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麦极限糊精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旭东 杨娟 张国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共8页
大麦极限糊精酶(LD,EC 3.2.1.41)是麦芽中淀粉水解的重要酶类之一,主要负责催化支链淀粉和极限糊精内部的-α1,6-D糖苷键;自上世纪40年代极限糊精酶被发现以来,酶的提纯和活性测定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在籽粒发育过程中,自由态的酶活性先... 大麦极限糊精酶(LD,EC 3.2.1.41)是麦芽中淀粉水解的重要酶类之一,主要负责催化支链淀粉和极限糊精内部的-α1,6-D糖苷键;自上世纪40年代极限糊精酶被发现以来,酶的提纯和活性测定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在籽粒发育过程中,自由态的酶活性先升后降,束缚态的酶出现较晚,其活性上升与自由态酶活性下降相衔接.成熟籽粒中酶活性很低,发芽过程中酶的总活性逐渐增强.近年来从一个噬菌体基因组的文库中分离得到了编码大麦极限糊精酶的基因,并发现在籽粒中存在着与极限糊精酶形成复合物的两类抑制因子,它们在制啤过程中有双重作用.本文对大麦极限糊精酶的活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因型差异、测定方法以及相关基因的分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限糊精酶 大麦 麦芽 抑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啤酒大麦极限糊精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李芬 朱筱娟 王兴智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4期68-75,共8页
介绍了大麦极限糊精酶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在制麦芽和啤酒酿造过程中的作用.阐述了大麦极限糊精酶的提纯、特点、检测方法及最新发现的两个抑制蛋白.
关键词 极限糊精酶 麦芽 啤酒 酿造 大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热芽孢杆菌CHB1环糊精酶基因优化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被引量:4
3
作者 陈龙军 陈济琛 +3 位作者 林晓栩 邱宏端 林新坚 蔡海松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94-999,共6页
为实现新型CGTase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提取嗜热芽孢杆菌CHB1基因组DNA为模块,PCR扩增野生型基因CGT1,编码680个氨基酸。将该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CGT2,与野生型基因CGT1分别插入分泌型载体pPICZαA转化毕赤酵母GS115,获得两株酵母工程... 为实现新型CGTase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提取嗜热芽孢杆菌CHB1基因组DNA为模块,PCR扩增野生型基因CGT1,编码680个氨基酸。将该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CGT2,与野生型基因CGT1分别插入分泌型载体pPICZαA转化毕赤酵母GS115,获得两株酵母工程菌GS115/pPICZαA-CGT1和GS115/pPICZαA-CGT2;经甲醇诱导表达120 h后,CGT2活力达0.62U/mL,是优化前CGT1(0.37 U/mL)活性的1.7倍;进一步对GS115/pPICZαA-CGT2进行摇瓶发酵条件优化,确定其最优发酵条件为:pH 6.5、28℃、200 r/min、每24小时补加体积分数1.5%的甲醇诱导,120 h后其胞外酶活力达到1.26 U/mL,是优化前的两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热芽孢杆菌CHB1 糊精酶 密码子优化 毕赤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糊精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组成型表达 被引量:4
4
作者 陈龙军 陈济琛 +1 位作者 林新坚 蔡海松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2-86,共5页
为实现环糊精酶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以优化合成的环糊精酶基CGT2为基础,构建组成型表达质粒pGAPZαA-CGT2,运用电转化方法将目的基因整合进酵母染色体,构建环糊精酶酵母工程菌X33/pGAPZαA-CGT2,经摇瓶发酵120h后,CGT2活力达0.21 U&... 为实现环糊精酶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以优化合成的环糊精酶基CGT2为基础,构建组成型表达质粒pGAPZαA-CGT2,运用电转化方法将目的基因整合进酵母染色体,构建环糊精酶酵母工程菌X33/pGAPZαA-CGT2,经摇瓶发酵120h后,CGT2活力达0.21 U·mL^(-1);进一步对工程菌进行摇瓶发酵条件优化,确定其最优发酵条件为:pH6.5、28℃、200r·min^(-1)、每24h补加2.5%的甘油,120h后其胞外酶活力达到0.36U·mL^(-1),是优化前的1.7倍,实现了环糊精酶在毕赤酵母中的组成型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糊精酶 毕赤酵母 组成型表达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NH_4)_2SO_4分步盐析法从麦芽中初步分离极限糊精酶 被引量:3
