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7篇文章
< 1 2 1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在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夏冰 王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234-236,共3页
关键词 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临床病理意义 血管平滑肌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巨噬细胞浸润 促炎细胞因子 cell 血浆脂质 脂质核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克司兰治疗亚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的疗效与安全性:ORION-18研究中国大陆亚组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霍勇 李勇 +6 位作者 韩雅君 丁春华 邢晓春 张雪莲 李建平 徐标 陈纪言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4-130,共7页
目的:ORION-18研究已证实,英克司兰在亚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人群中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且安全性良好。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评估英克司兰在中国大陆人群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ORION-18研... 目的:ORION-18研究已证实,英克司兰在亚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人群中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且安全性良好。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评估英克司兰在中国大陆人群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ORION-18研究是一项在亚洲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Ⅲ期临床试验,其中中国大陆亚组包含232例已接受饮食控制和最大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联合或不联合其他降脂治疗)但LDL-C仍升高的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受试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组(英克司兰组和安慰剂组各116例),在第1天、第90天和第270天分别接受英克司兰300 mg或安慰剂治疗。主要终点为L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的百分比变化。次要终点包括:LDL-C从第90天至第360天经时间校正的百分比变化和绝对值变化;L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的绝对值变化;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ApoB)、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的百分比变化。其他次要终点包括:第330天达到LDL-C<1.8 mmol/L、LDL-C较基线降低≥50%、达到所处ASCVD风险水平总体降脂目标(LDL-C总体目标值:ASCVD患者<1.4 mmol/L,ASCVD高危人群<1.8 mmol/L)的受试者比例。安全性终点为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实验室检查异常、严重不良事件及其严重程度和其与治疗的相关性。结果:英克司兰组L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经安慰剂校正的百分比变化为-61.16%,绝对值变化为-1.73 mmol/L;与安慰剂组相比,英克司兰组LDL-C从第90天至第360天经时间校正的百分比变化为-58.51%,绝对值变化为-1.64mmol/L;英克司兰组PCSK9、总胆固醇、ApoB、non-H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经安慰剂校正的百分比变化分别为-77.44%、-35.65%、-43.43%、-50.90%(P均<0.0001)。第330天时,英克司兰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79.6%(74/93)和7.8%(6/77)的受试者达到LDL-C<1.8 mmol/L,分别有69.9%(65/93)和0%(0/77)的受试者实现LDL-C较基线降低≥50%,分别有66.7%(62/93)和2.6%(2/77)的受试者达到总体降脂目标。英克司兰治疗12个月的安全性与安慰剂相似,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在已接受饮食控制和最大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联合或不联合其他降脂治疗)但LDL-C仍升高的中国大陆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受试者中,英克司兰降低LDL-C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英克司兰在中国大陆人群中评估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与在亚洲总体人群中的评估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英克司兰 小干扰核糖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正常人群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性研究
3
作者 王美肖 刘露晴 +5 位作者 刘士贺 刘智慧 陈奕秀 温薪冉 吴寿岭 吴云涛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8-167,共10页
目的探讨血脂正常人群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及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开滦研究2006—2007年接受健康体检且血脂水平正常、既往无ASCVD、肿瘤病史及使用降脂药的开滦... 目的探讨血脂正常人群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及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开滦研究2006—2007年接受健康体检且血脂水平正常、既往无ASCVD、肿瘤病史及使用降脂药的开滦集团职工共39215名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0.3±13.5)岁,男性30405名(77.5%)。以发生ASCVD或全因死亡为随访终点事件,未发生终点事件者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根据基线AIP三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T_(1)组(AIP<-0.273,13074名)、T_(2)组(-0.273≤AIP<-0.110,13063名)和T_(3)组(AIP≥-0.110,13078名)。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AIP组ASCVD及全因死亡累积发病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AIP与ASCVD及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性,并对不同ASCVD风险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服用降压药、吸烟、饮酒及不同性别和年龄等进行分层分析。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分析AIP与ASCVD及全因死亡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部分分布竞争风险模型进行AIP与ASCVD特定终点的分析。排除ASCVD中高危人群后,进行AIP与ASCVD发生风险的敏感性分析。结果随着AIP水平升高,T_(1)~T_(3)组中男性、体质指数、心率、糖尿病、高血压、服用降糖药和降压药的比例及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呈升高趋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下降趋势(均为P<0.001)。