象改善,收缩压、FBG、晶状体混浊评分、MDA、IL-6、IL-1β水平均降低,SOD、GSH-Px含量及Sirt1、p-AMPK/AMPK、Nrf2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均为P<0.05);与金合欢素高剂量组比较,金合欢素+EX527组晶状体上皮细胞形态改变和聚集现象加重,收缩压、FBG、晶状体混浊评分、MDA、IL-6、IL-1β水平均升高,SOD、GSH-Px含量及Sirt1、p-AMPK/AMPK、Nrf2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均为P<0.05)。结论金合欢素可能通过激活Sirt1/AMPK/Nrf2通路保护DC大鼠免受氧化应激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合欢素 糖尿病白内障 氧化应激损伤 沉默调节蛋白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核因子E2相关因子2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诺克辛钠滴眼液对大鼠诱导性糖尿病白内障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李超英 杨辛欣 +4 位作者 李静 李玉梅 邢垚 吕佳泽 王书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17-1019,1029,共4页
目的研究吡诺克辛钠滴眼液对大鼠诱导性糖尿病白内障是否具有防治的作用,并探求其作用机制。方法取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STZ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7 d后大... 目的研究吡诺克辛钠滴眼液对大鼠诱导性糖尿病白内障是否具有防治的作用,并探求其作用机制。方法取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STZ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7 d后大鼠尾部针刺取血,血糖值>16.7 mmol·L-1者纳入实验。每周记录大鼠体质量,每日记录各组大鼠饮水、饮食量,观察大鼠尿量的变化和大鼠晶状体混浊程度,并定时测定大鼠血糖值。给药至第12周末取大鼠血清进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STZ 7 d后造模成为糖尿病大鼠。空白组大鼠体质量一直处于上升阶段;晶状体始终透明。与模型组大鼠比较,治疗组大鼠体质量在实验中无明显波动;血糖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晶状体出现混浊的时间较晚,实验进行到第12周,治疗组和模型组两者晶状体混浊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02±20)U·L-1、血清葡萄糖(38.43±2.80)mg·dL-1均显著降低,与模型组(155±21)U·L-1、(47.41±2.99)mg·dL-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治疗组肌酐(23.4±3.3)μmol·L-1较模型组(22.0±6.1)μmol·L-1略有升高,尿素氮、甘油三脂、总胆固醇(17.97±2.87)mmol·L-1、(1.39±1.20)mmol·L-1、(2.63±0.20)mmol·L-1水平降低,但与模型组(19.60±3.24)mmol·L-1、(1.93±1.05)mmol·L-1、(2.67±0.20)mmol·L-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诺克辛钠滴眼液能延缓糖尿病白内障大鼠的发生发展,但对晚期白内障作用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脲佐菌素 糖尿病白内障 吡诺克辛钠滴眼液 防治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菔硫烷对链脲佐霉素诱导的大鼠糖尿病白内障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吴恺 谭钢 邵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05-1109,共5页
目的探讨莱菔硫烷(Sulforaphane,SFN)对链脲佐霉素诱导的大鼠糖尿病白内障的治疗作用。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SFN低剂量干预组、SFN中剂量干预组、SFN高剂量干预组和苄达赖氨酸(bendazacly-sine,BDL)... 目的探讨莱菔硫烷(Sulforaphane,SFN)对链脲佐霉素诱导的大鼠糖尿病白内障的治疗作用。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SFN低剂量干预组、SFN中剂量干预组、SFN高剂量干预组和苄达赖氨酸(bendazacly-sine,BDL)组,每组12只,后5组腹腔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65mg·kg^-1)建立糖尿病白内障模型,从造模成功当日开始,SFN低、中、高剂量干预组分别给予50mg·kg^-1、100mg·kg^-1、200mg·kg^-1 SFN灌胃,BDL组以200mg·kg^-1BDL灌胃,其余2组用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天1次,治疗12周后,测定空腹血糖水平,裂隙灯观察大鼠晶状体变化并对其混浊度进行分级,分离晶状体并制备成匀浆液,测定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EuSA检测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AGEs)含量,行Western-blotting检测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AR)表达。结果用药后12周,SFN中、高剂量干预组大鼠空腹血糖明显低于模型组(均为P〈0.05),而SFN低剂量干预组、BDL组仍处于高血糖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晶状体透明,无混浊发生;而模型组大鼠晶状体出现雾状混浊、核混浊,分级为Ⅲ-Ⅴ级,其混浊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SFN中、高剂量干预组晶状体混浊度等级差异明显减轻(均为P〈0.05),而SFN低剂量干预组、BDL组晶状体混浊度等级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晶状体组织中MDA含量升高,而SOD、GSH-Px、CAT活性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经中、高剂量SFN或BDL处理后,MDA含量较模型组减少(均为P〈0.05),SOD、GSH-Px、CAT活性较模型组增加(均为P〈0.05)。