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酸度洛西汀与加巴喷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谭明红 江雪舒 +3 位作者 张晓 肖惟引 郑焱玲 魏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427-1429,共3页
目的观察盐酸度洛西汀与加巴喷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内分泌科收治住院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龄(64.3±8.7)岁,简单随机分2组:①盐酸度洛西汀组(n=53),... 目的观察盐酸度洛西汀与加巴喷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内分泌科收治住院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龄(64.3±8.7)岁,简单随机分2组:①盐酸度洛西汀组(n=53),②加巴喷丁组(n=47),两组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8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方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健康调查简易量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SF-36)进行疼痛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VAS评分:度洛西汀组从治疗前的(70.3±7.8)降低至治疗后1周的(41.4±5.6)和治疗后8周的(23.5±3.2),加巴喷丁组从治疗前的(72.4±7.5)降低至治疗后1周的(45.3±6.5)和治疗后8周的(26.7±3.4);SF-36:度洛西汀组从治疗前的(74±6)降低至治疗后1周的(44±4)和治疗后8周的(27±3),加巴喷丁组从治疗前的(73±7)降低至治疗后1周的(47±5)和治疗后8周的(23±5)。经秩和检验或χ2检验,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度洛西汀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加巴喷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度洛西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疗效与加巴喷丁相当,但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度洛西汀 加巴喷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痛 视觉模拟评分 健康调查简易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胆苦苷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痛大鼠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8
2
作者 鲁义 姚嘉茵 +4 位作者 王保 陈陈燕 劳俊铭 刘栋 尧新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65-569,共5页
目的探索龙胆苦苷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大鼠神经保护作用及具体机制研究。方法45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DPN模型组以及龙胆苦苷治疗组。通过腹腔注射四氧嘧啶链脲佐菌素(STZ,55 m... 目的探索龙胆苦苷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大鼠神经保护作用及具体机制研究。方法45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DPN模型组以及龙胆苦苷治疗组。通过腹腔注射四氧嘧啶链脲佐菌素(STZ,55 mg/kg)构建DPN大鼠动物模型;龙胆苦苷治疗组大鼠在STZ造模的基础上每天龙胆苦苷灌胃治疗[20 mg/(kg·d),day 1~day 14]。通过行为学分析和刺激试验(冷、热、机械刺激)分析各组大鼠的疼痛阈值变化。检测各组大鼠血脂水平变化。采用生物电信号采集系统检测大鼠坐骨神经运动(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以及感觉(sensorynerveconductionvelocity,SNCV)传导速度。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下肢胫前动脉血流速度。采用RT-PCR检测PPAR-γ/AMPK/ACC信号通路中各因子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DPN模型组大鼠各刺激试验的疼痛阈值明显下降(P<0.05),MNCV以及SNCV下降(P<0.05),存在显著血脂代谢紊乱(总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P<0.05),神经血流速度下降(P<0.05)。龙胆苦苷治疗组大鼠刺激试验的疼痛阈值较DPN模型组升高(P<0.05),MNCV以及SNCV升高(P<0.05),神经血流速度增加(P<0.05)。龙胆苦苷促进脊髓组织PPAR-γ与AMPK基因表达量,抑制ACC基因表达量(P<0.05)。结论龙胆苦苷增加神经血流速度,对DPN大鼠起神经保护作用,此作用可能通过调节PPAR-γ/AMPK/ACC信号通路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胆苦苷 糖尿病周围神经痛 神经血流速度 PPAR-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巴喷丁联合低剂量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张春驰 李小梅 +1 位作者 董艳娟 何跃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45-349,共5页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联合低剂量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0例老年DPNP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n=35),分别接受2周加巴喷丁单药(单药组)或加巴喷丁联合低...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联合低剂量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0例老年DPNP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n=35),分别接受2周加巴喷丁单药(单药组)或加巴喷丁联合低剂量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联合组),加巴喷丁100 mg/日起始并逐渐增量,羟考酮剂量固定为10 mg/q 12小时。治疗前、治疗后第8及15日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副作用。结果:共62例完成2周研究(单药组30例,联合组32例,基线VAS评分无差异,联合组第8及第15日疼痛缓解率均显著高于单药组(P<0.05),联合组第8日的显效率显著高于单药组(P<0.05)。两组第8日的加巴喷丁日均剂量无显著性差异,但第15日时单药组显著高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的便秘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药组(P<0.03)。结论:加巴喷丁单药或联合低剂量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可有效缓解老年患者的DPNP,联合治疗疗效优于单药,但要注意防治便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加巴喷丁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缓解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痛 被引量:7
4
作者 潘冰冰 丁惠娟 +3 位作者 程智刚 宋宗斌 肖丹 郭曲练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97-1102,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4只8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C组),...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4只8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C组),单次腹腔注射柠檬酸钠溶液10 mL/kg;模型组(M组),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65 mg/kg;干预组(T组),单次腹腔注射STZ 65mg/kg建立模型,且在造模后第1,3,7,10天分别单次腹腔注射抗VEGF抗体10 mg/kg。C组和M组分别在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等体积柠檬酸钠溶液。注射STZ前1 d(基础值)、注射STZ后第1,3,7,14天检测大鼠空腹血糖值;注射STZ前1 d、注射STZ后第1,3,5,7,10,14天分别测定大鼠体重及后足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应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腰段脊髓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 protein kinase B,p-Akt)和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的蛋白表达。