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9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联合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马秋云 何晓华 +2 位作者 刘戴维 王正田 任卫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80,共5页
目的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联合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2年3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及内分泌科老年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依据随机表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 目的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联合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2年3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及内分泌科老年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依据随机表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给予中频脉冲电刺激加常规康复运动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运动神经电生理指标[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CMCT)]、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相关评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评分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hina Stroke Scale,CSS)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结果(1)血糖水平:治疗1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有所下降,降血糖效果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糖水平下降幅度更大(P<0.05)。(2)运动神经电生理指标:两组各项指标(MEP、CMCT)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降低幅度更大(P<0.05)。(3)上肢、下肢FMA评分:治疗12周后,对照组和治疗组评分均有明显升高,且治疗组分值提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各项评分(SS-QOL、MBI)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得分上升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5)神经功能评分: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NIHSS、CSS、SDS)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各项评分降低幅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联合中频脉冲电刺激可有效治疗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有利于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频脉冲电刺激 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偏瘫 电生理 运动功能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发展轨迹分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肖黎丽 蒋旭萍 肖婷婷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7-723,共7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期间功能锻炼依从性发展轨迹分型及影响因素。方法:便利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赣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210例,评估患者功能锻炼1周、6周、12周、20周、24周的依从性,利用潜变量增...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期间功能锻炼依从性发展轨迹分型及影响因素。方法:便利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赣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210例,评估患者功能锻炼1周、6周、12周、20周、24周的依从性,利用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结果:2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期间功能锻炼依从性可分为4个类别,低依从性平稳型56例(26.7%)、低依从性上升型42例(20.0%),中依从性下降型64例(30.5%)、中依从性上升型48例(22.8%)。年龄、脑卒中知识、神经功能障碍程度、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家庭关怀度是功能锻炼依从性发展轨迹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期间功能锻炼依从性发展轨迹变化各异。医护人员应根据不同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以提升患者的锻炼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功能锻炼依从性 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链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肩痛和肩关节稳定性的效果:基于超声的评定 被引量:1
3
作者 林昌盛 曹妤 +5 位作者 王彤 戴文俊 侯红 胡翠琴 包士雷 庞素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4-273,共10页
目的观察闭链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肩痛和肩关节稳定性的治疗作用,探讨偏瘫肩痛与肩关节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1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6)和试验组(n=2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 目的观察闭链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肩痛和肩关节稳定性的治疗作用,探讨偏瘫肩痛与肩关节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1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6)和试验组(n=2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给予肩关节闭链运动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采用肌骨超声测量肩峰-肱骨大结节间距(AGT)、肩峰-肱骨小结节间距(ALT)、肩峰-肱骨头间距(AHD)和冈上肌厚度(SST)评估肩关节稳定性,对试验组肩痛与肩关节稳定性的改善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脱落2例,试验组脱落2例。干预后,两组VAS和FMA-UE评分显著改善(|t|>5.214,P<0.001),试验组更优(|t|>2.087,P<0.05)。试验组AGT、ALT、AHD和SST显著改善(|t|>4.187,P<0.001),试验组AGT、ALT和AHD优于对照组(|t|>2.155,P<0.05)。试验组VAS评分改善程度与FMA-UE、AGT和ALT改善程度相关(r>0.434,P<0.05)。结论肩关节闭链运动训练可显著提高肩关节稳定性,缓解肩周疼痛,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上肢功能。偏瘫肩痛与肩关节动静态稳定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肩痛 闭链运动 肩关节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散式冲击波联合痉挛肌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的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江剑华 沈仁泽 +1 位作者 邱斐 何剑全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9-535,共7页