平均随访(14.9±3.2)年,4097名(10.4%)发生ASCVD,5251名(13.4%)发生死亡。经log-rank检验分析,3组ASCVD累积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4,P<0.001),而全因死亡累积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9,P=0.088)。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血脂正常人群中,与T_(1)组相比,T_(3)组ASCVD发病风险增加17%(HR=1.17,95%CI:1.08~1.27),AIP每增加1个标准差,ASCVD的发病风险增加8%(HR=1.08,95%CI:1.04~1.11)。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函数曲线显示,AIP与ASCVD发生风险呈线性关联(P_(总体)=0.004,P_(非线性)=0.179),未发现AIP与全因死亡风险存在关联(P_(总体)=0.847,P_(非线性)=0.589)。在不同ASCVD风险人群分层分析中,与T_(1)组相比,T_(3)组在男性中发生ASCVD风险增加16%(HR=1.16,95%CI:1.07~1.26);在非糖尿病人群中发生ASCVD风险增加19%(HR=1.19,95%CI:1.10~1.30)。与T_(1)组相比,T_(3)组心肌梗死、血运重建、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分别增加49%、58%和17%。排除ASCVD中高危风险人群后,与T_(1)组相比,T_(2)和T_(3)组AIP与ASCVD发生风险均呈现出更强的关联性(均为P<0.05)。结论血脂正常人群高AIP水平与全因死亡风险无关联,与ASCVD发生风险呈现出正相关的剂量-反应关系,且高AIP水平对低危人群ASCVD发生风险的增加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全因死亡 危险因素 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4
作者 陆悦新 王明 万曙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08,共6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亚洲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预测ICAS患者卒中发生风险并进行卒中风险分层,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亚洲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预测ICAS患者卒中发生风险并进行卒中风险分层,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新型超高分辨率的血管内实时成像技术,在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和管腔形态学方面具有多重优势,特别是在揭示易损斑块的微细结构特征方面,为评估斑块稳定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图像支持;结合血流动力学评估,判断斑块形成与发展趋势,对预测ICAS患者卒中复发风险、指导个体化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旨在对OCT及其结合血流动力学评估应用于ICAS诊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展望OCT在脑血管领域的应用前景,为ICAS患者的风险评估、疾病监测和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血流动力学 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估后循环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责任斑块的价值
5
作者 李帅 金韵 +3 位作者 田霞 张雪凤 彭雯佳 田冰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8-734,共7页
目的利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D hr-VW-MRI)分析后循环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明确其在责任斑块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93例后循环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目的利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D hr-VW-MRI)分析后循环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明确其在责任斑块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93例后循环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平均年龄为(62.94±9.70)岁,男67例、女26例。基于T1加权成像(T1WI)和T1WI增强图像分析斑块的影像学特征,包括最狭窄层面管腔面积、最狭窄层面最大管壁厚度、最狭窄层面最小管壁厚度、狭窄率、斑块负荷、血管重构指数、偏心指数、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及斑块内出血情况。对比分析责任斑块组与非责任斑块组影像学特征的差异,其中责任斑块定义为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症状,且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加权成像(T2-FLAIR)上相对应的责任血管供血区出现高信号,即新鲜梗死;非责任斑块定义为患者出现可疑缺血性脑卒中/TIA的临床症状,但头颅MRI DWI和T2-FLAIR上相对应的责任血管供血区均未出现异常高信号。结果责任斑块组患者61例,非责任斑块组患者32例。责任斑块组的高脂血症患者所占比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及斑块内出血发生率均高于非责任斑块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OR=1.799,95%CI 1.303~2.484,P<0.001)、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OR=1.076,95%CI 1.027~1.128,P=0.002)及斑块内出血(OR=30.708,95%CI 2.563~367.925,P=0.007)与责任斑块独立相关。结论NIHSS评分、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及斑块内出血是后循环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责任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指标可能有助于识别此类责任斑块,并能够识别具有此类特征斑块的个体,从而为早期预防性干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非狭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后循环 缺血卒中 责任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血浆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β2-糖蛋白Ⅰ复合物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吕露露 祝万洁 +2 位作者 肖明洋 李祎珂 张娟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2228-2233,共6页
