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香酚对酵母菌发热大鼠血浆及脑脊液中精氨酸加压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1
作者 叶红 朱丽娜 +1 位作者 冯甲棣 闫凤霞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0-261,264,共3页
目的探讨丁香酚抑制酵母菌所致发热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酵母菌性发热模型,观察丁香酚对大鼠直肠温度的影响,放免法测定大鼠血浆及脑脊液中精氨酸加压素(AVP)含量的改变。结果皮下注射酵母混悬液后大鼠直肠温度明显升高(△T由-0.23℃升... 目的探讨丁香酚抑制酵母菌所致发热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酵母菌性发热模型,观察丁香酚对大鼠直肠温度的影响,放免法测定大鼠血浆及脑脊液中精氨酸加压素(AVP)含量的改变。结果皮下注射酵母混悬液后大鼠直肠温度明显升高(△T由-0.23℃升高至1.13℃,P<0.01),血浆及脑脊液中AVP含量也明显增加(分别由1.55,2.57ng/ml升高至2.03,4.29ng/ml,P<0.05),丁香酚能明显抑制酵母菌所致大鼠发热反应(△T由1.19℃降低至0.03℃,P<0.01),同时血浆及脑脊液中AVP含量也进一步增加(分别由2.03,4.29ng/ml升高至3.51,6.69ng/ml,P<0.05)。结论丁香酚通过增加体内AVP的含量而发挥其解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酚 酵母菌 发热 精氨酸加压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氨酸加压素在内毒素热限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胡巢凤 李楚杰 +2 位作者 陆大祥 付咏梅 张穗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45-248,共4页
本文观察了家兔静脉注射不同剂量ET后中隔区、下丘脑组织及血浆中AVP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ET发热过程中,中隔区、下丘脑及血浆AVP含量均显著增多(P<0.01);ET发热达热限时,体温不再升高,中隔区与血浆AVP... 本文观察了家兔静脉注射不同剂量ET后中隔区、下丘脑组织及血浆中AVP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ET发热过程中,中隔区、下丘脑及血浆AVP含量均显著增多(P<0.01);ET发热达热限时,体温不再升高,中隔区与血浆AVP含量也不再增多,且中隔区及血浆AVP含量变化与体温变化呈明显正相关(r=0.984,0.05<P<0.01;r=0.994,P<0.01);此时,下丘脑升高的AVP含量开始下降(P<0.01)。由此推测,中隔区AVP的作用可能是ET热限形成的重要因素;血浆中增加的AVP可能也参与热限的成因;而下丘脑本身AVP含量增多与ET热限形成可能无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内毒素 致热原 精氨酸加压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腥草对致热大鼠下丘脑cAMP和腹中隔区精氨酸加压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慧玲 崔伟 +2 位作者 秦鑫 范书铎 刘慧慧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鱼腥草注射液的解热机制。方法:用酵母混悬液复制大鼠发热模型,观察鱼腥草注射液的解热作用及其量效关系,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下丘脑组织中cAMP及腹中隔区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含量的变化。结果:鱼腥草注... 目的:探讨鱼腥草注射液的解热机制。方法:用酵母混悬液复制大鼠发热模型,观察鱼腥草注射液的解热作用及其量效关系,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下丘脑组织中cAMP及腹中隔区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含量的变化。结果:鱼腥草注射液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并能抑制下丘脑中cAMP含量的升高,促进腹中隔区AVP的释放。相关分析显示,下丘脑中cAMP含量及腹中隔区AVP含量的变化与体温变化之间呈明显正相关。结论:鱼腥草注射液可通过抑制下丘脑中cAMP含量的升高及促进腹中隔区AVP的释放而发挥解热作用,并存在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注射液 发热 CAMP 精氨酸加压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血浆和脑脊液精氨酸加压素含量的观察 被引量:9
4
作者 刘新峰 史荫绵 +1 位作者 林葆城 王成海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5-9,共5页
本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4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脊液和血浆AVP含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患者脑脊液AVP含量明显升高(P<0.01),而血浆AVP含量却无明显变化(P>0.05)。病情重者脑脊液AVP含量比轻者升高明显,头颅CT所示脑梗塞体积愈大,... 本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4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脊液和血浆AVP含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患者脑脊液AVP含量明显升高(P<0.01),而血浆AVP含量却无明显变化(P>0.05)。病情重者脑脊液AVP含量比轻者升高明显,头颅CT所示脑梗塞体积愈大,脑脊液中AVP升高愈明显。伴有颅内压升高的脑梗塞病人脑脊液AVP含量是所有病人纽中最高的,且脑脊液AVP含量与颅内压呈正相关(γ=0.882 p<0.01)。结果提示,AVP参与缺血性脑水肿的病理过程,患者脑脊液AVP含量的变化可反映缺血性脑水肿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精氨酸加压素 血浆 脑脊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烫伤休克时血浆及部分组织中精氨酸加压素免疫活性物质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孙刚 林葆城 +1 位作者 王成海 朱鹤年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3-33,共1页
