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交玉米良禾367不同叶龄施氮效应研究初探 被引量:1
1
作者 罗萍 刘曜榕 +5 位作者 王怀义 滕松 高永贵 岳超 杨从党 李刚华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第10期67-71,75,共6页
以当地栽培技术为基础,通过叶龄和器官间的同伸关系,在不同叶龄期追肥,探索杂交玉米良禾367的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以当地常规栽培(一炮轰)为对照(T1),分别设置T0:不施氮,T2:5展叶追肥,T3:6展叶追肥,T4:7展叶追肥,T5:8展叶追肥,T6:9展叶追... 以当地栽培技术为基础,通过叶龄和器官间的同伸关系,在不同叶龄期追肥,探索杂交玉米良禾367的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以当地常规栽培(一炮轰)为对照(T1),分别设置T0:不施氮,T2:5展叶追肥,T3:6展叶追肥,T4:7展叶追肥,T5:8展叶追肥,T6:9展叶追肥,T7:10展叶追肥,T8:11展叶追肥,T9:12展叶追肥,T10:13展叶追肥,T11:14展叶追肥,T12:15展叶追肥,T13:施用缓释控肥(基肥一次性施用,不追肥)。比较不同叶龄期追肥对杂交玉米良禾367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T8处理(11叶龄期追肥)良禾367产量达13 495.5 kg/hm~2、穗粒数536.7粒、千粒重366.0 g、出籽率89.3%,均极显著地高于其他处理;(2)T8处理(11叶龄期追肥)能显著提高玉米产值,T8处理产值28 341.0元/hm~2,在各处理中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禾367玉米 叶龄模式 精确定量施氮技术 产量 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