背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不佳可导致心血管并发症和靶器官损伤,目前我国临床实践中对血压昼夜节律干预较少,且缺乏有效的血清学指标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血浆氧化... 背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不佳可导致心血管并发症和靶器官损伤,目前我国临床实践中对血压昼夜节律干预较少,且缺乏有效的血清学指标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血浆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β2-糖蛋白I(β2GPI)复合物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4年1—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和高血压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8例为研究对象,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把研究对象分为3组:勺型组(83例)、非勺型组(83例)和反勺型组(42例)。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血糖、肾功能、肝功能、血脂、甲状腺功能、电解质、IL-6、hs-CRP、ox-LDL/β2GPI复合物等指标的检测,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最后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学处理,分析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血浆ox-LDL/β2GPI复合物水平、hsCRP、IL-6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3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吸烟、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勺型组、反勺型组患者hs-CRP、IL-6、oxLDL/β2GPI复合物水平及颈部血管斑块占比均高于勺型组,反勺型组患者hs-CRP水平高于非勺型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s-CRP、IL-6、ox-LDL/β2GPI复合物与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均呈正相关(r=0.424、0.245、0.48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SBP(OR=1.091,95%CI=1.007~1.182)、hs-CRP(OR=5.141,95%CI=1.700~15.541)、ox-LDL/β2GPI复合物(OR=1.033,95%CI=1.023~1.044)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更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重,血浆ox-LDL/β2GPI复合物水平更高。血浆ox-LDL/β2GPI复合物有望作为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昼夜节律 超敏C反应蛋白 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β2-糖蛋白Ⅰ复合物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相关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霍碧岫 贾竑晓 宁艳哲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6-502,共7页
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在中国疾病负担很高且仍在大幅度增加。心脏与大脑存在双向联系,CHD患者认知功能过早、过快下降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但临床医疗从业者常常更关注心脏相关症状而忽略认... 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在中国疾病负担很高且仍在大幅度增加。心脏与大脑存在双向联系,CHD患者认知功能过早、过快下降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但临床医疗从业者常常更关注心脏相关症状而忽略认知功能下降对CH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本文从CH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病理机制和干预措施几个方面对CHD患者认知下降的目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医疗人员更深刻地认识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 认知功能 心脑联系 病理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息心率与中青年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李雷 齐祺 +7 位作者 吴欣雨 韩全乐 邓洁 张雪朝 吴铮 王楠 吴寿岭 李康博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81-688,共8页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与中青年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参加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开滦研究体检的72642例中青年(年龄<60岁)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静息心率水平五分位数分为Q_(1)组(<67...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与中青年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参加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开滦研究体检的72642例中青年(年龄<60岁)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静息心率水平五分位数分为Q_(1)组(<67次/min,n=14381)、Q_(2)组(67~70次/min,n=15815)、Q_(3)组(71~75次/min,n=15876)、Q_(4)组(76~80次/min,n=13933)和Q5组(>80次/min,n=12637)。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静息心率对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探讨静息心率与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平均随访(10.0±4.85)年,2898例(3.99%)研究对象发生ASCVD。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_(1)组比较,Q5组ASCVD风险增加20%(HR=1.20,95%CI:1.06~1.35,P<0.05),其余各组风险均未增加(P均>0.05)。平均随访(10.2±4.82)年,2175例(2.99%)研究对象死亡。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_(1)组比较,Q_(3)组~Q5组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上升33%(HR=1.33,95%CI:1.15~1.54,P<0.001)、33%(HR=1.33,95%CI:1.14~1.54,P<0.001)、78%(HR=1.78,95%CI:1.54~2.05,P<0.001),而Q_(2)组风险未增加(P>0.05)。此外,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ASCVD风险增加4%(HR=1.04,95%CI:1.01~1.07,P=0.009),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5%(HR=1.15,95%CI:1.11~1.19,P<0.001)。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显示,静息心率与ASCVD风险(P_(overall)=0.022,P_(non-linear)=0.617)、全因死亡风险(P_(overall)<0.001,P_(non-linear)=0.212)呈线性关联,且静息心率>72次/min时ASCVD与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结论:静息心率增快与中青年人群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增加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心率 中青年人群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全因死亡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多重用药管理规范 被引量:9
9
作者 曾森祥 杨锐 +2 位作者 邓勋 杨睿涛 杨晓燕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7-603,共7页