5
作者 付燕秋 王欣宏 +4 位作者 管斌 孔青 余俊红 董建军 候松珍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9-202,共4页
文中对极限糊精酶的(NH4)2SO4盐析法进了研究。从大麦芽中萃取得到的粗酶液,采用(NH4)2SO4盐析法进行粗分级提取,绘制盐析曲线,确定盐析法纯化极限糊精酶的方案,并研究了各方案对极限糊精酶纯化纯度和得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盐析曲... 文中对极限糊精酶的(NH4)2SO4盐析法进了研究。从大麦芽中萃取得到的粗酶液,采用(NH4)2SO4盐析法进行粗分级提取,绘制盐析曲线,确定盐析法纯化极限糊精酶的方案,并研究了各方案对极限糊精酶纯化纯度和得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盐析曲线中饱和度分别为35%和80%时出现两个酶活峰,但80%饱和度时可以将绝大部分酶蛋白沉淀;分别采用一步法盐析(80%),二步法盐析(25%,80%),三步法盐析(25%,35%,80%)沉淀酶蛋白,其中三步法盐析可使极限糊精酶的纯度(A510/A280)达到1.635,纯化倍数和得率分别为8.8倍和49.5%,均优于其他两种方法。极限糊精酶盐析方案的优化可为其进一步分离纯化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芽 极限糊精酶 (NH4)2SO4盐析法 盐析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芽中极限糊精酶活性测定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云飞 王清路 黄丹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X期59-60,共2页
探讨了发芽时间、温度、pH值对大麦中极限糊精酶活性的影响,以在啤酒酿造中快速筛选具有高极限糊精酶活性的大麦品种。结果表明,大麦中极限糊精酶促反应最适温度50℃,最适pH5.5,且发芽1d~8d范围内的大麦,发芽时间越长所需的提取时间越短。
关键词 大麦 极限糊精酶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芽制备过程中品种间极限糊精酶活力的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艾志录 张晓宇 +2 位作者 崔建涛 王娜 赵改名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2-216,共5页
以26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品种小麦芽制备过程中极限糊精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芽极限糊精酶活力均随发芽天数的增加而增大至最大值,不同品种同一发芽阶段的小麦芽酶活力差别较大;品种间达到酶活最高值所需的发芽时间... 以26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品种小麦芽制备过程中极限糊精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芽极限糊精酶活力均随发芽天数的增加而增大至最大值,不同品种同一发芽阶段的小麦芽酶活力差别较大;品种间达到酶活最高值所需的发芽时间略有差异,且其最高值在品种间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发芽 极限糊精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种食/饲用大麦与啤酒大麦Triumph极限糊精酶活性、耐热性的比较研究
8
作者 李芬 王艳芳 +2 位作者 孔艳 武玉光 许森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6-119,共4页
极限糊精酶是决定麦芽品质的关键酶.选用我国20个食用或饲用大麦品种和一个欧洲主栽大麦Triumph作为材料,对极限糊精酶活性和耐热性进行了检测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极限糊精酶的活性和耐热性差别较大.ZDM1467酶活低,但耐热性强;ZD... 极限糊精酶是决定麦芽品质的关键酶.选用我国20个食用或饲用大麦品种和一个欧洲主栽大麦Triumph作为材料,对极限糊精酶活性和耐热性进行了检测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极限糊精酶的活性和耐热性差别较大.ZDM1467酶活低,但耐热性强;ZDM3593酶活高,但耐热性差.65℃处理10 min,各品种极限糊精酶活性均降低65%以上,表明该酶不耐高温.同Triumph相比,供试的20个国产大麦极限糊精酶活性、耐热性普遍较低,仅ZDM1616与Triumph略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极限糊精酶 活性 耐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啤酒大麦发芽过程中极限糊精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9
作者 李芬 聂书萍 王兴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2-96,共5页
