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9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足底动静态压力参数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
1
作者 王静 王晖 +1 位作者 苗宇宽 倪英群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2-528,共7页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与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足底动态和静态压力参数,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单纯T2DM组47例及T2DM合并DPN组57例。记录两组足底动静态压力参数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合并DPN组年龄、体质量指...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与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足底动态和静态压力参数,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单纯T2DM组47例及T2DM合并DPN组57例。记录两组足底动静态压力参数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合并DPN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胆固醇、甘油三酯显著高于单纯T2DM组(P<0.05)。合并DPN组左右足平均压强、左足部轴角、左足前足负荷比、后足负荷比、负荷比内侧及外侧均大于单纯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足底动静态最大压强、平均压强、足底受压总面积均与BMI、甘油三酯呈显著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动态压力左足足部轴角大小与甘油三酯水平有关(P<0.05);左足前后负荷比与糖尿病病程有关(P<0.05);静态压力中双足面积、最大压强、平均压强均与BMI有关。结论合并DPN组动态足底压力平均压强和左足轴角、负荷比相较单纯T2DM组对足部功能更有影响;且无论是否合并DPN,均需重视患者的足底压力测定;及早干预与足底动静态压力相关联指标如BMI、甘油三酯,为预防糖尿病足发生提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足底动态压力 足底静态压力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震寒 陈中沛 余晓霞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4-578,共5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发病率持续攀升,而约半数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DPN主要表现为从远端到近端的周围神经功能丧失,其症状主要包括弥漫性和持续性的自发性难治性疼痛,...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发病率持续攀升,而约半数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DPN主要表现为从远端到近端的周围神经功能丧失,其症状主要包括弥漫性和持续性的自发性难治性疼痛,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DPN病死率高,预后差,且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DPN临床治疗的重点是缓解其临床症状,以及控制血糖和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本文探讨了DPN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了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为DPN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线粒体机制研究进展
3
作者 曹迪 肖礼祖 +3 位作者 樊碧发 熊东林 彭莉萍 孙武平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4-171,共8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中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PDPN)导致的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线粒体作为神经元的主要能量...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中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PDPN)导致的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线粒体作为神经元的主要能量来源,对维持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大量的研究表明,线粒体与DPN的发病密切相关,其病理机制涉及氧化应激、钙稳态失衡以及能量生成障碍等方面,诱发神经元凋亡,从而引起神经损伤,最终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目前许多药物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发挥镇痛作用,表明调控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是有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策略之一。本文将从线粒体功能障碍出发,对其在DPN中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为预防和治疗DPN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线粒体 氧化应激 神经损伤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络糖泰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靶点预测与机制探讨
4
作者 陈世婷 梅英秀 +1 位作者 陈明珠 杜联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2-780,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外实验验证探讨通络糖泰方(TLTT)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及文献检索查找通络糖泰化学成分信息,运用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收集化学成分作用靶点。通过Ge...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外实验验证探讨通络糖泰方(TLTT)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及文献检索查找通络糖泰化学成分信息,运用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收集化学成分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收集DPN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蛋白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相关网络图,筛选主要活性成分、靶点基因进行分子对接研究。高糖诱导雪旺细胞构建DPN体外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TLTT对RSC96细胞存活率影响,Real-time PCR检测RSC96细胞Wnt/β-catenin通路相关靶向分子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RSC96细胞Wnt/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筛选豆甾醇、β-谷甾醇、槲皮素等主要活性成分,主要作用于EGFR、AKT1、MAPK3等关键靶点和Wnt、PI3K-Akt与MAPK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豆甾醇、β-谷甾醇、槲皮素等成分能与EGFR、AKT1、MAPK3等靶点良好对接。细胞实验结果显示,10%TLTT含药血清可促进高糖雪旺细胞活力,上调β-catenin蛋白表达,下调GSK-3β、Wif-1蛋白表达。结论TLTT治疗DPN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的特性,其可能机制为TLTT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改善高糖对雪旺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促进雪旺细胞增殖,从而改善DPN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络糖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细胞实验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维生素D_(3)缺乏及补体升高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庄宁宁 尤浩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69,共5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由慢性高血糖、血脂异常和微血管病变所致,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尤其是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多神经病变[1,2]。2型糖尿病病人的DP...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由慢性高血糖、血脂异常和微血管病变所致,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尤其是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多神经病变[1,2]。2型糖尿病病人的DPN患病率高达67.6%,DPN诱发的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感觉异常、麻木和疼痛,其中疼痛常表现为灼热感、刺痛感、刺痛感和/或射击感、电击样感觉。痛性DPN的早期症状通常发生在足趾和指尖,随着时间的推移,以长筒袜和手套的模式向近端扩展。目前,治疗痛性DPN的药物主要有普瑞巴林、度洛西汀和他喷他多,但上述药物常受肾功能限制所影响,且具有嗜睡、头晕等不良反应[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刺痛感 灼热感 慢性高血糖 电击样 度洛西汀 维生素D 近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马体C/EBPβ在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6