结果:注射STZ后,M组及T组大鼠与C组大鼠各时间点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大鼠体重增加(P<0.01)。与C组大鼠相同时间点比较,M组及T组大鼠空腹血糖升高(P<0.01)。3组大鼠足底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和足底皮肤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 thermal latency,PWTL)随时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C组相同时间点比较,M组(第3,5,7,10,14天)及T组(第5,7,10,14天)PWMT和PWTL降低(P<0.01)。与M组比较,T组大鼠第10和14天PWMT和PWTL升高(P<0.01或P<0.05)。与C组比较,M组和T组大鼠脊髓p-Akt和TRPV1表达升高(P<0.01);与M组比较,T组大鼠p-Akt和TRPV1表达降低(P<0.01)。结论:VEGF可能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TRPV1的表达参与大鼠DPNP,抗VEGF治疗可能成为DPNP治疗的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痛 磷酸化蛋白激酶B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獐牙菜苦苷可减轻糖尿病大鼠的周围神经痛:基于抑制NOXS/ROS/NLRP3通路实验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保 姚嘉茵 +4 位作者 尧新华 劳俊铭 刘栋 陈陈燕 鲁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37-941,共5页
目的基于NOXS/ROS/NLRP3信号通路探讨獐牙菜苦苷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PN)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法构建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第1、7、14天分别按大鼠体质量腹腔注射干预制剂。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 目的基于NOXS/ROS/NLRP3信号通路探讨獐牙菜苦苷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PN)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法构建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第1、7、14天分别按大鼠体质量腹腔注射干预制剂。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DPN模型组、獐牙菜苦苷治疗组、NOXS抑制剂治疗组。空白对照组:给予10 mL/kg生理盐水;DPN模型组:给予10 mL/kg生理盐水;獐牙菜苦苷治疗组:给予5 mg/kg獐牙菜苦苷;NOXS抑制剂治疗组:给予10 mL/kg二苯基氯化碘盐。在给药完毕30 min后,对各组大鼠进行触觉过敏试验,采用ELISA检测NOXS/ROS/NLRP3以及炎性因子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的NOXS/ROS/NLRP3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DPN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出现痛觉过敏(P<0.001),促炎因子TNF-α以及IL-6表达升高(P<0.001),抑炎因子TGF-β表达下降(P<0.001),NOXS/ROS/NLRP3通路各因子表达升高(P<0.001)。獐牙菜苦苷干预后有效减轻触觉过敏(P<0.001),且抑制促炎因子TNF-α(P=0.03)以及IL-6(P=0.002)的表达,促进抑炎因子TGF-β的表达(P=0.04);并且下调NOXS(P<0.001)、ROS(P<0.001)以及NLRP3(P=0.002)通路各因子的表达水平。獐牙菜苦苷对炎性因子及NOXS/ROS/NLRP3通路各因子的表达影响与NOXS抑制剂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獐牙菜苦苷有效缓解触觉过敏,治疗DPN,通过抑制NOXs/ROS/NLRP3信号通路表达,纠正DPN炎性因子失衡是其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獐牙菜苦苷 糖尿病周围神经痛 NLRP3 炎性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鲑鱼降钙素联合依帕司他对老年2型糖尿病伴骨质疏松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疼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6
作者 包勤文 申潇竹 +2 位作者 龚晨 聂毛晓 董燕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88-591,共4页
目的观察鲑鱼降钙素联合依帕司他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伴骨质疏松患者周围神经病变(DPN)疼痛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伴骨质疏松的患者78例,采用密歇根神经病变筛查量表(MNSI)与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评分量表(MDNS)... 目的观察鲑鱼降钙素联合依帕司他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伴骨质疏松患者周围神经病变(DPN)疼痛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伴骨质疏松的患者78例,采用密歇根神经病变筛查量表(MNSI)与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评分量表(MDNS)评分后,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40例)和对照组(B组,38例)。A组予以骨质疏松症基础治疗药物(钙剂、维生素D)的基础上,再给予鲑鱼降钙素联合依帕司他,B组予以骨质疏松症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分别于实验开始时以及实验后4周进行MNSI、MDNS以及疼痛评分。疼痛评分联合采用主客观评价法,即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法)、视觉模拟法(VAS划线法)、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FPS-R)。结果两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主观感觉在实验开始时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4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鲑鱼降钙素联合依帕司他对T2DM伴骨质疏松患者的DPN疼痛具有改善作用,且呈时间依赖性,4周以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骨质疏松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痛 鲑鱼降钙素 依帕司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海滨 李浪平 顾卫东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6期405-410,共6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指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而造成的疼痛。目前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及其机制的了解尚不深入,对患者存在的疼痛症状也缺乏客观的评价指标和特异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神经病理性...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指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而造成的疼痛。目前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及其机制的了解尚不深入,对患者存在的疼痛症状也缺乏客观的评价指标和特异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中枢定位、脑区联系等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通过对fMRI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中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探讨fMRI在神经病性疼痛研究方面的作用及对未来治疗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触诱发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糖尿病周围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