大麦极限糊精酶有自由态、束缚态、潜伏态三种形式.发芽0~7 d自由态和总的极限糊精酶活性逐渐增高,自由态酶2~5 d增长缓慢,5天以后呈快速增长趋势.潜伏态和束缚态酶开始低,3~5 d达到最高值,然后逐渐降低.低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可以促进... 大麦极限糊精酶有自由态、束缚态、潜伏态三种形式.发芽0~7 d自由态和总的极限糊精酶活性逐渐增高,自由态酶2~5 d增长缓慢,5天以后呈快速增长趋势.潜伏态和束缚态酶开始低,3~5 d达到最高值,然后逐渐降低.低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可以促进极限糊精酶的合成,作用的合适浓度为0.5×10-6;与赤霉素拮抗脱落酸则能抑制极限糊精酶的合成,而且一定范围内,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发芽状态和发芽速率可以反映极限糊精酶的合成速率,发芽速率越快,极限糊精酶活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限糊精酶 活性 变化规律 麦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芽极限糊精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彭雅莉 胡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04-208,共5页
将大麦芽提取的极限糊精酶粗酶液,利用硫酸铵沉淀、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色谱等分离方法对极限糊精酶进行逐步分离纯化。结果表明:纯化倍数为31.23,回收率为8.81%。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图谱显示样品具有较高的纯度... 将大麦芽提取的极限糊精酶粗酶液,利用硫酸铵沉淀、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色谱等分离方法对极限糊精酶进行逐步分离纯化。结果表明:纯化倍数为31.23,回收率为8.81%。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图谱显示样品具有较高的纯度,分子质量约为97kD。同时研究了纯化前后极限糊精酶在不同作用环境下酶的活性变化,发现纯化后样品在温度45℃和pH 5.5左右具有最大酶活性,与粗酶液中酶活性相比具有明显差异。在体系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金属离子,结果发现,Mg2+、Ca2+、Mn2+在浓度较低时,对酶活性具有激活作用,而浓度较高时,则具有抑制作用;整体上,K+对酶活性影响不大;Zn2+、Fe2+对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限糊精酶 纯化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BL21(DE3)生产β-环状糊精转移酶发酵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拓 李俊俊 +7 位作者 唐湘华 谢振荣 张学林 王秋云 许波 周峻沛 慕跃林 黄遵锡 《中国酿造》 CAS 2013年第4期52-57,共6页
采用正交试验确定大肠杆菌BL21(DE3)产β-环糊精转移酶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生产β-环状糊精转移酶的最适条件为:接种量1%,100mL三角瓶装液量15mL,初始pH值为7.0,Ca2+浓度为1.25mmol/L,Mg2+浓度为2.50mmol/L,温度控制在37℃,转速控制为... 采用正交试验确定大肠杆菌BL21(DE3)产β-环糊精转移酶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生产β-环状糊精转移酶的最适条件为:接种量1%,100mL三角瓶装液量15mL,初始pH值为7.0,Ca2+浓度为1.25mmol/L,Mg2+浓度为2.50mmol/L,温度控制在37℃,转速控制为150r/min。当OD600达到1.4时,加入终浓度5.0g/L的α-乳糖,转速提高至170r/min,37℃诱导12h后过滤,β-CGTase酶活最高可达16.3μ/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条件 β-环状糊精转移 重组大肠杆菌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糊精葡萄糖转移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国超 王岁楼 吴晓宗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55-58,共4页
环糊精葡萄糖转移酶在工业上用于生产环糊精。它可通过环化作用将淀粉转化成环糊精。由于环糊精具有一个亲水的外表面和一个疏水的内核,疏水的内核能包上非极性物质而溶于水中,所以在食品、化妆品、药品领域被广泛使用。综述环糊精葡萄... 环糊精葡萄糖转移酶在工业上用于生产环糊精。它可通过环化作用将淀粉转化成环糊精。由于环糊精具有一个亲水的外表面和一个疏水的内核,疏水的内核能包上非极性物质而溶于水中,所以在食品、化妆品、药品领域被广泛使用。综述环糊精葡萄糖转移酶近年在基因工程及蛋白质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发展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糊精 糊精葡萄糖转移 分子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麦芽糊精葡聚糖转移酶高活性的土壤微生物菌种筛选
13
作者 袁普伟 黄建新 王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7-69,共3页