2型糖尿病(T2DM)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持续的高血糖易损伤全身血管,影响心、肾、眼和神经等器官组织,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T2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此类患者需要进行降糖、调脂、降压、... 2型糖尿病(T2DM)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持续的高血糖易损伤全身血管,影响心、肾、眼和神经等器官组织,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T2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此类患者需要进行降糖、调脂、降压、抗血小板和降低尿蛋白等综合治疗。多重用药对合并多种并发症的老年人有较好的疾病控制作用,但如果应用不合理、不科学,也会带来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本文针对老年T2DM合并ASCVD患者多重用药管理进行分析,重点阐述降糖药、降压药、调脂药和抗血小板药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注意事项,保证药物使用有效性的前提下提高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和规范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医师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多重用药 合理用药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农村成人血清糖皮质激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及炎症的中介效应
10
作者 周以琳 史佳雨 +9 位作者 魏丹丹 赵梦真 马翠翠 耿巾甜 郭尧 徐浩然 陈志伟 霍文倩 王重建 毛振兴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河南农村成人血清糖皮质激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以及炎症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方法:从“河南农村队列”基线人群中选取4 995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血清皮质醇、11-脱氧皮质醇、可的松... 目的:探讨河南农村成人血清糖皮质激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以及炎症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方法:从“河南农村队列”基线人群中选取4 995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血清皮质醇、11-脱氧皮质醇、可的松水平与ASCVD 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评估9种炎症指标在关联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调整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饮酒状况、脂肪摄入状况、蔬菜水果摄入状况和体力活动后,血清皮质醇和11-脱氧皮质醇水平与ASCVD 10 a发病风险存在正关联,β(95%CI)分别为0.184(0.080~0.287)、0.101(0.031~0.170)。血清皮质醇与ASCVD 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部分由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介导,中介比例分别为15.2%、11.9%、16.3%。血清11-脱氧皮质醇与ASCVD 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部分由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数计数比值、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介导,中介比例分别为31.2%、15.5%、18.7%、10.3%、10.4%、9.9%、15.9%。结论:血清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会增加河南农村成人ASCVD 10 a发病风险,炎症部分介导了两者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炎症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对比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11
作者 罗容 侍海存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62-768,共7页
目的 初步探索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1月—2024年5月在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轻型BAD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替罗非班联合... 目的 初步探索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1月—2024年5月在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轻型BAD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组(双泵组)和替罗非班组。发病7 d内NIHSS评分增加≥2分或肢体功能评分增加≥1分定义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发病3个月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结果 共纳入轻型BAD患者83例,其中双泵组31例,替罗非班组52例,两组基线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泵组发生END的比例低于替罗非班组[6.5%(2/31)vs.26.9%(14/52),P=0.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泵组预后良好比例高于替罗非班组[96.8%(30/31)vs.76.9%(40/52),P=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泵组有1例患者出现口腔黏膜渗血,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颅内出血事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是BAD患者不发生END和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治疗较替罗非班治疗能够降低轻型BAD患者END的发生率,增加发病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且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2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华敏 王佳佳 +5 位作者 陈文亚 刘志清 马爱金 张金 许元丰 毛伦林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0-526,共7页
目的评估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患者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s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重建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情况,... 目的评估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患者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s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重建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I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死亡和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52例sICAS患者共有55处病变,均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平均年龄为(62.94±9.04)岁。术前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为90%(80%,99%),狭窄长度为8(5,11)mm。采用的手术方式分别为球囊扩张式支架植入术(25例,27个病变)、自膨式支架植入术(19例,20个病变)、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8例,8个病变)。