目的研究发散式冲击波联合痉挛肌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由医院收治并介入康复的98例肱二头肌痉挛的偏瘫患者,使用随机法将患者随机分配到两个不同的组别,各49例。对照组采用痉挛肌... 目的研究发散式冲击波联合痉挛肌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由医院收治并介入康复的98例肱二头肌痉挛的偏瘫患者,使用随机法将患者随机分配到两个不同的组别,各49例。对照组采用痉挛肌电刺激治疗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而观察组采用发散式冲击波联合痉挛肌电刺激治疗。干预2个月后,比较两组肌张力变化,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运动功能表现的改善情况以及康复满意度和依从性。结果干预后,对照组改良Barthel指数和上肢FMA的评分,均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肌张力评定MAS量表的评分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的康复满意度和依从性均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各方面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头肌痉挛应用发散式冲击波联合痉挛肌电刺激治疗能降低患者肱二头肌的肌张力,缓解痉挛,增强患者的运动表现和自理能力,有助于提升整体生活质量,且无伴随药物治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肱二头肌痉挛 发散式冲击波 痉挛肌电刺激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电疗仪结合间歇性有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肌力及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王萍萍 蓝美洁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讨低频电疗仪结合间歇性有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肌力及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在该院康复科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功能... 目的探讨低频电疗仪结合间歇性有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肌力及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在该院康复科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低频电疗仪结合间歇性有氧训练,每天进行一次,每次30 min,连续6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采用fugl-meyer量表,分为上下肢)、肌力(采用徒手肌力MMT分级)、步态分析(采用wgs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肢体功能、肌力、步态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电疗仪结合间歇性有氧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患侧肌力及步态功能,为其康复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电疗仪 间歇性有氧训练 偏瘫 肌力 步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辅助步行康复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6
作者 池岩 张迪 +1 位作者 高鹤枭 姜雪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426-2434,共9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这种疾病通常伴随着神经功能受损,导致运动功能障碍,进而影响步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精神心理状态。近年来,数字技术辅助步行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康复中展现出...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这种疾病通常伴随着神经功能受损,导致运动功能障碍,进而影响步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精神心理状态。近年来,数字技术辅助步行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康复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智能反馈系统以及远程康复等现代数字技术,数字技术辅助步行康复训练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方案,还能通过沉浸式训练、实时反馈以及远程监控等促进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本文综述了数字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障碍中的应用现状、有效性及存在的不足,旨在更好地把握脑卒中后步行功能训练的新方向,探寻更为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恢复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步行功能 数字技术辅助步行康复训练 虚拟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剥夺训练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苏盼盼 叶朋 +2 位作者 卢倩 何川 陆晓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4-263,共10页
目的 探讨视觉剥夺训练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效果。方法 2022年5月至2024年3月,江苏盛泽医院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0)、本体训练组(n=20)、视觉剥夺组(n=20)和联合组(n=20)。各组均予常规康复训... 目的 探讨视觉剥夺训练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效果。方法 2022年5月至2024年3月,江苏盛泽医院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0)、本体训练组(n=20)、视觉剥夺组(n=20)和联合组(n=20)。各组均予常规康复训练,本体训练组增加本体感觉训练,视觉剥夺组增加视觉剥夺训练,联合组则增加视觉剥夺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ProKin平衡测试与训练系统、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10米步行测试(10MWT)和功能性步态测试(FGA)进行评定。结果 前后和左右平均运动速度组内效应(F> 96.618,P <0.001)和交互效应(F> 5.444,P <0.01)均显著。睁、闭眼运动椭圆面积和运动长度组内效应(F> 177.671,P <0.001)、组间效应(F> 3.761,P <0.05)和交互效应(F>7.555,P<0.001)均显著。10MWT时间,BBS、 FMA-LE和FGA评分组内效应(F>221.902,P<0.001)和交互效应(F> 7.586,P <0.001)均显著;FGA评分组间效应显著(F=5.258,P <0.01)。两两比较显示,联合组和视觉剥夺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05);除睁眼前后、闭眼左右平均运动速度和睁眼运动长度外,本体训练组其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05);联合组各项指标均优于视觉剥夺组和本体训练组(P <0.05);视觉剥夺组与本体训练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 视觉剥夺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均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恢复,联合使用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视觉剥夺 本体感觉训练 平衡 运动 步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通络”电针法结合手部康复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影响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沈军 傅建明 +3 位作者 李岩 吴华 李辉 孙亚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9-242,共4页
目的观察“补阳通络”电针法结合手部康复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研究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偏... 目的观察“补阳通络”电针法结合手部康复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研究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常规治疗及手部康复机器人康复干预,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补阳通络”电针法治疗,比较各组患者治疗的数据情况: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量表评分变化、Fugl-Meyer评测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与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评分变化、最大屈曲角度、最大伸展角度及手指主动活动范围(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等手部功能指标变化、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与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变化、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Pos teriorCerebral Artery,PCA)与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等脑部循环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各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状总积分、NIHSS评分、FMA评分与STEF评分、手部功能指标(最大屈曲角度、最大伸展角度、AROM)、BBS评分与MBI评分、脑部循环指标(MCA、PCA、ACA)等比较,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NIHSS评分、FMA评分与STEF评分、手部功能指标(最大屈曲角度、最大伸展角度、AROM)、BBS评分与MBI评分、MCA、PCA、ACA等均改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NIHSS评分、FMA评分与STEF评分、手部功能指标(最大屈曲角度、最大伸展角度、AROM)、BBS评分与MBI评分、MCA、PCA、ACA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通络”电针法结合手部康复机器人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患者治疗效果提升,症状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较好,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偏瘫 手部康复机器人 康复训练 “补阳通络”电针法 疗效 肢体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滋阴通络解痉法联合调神解痉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疗效及神经功能影响研究——评《脑卒中针灸康复诊疗》