作者 段柯杨 张钰 +2 位作者 王敬萱 王雪莹 孙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9-266,共8页
目的:探讨海马体中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CAAT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β,C/EBPβ)在小鼠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PDPN)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 目的:探讨海马体中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CAAT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β,C/EBPβ)在小鼠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PDPN)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PDPN)、注射阴性对照腺相关病毒组(PDPN+IE-Control)、注射抑制C/EBPβ的腺相关病毒组(PDPN+IE-CEBP/β),每组8只。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小鼠PDPN模型,并通过血糖升高及机械性痛觉过敏确认模型的成功建立。利用脑立体定位技术,向PDPN模型小鼠海马体注射携带C/EBPβshRNA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特异性抑制C/EBPβ表达。检测机械性异常疼痛变化,使用免疫印迹检测海马体中C/EBPβ及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天冬氨酸特异性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1,Caspase-1)、胱天蛋白酶激活的细胞焦亡蛋白D(gasdermin-D,GSDMD)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等蛋白表达水平。利用RT-qPCR检测海马体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mRNA水平,以评估炎症反应。结果:注射AAV-shRNA后,海马体中C/EBPβ表达显著降低,机械性异常疼痛明显缓解,NLRP3、NF-κB、Caspase-1、GSDMD和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下降,IL-6、IL-1β和TNF-α的mRNA水平显著减少,神经炎症减轻。结论:C/EBPβ在PDPN模型海马体中高表达,通过调控炎症信号通路及神经炎症,参与PDPN的发生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海马体 C/EBPΒ 炎症信号通路 腺相关病毒 神经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临床真实世界研究进展及展望
7
作者 李家劼 刘金星 +5 位作者 尤良震 申国明 廖加抱 李钦 崔换天 温伟波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10-1617,共8页
近年来真实世界研究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亦受到中医药领域的极大关注,其研究模式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支撑,在现代循证医学的大背景下,逐步在多种病证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应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诸多并发症中... 近年来真实世界研究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亦受到中医药领域的极大关注,其研究模式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支撑,在现代循证医学的大背景下,逐步在多种病证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应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诸多并发症中发病率最高的病症之一,临床使用中医药诊疗取得良好效果。拟对基于真实世界开展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围绕疾病的临床特征分析、用药特征研究、名老专家经验总结、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以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和预测模型构建等展开,结合既往研究,介绍真实世界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与不足,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进而促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及其他糖尿病并发症领域的中医药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真实世界研究 中医药 中医临床 临床特征 诊治经验 治疗性研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球蛋白受体B在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8
作者 张钰 段柯杨 +2 位作者 王敬萱 王雪莹 孙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93-601,共9页
目的:探讨配对免疫球蛋白受体B(paired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 B,PIRB)在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特别关注其在神经炎症和炎性小体活化中的作用。方法:将小鼠... 目的:探讨配对免疫球蛋白受体B(paired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 B,PIRB)在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特别关注其在神经炎症和炎性小体活化中的作用。方法:将小鼠按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DPNP)、模型+PIRB阴性对照组(DPNP+AAV control)、模型+PIRB腺相关病毒组(DPNP+PIRB),每组8只。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构建小鼠DPNP模型,并通过血糖升高及机械性痛觉过敏确认模型的成功建立。使用免疫印迹和qRT-PCR评估DPNP小鼠脊髓组织中PIRB的表达水平。通过鞘内注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降低小鼠脊髓中PIRB的表达以进一步研究其作用。采用qRT-PCR检测神经炎症标志物(如IL-1β、IL-6、TNF-α),使用免疫印迹检测NF-κB p65的水平,并通过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观察NLRP3炎性小体成分的变化。结果:与Sham组相比,DPNP组小鼠出现显著机械性痛觉过敏,并观察到PIRB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通过AAV介导的PIRB敲低实验中,结果显示DPNP+PIRB组小鼠机械性痛觉过敏减轻(P<0.05),并且神经炎症标志物(IL-1β、IL-6、TNF-α)的表达减少。此外,DPNP+PIRB组较DPNP+AAV control组的NF-κB p65和NLRP3炎性小体成分(如Caspase-1、GSDMD和IL-1β)的表达也显著降低。结论:PIRB可能通过调节神经炎症和激活NLRP3炎性小体在DPNP的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抑制PIRB的表达可以减轻痛觉过敏现象并减少神经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对免疫球蛋白受体B 神经炎症 炎性小体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miR-146a、MyD88/I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9
作者 贾于儒 刘镭 丁跃玲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1-214,共4页
