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尿病后肢缺血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被引量:9
1
作者 齐一侠 张超 +5 位作者 崔世军 罗涛 谷涌泉 李建新 张建 汪忠镐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86-590,596,共6页
目的研究糖尿病肢体缺血模型的建立方法,为糖尿病下肢缺血和糖尿病足研究提供试验方法。方法取25只Wistar大鼠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模型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诱发糖尿病,血糖达16.8 mmol/L模型成功。糖尿病造模成功... 目的研究糖尿病肢体缺血模型的建立方法,为糖尿病下肢缺血和糖尿病足研究提供试验方法。方法取25只Wistar大鼠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模型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诱发糖尿病,血糖达16.8 mmol/L模型成功。糖尿病造模成功后,手术结扎大鼠左侧股动脉、剪断周围动脉分支,建立左后肢缺血模型。术后激光多普勒监测动态监测双后肢血流,同时观察血糖、体重及尿量变化。术后21 d取后肢腓肠肌行肌肉HE染色,取结扎处股动脉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血管平滑肌增殖情况,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后肢肌肉毛细血管密度。结果在治疗后21 d时,无论是最大膀胱容量、漏尿点压力还是收缩力/肌重比,IGF-1组、电刺激组治疗效果更佳;而IGF-1组与电刺激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成功建立有效、简便易行的糖尿病后肢缺血模型,可用于糖尿病肢体缺血及糖尿病足的药物干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肢体缺血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酪醇通过提高糖尿病高糖环境下骨骼肌细胞的活力和旁分泌功能促进糖尿病小鼠缺血下肢的血管新生
2
作者 张建琪 Olivia Marcelina +5 位作者 Dyah Ari Nugrahaningrum 徐志玲 刘才平 王贵学 吴寿荣 江启慧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79-79,共1页
目的下肢缺血性疾病(HLI)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治疗的关键是体内血管重构。但由于糖尿病伴随持续的高血糖,机体发生系统性损伤,血管新生能力被严重破坏,所以阻碍了治疗性血管新生促糖尿病血管重构的作用。骨骼肌细胞(SMC)分泌血管... 目的下肢缺血性疾病(HLI)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治疗的关键是体内血管重构。但由于糖尿病伴随持续的高血糖,机体发生系统性损伤,血管新生能力被严重破坏,所以阻碍了治疗性血管新生促糖尿病血管重构的作用。骨骼肌细胞(SMC)分泌血管新生因子,通过细胞间交流在血管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HLI的糖尿病病理条件下(高糖、低氧),骨骼肌细胞功能受损,导致SMC的促血管新生作用下降。小分子化合物酪醇(TYR)具有细胞保护和抗氧化的作用,但在高糖环境中,其对SMC的保护和促血管新生作用仍是未知的。方法将骨骼肌细胞分为3组:对照、高糖、高糖+TYR。利用MTIT法、细胞内活性氧(ROS)检测法和流式细胞术细胞凋亡检测法等考察TYR对SMC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ting和ELISA考察TYR对血管新生因子(VEGF-A和PDGF-BB)表达和分泌的作用;EdU和transwell实验观察SMC细胞分泌物对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和血管平滑肌细胞(MOVAS)增殖和迁移的影响;体内实验通过构建糖尿病下肢缺血小鼠模型,肌肉注射TYR,应用激光多普勒扫描仪分析糖尿病下肢缺血小鼠下肢血流恢复情况,考察酪醇对糖尿病下肢缺血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1)TYR抑制了高血糖诱导的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降低了细胞凋亡率,提高了SMC细胞活力;(2)TYR促进了高糖环境中SMC细胞VEGF-A和PDGF-BB的表达和分泌;(3)TYR预处理SMC后收集到的条件培养基促进了HUVECs和MOVAS的增值和迁移;(4)TYR改善了糖尿病下肢缺血模型小鼠的血管新生和血流恢复功能。结论用TYR处理SMC可显著提高骨骼肌的细胞活力和旁分泌功能,促进缺血组织中血流恢复和血管新生。研究结果提示对于糖尿病下肢缺血疾病,酪醇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促进血管新生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醇 骨骼肌细胞 细胞保护 治疗性血管新生 糖尿病下肢缺血模型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慢性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作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磊 朱梅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建立合适的实验性慢性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比较分析影响模型制备成功的因素。方法140只体质量为180~220g的雄性Wister大鼠禁食12h后,于腹腔内一次性注射链脲霉素55mg/kg,普通饮食饲养42~47d,在饲养过程中每7d饮... 目的建立合适的实验性慢性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比较分析影响模型制备成功的因素。方法140只体质量为180~220g的雄性Wister大鼠禁食12h后,于腹腔内一次性注射链脲霉素55mg/kg,普通饮食饲养42~47d,在饲养过程中每7d饮水中给予2次庆大霉素(6.4×104U/只)。选择体质量为240~310g、血糖水平13.5~25.6mmol/L的成模实验性慢性糖尿病大鼠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另选择70只体质量为240~310g的同种雄性大鼠制作单纯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作为对照。采用Longa线栓法制作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及单纯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并用Longa神经功能评分标准,比较两组大鼠模型制备成功率,分析两组大鼠模型制备失败及死亡原因。