本文报道了血浆及部分组织中精氨酸加压素免疫活性物质(ir-AVP)在大鼠烫伤休克时的动态变化。放射免疫测定的结果表明,大鼠烫伤休克后即刻、60、120、180和240min,血浆ir-AVP含量均显著升高;而垂体后叶ir-AVP含量则显著降低。提示烫伤... 本文报道了血浆及部分组织中精氨酸加压素免疫活性物质(ir-AVP)在大鼠烫伤休克时的动态变化。放射免疫测定的结果表明,大鼠烫伤休克后即刻、60、120、180和240min,血浆ir-AVP含量均显著升高;而垂体后叶ir-AVP含量则显著降低。提示烫伤休克时,垂体后叶向循环中释放加压素的量增加。另外烫伤休克时,下丘脑、垂体前叶、桥延脑、脊髓及肾上腺等组织中的ir-AVP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意义如何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加压素 烫伤 休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烫伤对大鼠视上核精氨酸加压素阳性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成海 宋朝佑 +4 位作者 范溥生 何润昌 汪定涛 周世臣 张忠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7-20,共4页
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定量研究了烫伤对大鼠视上核精氨酸加压素(AVP)阳性细胞分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大鼠烫伤后视上核AVP阳性反应物体积减小,尤以烫伤后即刻最为显著(P<0.01);而视上垂体束纤维串珠样结... 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定量研究了烫伤对大鼠视上核精氨酸加压素(AVP)阳性细胞分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大鼠烫伤后视上核AVP阳性反应物体积减小,尤以烫伤后即刻最为显著(P<0.01);而视上垂体束纤维串珠样结构却略有增加。说明大鼠烫伤时,从下丘脑视上核AVP阳性细胞胞体向垂体后叶运送AVP的量增加。本研究从形态学角度提示了AVP参与大鼠烫伤后应激反应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烫伤 视上核 精氨酸加压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内生致热原性发热时不同脑区精氨酸加压素和亮氨酸脑咖啡肽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文 杜葵琴 +4 位作者 张永和 邢德君 计国义 赵凤章 张培茵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49-253,共5页
本实验用大鼠静脉注射内生致热原(EP)复制发热模型。观察发热反应及发热不同时相、不同胞区精氨酸加压素(AVP)和亮氨酸脑啡肽(L-EK)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大鼠EP双相热时下丘脑组织AVP含量在双峰热的两个高峰期和... 本实验用大鼠静脉注射内生致热原(EP)复制发热模型。观察发热反应及发热不同时相、不同胞区精氨酸加压素(AVP)和亮氨酸脑啡肽(L-EK)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大鼠EP双相热时下丘脑组织AVP含量在双峰热的两个高峰期和体温恢复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VP含量与发热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体温升高有相关关系。而脑干和大脑皮质组织中AVP含量则无明显变化。下丘脑组织、脑干组织中L-EK含量在双峰热的两个高峰期均高于对照组,恢复期脑干组织中L-EK含量仍高于对照组。大脑皮质组织中L-EK含量无明显变化。提示EP性发热时中枢的AVP和L-EK可能参与体温调节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致热原 精氨酸加压素 脑啡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性精氨酸加压素在昼光期大鼠紧张性体温调节中的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永录 赖雁 +2 位作者 唐瑜 孟立 林友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345-2350,共6页