目的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微小RNA-146a(Microrna RNA-146a,miR-146a)、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蛋白(Inhibitory sub... 目的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微小RNA-146a(Microrna RNA-146a,miR-146a)、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蛋白(Inhibitory subunit of NF kappa B,I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DPN患者10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甲钴胺及维生素B1治疗,治疗组另加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评估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评分、miR-146a、MyD88蛋白、IκBα蛋白、磷酸化-IκBα(Phosphorylated-IκBα,p-IκBα)蛋白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9%(50/5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78%(42/54)(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膝总SNCV、正中SNCV、膝总MNCV、正中MNCV、TC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miR-146a、MyD88蛋白、IκBα蛋白、p-IκBα蛋白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在DPN中有较好疗效,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并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抑制miR-146a及MyD88/IκB信号通路表达,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黄芪桂枝五物汤 髓样分化因子88 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疼痛科护士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延续护理知信行的现况调查 被引量:2
10
作者 许丽媛 杨心雨 +7 位作者 沈意娜 魏梦娅 杜倩 蒋杏 齐腾歌 李哲 王钰颖 樊碧发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2-276,共5页
目的:调查疼痛科护士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延续护理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并分析相关因素,为制订患者延续护理计划,提升延续护理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23年7月选取全国各级医院疼痛科护士561名,采用自制... 目的:调查疼痛科护士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延续护理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并分析相关因素,为制订患者延续护理计划,提升延续护理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23年7月选取全国各级医院疼痛科护士561名,采用自制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延续护理知信行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疼痛科护士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延续护理知识、态度、行为的得分分别为(42.17±4.17)分、(34.95±4.12)分、(33.68±5.21)分,护士是否接受延续护理培训、科室是否提供延续护理规范、护士提供延续护理频率和跨学科沟通频率对知信行得分有影响(P<0.05)。结论:疼痛科护士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延续护理态度积极,但知识和行为水平有待加强,建议制订延续护理规范,加强护士相关培训,以提升临床延续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疼痛科 延续护理 知信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当归四逆汤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与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焱 季聚良 牛越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1-85,共5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经当归四逆汤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与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于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在河南省中医院接受治疗的DPN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52例。B组患者采用...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经当归四逆汤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与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于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在河南省中医院接受治疗的DPN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52例。B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A组在B组基础上给予当归四逆汤治疗。以4周为1个周期,两组均维持治疗1个周期。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中医证候评分、血清学指标、血糖指标、神经传导情况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治疗4周后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98.08%(51/52)vs 84.62%(44/52)];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治疗4周后的肌肉萎缩、感觉减退、肢体麻木、四肢疼痛、四肢发凉各项评分、血清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值均降低,且相较于B组,A组更低,两组治疗4周后的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腓总神经SNCV、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腓总神经MNCV、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均升高,且与B组比较,A组较高(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当归四逆汤治疗DPN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机体炎症以及氧化应激反应,稳定患者血糖水平,增强神经传导速度,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当归四逆汤 神经传导速度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模态MRI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丽芹 曹丹娜 +3 位作者 高兆虹 胡婧 高胜兰 李晓陵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1-216,共6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较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DPN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研究表明与神经病理性改变关系密切。近些年多模态MRI获得长足进展,MRI以软组织分辨率高、无创、...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较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DPN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研究表明与神经病理性改变关系密切。近些年多模态MRI获得长足进展,MRI以软组织分辨率高、无创、无辐射等优点著称,成为探索DPN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发病机制的重要方法。本文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功能MRI(functional MRI,fMRI)等技术,对研究DPN脑结构、脑功能改变以及周围神经结构异常的文献进行综述,为临床早期诊断和制订精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 结构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波谱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通过自噬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袁久术 周明阳 +3 位作者 王雪茹 黄苏苏 高泓 杜联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5-170,I0036,共7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病程长且预后差,以轴突变性坏死、神经纤维节段性脱髓鞘、雪旺细胞凋亡等神经细胞损伤为主要病理特点。自噬是神经细胞的清洁机制,通过清除多余的代谢物来消除细胞压力源造成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病程长且预后差,以轴突变性坏死、神经纤维节段性脱髓鞘、雪旺细胞凋亡等神经细胞损伤为主要病理特点。自噬是神经细胞的清洁机制,通过清除多余的代谢物来消除细胞压力源造成的伤害,从而维持细胞内稳态平衡。持续的高糖环境改变了机体自噬水平,自噬被抑制或过度激活均会造成神经细胞不可逆损伤,加速DPN进展,恢复自噬平衡,从而减轻神经损伤对于DPN的治疗尤为关键。DPN的治疗目前尚无满意方案,中医药在防治DPN的进程中以多靶点、多效应、多成分等独特优势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大量中医药治疗DPN的动物及临床研究均显示自噬是中医药治疗DPN的重要靶点,恢复自噬平衡可以减轻神经损伤、延缓神经细胞死亡进程,起到防治DPN的作用。但其具体机制不明,基于此,对自噬的调控及其在DPN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单味中药或复方有效成分对自噬干预作用进行总结,进一步探讨DPN发病机制及中医药干预自噬的潜在治疗靶点,为进一步提升中医治疗DPN的疗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雪旺细胞 中医药 调控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中药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谢文莹 张晨 +2 位作者 辛竞妍 李文慧 张涛静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4-1128,共15页