术后残余狭窄程度为10%(0,20%),较术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管重建成功率为94.23%(49/52),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85%(2/52)。临床随访12(12,18)个月,影像学随访10(6,12)个月,血管再狭窄发生率为7.69%(4/52),复发性IS发生率为1.92%(1/52),无患者死亡。结论个体化血管内治疗对sICAS安全、有效,其可提高血管重建成功率,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远期IS复发和再狭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缺血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 支架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肾动态显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敏 张晨 +7 位作者 田丹丹 屈慧云 郭林雅 杜慧宇 黄琦 刘芷兰 王伊菲 郝义彬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6-260,共5页
目的:探讨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NCE-MRA)联合肾动态显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行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172例患者,按肾动脉DSA结果分为ARAS组(n=107... 目的:探讨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NCE-MRA)联合肾动态显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行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172例患者,按肾动脉DSA结果分为ARAS组(n=107)和非ARAS组(n=6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NCE-MRA对ARAS的诊断价值,以肾动态显像测得的两侧GFR差值及比值单独或联合NCE-MRA诊断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对ARAS的诊断价值。结果:NCE-MRA与肾动脉DSA诊断ARAS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28,P<0.001),NCE-MRA诊断ARAS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92.52%,90.77%、91.86%、94.29%、88.06%;双肾GFR比值及差值用于诊断ARAS的AUC为0.771和0.708,最佳诊断界值为1.371和13.900 mL/(min·1.73 m^(2)),敏感度为52.3%和45.8%,特异度为90.8%和89.2%;GFR比值及差值联合NCE-MRA诊断ARAS的AUC分别为0.948和0.942,敏感度为95.3%和94.4%,特异度均为89.2%。结论:NCE-MRA对ARAS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联合肾动态显像可提高对ARAS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肾动态显像 肾小球滤过率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红蛋白糖化指数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14
作者 张成洲 陈健 +5 位作者 孟民 李文和 任明慧 李雅洁 徐宽枫 崔岱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7-372,共6页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糖化指数(hemoglobin glycation index,HGI)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糖化指数(hemoglobin glycation index,HGI)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T2DM患者302例,检测患者cIMT、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水平。根据HbA1c和FPG计算HGI,高HGI定义为HGI≥0,低HGI定义为HGI<0。观察患者cIMT与HGI的关系。结果:302例T2DM患者中cIMT增厚者140例(46.4%)。cIMT增厚组高HGI比例较cIMT正常组高(36.4%vs.22.8%,P <0.05),病程、吸烟比例、高血压比例、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均较c IMT正常组高(P <0.05),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低于c IMT正常组(P <0.05)。HbA1c、HGI与cIMT呈正相关(r=0.257、0.399,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GI及HbA1c均增加cIMT增厚的风险[OR=1.511(95%CI:1.237~1.846),OR=1.287(95%CI:1.053~1.571)]。结论: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较高,HGI可能是HbA1c以外的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红蛋白糖化指数 糖化血红蛋白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关联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士贺 刘倩 +5 位作者 韩旭 刘红敏 赵海燕 陈朔华 吴寿岭 吴云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76-68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联。方法:选择2006~2010年期间连续3次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51831名在职及离退休员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拟合AIP(甘油三酯/高密度...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联。方法:选择2006~2010年期间连续3次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51831名在职及离退休员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拟合AIP(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的对数值)轨迹模型,并根据AIP轨迹将研究对象分为低稳定组(n=11114)、低中稳定组(n=21647)、中高稳定组(n=13659)、高稳定组(n=5411)。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四组的ASCVD累积发病率,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四组的ASCVD发病风险,并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0.19±2.22)年期间,5142例(9.92%)研究对象发生ASCVD,4013例(7.74%)研究对象死亡。校正混杂因素后,Cox回归分析显示:与低稳定组相比,低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的ASCVD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3%(HR=1.13,95%CI:1.04~1.23,P=0.003)、20%(HR=1.20,95%CI:1.10~1.31,P<0.001)和41%(HR=1.41,95%CI:1.27~1.57,P<0.001),且风险呈逐渐增加趋势(P_(trend)<0.001)。分层分析显示,在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中,年龄<65岁者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 mmol/L者的ASCVD发病风险分别高于年龄≥65岁者和LDL-C≥3.4 mmol/L者(P_(interaction)均<0.01)。结论:在开滦研究队列中,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发生ASCVD的风险更高,且发病风险随着AIP升高而逐步增加。