而SFN低剂量干预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模型组大鼠晶状体组织中AGEs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相对于模型组,经中、高剂量SFN处理12周后,AGEs含量明显减少(均为P〈0.05);而SFN低剂量干预组、BDL组AGEs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运用Western-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晶状体组织AR蛋白表达,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AR蛋白呈低水平表达,模型组AR蛋白表达明显上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对于模型组,经中、高剂量SFN或BDL处理后,AR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为P〈0.05),而SFN低剂量干预组AR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FN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大鼠糖尿病白内障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抗氧化能力、抑制AGEs产生及下调AR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菔硫烷 糖尿病白内障 氧化应激 糖基化终产物 醛糖还原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及房水中25(OH)D、MMP-9及TNF-α水平与糖尿病白内障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莹 周艳红 +2 位作者 赵建林 熊承云 孙超 《中国医学工程》 2021年第9期23-27,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及房水中25-羟基维生素D[25(OH)D]、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糖尿病白内障(DC)之间关系。方法选取新乡市中心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42例DC患者、35例血糖正常单纯白内障患者,分... 目的探究血清及房水中25-羟基维生素D[25(OH)D]、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糖尿病白内障(DC)之间关系。方法选取新乡市中心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42例DC患者、35例血糖正常单纯白内障患者,分别作为DC组、对照组,进行血清与房水中25(OH)D、MMP-9及TNF-α水平测定。比较两组血清25(OH)D、MMP-9及TNF-α指标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结果DC组患者血清与房水中25(OH)D均低于对照组,MMP-9及TNF-α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25(OH)D与MMP-9、TNF-α无相关性(r=0.116、0.122,P>0.05),血清MMP-9与TNF-α水平无相关性(r=0.092,P>0.05),房水中25(OH)D与MMP-9、TNF-α呈负相关(r=-0.346、-0.625,P<0.05),房水中MMP-9与TNF-α呈正相关(r=0.522,P<0.05);血清中25(OH)D、MMP-9、TNF-α以及三指标联合用于预测D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0、0.916、0.848、0.959,而房水中三指标分别以及联合用于预测DC AUC分别为0.810、0.987、0.865、0.995。结论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血清及房水中25(OH)D、MMP-9及TNF-α水平异常变化关系密切,其发生可能与患者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房水 25(OH)D MMP-9 TNF-Α 糖尿病白内障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rySof单片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治疗糖尿病白内障临床观察
5
作者 黄渝侃 王智 +1 位作者 魏厚仁 胡义珍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ACRYSOF 单片折叠 人工晶体植入 治疗 糖尿病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芪三酚对糖尿病白内障模型大鼠体质量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邢进 胡水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10-1113,共4页
目的:研究芪三酚对糖尿病白内障模型大鼠体质量和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各10只。空白组大鼠不做处理,模型组、治疗组大鼠进行建模,使用芪三酚对治疗组大鼠进行干预,并对各组大鼠晶状体混浊情况、... 目的:研究芪三酚对糖尿病白内障模型大鼠体质量和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各10只。空白组大鼠不做处理,模型组、治疗组大鼠进行建模,使用芪三酚对治疗组大鼠进行干预,并对各组大鼠晶状体混浊情况、体质量、身长及生化指标水平进行检测,对三组大鼠右眼眼球进行HE染色。结果:空白组大鼠晶状体透明,无混浊现象;治疗组大鼠晶状体混浊程度和白内障整体评分均优于模型组( P <0.05);第3、5wk时,治疗组大鼠体质量、身长高于模型组,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h血糖(2hPG)水平低于模型组( P <0.05);5wk后,相比模型组大鼠,治疗组各项生化指标水平均明显改善( P <0.05)。结论:芪三酚能够改善糖尿病白内障大鼠晶状体混浊程度,减轻疾病对大鼠体质量的影响,调控大鼠血糖、生化指标水平,缓解白内障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三酚 糖尿病白内障 体质量 血糖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K/ERK信号转导通路在大鼠糖尿病白内障中的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黄亚琳 张颖 +2 位作者 王应飞 吴众 史平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4-427,共4页
目的分析丝裂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itogen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ME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信号转导通路在大鼠糖尿病白内障中的发病机制,为相关药物研发及临床治疗提... 目的分析丝裂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itogen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ME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信号转导通路在大鼠糖尿病白内障中的发病机制,为相关药物研发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6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PD98059处理组,后两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糖尿病模型,PD98059处理组于造模前1 d前房内注射2.5μg(5μL)的PD98059,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大鼠前房内仅注射PBS。