9
作者 高佳 孟晓艳 孙艳杰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10-1410,共1页
《脑卒中针灸康复诊疗》由张捷主编,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ISBN:9787537760416。缺血性脑卒中,作为一种严重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性急症,其发病原因主要是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坏死,导致神经功能缺损。这通常表现为患者的一侧肢体出现无... 《脑卒中针灸康复诊疗》由张捷主编,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ISBN:9787537760416。缺血性脑卒中,作为一种严重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性急症,其发病原因主要是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坏死,导致神经功能缺损。这通常表现为患者的一侧肢体出现无力、瘫痪、麻木等症状。脑卒中患者往往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高达75%的患者出现偏瘫等严重后遗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康复 神经功能 ISBN 缺血性 张捷 偏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泻阴补阳针刺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影响
10
作者 刘晶 付春爱 +2 位作者 高莉 李蕾 高彩丽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6-159,共4页
目的探讨泻阴补阳针刺法辅助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延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以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增加泻阴补阳... 目的探讨泻阴补阳针刺法辅助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延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以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增加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评分、脑损伤标志物水平、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94%(57/62),高于对照组77.42%(48/62)(P<0.05)。治疗后,观察组口角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謇涩、舌苔白腻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eurological Impairment Scale,NIHSS)、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Simplified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损伤标志物包括神经元烯醇化酶(neuronal enolase,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中枢神经特异蛋白(central nervous system specific protein,S100-β)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90%(8/62)、9.67%(6/62)(P>0.05)。结论泻阴补阳针刺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良好,可减轻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脑损伤标志物水平。治疗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偏瘫 重复经颅磁刺激 泻阴补阳针刺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针康法为主的中医整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肌力、运动功能的干预效果分析 被引量:24
11
作者 邢学良 曲阳 +2 位作者 辛贵乐 周海纯 孔莹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73,共5页
目的探讨以针康法为主的中医整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对患者肢体肌力、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医院针灸科、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中医整合康复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脑卒... 目的探讨以针康法为主的中医整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对患者肢体肌力、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医院针灸科、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中医整合康复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康复训练,中医整合康复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康法、易筋经联合推拿治疗,共治疗8周后判定疗效。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肢体肌力[徒手肌力检查(Manual muscle testing,MMT)]、肌张力[改良Ashworth分级标准(MAS)]、肢体运动功能[Fug-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生活质量[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SS-QOL)]。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总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最低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及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等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两组治疗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步履不稳、气短乏力等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中医整合康复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中医整合康复组的显效率(51.1%,23/45)和有效率(95.5%,43/4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4.4%(11/45)和82.2%(37/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MT、FAM、SS-QOL评分及PSV、EDV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中医整合康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AS、NIHSS评分及RI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中医整合康复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针康法为主的中医整合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效果显著,能够明显增强患者肢体肌力,降低肌张力,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医整合康复 针康法 易筋经 肢体肌力 肢体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部控制训练联合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及上肢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8
12
作者 胡永林 马颖 +4 位作者 窦超 陆安民 江小鸽 宋新建 肖玉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86,共6页
