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第6染色体剑叶叶绿素含量QTL的精细定位
1
作者 刘催萍 朱玉君 +4 位作者 樊叶杨 庄杰云 沈怡 颜翊洁 沈波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40-1646,共7页
为了精细定位水稻叶绿素含量QTL,本研究利用衍生于籼稻组合珍汕97B/密阳46的2套近等基因系群体,对控制剑叶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qFChlA-6/qFChlB-6进行遗传效应验证和精细定位。应用1个包含4套近等基因系的群体,将... 为了精细定位水稻叶绿素含量QTL,本研究利用衍生于籼稻组合珍汕97B/密阳46的2套近等基因系群体,对控制剑叶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qFChlA-6/qFChlB-6进行遗传效应验证和精细定位。应用1个包含4套近等基因系的群体,将qFChlA-6/qFChlB-6定位在水稻第6染色体RM3414~Si2944区间,对应水稻第6染色体2881788~2944150 bp的物理位置,距离为60.36 kb。应用另1个包含2套近等基因系的群体,将该QTL精细定位在Si2925~Si2927区间,物理距离约为1.7 kb,父本密阳46等位基因对叶绿素b含量具有加性效应,为0.075 mg·g^(-1)FW,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20.7%。本研究结果为qFChlA-6/qFChlB-6的克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绿素含量 近等基因系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黄化突变基因Zmet 9的精细定位
2
作者 李永生 王晓娟 +7 位作者 连晓荣 梁根生 何海军 杨彦忠 周文期 董小云 周玉乾 刘忠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9-330,共12页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存的基础,叶色突变体往往伴随着叶绿体结构异常、光合色素合成受阻等表型,因此,研究叶色突变体可为光合作用和光形态建成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撑。本研究以2.48 Gy辐照剂量的快中子辐射诱变玉米自交系PH6WC筛选得到的...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存的基础,叶色突变体往往伴随着叶绿体结构异常、光合色素合成受阻等表型,因此,研究叶色突变体可为光合作用和光形态建成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撑。本研究以2.48 Gy辐照剂量的快中子辐射诱变玉米自交系PH6WC筛选得到的玉米黄化突变体et9为材料,通过表型鉴定、叶片内叶绿素含量测定、叶绿体结构显微观察、光合特性等分析,与野生型PH6WC相比突变体et9株高、穗位高极显著降低,剑叶长、剑叶宽和倒三叶宽极显著减小,抽雄、散粉、吐丝期均比野生型推迟10~12 d;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都显著低于野生型;叶绿体结构松散,类囊体分布混乱,垛堞基粒数量较少;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极显著低于野生型,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极显著高于野生型,叶绿体荧光参数除非光化学淬灭外均极显著低于野生型,遗传模式分析表明其黄化表型受一个核隐性基因所控制,命名为Zmet9。将其与玉米自交系B73杂交构建F2分离群体,通过BSR-seq方法将突变位点初步定位在玉米第9染色体20~22 Mb区间内。进一步在初定位区间内开发4个KASP标记及2个InDel标记,利用约1100个F2突变表型单株进行精细定位,最终将Zmet9精细定位于玉米第9染色体标记KASP19和2040之间约160 kb的区间内。该区间内含有5个候选基因,其中Zm00001d045384编码一个铁超氧化物歧化酶,与拟南芥中的同源基因FSD2、FSD3突变后出现叶色漂白的表型类似,推测Zm00001d045384可能是Zmet9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黄化突变基因Zmet9 BSR-seq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籽粒相关性状遗传解析及主效位点qKW2.04精细定位
3
作者 穆志生 汤彬 +6 位作者 陈林 张登峰 李春辉 王天宇 黎裕 石云素 李永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23-1933,共11页