注射STZ后每日观察大鼠晶状体透明度,并于注射STZ后8周时取大鼠尾血检测血糖、总胆固醇,Western blot检测晶状体内MEK/ERK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Ras、Raf、MEK和ERK1/2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注射STZ后4周晶状体开始出现周边空泡增多、絮状混浊,8周后整个晶状体明显混浊,而PD98059处理组大鼠晶状体的混浊程度较模型组有所减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血糖[(28.70±3.33)mmol·L^(-1)]、总胆固醇[(2.53±0.74)mmol·L^(-1)]及Ras(0.67±0.12)、Raf(0.50±0.13)、MEK(0.48±0.10)和ERK1/2(0.59±0.15)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D98059处理组大鼠的血糖[(20.60±4.18)mmol·L^(-1)]、总胆固醇[(2.30±0.64)mmol·L^(-1)]及Ras(0.49±0.11)、Raf(0.44±0.09)、MEK(0.35±0.08)和ERK1/2(0.48±0.14)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MEK/ERK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参与了糖尿病大鼠白内障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K/ERK信号转导通路 糖尿病白内障 PD9805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应用于糖尿病白内障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胡超杰 黄忠强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19期93-94,共2页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预测糖尿病白内障中的意义。方法空腹血糖、HbA1c采用东芝40RF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糖尿病白内障患者的空腹血糖与HbA1c高于健康体检组、单纯性白内障患者和糖尿病正常眼底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预测糖尿病白内障中的意义。方法空腹血糖、HbA1c采用东芝40RF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糖尿病白内障患者的空腹血糖与HbA1c高于健康体检组、单纯性白内障患者和糖尿病正常眼底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1c均大于9%。结论 HbA1c与糖尿病性白内障具有密切相关性,当HbA1c>9%时,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率显著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化血红蛋白 空腹血糖 糖尿病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黄斑水肿的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李明 徐方 许之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140-143,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手术治疗后发生黄斑水肿的危险因素,为术后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眼科2022-01/2024-01实施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后且发生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55例55眼作为水肿组,另外年龄与...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手术治疗后发生黄斑水肿的危险因素,为术后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眼科2022-01/2024-01实施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后且发生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55例55眼作为水肿组,另外年龄与性别基本匹配的接受相同手术治疗但未发生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59例59眼作为对照组,分析房水中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患者术后黄斑水肿的关系。结果:水肿组的年龄、糖尿病病程、最佳矫正视力(BCVA)、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肌酐测定值、房水中IP-10、MCP-1、VEGF水平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糖尿病病程延长、BCVA、HbA1c升高、肌酐升高及房水中IP-10升高、MCP-1升高、VEGF升高是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手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手术治疗后发生黄斑水肿与糖尿病病程延长、BCVA、HbA1c升高、肌酐升高及房水中IP-10升高、MCP-1升高、VEGF升高有关,临床应该针对性地提前给予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白内障 超声乳化手术 白内障 黄斑水肿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及房水IGF-1、SOD水平在预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囊膜混浊中的应用
10
作者 党婷婷 张蓓 +1 位作者 顾莉莉 钟文金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31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及房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水平在预测糖尿病性白内障(DC)患者术后发生囊膜混浊(PCO)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0例DC患者为DC组,同期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单纯白内障患者77例为对照组。所有DC患者... 目的探讨血清及房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水平在预测糖尿病性白内障(DC)患者术后发生囊膜混浊(PCO)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0例DC患者为DC组,同期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单纯白内障患者77例为对照组。所有DC患者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根据是否并发PCO将DC患者分为PCO组(21例)和非PCO组(99例)。术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及房水中IGF-1、SOD,收集DC患者术后发生PCO的相关资料。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及房水IGF-1、SOD对DC患者术后发生PCO的影响;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用曲线下面积比较血清及房水IGF-1、SOD预测DC患者术后发生PCO的价值。结果DC组血清及房水IGF-1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SOD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PCO组年龄、C反应蛋白水平、亲水型人工晶体比例高于非PCO组(P均<0.05)。