结果(1)糖尿病模型制备:慢性糖尿病大鼠模型制备成功标准为血糖水平>13.5mmol/L,糖尿病组模型制备成功90只;淘汰50只,其中因衰竭而死亡19只,血糖水平未达标31只。在实验过程中,糖尿病组大鼠的血糖水平升高、体质量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2)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单纯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低于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组(P<0.05)。两组模型制备成功大鼠的大体标本与组织病理学变化相近,仅程度略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慢性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 血糖水平 实验性 模型制备 模型 链脲霉素 神经功能评分 单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在体模型的时效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林介夫 钟曌 +4 位作者 梁赵佳 汪梦霞 李健玲 胡冬华 李雅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1-166,共6页
目的:探讨在1型糖尿病(T1 DM)基础上如何有效建立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方法:SPF级SD雄性大鼠72只,随机分为6组(N1、N2、N3、T1、T2、T3组),N1、N2、N3组血糖正常,T1、T2、T3组实施尾静脉注射65 mg/kg剂量链脲佐... 目的:探讨在1型糖尿病(T1 DM)基础上如何有效建立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方法:SPF级SD雄性大鼠72只,随机分为6组(N1、N2、N3、T1、T2、T3组),N1、N2、N3组血糖正常,T1、T2、T3组实施尾静脉注射65 mg/kg剂量链脲佐菌素(STZ)T1DM造模,N1、T1组IR时间为30/90 min,N2、T2组IR时间为60/90 min, N3、T3组IR时间为60/180 min,每组12只.T1DM造模成功后,与正常血糖大鼠均饲养8 w,麻醉后开胸行心肌缺血再灌注,再灌注结束后经右颈静脉注入伊文思蓝染色,剪下大鼠心脏并洗净置于-80℃,冻结后应用心肌切片模具将心脏切成1 mm厚度薄片,置于含质量分数1%TTC与10%甲醛的磷酸盐缓冲液中染色固定,37℃下避光静置20 min,取出切片拭净残液,数码相机拍照,应用ImageJ图像处理软件计算心肌梗死面积.结果:N1、N2、N3、T1、T2、T3组心梗面积分别为(31.08±7.78)%、(39.31±11.89)%、(39.18±8.33)%、(32.16±9.57)%、(44.96±9.07)%、(45.99±12.10)%,N1组与N2、N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46),T1组与T2、T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10),N1组与T1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5),N2组与T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3组与T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在体IR中缺血60 min模型的心梗面积显著大于缺血30 min模型,在T1 DM状态下,最佳心肌缺血时间在30~60 min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糖尿病 心肌缺血再灌注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缺血模型中微循环功能研究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5
作者 蔡文杰 王铭洁 朱依纯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90-692,共3页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下肢缺血模型,探索在整体动物中评价微循环功能的标准,为缺血后微循环功能研究提供实验方法。方法结扎大鼠一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建立下肢缺血模型,4wk后用荧光微球法检查肌肉内血液灌注,血管造影检查侧支循环形成,CD34...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下肢缺血模型,探索在整体动物中评价微循环功能的标准,为缺血后微循环功能研究提供实验方法。方法结扎大鼠一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建立下肢缺血模型,4wk后用荧光微球法检查肌肉内血液灌注,血管造影检查侧支循环形成,CD34免疫组化检查毛细血管密度。结果缺血侧肌肉血流量明显下降,形成部分造影可见的螺丝钻样侧枝血管,毛细血管密度降低。结论在下肢缺血模型中建立了定量研究微循环功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缺血 微循环 血管造影 动物模型 荧光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与当归对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缺血下肢血管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金可可 陈雷 沈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2058-2058,共1页
关键词 下肢血管 糖尿病 骨髓干细胞 体外培养 血流灌注量 血管密度 碱性磷酸酶染色 缺血肢体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opilin-1在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后糖尿病兔缺血下肢中的表达
7
作者 于萍 李强 +4 位作者 刘颖 李静宜 王薇 孙玉倩 张巾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10-810,共1页
关键词 NEUROPILIN-1 细胞移植治疗 日本大耳白兔 糖尿病模型 内皮祖细胞 缺血下肢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体外扩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右旋美托咪啶通过提高HIF-1α的表达减轻糖尿病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7
8