另外,在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中,年龄<65岁者的ASCVD发病风险高于年龄≥65岁者,LDL-C<3.4 mmol/L者的ASCVD发病风险高于LDL-C≥3.4 mmol/L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轨迹 甘油三酯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士贺 韩旭 +5 位作者 刘倩 刘红敏 赵海燕 陈朔华 吴寿岭 吴云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7,共8页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从2006~2020年开滦研究队列中纳入3645例超高危ASCVD[采用《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的定义]患者,排除602例静息心率数据缺失者后,最终分...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从2006~2020年开滦研究队列中纳入3645例超高危ASCVD[采用《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的定义]患者,排除602例静息心率数据缺失者后,最终分析纳入3043例患者,根据确诊ASCVD后首次健康体检时的静息心率四分位水平,将其分为<68次/min组(n=744)、68~74次/min组(n=786)、75~80次/min组(n=760)、≥81次/min组(n=753)。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不同静息心率水平及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对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探讨静息心率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寿命表法计算四组患者中的累积全因死亡率,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中位随访5.81(3.46,9.64)年期间,772例(25.37%)患者死亡。控制主要混杂因素后,分析结果显示:与静息心率<68次/min组患者相比,75~80次/min组、≥81次/min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4%(HR=1.24,95%CI:1.01~1.52,P=0.047)和47%(HR=1.47,95%CI:1.20~1.81,P<0.001),而68~74次/min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06,95%CI:0.86~1.31,P=0.625)。此外,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3%(HR=1.13,95%CI:1.07~1.19,P<0.001)。分层分析显示,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时,女性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男性患者,<65岁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65岁患者。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也显示,静息心率与全因死亡风险呈线性关联(P _(overall)<0.001,P _(non-linear)=0.933),且静息心率>70次/min时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结论:静息心率升高与超高危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且二者呈线性关联。超高危ASCVD患者静息心率的合适干预切点可能为>75次/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危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静息心率 全因死亡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向量血流成像在评估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易 王珊 +1 位作者 尹立雪 曹旭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7-192,共6页
目的应用超声向量血流成像(V-Flow)技术观察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颈动脉壁剪切力(WSS)分布特征,定量分析不同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颈动脉WSS的差异。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6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确诊的糖尿病患者44例,对44例糖尿病患者... 目的应用超声向量血流成像(V-Flow)技术观察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颈动脉壁剪切力(WSS)分布特征,定量分析不同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颈动脉WSS的差异。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6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确诊的糖尿病患者44例,对44例糖尿病患者(88支血管)和15例正常人(30支血管)进行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及V-Flow成像,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糖尿病患者分为内-中膜厚度(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组;观察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颈动脉不同部位WSS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糖尿病患者各组间WSS的变化特点。结果本研究中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和中段WSS(包括WSS最大值和WSS平均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颈总动脉对应部位WSS(P=0.001、0.003),同时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颈总动脉分叉处WSS均明显小于颈总动脉中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糖尿病患者中颈总动脉分叉处WSS的大小随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增加而变化(P=0.018、0.043),斑块组最高[WSS最大值(2.58±0.69)Pa;WSS平均值(0.86±0.25)Pa],IMT增厚组次之[(2.37±0.69)Pa;(0.77±0.35)Pa],IMT正常组最低[(2.13±0.52)Pa;(0.69±0.20)Pa],颈总动脉中段W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和中段WSS较正常人颈总动脉对应部位降低,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增加而变化。超声向量血流成像V-Flow技术对评估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检查 向量血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及综合治疗后的转归情况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祎洁 徐汉文 +3 位作者 张文琼 周洁茹 金晶 武晓泓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27-933,共7页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subclinical carotid atherosclerosis,SCAS)的相关影响因素及综合治疗后的转归情况。方法:收集402例新诊断T2DM患者的资料,根据有无SCAS进行分组,...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subclinical carotid atherosclerosis,SCAS)的相关影响因素及综合治疗后的转归情况。