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不同中药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基于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 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不同中药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基于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中药注射液治疗DPN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将临床总有效率作为主要结局指标,正中和腓总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空腹血糖(FBG)及不良反应作为次要结局指标。采用Cochrane评价手册5.3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及RevMan 5.4.1及Stata 17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76项RCTs,包括6 108例患者,11种中药注射液。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联合西药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和改善FBG水平方面疗效最佳;苦碟子注射液联合西药在改善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SCV、正中神经MCV方面疗效最佳;血塞通注射液联合西药在改善腓总神经MCV方面疗效最佳;在安全性方面,中药注射液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注射液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可提高DPN临床疗效,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注射液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网状Meta分析 系统评价 临床总有效率 神经传导速度 安全性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谢文莹 李文慧 +2 位作者 张晨 辛竞妍 张涛静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888-2904,共17页
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比较评价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从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维普(CCD)、万方(CSPD)、中国生物医学... 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比较评价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从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维普(CCD)、万方(CSP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数据库中搜集中成药治疗DPN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使用Cochrane评价手册5.3版本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利用Stata 15和ADDIS 1.16.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有48项RCTs,涵盖了4200名患者,并研究了11种中成药。对于提高临床总有效率而言,最为有效的干预措施为甲钴胺联合糖脉康颗粒、联合津力达颗粒、联合脑心通胶囊;在改善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方面,排名前三的干预措施为甲钴胺联合脉络宁口服液、联合木丹颗粒、联合血府逐瘀胶囊;在改善正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方面,表现出最佳效果的干预措施是甲钴胺联合通心络胶囊、联合血塞通软胶囊、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在改善腓总SCV方面,表现出最佳效果的干预措施是甲钴胺联合血府逐瘀胶囊、联合津力达颗粒、联合脉络宁口服液;在改善正中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方面,排名前三的干预措施为甲钴胺联合通心络胶囊、联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糖脉康颗粒;在改善腓总MCV方面,排名前三的干预措施为甲钴胺联合血塞通软胶囊、联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通心络胶囊;在改善血糖水平方面,部分研究报道了糖脉康颗粒和通脉降糖胶囊联合甲钴胺在改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方面优于单纯甲钴胺治疗;在安全性方面,甲钴胺联合中成药与单纯甲钴胺治疗相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甲钴胺联合中成药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TCSS评分,改善神经传导速度,且安全性良好,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成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网状Meta分析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动物模型评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紫约 王路 +4 位作者 姚俊鹏 刘辉麟 李艳秋 李瑛 张微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45,157,共8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不够明确,且缺乏有效治疗手段,需要利用动物实验进行深入研究。造模成功与否的判定标准和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评价方法是开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动物实验的关键,但对于...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不够明确,且缺乏有效治疗手段,需要利用动物实验进行深入研究。造模成功与否的判定标准和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评价方法是开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动物实验的关键,但对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评价方法的整理分析较缺乏。因此笔者查阅近年资料,从小神经纤维和大神经纤维两方面总结分析了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动物模型评价方法,并提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动物模型 评价 研究进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化浊利水方联合针刺对气虚血瘀证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艳秋 崔文旺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0-224,共5页