籽粒相关性状包含粒长、粒宽和百粒重,是决定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B73与CML277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应用基于测序的基因分型技术构建高精度遗传图谱,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鉴定到9个QTL,其中第2染色体上的q K... 籽粒相关性状包含粒长、粒宽和百粒重,是决定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B73与CML277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应用基于测序的基因分型技术构建高精度遗传图谱,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鉴定到9个QTL,其中第2染色体上的q KW2.04位点分别解释粒宽和百粒重表型变异的20.34%和15.84%。在此基础上,利用轮回亲本B73及其近等基因导入系材料NIL-1041A构建F2分离群体,将q KW2.04位点进一步分解为2个紧密连锁的粒宽QTL,q KW2.04-1和q KW2.04-2,分别位于标记区间In Del23.32~umc1555和In Del47.09~In Del57.06,表型贡献率分别为22.45%和12.22%,增效等位变异均来自CML277。其中,通过筛选目标区段重组单株将q KW2.04-1精细定位在分子标记In Del26.76和In Del27.86间1.1Mb区间之内。本研究为阐明玉米籽粒相关性状遗传基础提供了新的线索,为玉米高产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粒宽 百粒重 遗传解析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tpa1的表型鉴定与精细定位
4
作者 万应春 班义结 +6 位作者 蒋钰东 王亚欣 刘晶晶 刘晓晴 程育林 王楠 冯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4-1114,共11页
雄性不育材料是杂交水稻育种的关键。本研究通过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诱变优良籼稻保持系西农1B,筛选得到一个雄性不育突变体tpa1。tpa1在营养生长阶段与野生型无差异,生殖生长阶段表现雄配子不育,雌配子发育正常... 雄性不育材料是杂交水稻育种的关键。本研究通过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诱变优良籼稻保持系西农1B,筛选得到一个雄性不育突变体tpa1。tpa1在营养生长阶段与野生型无差异,生殖生长阶段表现雄配子不育,雌配子发育正常。表型观察发现,tpa1花粉完全破碎消失,花药外壁角质层异常,花药内壁乌式体排列异常,胼胝质合成异常,绒毡层凋亡异常,且花粉外壁缺失柱状层。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突变体tpa1与缙恢10号构建遗传群体,最终将TPA1基因定位于4号染色体引物标记N9和N11之间,物理距离为74 kb,该区间共15个预测基因,通过重测序仅发现在LOC_Os04g53380的外显子上发生了单碱基替换,导致了翻译的提前终止,随后对野生型和突变体tpa1该位点进行测序证实了这一突变,因此将该基因确定为TPA1的候选基因,TPA1是一个未被报道过的新的雄性不育基因。本研究将为TPA1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雄性隐性核不育 tpa1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子黄绿叶突变体ygl7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5
作者 连世超 韩康妮 +6 位作者 杜晓芬 王智兰 李禹欣 李颜方 成锴 张林义 王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8,共12页
叶色突变体是研究C4光合途径及叶绿素代谢机制的理想材料。为了研究谷子黄绿叶突变的分子机制,为黄绿叶基因的功能研究及叶绿素代谢的分子机制解析奠定基础,在长农35号甲基磺酸乙酯(EMS)突变体库中鉴定到1份可稳定遗传的谷子黄绿叶突变... 叶色突变体是研究C4光合途径及叶绿素代谢机制的理想材料。为了研究谷子黄绿叶突变的分子机制,为黄绿叶基因的功能研究及叶绿素代谢的分子机制解析奠定基础,在长农35号甲基磺酸乙酯(EMS)突变体库中鉴定到1份可稳定遗传的谷子黄绿叶突变体ygl7,并对突变体及野生型进行农艺性状调查、光合色素含量及光合参数测定、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同时对突变体叶色进行遗传分析,采用BSA法进行基因初定位,利用F_(2)群体进行精细定位,并根据功能注释结合RNA-Seq预测候选基因。采用qRT-PCR进行表达模式分析,采用酵母双杂交试验进行蛋白互作验证。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ygl7苗期、拔节期叶片呈明显黄绿色,抽穗期逐步转为浅绿色,ygl7整个生育期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都显著低于野生型,且叶绿体结构出现异常。遗传分析表明,ygl7黄绿叶表型由1对隐性单基因控制,基因精细定位将黄绿叶基因定位于第Ⅶ染色体434.9 kb区间内,候选基因分析预测编码原卟啉Ⅸ镁鳌合酶Ⅰ亚基的Seita.7G290300为调控黄绿叶的候选基因。qRT-PCR结果显示,Seita.7G290300在叶片中高表达,且在突变体中的表达量低于野生型;叶绿素合成途径(CHLD、CHLI)和光系统(LHCB1、LHCB6)相关基因在突变体中均下调表达。酵母双杂交试验表明,SiYGL7与MORF_(2)存在互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黄绿叶突变体 精细定位 镁鳌合酶Ⅰ亚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明恢826光身基因GL826的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