亲水型人工晶体、房水IGF-1水平高是DC患者术后发生PCO的危险因素(P均<0.05),房水SOD水平高是保护因素(P<0.05)。血清及房水IGF-1、SOD预测DC患者术后发生PCO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9、0.720、0.859、0.884,房水IGF-1、SOD预测DC患者术后发生PCO的曲线下面积大于血清IGF-1、SOD预测的曲线下面积(P均<0.05),房水IGF-1、SOD联合预测DC患者术后发生PCO的曲线下面积为0.967,大于房水IGF-1、SOD单独预测的曲线下面积(P均<0.05)。结论房水IGF-1水平升高、SOD水平降低与DC患者术后发生PCO有关,血清及房水中IGF-1、SOD可用于预测DC患者术后PCO的发生,且房水中IGF-1、SOD联合预测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白内障 后囊膜混浊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超氧化物岐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GlcNAc糖基化修饰在糖尿病性白内障中的作用
11
作者 罗茜 杨聪聪 +1 位作者 景刘洁 张春巍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882-1887,共6页
目的:分析O-连接N-乙酰氨基葡萄糖(O-GlcNAc)修饰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和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中的表达变化,探讨O-GlcNAc糖基化修饰在糖尿病性白内障中的作用。方法:以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54例56眼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15例120... 目的:分析O-连接N-乙酰氨基葡萄糖(O-GlcNAc)修饰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和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中的表达变化,探讨O-GlcNAc糖基化修饰在糖尿病性白内障中的作用。方法:以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54例56眼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15例120眼的晶状体前囊膜为研究对象,利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年龄相关性和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中O-GlcNAc蛋白的表达水平,富集晶状体前囊膜组织中O-GlcNAc糖蛋白并通过质谱方法鉴定两组样本晶状体前囊膜中O-GlcNAc差异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糖尿病性白内障组晶状体前囊膜中O-GlcNA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P<0.01),且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升高,O-GlcNAc蛋白表达水平也升高(P<0.01)。我们采用质谱法对糖尿病性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中O-GlcNAc蛋白进行差异分析,在糖尿病性白内障组中发现5种表达上调的O-GlcNAc蛋白(FABP5、KRT16、PGK1、CTSD、S100A7),18种表达下调的O-GlcNAc蛋白(CRYβB1等),同时我们还鉴定出3个新的O-GlcNAc糖基化修饰位点:蛋白质PTPRQ的T1730和S1738位的O-GlcNAc糖基化和蛋白质ATP5MC2的T61位的O-GlcNAc糖基化。结论:O-GlcNAc糖基化修饰可能参与了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形成和发展。质谱鉴定出的O-GlcNAc差异蛋白为进一步研究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连接N-乙酰氨基葡萄糖(O-GlcNAc)修饰 糖尿病白内障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晶状体前囊膜 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t1因子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金鹭 吕洋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908-1911,共4页
Sirtuin(SIRT)家族的成员是Ⅲ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Ⅲ),与酵母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Sir2)同源,Sirtuins可以NAD~+依赖的方式介导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的脱乙酰化。糖尿病性白内障(DC)是糖尿病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能够导致视力障碍和失明。... Sirtuin(SIRT)家族的成员是Ⅲ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Ⅲ),与酵母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Sir2)同源,Sirtuins可以NAD~+依赖的方式介导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的脱乙酰化。糖尿病性白内障(DC)是糖尿病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能够导致视力障碍和失明。随着Sirt1信号通路的深入研究,发现该信号通路在DC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从Sirt1对DC不同发病机制的影响对sirt1在DC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RT1 糖尿病白内障 晶状体上皮细胞 氧化应激 上皮间充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中ANGPTL4及HIF-1α水平对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预测效能
13
作者 李明 郝艳洁 刘文文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895-1899,共5页