目的探讨益气化浊利水方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证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Type 2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T2DPN)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医院收治的96例T2DPN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研究组(48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益气化浊利水方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证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Type 2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T2DPN)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医院收治的96例T2DPN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研究组(48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气化浊利水方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后评价效果。比较两组中医症状评分、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及临床疗效,对比两组外周血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因子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的主症、次症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正中神经、胫后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均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1.67%,44/48)高于对照组(77.08%,37/48)(P<0.05)。两组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均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TNF-α、IL-6、CRP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均低于治疗前,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均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MDA均低于对照组,SOD、TAOC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化浊利水方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证T2DPN可改善患者症状、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增强治疗效果,抑制外周血炎症因子分泌、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气虚血瘀 针刺 益气化浊利水方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PV1在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婧媛 孙俊龙 郑拥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48-852,共5页
近年来,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大幅上升,并且DM特异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DPN)是DM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瞬时受体电位... 近年来,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大幅上升,并且DM特异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DPN)是DM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是一种离子通道蛋白,参与热和化学物质等刺激的信号转导。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RPV1在PDPN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TRPV1通道的生理功能,总结了TRPV1通道在PDPN中的作用,为PDPN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PV1通道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机制 治疗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脑灰质体积及结构协变网络拓扑特征的改变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欣 王梦 +4 位作者 汪丽娜 刘艳梅 郝兰香 符益纲 肖勇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大脑结构变化和结构协变网络拓扑特征及其与临床变量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22例DPN患者和27例正常的健康对照者。所有受试者均接受磁共振高分辨率T...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大脑结构变化和结构协变网络拓扑特征及其与临床变量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22例DPN患者和27例正常的健康对照者。所有受试者均接受磁共振高分辨率T1加权成像序列扫描,采用基于感兴趣区(ROI)水平的体素形态学测量方法(VBM)和基于灰质体积(GMV)的结构协变网络(SCN)的图论分析方法来研究DPN对大脑结构的影响。采用偏相关分析探讨大脑结构差异脑区的GMV与DPN患者临床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DPN组的双侧杏仁核、左侧壳核、右侧顶下缘角回、右侧颞极颞上回及右侧颞极颞中回的GMV明显减低(Holm-Bonferroni校正,P<0.05)。DPN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全局网络拓扑属性无统计学差异,在节点网络拓扑属性中,DPN组的右侧内侧额上回的节点度显著升高(FDR校正,P<0.05)。DPN组的左侧杏仁核(r=-0.598,P=0.005)及右侧杏仁核(r=-0.486,P=0.03)的GMV与糖化血红蛋白(HbA_(1c))呈负相关。结论:DPN患者多个脑区的GMV减低,SCN发生改变,主要涉及感觉、运动和情绪的调节,且持续的高血糖状态会加剧部分脑区GMV的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灰质体积 图论分析 结构协变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胺衍生物Vin24通过Bcl-2/Bax/Caspase3通路改善糖尿病小鼠周围神经病变研究
20
作者 黄玉洁 阮园 王佳颖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89-1199,共11页
目的探讨长春胺衍生物Vin24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小鼠病理症状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40只8周龄雄性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长春胺给药组和Vin24给药组。除对照组外,其余3组小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150 mg... 目的探讨长春胺衍生物Vin24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小鼠病理症状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40只8周龄雄性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长春胺给药组和Vin24给药组。除对照组外,其余3组小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150 mg·kg^(-1))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6周后开始给药。30只18周龄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长春胺给药组和Vin24给药组,10只同窝阴性小鼠作为对照组。给药组每天灌胃长春胺(30 mg·kg^(-1))或Vin24(46.8 mg·kg^(-1)),对照组和模型组每天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持续4周。通过检测机械异位痛觉和热痛觉阈值来评价小鼠感觉功能。利用激光散斑成像仪检测小鼠外周血流量。取足垫表皮组织进行PGP9.5免疫荧光染色评价表皮内神经纤维(IENF)密度;提取原代背根底神经节(DRG)神经元进行β-tubulinⅢ免疫荧光染色评价DRG神经元突起生长情况。此外,取DRG组织进行ATF3免疫荧光染色以及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Cleaved-Caspase3和Caspase3的蛋白水平来评价DRG神经元凋亡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Vin24给药组小鼠的机械异位痛和热痛觉阈值降低(P<0.01,P<0.001),外周血流量增加(P<0.001);IENF密度增加(P<0.05,P<0.01),DRG神经元突起生长得到改善(P<0.001)。荧光染色结果显示,Vin24给药后小鼠DRG组织中神经元凋亡标记物ATF3的表达减少(P<0.01,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抗凋亡蛋白Bcl-2的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0.05),促凋亡蛋白Bax和Cleaved-Caspase3的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长春胺衍生物Vin24通过调控Bcl-2/Bax/Caspase3通路,抑制Cleaved-Caspase3的激活,降低神经元的凋亡水平,从而减轻DRG神经元损伤,改善糖尿病小鼠周围神经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背根底神经 神经元凋亡 Bcl-2/Bax/Caspase3通路 长春胺衍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