6
作者 韦新宇 张文静 +4 位作者 曾跃辉 肖长春 张锐 黄建鸿 许旭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3-423,共11页
光身稻是一种重要的种质资源,在杂交水稻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其中明恢826(MH826)是自主选育的优良光身稻恢复系。为探究MH826光身基因功能和分子机制,本研究对MH826光身表型进行鉴定、对光身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扫... 光身稻是一种重要的种质资源,在杂交水稻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其中明恢826(MH826)是自主选育的优良光身稻恢复系。为探究MH826光身基因功能和分子机制,本研究对MH826光身表型进行鉴定、对光身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结果发现,其叶片和籽粒颖壳表现为表面光滑,未观察到明显的尖刺状表皮毛特征。利用MH826分别与具有明显表皮毛特性的水稻品种华占、明恢2155和9311杂交构建的F1和F2代分离群体对MH826光身基因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MH826的光身性状由单个细胞核隐性基因控制,并将其命名为GL826(Glabrous Leaf 826)。进一步应用MH826与华占杂交获得的F2分离群体,结合分离群体分析法(BSA)和隐性群体分析法(RCA),并通过Mapmaker/Exp3.0和MapDraw v2.1软件分析,将光身基因GL826精细定位在水稻第5号染色体短臂端,且位于分子标记InDel-70和InDel-11之间,相对遗传距离均为0.2 cM。区间物理距离为141.03 kb,共预测有23个开放阅读框,其中LOC_Os05g02730功能注释为已报道的和水稻表皮毛发育相关基因。测序分析结果发现,MH826中候选基因LOC_Os05g02730在编码区和启动子区均未存在DNA水平上的碱基变异。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结果表明,LOC_Os05g02730在MH826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叶片、茎和幼穗中的表达受到了严重抑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调。推测候选基因LOC_Os05g02730即为GL826。本研究结果为光身稻恢复系MH826及其光身基因GL826在杂交水稻育种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明恢826 光身基因 精细定位 候选基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ygl98黄绿叶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与遗传分析 被引量:26
7
作者 孙小秋 王兵 +3 位作者 肖云华 万春美 邓晓建 王平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91-997,共7页
通过EMS诱变获得1份遗传稳定的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98,该突变体整个生育期呈黄绿色。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下降45.3%和45.6%,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分别减少14.4%和10.7%,株高降低7.4%。透射电镜观察表明,ygl98... 通过EMS诱变获得1份遗传稳定的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98,该突变体整个生育期呈黄绿色。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下降45.3%和45.6%,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分别减少14.4%和10.7%,株高降低7.4%。透射电镜观察表明,ygl98突变体的叶绿体形状不规则,叶绿体中有许多空的囊泡状结构,类囊体数目减少,每个基粒仅由少数几个类囊体垛叠而成。遗传分析表明,ygl98的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ygl98/浙辐802)F2作为定位群体,将突变基因定位在第3染色体长臂InDel标记I3和I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7cM和0.19cM,两标记之间的物理距离约为44.2kb,此区间内包含8个预测基因。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ygl98突变体在编码镁离子螯合酶ChlD亚基的OsChlD基因编码区第1522碱基处(位于第10外显子),碱基G突变为碱基A,从而造成编码蛋白序列第508位的丙氨酸(Ala)突变成苏氨酸(Thr)。该基因是已报道的水稻黄绿叶基因Chlorina-1的等位基因,但突变体表型有明显区别,Chlorina-1突变体在2~3周龄幼苗时开始出现黄绿叶,且该黄绿叶性状仅在苗期表现,而ygl98突变体整个生育期都表现为黄绿叶,这可能是OsChlD基因组序列的突变位点不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黄绿叶突变体 OsChlD 遗传分析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矮秆突变体dtl1的分离鉴定及其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帆涛 方军 +5 位作者 孙昌辉 李润宝 罗向东 谢建坤 邓晓建 储成才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9-86,共8页
