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文化”概念 |
申荷永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6 |
4
|
|
2
|
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悲剧学说 |
铁律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3 |
1
|
|
3
|
精神分析学派与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想的转向 |
张琼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4
|
略评新精神分析学派 |
李长河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7 |
0 |
|
5
|
精神分析学派的来龙去脉 |
殷方敏
|
《高校教育管理》
|
1993 |
0 |
|
6
|
弗洛伊德学说与西方文学的“精神分析学派” |
杜王香
严铮
|
《心理学探新》
|
1985 |
0 |
|
7
|
郭沫若与精神分析学说 |
周成平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
1997 |
3
|
|
8
|
人本主义思潮是心理学的第三力量——试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精神分析的继承关系 |
丘敏
|
《心理学探新》
|
1987 |
0 |
|
9
|
精神分析学与悲剧神话 |
王晓秦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88 |
0 |
|
10
|
从经验到实证:对无意识现象探究过程的分析 |
周爱保
王亚鹏
陈姝娟
陶沙
|
《心理学探新》
CSSCI
|
2004 |
6
|
|
11
|
精神学视野中的“尽心”与“明心” |
刘成有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2
|
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自我研究 |
邹晓燕
杨丽珠
张秀春
|
《心理学探新》
CSSCI
|
2003 |
7
|
|
13
|
“70后”作家的父子关系书写研究 |
刘文祥
朱献贞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14
|
高觉敷教授在心理学史上的贡献 |
马文驹
|
《心理科学进展》
|
1987 |
2
|
|
15
|
诗与苦闷 |
陶东风
|
《学术研究》
|
1988 |
2
|
|
16
|
文学中的文化心理 |
昌切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7
|
与时俱进,系统总结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新成果——评《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 |
汪凤炎
|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18
|
展现弗洛伊德思想的恢宏篇章——评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修订版) |
许波
|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19
|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意象新探 |
姜伟
贾小林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20
|
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中关于自我研究的基本理论概述 |
晓洲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
1994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