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寻教学中的师生“精神相遇” 被引量:5
1
作者 何二毛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2-136,共5页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最基本、最主要的关系,影响着师生互动和教与学的效果。传统教学中,单一化的目标定位、应试化的培养模式、单向化的师生关系、机械化的教学方式、简单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偏离了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宗...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最基本、最主要的关系,影响着师生互动和教与学的效果。传统教学中,单一化的目标定位、应试化的培养模式、单向化的师生关系、机械化的教学方式、简单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偏离了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现代教学中,应建立崭新、和谐的师生关系——即追求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素质锤炼、潜质开发基础上的更高境界的话语沟通、情感交融和心灵升华,实现师生关系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相遇"。师生"精神相遇"具有平等性、尊重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征。探寻教学中的师生"精神相遇",需从更新学生观和生命观、革新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拓展课堂开放性和活动性等方面切入和着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关系 精神相遇 教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找“林中路上的精神相遇”——评《老舍与中国新文化建设》 被引量:1
2
作者 邵宁宁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6-158,共3页
作为老舍研究领域一项有意义的新收获,吴小美等先生的新著《老舍与中国新文化建设》,从探求杰出作家间的血缘联系出发,寻求"林中路上的精神相遇",努力发掘老舍文化精神的现实意义,堪称为收获老舍种下的"精神的庄稼"... 作为老舍研究领域一项有意义的新收获,吴小美等先生的新著《老舍与中国新文化建设》,从探求杰出作家间的血缘联系出发,寻求"林中路上的精神相遇",努力发掘老舍文化精神的现实意义,堪称为收获老舍种下的"精神的庄稼",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与中国新文化建设》 精神相遇 启蒙主义 对话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精神相遇中构建文化教育课堂——以《诗经·溱洧》为例
3
作者 李群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1-23,共3页
在呼唤传统回归的今天,传统文化走进日常教学课堂渐渐成为常态。而文化的课堂需要我们拥有厚重的积淀,投入足够的敬意、真诚的情怀。找准肯綮,回归文化本源,走近传统文化;理性思路,把握文化本质,思考传统在今天的意义;进而内化... 在呼唤传统回归的今天,传统文化走进日常教学课堂渐渐成为常态。而文化的课堂需要我们拥有厚重的积淀,投入足够的敬意、真诚的情怀。找准肯綮,回归文化本源,走近传统文化;理性思路,把握文化本质,思考传统在今天的意义;进而内化于心,根植文化认同,做到真正的传承。只有用心体会,用精神相遇,才能真正读懂华夏民族含蓄蕴藉的深沉情怀,才能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相遇 文化教育 《溱洧》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教师精神实体的当代建构 被引量:3
4
作者 魏传光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9-74,共6页
基于部分大学教师成为"事务主义者"、"教书匠"和"纯粹职业者"的角色所呈现出"精神虚无、激情缺失、德性迷失"的现实扫描,基于"立德树人"的目标需要、教师主体的存在基础和知识分子... 基于部分大学教师成为"事务主义者"、"教书匠"和"纯粹职业者"的角色所呈现出"精神虚无、激情缺失、德性迷失"的现实扫描,基于"立德树人"的目标需要、教师主体的存在基础和知识分子的存在要求等理论澄明,大学教师应主动经过精神教养和思想努力,摆脱单纯的生物实体和知识实体状态,以包摄生命充盈、精神充实、情感充沛、德性充达的精神实体状态存在。从教师主体角度讲,体认职业的内在自由、理解职业的创造性、享受精神生活是精神实体建构主要方式。而师生精神相遇于大学校园,自由而敞亮地进行精神的理解、沟通和接纳,达成富有生命的精神交流,实现精神超越,则是精神实体建构的归宿与存在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教师 精神实体 “立德树人” 精神相遇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