目的:探究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中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对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21-01/2023-12在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并出现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61例作... 目的:探究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中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对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21-01/2023-12在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并出现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61例作为研究组,并收集未出现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按照黄斑水肿分级不同分为黄斑水肿Ⅰ级39例、黄斑水肿Ⅱ级18例,黄斑水肿Ⅲ级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房水中ANGPTL4、HIF-1α和炎症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8(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水平;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定黄斑中心凹厚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房水中ANGPTL4和HIF-1α与炎症因子、黄斑中心凹厚度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房水中ANGPTL4和HIF-1α水平对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预测效能。结果:研究组房水中ANGPTL4、HIF-1α、VEGF、IL-8、MCP-1水平及黄斑中心凹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随着黄斑水肿严重程度的增加,房水中ANGPTL4、HIF-1α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房水中ANGPTL4、HIF-1α水平分别与VEGF、IL-8、MCP-1和黄斑中心凹厚度呈正相关(均P<0.05)。ANGPTL4、HIF-1α、VEGF、MCP-1是影响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危险因素(均P<0.05)。房水中ANGPTL4、HIF-1α及二者联合预测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AUC分别为0.883、0.844、0.945,二者联合预测明显高于ANGPTL4、HIF-1α水平单独预测。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中ANGPTL4和HIF-1α水平显著升高,二者联合可有效预测术后发生黄斑水肿,临床治疗可通过干扰二者水平,降低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白内障 房水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 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 黄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对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低视力原因的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玲 靳扬扬 +3 位作者 李冬 张妍霞 王应利 樊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970-972,共3页
目的:应用OCT对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低视力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术后3d矫正视力低于0.5的50例50眼糖尿病患者行OCT检查,分析其结果。结果:患者50眼中,黄斑水肿23眼,糖尿病眼底病变15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8眼,黄斑板层... 目的:应用OCT对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低视力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术后3d矫正视力低于0.5的50例50眼糖尿病患者行OCT检查,分析其结果。结果:患者50眼中,黄斑水肿23眼,糖尿病眼底病变15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8眼,黄斑板层裂孔2眼,2眼未发现异常。结论:OCT作为一种新型的高分辨率的视网膜断层成像技术,对于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造成低视力的原因的诊断具有指导作用,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术后的黄斑水肿是影响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糖尿病白内障 低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血清及房水中铬元素含量测定及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敏 张仲臣 李惠玲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12期2193-2195,共3页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合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血清及眼房水中铬元素的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患者血清及房水中铬的含量,试验组:糖尿病(2型)合并白内障患者19例,对照组:健康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1例。结果:试...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合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血清及眼房水中铬元素的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患者血清及房水中铬的含量,试验组:糖尿病(2型)合并白内障患者19例,对照组:健康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1例。结果:试验组的血清及房水铬元素含量分别为(3.79±1.17)μg/L,(0.97±0.35)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4.50±0.92)μg/L,(1.43±0.68)μg/L,且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9,P<0.05;t=-2.653,P<0.05),两组血清及房水中铬元素含量无显著相关性(r=-0.142,P>0.05)。结论:铬元素在糖尿病合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白内障 房水 血清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16
16
作者 吕莎 宋胜仿 +3 位作者 李华 徐霁 苏杨 吴杨杨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87-789,793,共4页