方法:收集402例新诊断T2DM患者的资料,根据有无SCAS进行分组,比较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新诊断T2DM合并SCAS的影响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的截断值。对其中72例患者进行随访,比较综合治疗前后代谢指标达标情况及SCAS检出率。结果:402例新诊断T2DM住院患者中SCAS检出率为57.0%(229/402)。SCAS组与无SCAS组比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心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诊断T2DM合并SCAS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DPN、DR、eGFR、BMI(P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eGFR截断值为103.50 mL/(min·1.73 m2),BMI截断值为27.32 kg/m2。与基线相比,干预1年后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SCAS检出率及代谢指标有明显改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诊断T2DM住院患者SCAS检出率高,DPN、DR与新诊断T2DM合并SCAS风险呈正相关,BMI升高、eGFR下降是新诊断T2DM合并S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综合治疗可改善新诊断T2DM患者的代谢指标、缓解CIMT增厚、降低SCAS检出率,但颈动脉斑块未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诊断2型糖尿病 微血管并发症 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及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秦瑞丹 张娟 +2 位作者 梁营营 吕露露 李祎珂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7期3359-3364,共6页
背景高血压是当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由于人口老龄化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长期血压增高会导致心、脑、肾、眼底等多种靶器官的损害,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是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而左心室作为... 背景高血压是当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由于人口老龄化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长期血压增高会导致心、脑、肾、眼底等多种靶器官的损害,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是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而左心室作为终末器官损伤的主要靶点,其结构改变也是许多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及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纳入2021年10月—2023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7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收集患者空腹肘静脉血检测生化指标,入院后24 h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LVMI将患者分为非左心室肥厚组(NLVH组)87例、LVH组80例。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血清Lp-PLA2水平及AIP与超声心动图参数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高血压患者发生LVH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探究血清Lp-PLA2水平及AIP对高血压患者合并LVH的诊断价值,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LVH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病程、N末端B型尿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心室后壁厚度(LVWPT)、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LAESd)、Lp-PLA2水平、AIP、LVM及LVMI高于NLVH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VMI与Lp-PLA2、AIP、NT-proBNP、hs-CRP、年龄、高血压病程呈正相关(P<0.05),LVWPT与Lp-PLA2、AIP、NT-proBNP、hs-CRP、高血压病程呈正相关(P<0.05),IVST与Lp-PLA2、AIP、hs-CRP、年龄、高血压病程呈正相关(P<0.05),LVEDd与Lp-PLA2、AIP、NT-proBNP、hs-CRP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RP升高(OR=1.249,95%CI=1.007~1.548,P=0.043)、NT-proBNP升高(OR=1.009,95%CI=1.002~1.017,P=0.011)、AIP升高(OR=14.557,95%CI=1.220~173.753,P=0.034)、Lp-PLA2升高(OR=1.042,95%CI=1.024~1.059,P<0.001)是高血压患者发生LVH的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AIP、Lp-PLA2及联合检测诊断高血压合并LVH的AUC分别为0.649(95%CI=0.566~0.733)、0.780(95%CI=0.705~0.854)、0.804(95%CI=0.733~0.874)。结论血清Lp-PLA2水平及AIP值与左心室形态结构改变紧密相关,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早期临床诊断,对临床诊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肥大 左心室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DNF、VEGF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8
20
作者 邱世超 任建功 +2 位作者 罗晖 胡雪剑 侯园花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20-923,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2型糖尿病(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糖尿病二科收治住院的T2DM患者120例,依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为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64例和... 目的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2型糖尿病(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糖尿病二科收治住院的T2DM患者120例,依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为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64例和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56例。另收集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使用ELISA法测定血清BDNF、VEGF浓度。结果健康对照组、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BDNF水平[(9.97±2.59)、(6.88±3.10)、(5.62±3.41)ng/mL]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血清VEGF水平[(49.29±20.23)、(61.29±22.05)、(71.34±20.30)pg/mL]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BDNF水平降低、VEGF水平升高,提示血清低浓度BDNF及高浓度VEGF共同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脑源神经营养因子 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