目的观察肩部控制训练基础上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效果。方法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脑卒中偏瘫患者4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1)和治疗组(n=22)。对照组采用肩部控制训练,治疗组加用神经松动术。治... 目的观察肩部控制训练基础上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效果。方法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脑卒中偏瘫患者4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1)和治疗组(n=22)。对照组采用肩部控制训练,治疗组加用神经松动术。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疼痛数字表法(NRS)和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结果对照组脱落1例,治疗组脱落2例。两组治疗后NRS和FMA-UE评分显著改善(|t|>7.898,P<0.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2.337,P<0.05)。结论肩部控制训练联合神经松动术能显著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肩痛,改善其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肩痛 神经松动术 肩部控制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身芳 林宇煌 +3 位作者 王身林 李长君 冉希 张悦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88-90,共3页
目的观察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0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特色护理康复,包括坐式八段锦、中药热敷、按... 目的观察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0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特色护理康复,包括坐式八段锦、中药热敷、按摩等。结果干预3个月后,两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中医特色康复护理,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肢体功能 功能锻炼 八段锦 药热敷 医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岭南飞针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梁浈 何美瑭 +3 位作者 吴小欣 洪妙莹 苏利梅 李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6-179,共4页
目的评价岭南飞针疗法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中风后常规药物结合康复训练的基础治疗,同时治疗组采用岭南飞针... 目的评价岭南飞针疗法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中风后常规药物结合康复训练的基础治疗,同时治疗组采用岭南飞针疗法治疗原则选取穴位并进行相关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结合头针法治疗,每周治疗6次,每天1次,共3周。分别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简化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MBI)评分差异,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愈显率。结果治疗前两组MAS、FMA、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MAS痉挛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FMA评分及MBI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28/30),而对照组为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愈显率为60.00%(18/30),对照组的愈显率为33.33%(1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岭南飞针疗法能改善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有效减轻肢体痉挛程度,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且临床效果肯定,在治疗后短期内即可取得较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飞针 痉挛性偏瘫 肢体功能 生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动态血糖监测早期发现无症状低血糖症对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康复治疗的意义 被引量:19
15
作者 黄美玲 王玉龙 +4 位作者 方锐 王坤 欧晓慧 骆伟 山林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88-792,共5页
目的:评价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对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康复治疗中发生无症状低血糖症的意义。方法:35例康复医学科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入院后在康复治疗介入时均安装CGMS,连续佩戴72h,同时... 目的:评价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对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康复治疗中发生无症状低血糖症的意义。方法:35例康复医学科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入院后在康复治疗介入时均安装CGMS,连续佩戴72h,同时使用便携式末梢血糖仪和试纸进行每日末梢血糖监测(三餐前、三餐后2h、睡前及凌晨3∶00),比较两种方法对低血糖及无症状低血糖检出情况。结果:CGMS监测出无症状低血糖例数比末梢血糖监测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5例患者无症状低血糖多发生在3∶00—8∶00,占22.86%,血糖值平均为(3.25±1.07)mmol/L,最低值为2.3mmol/L。结论:CGMS能及时监测无症状低血糖现象,避免风险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动态血糖监测 无症状低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38
16
作者 关美萍 薛耀明 +4 位作者 沈洁 周琳 高方 刘仕群 李晨钟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0-71,共2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02例病人,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组、单纯性脑卒中组和单纯糖尿病组,测定各组患者的血清尿酸及血脂水平,分析其与2型糖尿病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组...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02例病人,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组、单纯性脑卒中组和单纯糖尿病组,测定各组患者的血清尿酸及血脂水平,分析其与2型糖尿病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组与单纯糖尿病组相比,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及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无明显差别,而血尿酸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则有显著差异(P分别为0.002和0.009)。结论低HDL血症是男女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高尿酸血症则是男性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高尿酸血症 低HDL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人群的血糖变异性与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李森 郭学文 +8 位作者 赵鑫 黄安琪 林婧格 李兴茂 李秀 杜怡峰 赵咏梅 白洁 夏章勇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8-84,共7页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合并糖尿病人群的血糖变异性与神经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AIS合并糖尿病患者125例,记录基线状态下一般临床资料,并分别于入院及出院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合并糖尿病人群的血糖变异性与神经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AIS合并糖尿病患者125例,记录基线状态下一般临床资料,并分别于入院及出院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于出院1个月后随访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估患者卒中后神经功能变化与残障情况。