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技术纾解老年人精神孤独的层级与功能 被引量:28
1
作者 伍麟 张莉琴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2-188,共7页
从客观条件看,老年人是精神孤独的易感群体。随着生理条件、人口结构、家庭模式、居住方式和交往观念的变化,老年人出现了认知能力衰退、家庭角色边缘化、代际观念差异大、社会网络萎缩及社会交往断裂等实际问题,导致了数字时代老年人... 从客观条件看,老年人是精神孤独的易感群体。随着生理条件、人口结构、家庭模式、居住方式和交往观念的变化,老年人出现了认知能力衰退、家庭角色边缘化、代际观念差异大、社会网络萎缩及社会交往断裂等实际问题,导致了数字时代老年人的精神孤独。可以积极借助数字技术,基于资源补偿、社会支持、自我强化等维度构建纾解老年人精神孤独的层级体系,改善老年人目前数字素养相对薄弱的状况,促进老年人在数字时代差异化社会嵌入,实现老年人参与数字平等化的社会再生产,助力数字时代智慧养老,提升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精神孤独 积极老龄化 智慧养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独者的命运吟唱——鲁迅小说里的孤独精神 被引量:3
2
作者 阎晶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5-20,共6页
我时常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嘈杂中,在行走的奔波、话语的喧闹、事务的繁忙中,体会一种身不由己的“充实”。案头的读物从四面八方寄来,那里面有朋友的热情与希冀,然而自己却不知道应该打开哪一本来展读。
关键词 孤独精神 鲁迅小说 孤独 吟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原之孤独初探
3
作者 刘霞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年第3期36-39,共4页
现实的孤独和人在宇宙中的孤独、寂寞、渺小构成了屈原精神及其诗歌的丰富内涵 ,这些势必影响到作者对诗歌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屈原的孤独形成了“骚”体风格 ,体现了人的认识的深化 ,对了解战国时人的心理有一定的“史实”作用 ,但也存... 现实的孤独和人在宇宙中的孤独、寂寞、渺小构成了屈原精神及其诗歌的丰富内涵 ,这些势必影响到作者对诗歌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屈原的孤独形成了“骚”体风格 ,体现了人的认识的深化 ,对了解战国时人的心理有一定的“史实”作用 ,但也存在历史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孤独 孤独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探寻屈原何以“无路可走”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玉琴 李措吉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5-178,共4页
屈原之死,并非是一个个体的简单选择,而是一种生命现象,一种极其痛苦的生命现象,其中隐含的信息与意义令人深思。在笔者看来,屈原之死不仅关乎他的现实困境、生存危机以及精神孤独,更重要的,是关乎个体存在的意义危机。屈原之所以"... 屈原之死,并非是一个个体的简单选择,而是一种生命现象,一种极其痛苦的生命现象,其中隐含的信息与意义令人深思。在笔者看来,屈原之死不仅关乎他的现实困境、生存危机以及精神孤独,更重要的,是关乎个体存在的意义危机。屈原之所以"无路可走",是因为他突然发现曾经确信不疑的意义世界—王道神义、君子人格,原来是如此荒谬与虚妄;为了确信一个新的意义世界,他上天入地、几经周折,似乎找到了一个新的意义世界——神圣性精神家园,这是屈原寻求到的一个想要安顿灵魂的所在。无论这里是否安顿了屈原的灵魂,但它至少表明了屈原曾经的希冀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之死 精神孤独 意义危机 神圣性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故乡》“隔”几重?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淑荣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6-58,共3页
鲁迅小说《故乡》中,“隔”为一篇之骨。“隔”字出现多次:有时空之隔——“我”与故乡隔千里,有心灵之异——“我”与闰土隔了厚障壁,有精神孤独——高墙将“我”隔成孤身。可谓记忆已逝,远方未曙,四面相隔,独自凄凉!细读文本... 鲁迅小说《故乡》中,“隔”为一篇之骨。“隔”字出现多次:有时空之隔——“我”与故乡隔千里,有心灵之异——“我”与闰土隔了厚障壁,有精神孤独——高墙将“我”隔成孤身。可谓记忆已逝,远方未曙,四面相隔,独自凄凉!细读文本,分析“隔”字含义,体会鲁迅先生用笔之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之隔 心灵之异 精神孤独 希望微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