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视剧《大生活》背后精神快乐的缺失
1
作者 孙峰岩 王晓清 《电影评介》 2009年第18期63-63,共1页
依据西方哲学家约翰·密尔的精神快乐高于肉体快乐理论对照电视剧《大生活》中的主要人物柳东与高明,柳东与高明均处于肉体快乐阶段,并由此导致了电视剧《大生活》助人精神背后的精神快乐的缺失。
关键词 精神快乐 肉体快乐 柳东 高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士大夫快乐精神的内在转向
2
作者 陈宝良 张睿霖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7,共13页
明代士大夫快乐精神的源头有二:一是承继“孔颜之乐”,这是儒家的精神命脉,以精神的快乐为终极追求;二是延续魏晋士人的快乐精神,这是杨朱甚或老庄的精神命脉。明代士大夫是孔颜、宋儒所倡导的“安贫乐道”的实际践履者,儒家快乐精神已... 明代士大夫快乐精神的源头有二:一是承继“孔颜之乐”,这是儒家的精神命脉,以精神的快乐为终极追求;二是延续魏晋士人的快乐精神,这是杨朱甚或老庄的精神命脉。明代士大夫是孔颜、宋儒所倡导的“安贫乐道”的实际践履者,儒家快乐精神已经融入士人的精神血脉而得以有效的传承;但从白沙之乐到卓吾之乐的内在演变理路足已证明,随着明代社会的变迁,儒家快乐精神开始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向,既熔儒佛道于一炉,又日趋世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士大夫 “孔颜之乐” 快乐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壁鸠鲁快乐学说的本质解读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艳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18,共4页
在西方哲学史上,快乐学说的提出让伊壁鸠鲁背上了享乐主义的恶名。然而深入挖掘伊壁鸠鲁的世界,其快乐学说全面昭示出,真正的快乐不是享乐,而是直面人之生存的两难困境,在肉体与精神、动态和静态之间摆脱人之存在悲剧性的至善。
关键词 至善 肉体快乐 精神快乐 动态快乐 静态快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于乐”:儒家君子人格养成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向度——孔子文学教育思想探论之三 被引量:5
4
作者 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7-95,共9页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文学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多数学者以为"成于乐"与古代"乐教"和周代音乐教育有关,是培养人才"立身成德"的最高阶段。也有学者指出"成于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文学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多数学者以为"成于乐"与古代"乐教"和周代音乐教育有关,是培养人才"立身成德"的最高阶段。也有学者指出"成于乐"是要通过教育养成学者的快乐精神。由于上古教育"诗""礼""乐"相辅相成,相须为用,并不存在深浅高下之分,音乐教育贯串整个教育过程,故不能将音乐教育理解为教育的高级阶段。上古"乐"有二音二义:音岳指音乐,音洛指快乐。"成于乐"既可指音乐教育的一个完整教学过程,也可指在教育实践中培养目标的最后达成。孔子重视弟子的君子人格培养,"成于乐"主要指养成儒家君子人格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向度,即坦荡与快乐。"成于乐"是在长期音乐教育和诗礼熏陶下形成的,它不仅不排斥全面而完整的音乐教育,而且以之作为依托和凭借。这样辩证理解"成于乐",才能准确把握孔子文学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的丰富内涵及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于乐 音乐教育 君子人格 快乐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乐教”的发生 被引量:4
5
作者 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3-81,共19页
近人刘师培据传世文献认定虞舜时代即有“乐教”,且将其基本内涵理解为音乐(含歌舞)教育。考古学已经证明,新石器时代即有乐器与歌舞的遗存。不过,殷商甲骨文和金文虽有“乐”字,却均为地名而不指音乐,周公时代才以“乐”指称人内心的愉... 近人刘师培据传世文献认定虞舜时代即有“乐教”,且将其基本内涵理解为音乐(含歌舞)教育。考古学已经证明,新石器时代即有乐器与歌舞的遗存。不过,殷商甲骨文和金文虽有“乐”字,却均为地名而不指音乐,周公时代才以“乐”指称人内心的愉悦,这种愉悦虽包含音乐却不特指音乐。明晰的“乐教”思想、完备的“乐教”体系及有效的“乐教”管理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虽不能说原始音乐歌舞对周代“乐教”没有影响,但二者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前者是服务于“通天”的巫觋文化,后者是落脚于“治民”的世俗文化。前者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在任何一个史前民族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后者的文化精神却只有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中才绽放异彩。如果说“制礼”乃“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那么,“作乐”则是用以协和万邦、融洽上下、调节情感的文化创制,其旨则在让周人这一“道德之团体”在宗法封建的制度环境下享有和谐生活与艺术感受,培育出快乐精神,以保周天下的长治久安。因此,“乐教”是礼乐文化的重要内涵和制度保障,培养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向度和民族性格,故值得特别珍视和努力弘扬,以促进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教 愉悦 音乐 周公 制礼作乐 快乐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世的名士风度——陈继儒刍议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德建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24-227,共4页
陈继儒是解读晚明文化的一把钥匙。他调合狂放恣肆与隐居自适、冷眼觑人与热肠报国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从而建构了一种平逸淡雅的人格风貌。他不弃世不厌世,冷眼与热肠相互为用。以自我为中心的快乐主义精神是他人格魅力的根本所在,在... 陈继儒是解读晚明文化的一把钥匙。他调合狂放恣肆与隐居自适、冷眼觑人与热肠报国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从而建构了一种平逸淡雅的人格风貌。他不弃世不厌世,冷眼与热肠相互为用。以自我为中心的快乐主义精神是他人格魅力的根本所在,在晚明产生了广泛的吸引力;他所编纂出版的小品风靡于世,成为时代文化潮流的引领者,也造就了他山林领袖的地位。然而,这毕竟是一种封建社会末世的名士风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继儒 名士风度 快乐精神 阴符之学 清言小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