作者 季中华 王丽萍 +1 位作者 王世英 梁根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44-949,共6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盐酸右旋美托咪啶(Dex)是否通过提高HIF-1α的表达减轻糖尿病大鼠肾缺血再灌注后损伤。方法高脂高糖饮食8周后的SD大鼠,30 mg/kg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以大鼠双肾动脉结扎60 min再灌注120 min的... 目的本研究探讨盐酸右旋美托咪啶(Dex)是否通过提高HIF-1α的表达减轻糖尿病大鼠肾缺血再灌注后损伤。方法高脂高糖饮食8周后的SD大鼠,30 mg/kg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以大鼠双肾动脉结扎6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制作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为普通大鼠组(Con),假手术组(sham),普通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Con+I/R [ischemia-reperfusion, I/R]),普通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Dex治疗组(Con+I/R+Dex),糖尿病大鼠组(DM),糖尿病大鼠Dex治疗组(DM+Dex),糖尿病大鼠地高辛(Dig)灌胃组(DM+Dig),糖尿病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DM+I/R),糖尿病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Dex治疗组(DM+I/R+Dex),糖尿病大鼠地高辛灌胃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Dex治疗组(DM+Dig+I/R+Dex)。夹闭双肾动脉前2 h给予腹腔注射Dex,其它组别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地高辛作为HIF-1α的抑制剂,对于地高辛组予地高辛片0.05 mg/(kg·d)灌胃1周。所有组别大鼠肾缺血再灌注后取血样,分离血浆,多功能生化仪检测肌酐(Scr)和尿素氮(BUN)含量,Western blot测定HIF-1α、cleaved caspase-3、Bcl-2、Bax,ELISA检测HIF-1α、p-eNOS、eNOS,TUNEL法测定肾小球细胞凋亡比例。结果普通大鼠和糖尿病大鼠在肾缺血再灌注后Scr、BUN、HIF-1α、p-eNOS、eNOS表达水平及细胞凋亡比例均显著升高(P<0.05);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Dex治疗后Scr、BUN、p-eNOS、eNOS表达水平明显降低,HIF-1α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I/R相比,DM+I/R组Scr、BUN、p-eNOS、eNOS进一步升高;与DM+I/R组相比,DM+I/R+Dex组Scr、BUN、p-eNOS、eNOS、cleaved caspase-3、Bax表达水平及凋亡细胞比例明显降低,HIF-1α及Bcl-2表达明显升高;与DM+I/R+Dex组相比,DM+Dig+I/R+Dex组cleaved caspase-3、Bax表达水平及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升高,HIF-1α及Bcl-2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结论 Dex可能通过提高2型糖尿病大鼠HIF-1α的表达,抑制肾脏细胞的凋亡,减轻肾脏细胞缺血再灌注后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右旋美托咪啶 低氧诱导因子-1Α 地高辛 2型糖尿病模型 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微泡介导的空化效应改善急性缺血组织局部灌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邱世锋 杨莉 +3 位作者 李丹霞 曹世平 查道刚 吴爵非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11-415,420,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微泡介导的空化效应对大鼠急性缺血组织局部血流灌注的改善情况。材料与方法将 24 只雄性 SD 大鼠结扎一侧髂外动脉建立急性下肢缺血模型,然后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大鼠分为空化组(超声+微泡)、单纯超声组及单纯微泡组,每组各... 目的探讨超声微泡介导的空化效应对大鼠急性缺血组织局部血流灌注的改善情况。材料与方法将 24 只雄性 SD 大鼠结扎一侧髂外动脉建立急性下肢缺血模型,然后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大鼠分为空化组(超声+微泡)、单纯超声组及单纯微泡组,每组各 8 只,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后进行双下肢同步超声造影灌注成像,评价大鼠缺血下肢在不同条件治疗后组织灌注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空化组大鼠缺血下肢骨骼肌血管容积(A 值)、血流速度(β值)及微血管血流量(MBF)均较空化前明显增加[A 值:(69.53±2.32)dB 比(50.82±3.48)dB,P=0.003;β值:(0.19±0.04)/s 比(0.16±0.02)/s,P=0.018;MBF:(13.08±1.97) dB/s 比(6.45±1.02) dB/s, P<0.001]。空化组缺血下肢空化后的 A 值(F=72.354, P<0.001)和 MBF(F=37.781,P<0.001)高于超声组和微泡组,但β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41,P=0.088)。空化组正常侧组织血流灌注较空化前轻微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微泡介导的空化效应可增加急性缺血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从而增加辐照区域的局部血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下肢 急性病 超声检查 造影剂 微循环 血液灌注 疾病模型 动物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第38卷(1~6期)总目次
10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I0001-I0010,共10页
关键词 海马 抑制作用 基因互作 小鼠 小家 临床意义 心肌 mRNA 糖尿病 乳腺癌组织 细胞凋亡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吉林大学学报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保护作用 细胞增殖 基因多态性 遗传多态性 模型 低剂量 心肌梗死模型 医学 现代医药学 目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