目的研究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及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及形态学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行白内障手术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0例(48眼)为对照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36例(42眼)为糖尿病组,以及合并... 目的研究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及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及形态学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行白内障手术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0例(48眼)为对照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36例(42眼)为糖尿病组,以及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34例(44眼)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采用角膜内皮计对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角膜中央区的角膜内皮细胞进行计数,并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面积、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变异系数变化情况。结果术前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相比,六角形细胞比例均下降,细胞变异系数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六角形细胞比例进一步下降,变异系数进一步增加,与糖尿病组相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糖尿病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面积、六角形细胞比例、细胞变异系数分别为(2458.00±349.23)mm-2、(390.65±118.55)μm2、(46.18±9.24)%以及45.01±6.13,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分别为(2251.83±368.41)mm-2、(390.12±231.44)μm2、(42.73±8.75)%以及48.81±5.04,二者相比,六角形细胞比例和细胞变异系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六角形细胞比例均进一步降低,分别为(40.72±4.60)%和(36.91±7.35)%,细胞变异系数进一步增加,分别为50.55±9.25和55.25±9.83,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状况较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差;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以及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在超声乳化术中都更易受到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白内障 高血压 角膜内皮细胞 超声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的变化 被引量:16
17
作者 宋绪华 陈梨萍 +1 位作者 郑振优 陈小燕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60-862,共3页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及厚度等指标的影响。方法96例(96眼)2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糖尿病组)以及252例(252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老年组)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两...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及厚度等指标的影响。方法96例(96眼)2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糖尿病组)以及252例(252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老年组)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4周、8周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以及中央角膜厚度。结果术后1周、4周、8周糖尿病组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以及中央角膜厚度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老年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以及中央角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老年组相比,糖尿病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4周、8周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以及中央角膜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泪膜稳定性、基础泪液分泌以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显著降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这些眼部体征更加显著,术中及术后加强保护角膜内皮及眼表面组织,控制术后组织反应是减少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 泪膜 角膜内皮 角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钟晓东 罗卫民 +4 位作者 刘越峰 余锦强 李凌 王莹 李玉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白藜芦醇治疗组,每组各30只。模型组及白藜芦醇治疗组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发糖尿病,白藜芦醇治疗组按400mg.kg-1体质量给...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白藜芦醇治疗组,每组各30只。模型组及白藜芦醇治疗组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发糖尿病,白藜芦醇治疗组按400mg.kg-1体质量给予白藜芦醇灌胃,灌注后4周、8周、12周观察3组大鼠晶状体混浊度的变化情况;同时检测晶状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变化;采用RT-PCR检测晶状体中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CuZnSOD)mRNA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晶状体始终透明。灌注后12周白藜芦醇治疗组晶状体混浊度高于正常对照组(χ2=8.26,P<0.05),但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明显减轻(χ2=14.72,P<0.05)。糖尿病模型组大鼠晶状体中SOD、GSH-PX以及CAT活性分别为:(10.39±1.25)U·mg-1、(24.36±1.05)U·mg-1、(1.62±0.24)U·mg-1,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40.16±1.87)U·mg-1、(67.86±1.24)U·mg-1、(5.57±1.54)U·mg-1。