根据环麦芽糊精葡聚糖转移酶(CGTase)催化淀粉和糊精生成环状糊精(CD),环状糊精可以吸附筛选培养基中的刚果红和甲基橙使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且透明圈越大,透明度越好,CGTase的转糖基活性越高的酶催化特性,设计筛选模版,进行产酶菌株分... 根据环麦芽糊精葡聚糖转移酶(CGTase)催化淀粉和糊精生成环状糊精(CD),环状糊精可以吸附筛选培养基中的刚果红和甲基橙使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且透明圈越大,透明度越好,CGTase的转糖基活性越高的酶催化特性,设计筛选模版,进行产酶菌株分离筛选。经初筛、复筛得到了YS-19和YS-40的2株转糖基活性较高CGTase菌种,酶活分别为2.90U/mL和3.15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麦芽糊精葡聚糖转移 分离筛选 土壤微生物 透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x^mp基因背景下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Ⅱa和去分支酶基因PUL对水稻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姚姝 张亚东 +7 位作者 刘燕清 赵春芳 周丽慧 陈涛 赵庆勇 朱镇 Balakrishna PILLAY 王才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7-227,共11页
【目的】分析在同一主效基因(Wx^mp)背景下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Ⅱa和去分支酶基因PUL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水稻品质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SSⅡa和PUL存在多态性而其他淀粉合成酶相关基因没有多态性的半糯品系... 【目的】分析在同一主效基因(Wx^mp)背景下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Ⅱa和去分支酶基因PUL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水稻品质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SSⅡa和PUL存在多态性而其他淀粉合成酶相关基因没有多态性的半糯品系宁0145和粳稻品种武运粳21进行杂交,获得F2群体与F3株系。利用分子标记,选择含有Wx^mp基因的F2单株与F3株系,将这些F2单株与F3株系分成SSⅡa^nPUL^n、SSⅡa^nPUL^w、SSⅡa^wPUL^n和SSⅡa^wPUL^w4种基因型(n和w分别表示该基因来源于宁0145和武运粳21),分析不同基因型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差异,探讨同一Wxmp基因背景下不同SSⅡa和PUL等位基因对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不同基因型间蒸煮食味品质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来源于武运粳21的SSⅡa^w基因和PUL^w基因分别使直链淀粉含量增加0.29%~1.00%和0.62%~1.18%,且PUL的效应大于SSⅡa,两者间存在互作效应。SSⅡa^w基因和PUL^w基因降低胶稠度和崩解值,提高了热浆黏度、冷胶黏度、消减值和回复值,对糊化温度、峰值黏度和峰值时间的作用较小。【结论】明确了Wx^mp背景下SSⅡa和PUL基因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遗传效应,该研究结果为SSⅡa和PUL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稻米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糯基因 蒸煮食味品质 可溶性淀粉合成基因 极限糊精酶基因 等位基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麦过程中添加金属离子与赤霉素对大麦发芽过程淀粉酶系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珊 管斌 +6 位作者 荀娟 孔青 余俊红 董建军 单连菊 黄树丽 刘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2-86,共5页
大麦发芽过程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金属离子Mg2+、Ca2+、Zn2+、K+、Na+和赤霉素(GA3)对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极限糊精酶活性有一定的激活和抑制作用;实验发现,添加量分别为:Mg2+50mg/kg,Ca2+50mg/kg,Zn2+20mg/kg,K+60mg/kg,Na+80mg/kg,GA... 大麦发芽过程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金属离子Mg2+、Ca2+、Zn2+、K+、Na+和赤霉素(GA3)对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极限糊精酶活性有一定的激活和抑制作用;实验发现,添加量分别为:Mg2+50mg/kg,Ca2+50mg/kg,Zn2+20mg/kg,K+60mg/kg,Na+80mg/kg,GA30.5mg/kg时,对上述3种淀粉酶酶活均有一定的激活作用。与单独用金属离子或赤霉素浸麦相比,金属离子和赤霉素的配合使用对3种淀粉酶的酶活提高作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芽 金属离子 赤霉素 α-淀粉 Β-淀粉 极限糊精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啤酒大麦制麦过程中淀粉酶活性变化动态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管斌 李珊 +6 位作者 荀娟 孔青 余俊红 董建军 单连菊 黄树丽 刘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9-72,共4页