根据NIHSS评分是否上升分为非恶化组(79例)和恶化组(46例),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和血糖变异性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神经功能恶化的可能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血糖变异性指标对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基线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糖变异性参数相比,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TIR)、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MA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rgest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LAGE)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IR(OR=0.937,P<0.001)、MAGE(OR=1.360,P=0.024)、LAGE(OR=1.364,P=0.015)是NIHSS评分恶化的危险因素。有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入院48 h血糖平均值(OR=1.208,P=0.033)、MAGE(OR=1.206,P=0.040)以及入院空腹血糖(OR=1.182,P=0.016)是影响mRS评分的危险因素。ROC曲线提示TIR预测发生恶化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81(95%CI:0.699-0.862,P<0.001),灵敏度为82.6%,特异度为60.8%,最佳截断值为41.3%。结论以TIR等为代表的血糖变异性指标可能是提示AIS合并糖尿病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变异性 急性缺血性 糖尿病 目标范围内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认知障碍及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晓芳 陈晓荣 +3 位作者 王丽梅 赵生秀 李月美 张晓霞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状况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青海省3所医院急性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226例,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价认知功能,纳入人口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饮食和休闲活动等进行影响... 目的探讨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状况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青海省3所医院急性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226例,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价认知功能,纳入人口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饮食和休闲活动等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为69.9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增加认知障碍的风险(OR=2.845,P<0.05);经常吃水果、参与闲暇活动、ADL是认知障碍的保护性因素(OR=0.674、0.932、0.979,均P<0.05)。结论青海地区合并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建议合理饮食增加水果摄入,体育锻炼和益智活动相结合,加强防御机制,以延缓认知功能的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认知障碍 性别 闲暇活动 饮食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血管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19
作者 程留慧 王道清 +2 位作者 张保朋 周舟 温泽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43-346,共4页
目的评价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并探讨糖尿病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资料与方法选取145例临床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分为糖尿病组80例和非糖尿病组65例,均行头颈部DSCTA检查,采用曲面重建(CPR)、最大... 目的评价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并探讨糖尿病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资料与方法选取145例临床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分为糖尿病组80例和非糖尿病组65例,均行头颈部DSCTA检查,采用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等方法综合分析颈动脉斑块部位及性质,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斑块性质及部位的差别。结果糖尿病组体重指数及高血脂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t=6.197,P<0.05;χ2=8.372,P<0.01);糖尿病组斑块及易损斑块的发生率均高于非糖尿病组(χ2=11.617、9.388,P<0.01),两组斑块在颈动脉各部位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0、0.509、0.419、0.016,P>0.05),以颈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虹吸部多见。结论 DSCTA能更好地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能明确定位斑块及准确地分析斑块性质;糖尿病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高危因素,更易促成易损斑块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糖尿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颈动脉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及心肺适能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胡树罡 朱二秋 +2 位作者 龚雪 笪儒娴 马婷婷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99-706,共8页
目的:观察吸气肌训练(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IMT)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及心肺适能的影响。方法:从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南京市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患者中纳入5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IMT组和对照... 目的:观察吸气肌训练(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IMT)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及心肺适能的影响。方法:从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南京市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患者中纳入5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IMT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两组患者均予12周健康指导和常规脑卒中后康复治疗(含:物理治疗及有氧训练),IMT组在此基础上予以IMT。分别于12周干预前后,采用Powerbreathe K5呼吸训练测试系统获取两组患者最大口腔吸气压(maximal inspiratory pressure,MIP)和吸气肌肌力指数;通过6分钟步行试验(6-minute walk test,6MWT)获得步行距离(6-minute walk distance,6MWD)和干预前后6MWD差值(6MWDd-value),并在6MWT期间使用Cosmed K4b2无线遥测气体分析仪动态采集患者呼吸气体参数,获得峰值摄氧量(VO_(2peak))和峰值通气量(VE_(peak)),观察比较上述指标的变化,评估和对比患者吸气肌功能和心肺适能的变化,并评估6MWD分别与VO_(2peak)和VE_(peak)的相关性。结果:12周干预后,两组患者MIP和吸气肌肌力指数、6MWD、VO_(2peak)、VE_(peak)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IMT组MIP、吸气肌肌力指数、6MWDd、VO_(2peak)、VE_(peak)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6MWD两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6MWD与VO_(2peak)(r=0.298,P<0.05)和VE_(peak)(r=0.813,P<0.01)呈显著正相关;6MWDd-value与6MWD、VO_(2peak)和VE_(peak)相关均不显著(P>0.05);6MWD和IMT可正向预测VO_(2peak)(6MWD:B=0.023,P<0.01;IMT:B=0.341,P<0.01)和VE_(peak)(6MWD:B=0.503,P<0.01;IMT:B=7.486,P<0.01)。结论:(1)IMT可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和心肺适能,建议可与常规康复治疗联合应用;(2)6分钟步行试验可能适用于间接评估脑卒中患者摄氧量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心肺适能 吸气肌 6分钟步行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