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白藜芦醇能增强SOD、GSH-PX和CAT活性,分别为(29.06±1.33)U·mg-1、(47.58±2.35)U·mg-1、(3.26±0.47)U·mg-1。此外,白藜芦醇还能上调糖尿病大鼠晶状体内CuZnSODmRNA的表达(P<0.05)。结论白藜芦醇能增加晶状体抗氧化酶活力,能从多个环节发挥对糖尿病白内障的抗氧化作用,从而延缓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糖尿病白内障 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吴利安 张林 +1 位作者 王从毅 杨新光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7期1290-1293,共4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术后不同时间中央区和手术切口区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的变化,探索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8例32眼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合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糖尿...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术后不同时间中央区和手术切口区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的变化,探索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8例32眼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合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糖尿病组)和31例32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术后1wk;1,3mo分别观察角膜中央区和手术切口区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和变异系数。结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变异系数渐增加。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前内皮细胞密度无显著性差异,六角形细胞比例和变异系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3mo时两组间3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各指标在术前与术后3mo时的增减值以糖尿病组为著。糖尿病组术后各时间段的切口区内皮细胞密度低于中央区,有显著性差异(术后1wk;1mo时P<0.05,3mo时P<0.01),六角形细胞比例低于中央区(术后1wk;1mo时P<0.01,3mo时P<0.05),变异系数高于中央区(术后各时间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对手术损伤的耐受性低,且创伤愈合的速率和效率两方面均差于正常人。在该手术中,其角膜内皮受到超声因素和机械因素的双重损伤。对于白内障患者合并糖尿病者,在超声损伤的基础上,应注意机械因素的作用;并且这种创伤对角膜内皮的影响可能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内皮细胞 超声乳化吸除术 糖尿病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预测模型 被引量:10
20
作者 田靖 兰长骏 +1 位作者 廖萱 林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876-1881,共6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7-01/2019-12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312例,均采取择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手术。根据术后1wk内是否出现角膜水肿分...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7-01/2019-12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312例,均采取择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手术。根据术后1wk内是否出现角膜水肿分为角膜水肿组(n=62)和非角膜水肿组(n=250)。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史、青光眼病史、角膜营养不良、慢性葡萄膜炎、晶状体核硬度Emery分级、术前前房深度、术中超声能量和有效超声时间、IOL材料和植入位置、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危险因素,确定危险因素后构建危险评分体系,绘制ROC曲线分析危险评分模型对术后角膜水肿的预测价值。结果:纳入的312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中62例(19.9%)发生术后角膜水肿。根据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OR=2.657,95%CI:1.135~6.220)、糖尿病病程>10a(OR=6.932,95%CI:1.911~25.145)、高血压病史(OR=2.783,95%CI:1.037~14.510)、青光眼病史(OR=3.679,95%CI:1.128~11.999)、慢性葡萄膜炎(OR=2.601,95%CI:1.099~6.156)、晶状体核硬度Ⅳ~Ⅴ级(OR=8.658,95%CI:2.595~28.887)、术前浅前房(OR=3.431,95%CI:1.679~7.011)、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OR=3.026,95%CI:1.137~8.053)是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危险因素。根据上述危险因素构建危险评分体系,年龄>60岁、高血压病史、青光眼病史、慢性葡萄膜炎、术前浅前房、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10%分别对应1分,糖尿病病程>10a和晶状体核硬度Ⅳ~Ⅴ级分别对应2分,总分0~10分。危险评分模型预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水肿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8(95%CI:0.772~0.934),以8.94分为最佳临界值,此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3%和80.2%。结论:年龄>60岁、糖尿病病程>10a、高血压病史、青光眼病史、慢性葡萄膜炎、晶状体核硬度Ⅳ~Ⅴ级、术前浅前房、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是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危险因素,根据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危险评分模型对术后角膜水肿有较好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 预测模型 晶状体核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