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荣格与中国文化
被引量:
7
1
作者
申荷永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7期12-16,共5页
荣格与中国文化申荷永一、荣格与维尔海姆1994年8月,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对中国进行了正式的学术访问。在华南师范大学所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科茨博士提出,就荣格心理学思想的形成而言,维尔海姆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弗洛伊德或其...
荣格与中国文化申荷永一、荣格与维尔海姆1994年8月,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对中国进行了正式的学术访问。在华南师范大学所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科茨博士提出,就荣格心理学思想的形成而言,维尔海姆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弗洛伊德或其他任何人。实际上,荣格自己也承认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荣格
中国文化
心理学思想
精神分析学家
《金花的秘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心灵的“互文”--评东西长篇小说《回响》
被引量:
2
2
作者
彭雨晴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1-105,共5页
1966年,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文学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论文《词语、对话和小说》中,第一次提出了“互文性”的概念。互文性理论以结构主义符号学为基础,借鉴和吸纳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狂欢理论”,强调并突出文本之...
1966年,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文学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论文《词语、对话和小说》中,第一次提出了“互文性”的概念。互文性理论以结构主义符号学为基础,借鉴和吸纳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狂欢理论”,强调并突出文本之间的互涉关系和逻辑生成,使文本从自我封闭的状态转向开放的意指实践。“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作品,所有的作品、所有的文本、所有的表意成果其实都是互文性的编织,从而加深了我们对对话主义、对历史传承性和文学与社会的横向关联性以及人类文明和文化未来前景的认识。”互文性理论不仅是一种文本理论,一个研究文学作品的视角,还是我们看待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一种精神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与社会
文学批评家
对话主义
结构主义符号学
狂欢理论
互文性理论
精神分析学家
对话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拉康“三界”理论下类型片母亲形象的主体建构--基于20世纪80年代后家庭情感类电影的视角
被引量:
1
3
作者
袁星洁
袁迪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3-48,共6页
拉康是继弗洛伊德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结合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通过镜像理论引申出主体理论的核心--关于主体构成的“三界”理论。拉康“三界”学说是指“能指”统治的“象征界”、产生“镜像”误认的“想象界”及以“...
拉康是继弗洛伊德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结合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通过镜像理论引申出主体理论的核心--关于主体构成的“三界”理论。拉康“三界”学说是指“能指”统治的“象征界”、产生“镜像”误认的“想象界”及以“缺场”表征在场的“实在界”三大秩序[1],而所谓主体,就是“象征界”“想象界”“实在界”的统一体。拉康提出的三元理论模型,涵盖了整个存在界,既是人类现实性的三大界域,也是组成人类所有经验的三大秩序,打开了一条从精神分析理论通向跨学科影视批评理论的道路,为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家庭情感类电影中人物形象的主体性建构和心理嬗变过程,提供了独特的解析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界
母亲形象
精神分析学家
主体性建构
三界
镜像理论
想象界
家庭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李睿珺银幕之旅:“他者”镜像与“在场”言说
4
作者
梁慧亭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5-68,共4页
一、拉康镜像理论的阐释雅克•拉康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其镜像理论揭示的是主体对镜像的认同,是一种自我的误认。然而,主体与镜像之间并非一味地认同与服从,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主体自我建构、自我审视与自...
一、拉康镜像理论的阐释雅克•拉康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其镜像理论揭示的是主体对镜像的认同,是一种自我的误认。然而,主体与镜像之间并非一味地认同与服从,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主体自我建构、自我审视与自我重构的动力。[1]在镜像的第一阶段即想象阶段,儿童无法认清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区别,快乐原则的支配是自我、“他者”及“他者”镜像处于一种虚假的和谐之中;进入第二阶段即象征秩序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乐原则
自我建构
精神分析学家
镜像理论
自我审视
象征秩序
自我重构
辩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荣格与中国文化
被引量:
7
1
作者
申荷永
机构
华南师大心理学系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7期12-16,共5页
文摘
荣格与中国文化申荷永一、荣格与维尔海姆1994年8月,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对中国进行了正式的学术访问。在华南师范大学所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科茨博士提出,就荣格心理学思想的形成而言,维尔海姆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弗洛伊德或其他任何人。实际上,荣格自己也承认这...
关键词
卡尔·荣格
中国文化
心理学思想
精神分析学家
《金花的秘密》
分类号
B84-065 [哲学宗教—基础心理学]
G1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心灵的“互文”--评东西长篇小说《回响》
被引量:
2
2
作者
彭雨晴
机构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出处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1-105,共5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来西亚华裔的粤语媒介使用与文化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1CXW030)阶段性成果。
文摘
1966年,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文学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论文《词语、对话和小说》中,第一次提出了“互文性”的概念。互文性理论以结构主义符号学为基础,借鉴和吸纳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狂欢理论”,强调并突出文本之间的互涉关系和逻辑生成,使文本从自我封闭的状态转向开放的意指实践。“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作品,所有的作品、所有的文本、所有的表意成果其实都是互文性的编织,从而加深了我们对对话主义、对历史传承性和文学与社会的横向关联性以及人类文明和文化未来前景的认识。”互文性理论不仅是一种文本理论,一个研究文学作品的视角,还是我们看待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一种精神方式。
关键词
文学与社会
文学批评家
对话主义
结构主义符号学
狂欢理论
互文性理论
精神分析学家
对话理论
分类号
I207.425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拉康“三界”理论下类型片母亲形象的主体建构--基于20世纪80年代后家庭情感类电影的视角
被引量:
1
3
作者
袁星洁
袁迪
机构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3-48,共6页
文摘
拉康是继弗洛伊德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结合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通过镜像理论引申出主体理论的核心--关于主体构成的“三界”理论。拉康“三界”学说是指“能指”统治的“象征界”、产生“镜像”误认的“想象界”及以“缺场”表征在场的“实在界”三大秩序[1],而所谓主体,就是“象征界”“想象界”“实在界”的统一体。拉康提出的三元理论模型,涵盖了整个存在界,既是人类现实性的三大界域,也是组成人类所有经验的三大秩序,打开了一条从精神分析理论通向跨学科影视批评理论的道路,为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家庭情感类电影中人物形象的主体性建构和心理嬗变过程,提供了独特的解析视角。
关键词
象征界
母亲形象
精神分析学家
主体性建构
三界
镜像理论
想象界
家庭情感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李睿珺银幕之旅:“他者”镜像与“在场”言说
4
作者
梁慧亭
机构
山西传媒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5-68,共4页
基金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山西故事的影像叙事与创新路径研究”(编号:2019B428)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一、拉康镜像理论的阐释雅克•拉康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其镜像理论揭示的是主体对镜像的认同,是一种自我的误认。然而,主体与镜像之间并非一味地认同与服从,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主体自我建构、自我审视与自我重构的动力。[1]在镜像的第一阶段即想象阶段,儿童无法认清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区别,快乐原则的支配是自我、“他者”及“他者”镜像处于一种虚假的和谐之中;进入第二阶段即象征秩序阶段.
关键词
快乐原则
自我建构
精神分析学家
镜像理论
自我审视
象征秩序
自我重构
辩证关系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荣格与中国文化
申荷永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心灵的“互文”--评东西长篇小说《回响》
彭雨晴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拉康“三界”理论下类型片母亲形象的主体建构--基于20世纪80年代后家庭情感类电影的视角
袁星洁
袁迪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李睿珺银幕之旅:“他者”镜像与“在场”言说
梁慧亭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