文章通过对所构建的水稻突变体库进行大规模筛选,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矮秆突变体,与野生型日本晴相比,该突变体表现为植株矮化、叶片卷曲、分蘖减少和不育等性状,命名为dtl1(dwarf and twist leaf 1)。dtl1属于nl型矮秆,激素检测表明,矮... 文章通过对所构建的水稻突变体库进行大规模筛选,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矮秆突变体,与野生型日本晴相比,该突变体表现为植株矮化、叶片卷曲、分蘖减少和不育等性状,命名为dtl1(dwarf and twist leaf 1)。dtl1属于nl型矮秆,激素检测表明,矮秆性状与赤霉素和油菜素内酯无关。遗传分析显示,突变性状受单一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dtl1与籼稻品种Taichung Native 1杂交构建F2群体,将该突变基因DTL1定位于水稻第10染色体长臂2个SSR标记RM25923和RM6673之间约70.4 kb区域内,并与InDel标记Z10-29共分离,在该区域预测有13个候选基因,但未见调控水稻株高相关基因的报道,因此,认为DTL1基因是一个新的控制水稻株高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矮秆突变体 赤霉素 油菜素内酯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株高主效QTL qPH3.2精细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忠祥 杨梅 +3 位作者 殷鹏程 周玉乾 何海军 邱法展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57-1366,共10页
株高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子之一,节间数目和节间长度是导致株高差异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发现2个高代回交重组自交系W1和W2株高差异显著(P<0.001),二者穗上部和穗下部节间数目都相同,细胞形态分析发现节间细胞长度是引起二者株高差... 株高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子之一,节间数目和节间长度是导致株高差异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发现2个高代回交重组自交系W1和W2株高差异显著(P<0.001),二者穗上部和穗下部节间数目都相同,细胞形态分析发现节间细胞长度是引起二者株高差异的主要原因;外源GA试验结果表明控制株高差异的QTL/基因是GA途径之外的新基因。因此,利用来源于W1和W2的F2及F2:3家系群体在2年3个环境中将控制株高的主效QTL q PH3.2共定位在第3染色体标记C42-P17之间20 Mb范围内,最高可解释22.22%的表型变异。进一步利用目标区段重组交换单株及自交后代家系将q PH3.2分解为2个主效QTL q PH3.2.1和q PH3.2.2;随后利用目标区段的跨叠系将q PH3.2.1和q PH3.2.2分别精细定位在YH305-Y72(2 Mb)及YH112-Y150(1.6 Mb)之间。本研究的结果为玉米株高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真实可靠的遗传位点,也为后续株高QTL的克隆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高 遗传解析 精细定位 重组交换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粒形性状QTL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13
10
作者 牛远 谢芳腾 +5 位作者 布素红 谢尚潜 韩世凤 耿青 刘兵 章元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09-616,共8页