以不同品种的大麦为材料,运用底物分析法检测3种淀粉酶的活性。不同品种的大麦中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极限糊精酶活力差异较大,因此实际生产中可对不同品种大麦进行筛选,选用酶活较高的大麦来制备麦芽;在制麦过程中,浸麦可在一定程度... 以不同品种的大麦为材料,运用底物分析法检测3种淀粉酶的活性。不同品种的大麦中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极限糊精酶活力差异较大,因此实际生产中可对不同品种大麦进行筛选,选用酶活较高的大麦来制备麦芽;在制麦过程中,浸麦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淀粉酶的活力;淀粉酶的总活力在发芽初期缓慢增加,2d^3d后急剧增加至最大值;焙焦可使3种酶酶活有不同程度地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淀粉 Β-淀粉 极限糊精酶 大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脱支酶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云飞 张伟丽 +1 位作者 黄丹 窦烨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X期25-26,共2页
阐述了2种淀粉脱支酶的作用机理,简要综述了2种淀粉脱支酶的类型、研究历史及测定方法、对淀粉粒结构与品质的影响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 淀粉脱支 异淀粉 极限糊精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去分支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周会 张军杰 黄玉碧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8,共4页
淀粉去分支酶(Starchdebranchingenzyme,DBE)对淀粉最终结构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DBE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解释淀粉生物合成机理。对近年来DBE在遗传和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上的研究进展做了简要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 淀粉去分支酶(Starchdebranchingenzyme,DBE)对淀粉最终结构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DBE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解释淀粉生物合成机理。对近年来DBE在遗传和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上的研究进展做了简要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DBE在支链淀粉合成中作用机理的2种假设,其本质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去分支(DBE) 极限糊精酶(ZPU) 异淀粉(ISA) 支链淀粉 直链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去分支酶的类型、活性及其纯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云飞 赵法茂 +2 位作者 李天骄 鞠倩 王宪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840-1844,共5页
以小麦品种鲁麦21和烟优361(低支链淀粉含量)、鲁麦1号和济宁13(中支链淀粉含量)、济南16和糯麦2号(高支链淀粉含量)为材料,采用分光光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小麦籽粒灌浆成熟过程中异淀粉酶和极限糊精酶的活性变... 以小麦品种鲁麦21和烟优361(低支链淀粉含量)、鲁麦1号和济宁13(中支链淀粉含量)、济南16和糯麦2号(高支链淀粉含量)为材料,采用分光光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小麦籽粒灌浆成熟过程中异淀粉酶和极限糊精酶的活性变化、类型特征及酶解产物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硫酸铵沉淀、葡聚糖凝胶层析(G-100)和阴离子交换柱层析(DEAE)分别对两种淀粉去分支酶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果表明,两种淀粉去分支酶均存在于淀粉合成过程中;在灌浆成熟过程中,6个品种的两种淀粉去分支酶活性都在15 d左右达最高值,且异淀粉酶活性呈单峰曲线,而极限糊精酶活性呈波浪形曲线,在25 d左右又出现另一峰值;纯化后的异淀粉酶和极限糊精酶分子量分别为83和100 kD。高效液相色谱图谱表明,以支链淀粉为底物时生成葡萄糖和糊精,以普鲁蓝为底物时只生成麦芽三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淀粉去分支 异淀粉 极限糊精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模拟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占江 王伟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1期61-63,共3页
模拟酶是一类利用有机化学方法合成的比天然酶简单的非蛋白分子。对环糊精模拟酶、冠醚化合物的模拟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模拟物等结构特征进行综述,为设计和合成更加简单、稳定的模拟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糊精模拟 冠醚化合物的模拟 超氧化物歧化模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