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人的精神性存在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三夕 邹明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5-99,共5页
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古典诗歌如何表现中国人的精神性存在?或者说,古典诗歌所表达的中国人的心灵空间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要从自然和人伦两个领域来展开分析。就古代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而言,以陶渊明和李白的诗为个案,论述诗... 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古典诗歌如何表现中国人的精神性存在?或者说,古典诗歌所表达的中国人的心灵空间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要从自然和人伦两个领域来展开分析。就古代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而言,以陶渊明和李白的诗为个案,论述诗人与自然的高度精神契合。就古代诗人人际亲密关系而言,则以潘岳和元稹的诗为代表,阐释诗人表达夫妇关系深厚情感的精神方式。理解古代诗人在自然与人伦中所形成的精神性存在,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同时还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医治在现代性的影响下,现代中国人所出现的人与自然疏离、人与人疏离的"精神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歌 精神性存在 自然 人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身体和精神隐喻——论电影《追风筝的人》的生态意识 被引量:1
2
作者 尹付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47-50,共4页
电影《追风筝的人》(马克福·斯特,2007)表现了不同空间和不同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精神生态的影响,贫瘠的自然环境会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造成不良影响,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促使个体构建健康的精神生态系统。只有达到了空间、身体、... 电影《追风筝的人》(马克福·斯特,2007)表现了不同空间和不同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精神生态的影响,贫瘠的自然环境会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造成不良影响,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促使个体构建健康的精神生态系统。只有达到了空间、身体、精神三者的平衡,个体才能够获得宁静和平。生态批评学者鲁枢元认为,人类既是一种生物性存在,又是一种社会性存在,同时更是一种精神性存在,他提出按照三分法来划分生态学:以相对独立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生态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风筝的人》 精神性存在 生态意识 个体精神 鲁枢元 生态环境 三分法 自然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应该如何反思现代性?——论余虹的精神空间
3
作者 吴兴明 张婷 赵良杰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116-121,共6页
余虹一生的核心问题是寻找"精神性存在的踪迹",这一问题在余虹前后期思想中表现不同。如果说余虹前期思路是通过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创造性解读来构建一种生存论诗学,那么,余虹后期的思路更深地渗入"生活世界",而显明... 余虹一生的核心问题是寻找"精神性存在的踪迹",这一问题在余虹前后期思想中表现不同。如果说余虹前期思路是通过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创造性解读来构建一种生存论诗学,那么,余虹后期的思路更深地渗入"生活世界",而显明了一种现代性批判的眼光和针对性。将余虹先生所揭示出来的思想道路往前推进,或许是我们今天纪念这位思者的最好理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性存在 生存论 存在诗学 现代性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赫索格》精神生态思想的解读——评《赫索格》
4
作者 罗菲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9-129,共1页
“生态”是近些年比较热的一个词语,但一般人们所说的“生态”是自然的生态,本文所讲的主要是精神生态。精神生态一词主要是由鲁枢元先生提出的,他认为人是作为一种精神性的主体而存在的,而精神生态就是研究这种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人... “生态”是近些年比较热的一个词语,但一般人们所说的“生态”是自然的生态,本文所讲的主要是精神生态。精神生态一词主要是由鲁枢元先生提出的,他认为人是作为一种精神性的主体而存在的,而精神生态就是研究这种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人与他周围的各种环境的关系。精神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人是否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另一方面是在人的精神变量的协调下生态系统是否能有序地演进。认识自然界中的一份子,人的生存和生活都和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态 生态思想 《赫索格》 精神性存在 解读 健康快乐 生态系统 人的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艺术抽象
5
作者 山杉 《齐鲁学刊》 CSSCI 1989年第2期94-99,113,共7页
就艺术自身的存在规律来说,内容与形式是一体性的,并且形式所处的位置往往比内容更重要更显著,因此,对艺术形式的考察就是对艺术自身特性的考察。那么,什么是艺术形式呢?麦克斯·雷勃曼说:“艺术的形式即生命形式,很显然,这个形式... 就艺术自身的存在规律来说,内容与形式是一体性的,并且形式所处的位置往往比内容更重要更显著,因此,对艺术形式的考察就是对艺术自身特性的考察。那么,什么是艺术形式呢?麦克斯·雷勃曼说:“艺术的形式即生命形式,很显然,这个形式是所有绘画艺术的基础。然而更重要的,它还是艺术的目的和顶峰”(转引自《情感与形式》第94页)。苏珊·朗格把这句话抄在自己书中决非一般的引用,而是代表了她对艺术形式始终如一的看法。无论是在《情感与形式》中还是在《艺术问题》中,随处可见她对“艺术即生命形式”这一命题的肯定与论证。从我们曾把自我生命意识看做广义的艺术精神这一点说,最困难的倒不在于接受她的观点,而在于用这一观点解释生命形式对动物这类生命体的有效性与“美只是对人才有效”(康德语)这一命题之间的矛盾。这一点恰恰为苏珊·朗格所忽视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形式 内容与形式 生命意识 精神性存在 人性精神 科学抽象 抽象能力 生命活动 契合点 抽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