在溧水中子黄豆×南农493-1衍生的504个F2:6家系中选择Satt331~Satt592目标区间7个杂合单株和168个重组单株,衍生成356株RHL-F2个体(群体Ⅰ)和168个重组体家系(群体Ⅱ)。群体Ⅱ来自142个F2:6家系,若每个F2:6家系只保留1个重组家系... 在溧水中子黄豆×南农493-1衍生的504个F2:6家系中选择Satt331~Satt592目标区间7个杂合单株和168个重组单株,衍生成356株RHL-F2个体(群体Ⅰ)和168个重组体家系(群体Ⅱ)。群体Ⅱ来自142个F2:6家系,若每个F2:6家系只保留1个重组家系则构成群体Ⅲ。采用lasso和复合区间作图(CIM)法检测3个群体粒形性状2种指标的QTL。结果表明,lasso法检测到的粒长关联标记是O19和S21/Satt331,而CIM检测到的QTL区间是S21~S22和O23~O19;lasso法检测到的粒宽关联标记是O19/O21,而CIM检测到的QTL区间是O23~O19/O19~O21;长宽比与S21~S22关联是由于粒长QTL引起的,与O23~O19/O19~O21关联是由于粒长和粒宽QTL引起的。将原Satt331~Satt592目标区间的粒长QTL剖分为与标记S21~S22和O23~O19/O19~O21关联的2个多效性QTL。根据大豆基因注释数据库,Glyma10g35240和Glyma10g34980可能是控制粒形性状发育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粒形 数量性状基因座 精细定位 候选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ygl80黄绿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目标基因精细定位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燕群 高家旭 +5 位作者 肖云华 李秀兰 蒲翔 孙昌辉 王平荣 邓晓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44-649,共6页
通过化学诱变获得遗传稳定的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80。与野生型亲本10079相比,ygl80突变体在苗期和孕穗期叶片叶绿素分别下降76.64%和54.59%,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下降53.85%和41.18%,成熟期株高、每株有效穗数、每穗着粒数、穗长和千粒重... 通过化学诱变获得遗传稳定的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80。与野生型亲本10079相比,ygl80突变体在苗期和孕穗期叶片叶绿素分别下降76.64%和54.59%,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下降53.85%和41.18%,成熟期株高、每株有效穗数、每穗着粒数、穗长和千粒重分别减少14.8%、16.5%、21.3%、9.1%和7.4%。遗传分析表明,ygl80的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ygl80/浙辐802)F2作为定位群体,将突变基因定位在第5染色体长臂InDel标记C2和C3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24 cM和0.39 cM,两标记之间的物理距离约为90 kb,此区间内包含11个预测基因。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ygl80突变体在编码叶绿素合酶的YGL1(LOC_Os05g28200)基因编码区第5027碱基处(位于第14外显子),碱基C突变为碱基T,使编码蛋白序列第348位的脯氨酸(Pro)突变成亮氨酸(Leu)。该基因是已报道的水稻ygl1黄绿叶突变基因的等位基因。ygl80突变体在整个生育期都表现为黄绿叶,而ygl1突变体在苗期叶片黄化,中期慢慢转绿,后期叶色以及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接近野生型,这可能是YGL1基因编码的叶绿素合酶蛋白的氨基酸不同突变位点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黄绿叶突变体 YGL1 遗传分析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水稻叶片白化转绿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精细定位 被引量:14
12
作者 郭士伟 王永飞 +2 位作者 马三梅 李霞 高东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5-98,共4页
在水稻品种宜香B中发现了一个白化转绿叶突变体,经过多代自交获得了稳定的白化转绿叶色突变体。该突变体在4叶期前叶色为黄绿色,之后逐渐变绿,从苗龄4周到12周,突变体/野生型叶绿素含量比值从34.5%逐渐升高到99.4%。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 在水稻品种宜香B中发现了一个白化转绿叶突变体,经过多代自交获得了稳定的白化转绿叶色突变体。该突变体在4叶期前叶色为黄绿色,之后逐渐变绿,从苗龄4周到12周,突变体/野生型叶绿素含量比值从34.5%逐渐升高到99.4%。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gra。利用微卫星标记将gra初步定位于第10染色体标记RM596和RM5620之间,进一步利用极端个体定位法把gra精细定位于标记RM25522和RM25535之间。gra基因距RM25522和RM25535标记的遗传距离均为0.05 c M,其物理距离约为136 k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化转绿叶突变体 基因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半矮秆基因iga-1的鉴定及精细定位 被引量:11
13
作者 郭涛 霍兴 +4 位作者 饶得花 刘永柱 张建国 陈志强 王慧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55-964,共10页
在前期通过空间诱变获得半矮秆隐性突变基因iga-1的基础上,进一步对iga-1进行鉴定。农艺性状调查表明携带iga-1的矮秆株系CHA-2、CHA-2N与原种特籼占13相比存在明显变异。节间长度测量显示CHA-2、CHA-2N节间比例正常,属dn型。外源GA3处... 在前期通过空间诱变获得半矮秆隐性突变基因iga-1的基础上,进一步对iga-1进行鉴定。农艺性状调查表明携带iga-1的矮秆株系CHA-2、CHA-2N与原种特籼占13相比存在明显变异。节间长度测量显示CHA-2、CHA-2N节间比例正常,属dn型。外源GA3处理、内源GA3测定和α-淀粉酶活性检测揭示iga-1与GA3调控无关。利用CHA-2与粳稻品种02428杂交获得的F2群体将iga-1定位在水稻第5染色体两个InDel标记DL18和DL19间32.01kb的物理距离内。该区域有5个阅读框架,其中包括赤霉素信号传导调控基因D1。序列分析表明CHA-2、CHA-2N和特籼占13在D1位点上基因组序列不存在差异,推测D1并非iga-1的候选基因。比较水稻第5染色体上其他矮秆基因发现iga-1可能与半矮秆基因sd-7来自同一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半矮秆突变体 iga-1基因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水稻类病变黄叶突变体的鉴定和精细定位 被引量:9
14
作者 吴超 付亚萍 +5 位作者 胡国成 斯华敏 刘旭日 孙宗修 程式华 刘文真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6-260,共5页
从15 000多个水稻转基因株系中发现了一个类病变黄叶突变体。该突变体最显著的特征为叶片由下而上依次黄化,同时出现类似病原体感染的病斑。根据突变体表型,将该突变体命名为syl1(spotted and yellow leaves 1)。遗传学分析表明,该突变... 从15 000多个水稻转基因株系中发现了一个类病变黄叶突变体。该突变体最显著的特征为叶片由下而上依次黄化,同时出现类似病原体感染的病斑。根据突变体表型,将该突变体命名为syl1(spotted and yellow leaves 1)。遗传学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PCR检测和潮霉素抗性分析显示,该突变表型不是由T-DNA插入引起的。为了克隆该基因,将此突变体和籼稻品种龙特甫杂交获得F2和F3定位群体,利用网上公布的SSR标记首先将突变基因定位在第12染色体短臂端分子标记RM7619附近。随后利用日本晴和9311序列的差异,在该区域新设计了9对InDel分子标记,进一步将syl1基因定位在BAC克隆OSJNBa0002O20内分子标记WL32与WL35之间约102kb的区域。为进一步克隆syl1基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变突变体 黄叶 分子标记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单叶独立转绿型黄化突变体grc2的鉴定与基因精细定位 被引量:16
15
作者 谭炎宁 孙学武 +6 位作者 袁定阳 孙志忠 余东 何强 段美娟 邓华凤 袁隆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1-837,共7页
转绿型叶色突变体是研究植物叶绿体分化与发育的基础材料。grc2是利用60Co-γ射线诱变籼型三系保持系T98B后获得的单叶独立转绿型黄化突变体。grc2植株上任一叶片刚抽出时为黄色,在生长10 d左右后变绿,具有单叶不依赖于植株特定发育阶... 转绿型叶色突变体是研究植物叶绿体分化与发育的基础材料。grc2是利用60Co-γ射线诱变籼型三系保持系T98B后获得的单叶独立转绿型黄化突变体。grc2植株上任一叶片刚抽出时为黄色,在生长10 d左右后变绿,具有单叶不依赖于植株特定发育阶段而独立转绿的特性。与野生型T98B相比,grc2黄化叶片的总叶绿素和叶绿素b含量显著降低,叶绿体滞留在黄化质体阶段,表明grc2可能在叶片早期发育中起关键作用。遗传分析表明,grc2受1对隐性核基因独立控制;利用源于grc2/Nipponbare的F2群体的960个突变单株,将grc2基因定位在STS标记S254与S258之间约31 kb的范围内,该区域含有5个未报道过的注释基因。这些结果为grc2的克隆及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单叶独立转绿型黄化突变体 叶绿体分化与发育 基因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Pi-2(t)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57
16
作者 吴金红 蒋江松 +1 位作者 陈惠兰 王石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05-509,共5页
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 Pi- 2 (t)进行精细定位 ,将 Pi- 2 (t)定位于分子标记 RG6 4和 AP2 2之间 ,遗传距离分别为 0 .9c M和 1.2 c M。该研究建立了 Pi- 2 (t)基因和分子标记之间的紧密连锁 ,为提高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 Pi- 2 (t)进行精细定位 ,将 Pi- 2 (t)定位于分子标记 RG6 4和 AP2 2之间 ,遗传距离分别为 0 .9c M和 1.2 c M。该研究建立了 Pi- 2 (t)基因和分子标记之间的紧密连锁 ,为提高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效率 ,以及克隆该基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抗性基因Pi-2(t) 精细定位 重组自交系 基因定位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的遗传分析及主效QTL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9
17
作者 农保选 秦碧霞 +8 位作者 夏秀忠 杨行海 张宗琼 曾宇 邓国富 蔡健和 李战彪 刘丕庆 李丹婷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5-143,共9页
【目的】近年来由白背飞虱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给水稻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开展该病的抗性遗传分析和基因精细定位,将为抗性育种提供材料和理论依据。【方法】分析了抗性材料D4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特征,并通过广恢998/D4F2... 【目的】近年来由白背飞虱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给水稻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开展该病的抗性遗传分析和基因精细定位,将为抗性育种提供材料和理论依据。【方法】分析了抗性材料D4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特征,并通过广恢998/D4F2群体分析该病抗性的遗传规律,利用QTL-seq技术联合遗传连锁分析定位主效抗性QTL。【结果】D4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表现为抗病毒性而非抗虫性,且受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共同控制。QTL-seq和连锁分析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效抗性QTL定位于第9染色体上,命名为qSRBSDV9。利用代换作图法进一步将qSRBSDV9定位在102.3kb的区间内,该区间包含21个预测基因,其中9个基因与赤霉素信号传导相关。【结论】揭示了D4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特征及遗传规律,精细定位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效抗性QTL qSRBSDV9。这为该QTL的图位克隆及育种利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白背飞虱 遗传分析 QTL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种子耐贮性QTL qSS-9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喜 林秋云 +5 位作者 孙爱玲 曹鹏辉 姜一梅 陈亮明 江玲 万建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77-882,共6页
[目的]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利用Koshihikari/Kasalath//Koshihikari衍生获得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ackcross-inbred line,BIL)群体和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CSSL)群体检测到1个控制种子耐贮性的QTL q SS-9... [目的]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利用Koshihikari/Kasalath//Koshihikari衍生获得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ackcross-inbred line,BIL)群体和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CSSL)群体检测到1个控制种子耐贮性的QTL q SS-9。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对q SS-9进一步进行定位分析。[方法]利用以‘Koshihikari’为背景、携带q SS-9的‘Kasalath’染色体片段置换系SL226,在多年环境下采用人工老化和自然老化两种处理方法,验证q SS-9的真实存在及稳定性;利用‘Koshihikari’×SL226构建的272个单株组成的F2分离群体对q SS-9进行遗传解析,同时,在F2分离群体中筛选出4个不同的交换单株,构建4个携带有不同长度‘Kasalath’片段的小片段置换系,对q SS-9进一步精细定位。[结果]含有q SS-9增效等位基因的置换系SL226在多年环境中老化处理后的种子发芽率均显著高于‘Koshihikari’;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软件在F2群体中检测到q SS-9,位于第9染色体标记RM7390与L9-13之间,LOD值为30.94,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44.02%;4个携带q SS-9的小片段置换系在人工老化处理后的种子发芽率均显著高于‘Koshihikari’。[结论]q SS-9定位在Indel标记Y7与Y13之间,该区间在‘Nipponbare’基因组上的物理距离约为478 kb。本研究为开展水稻耐贮性相关基因的克隆和耐贮性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子耐贮性 qSS-9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第1染色体短臂粒长和粒宽QTL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11
19
作者 余守武 樊叶杨 +1 位作者 杨长登 李西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5-471,共7页
以第1染色体短臂RM1-RM3746和RM151-RM243区间内呈杂合、背景基本纯合的2个水稻剩余杂合体(RHL)衍生两个F6群体,将控制水稻粒长和粒宽的2个粒形QTL(qGL-1和qGW-1)定位于RM3746-RM243区间内。在此基础上,应用SSR标记检测,从其中1个群体... 以第1染色体短臂RM1-RM3746和RM151-RM243区间内呈杂合、背景基本纯合的2个水稻剩余杂合体(RHL)衍生两个F6群体,将控制水稻粒长和粒宽的2个粒形QTL(qGL-1和qGW-1)定位于RM3746-RM243区间内。在此基础上,应用SSR标记检测,从其中1个群体中筛选到杂合区间分别为RM151-RM10404、RM10398-RM5359、RM10435-RM259和RM10381-RM243的4个单株,应用SSR标记进一步检测4套F2群体,从每套F2群体中分别筛选到母本珍汕97B和父本密阳46纯合型材料各10株,自交获得4套近等基因系材料并考查其粒长和粒宽。利用交迭重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分析法,将控制粒长和粒宽的QTL(qGL-1和qGW-1)界定于437.5kb的RM10390-RM1344区间和392.9kb的RM10376-RM10398区间,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母本珍汕97B,表明qGL-1和qGW-1是紧密连锁的不同座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形 剩余杂合体 近等基因系 数量性状座位 水稻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spl34的鉴定与基因精细定位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宝玉 刘军化 +5 位作者 杜丹 闫萌 郑丽媛 吴雪 桑贤春 张长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2-342,共11页
利用化学诱变剂EMS处理籼型水稻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筛选到1个遗传稳定的类病斑突变体spl34。该突变体于分蘖后期在下部叶片的叶鞘上开始出现褐色的类病斑,随后沿着中脉扩散至整个叶片,成熟期扩散至整个植株。相比于... 利用化学诱变剂EMS处理籼型水稻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筛选到1个遗传稳定的类病斑突变体spl34。该突变体于分蘖后期在下部叶片的叶鞘上开始出现褐色的类病斑,随后沿着中脉扩散至整个叶片,成熟期扩散至整个植株。相比于野生型,该突变体的株高显著变矮,穗长显著变短,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极显著降低。遮光试验和组织化学分析表明,突变体类病斑的形成受光诱导,在类病斑形成部位发生大量过氧化氢沉积和细胞程序性死亡。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在紫外光照射下突变体产生的荧光较野生型弱。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spl34的H_2O_2和O_2^-含量较高,而CAT、POD和T-SOD等保护酶的活性显著降低;稻瘟病抗性无明显差异或略显降低。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spl34的表型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基因定位结果表明,该基因定位于第4染色体的LR49和LR52两个分子标记之间,物理距离为200 kb。测序分析发现该区间内的候选基因LOC_Os04g56480的第3449位碱基发生突变(G3449T),导致色氨酸替换为半胱氨酸。qRT-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突变体内表达量降低,而部分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则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spl34 基因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