目的:探讨内源性精氨酸加压素(AVP)在昼光期大鼠紧张性体温调节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使用成年雄性SD大鼠,在22℃环境温度下,明暗时间各12 h,同步无线遥测体核温度(Tc)和棕色脂肪(BAT)温度。上午10:00给大鼠腹腔注射AVP(10μg/kg)或... 目的:探讨内源性精氨酸加压素(AVP)在昼光期大鼠紧张性体温调节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使用成年雄性SD大鼠,在22℃环境温度下,明暗时间各12 h,同步无线遥测体核温度(Tc)和棕色脂肪(BAT)温度。上午10:00给大鼠腹腔注射AVP(10μg/kg)或精氨酸加压素V1a(AVP V1a)受体阻断剂(30μg/kg)。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别检测昼光期和暗光期大鼠血浆中AVP浓度。给AVP 60 min后测定血清中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和甘油浓度变化。给予AVP后间隔10 min记录大鼠的理毛活动。结果:(1)在昼光期中AVP V1a受体阻断剂能够升高Tc和BAT温度。(2)在昼光中Tc和BAT温度处于低温期时,血浆中AVP水平则明显提高。(3)腹腔注射AVP引起Tc快速降低时,伴有BAT温度明显降低和大鼠的理毛行为明显增加。(4)AVP可以降低血清游离脂肪酸与甘油浓度,提高血清甘油三酯的浓度。结论:(1)内源性AVP通过AVP V1a受体参与昼光期大鼠紧张性体温调节过程,因为在昼光期中不仅血浆AVP浓度明显高于暗光期,而且AVP V1a受体阻断剂也能明显升高Tc和BAT温度。(2)AVP能降低BAT温度、血中游离脂肪酸和甘油浓度,提高理毛活动,证明AVP引起低温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肪分解、降低BAT产热和提高散热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加压素 紧张性体温调节 棕色脂肪组织温度 脂代谢 理毛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精氨酸加压素和内皮素及一氧化氮动态变化与脑梗塞的关系 被引量:10
9
作者 杨云梅 黄卫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64-166,共3页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精氨酸加压素 (AVP)和内皮素 (ET)及一氧化氮 (NO)的动态变化 ,探求这些物质与脑梗塞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 (RIA)和 Green's法检测36例急性脑梗塞发病 48、1 6 8、480 h共 3次及 30例正...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精氨酸加压素 (AVP)和内皮素 (ET)及一氧化氮 (NO)的动态变化 ,探求这些物质与脑梗塞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 (RIA)和 Green's法检测36例急性脑梗塞发病 48、1 6 8、480 h共 3次及 30例正常人 (作为正常值 ) AVP、ET、NO水平。结果 :脑梗塞后 48和 1 6 8h的 AVP、ET显著高于正常值 ,P<0 .0 0 1和 0 .0 1 ;而 480 h后与正常值接近 ,P>0 .0 5。 NO在脑梗塞后 48和 1 6 8h,非常显著低于正常值 ,P<0 .0 0 1和 0 .0 1 :而 480 h接近正常值 ,P>0 .0 5。脑梗塞大梗塞灶组 AVP、ET显著高于小梗塞灶组 ,P<0 .0 1 ;而 NO大梗塞灶组显著低于小梗塞灶组 ,P<0 .0 1。结论 :AVP、ET、NO与急性脑梗塞发病后的时间和梗塞范围有密切的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病因学 精氨酸加压素 内皮素 一氧化氮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氨酸加压素对急性缺血性脑水肿的作用及其机理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新峰 史荫绵 +1 位作者 林葆城 王成海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62-365,共4页
本实验探讨了精氨酸加压素(AVP)对蒙古种沙土鼠急性缺血性脑水肿的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给沙土鼠侧脑室注射AVP后,缺血性皮质水肿显著加重,尼莫地平不能阻断AVP对缺血性脑水肿的影响;侧脑室注射AVP抗血清后,缺血性皮质水肿明显减轻,... 本实验探讨了精氨酸加压素(AVP)对蒙古种沙土鼠急性缺血性脑水肿的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给沙土鼠侧脑室注射AVP后,缺血性皮质水肿显著加重,尼莫地平不能阻断AVP对缺血性脑水肿的影响;侧脑室注射AVP抗血清后,缺血性皮质水肿明显减轻,侧脑室注射AVP后,缺血性皮质Na^+-K^+ATP酶活力显著降低,皮质和下丘脑cAMP以及下丘脑cGMP含量均显著升高。提示AVP参与了急性缺血性脑水肿的病理生理过程,且起着促进或加重缺血性脑水肿形成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cAMP、cGMP介导的AVP受体的作用,产生抑制脑细胞膜Na^+-K^+ATP酶活力的效应,从而促进缺血性脑水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脑水肿 精氨酸加压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境温度对精氨酸加压素引起的大鼠低温的影响及其与尾部散热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永录 卜舒 +2 位作者 杨春涛 张洁 汪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72-1678,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环境温度对精氨酸加压素(AVP)引起的大鼠低温及其与尾部散热变化的关系,以确定是否外周给予AVP能提高大鼠尾部散热反应。方法:实验用成年雄性SD大鼠,在3种不同环境温度(12℃、22℃和32℃)下,用无线遥测技术连续记录体核温... 目的:探讨不同环境温度对精氨酸加压素(AVP)引起的大鼠低温及其与尾部散热变化的关系,以确定是否外周给予AVP能提高大鼠尾部散热反应。方法:实验用成年雄性SD大鼠,在3种不同环境温度(12℃、22℃和32℃)下,用无线遥测技术连续记录体核温度和尾部皮肤温度。上午10:00给大鼠腹腔注射AVP(10μg/kg)或V1a受体阻断剂(30μg/kg)。同时观察AVP或V1a受体阻断剂对大鼠背斜方肌微血管直径和理毛行为的影响。结果:(1)在3种不同环境温度中,AVP引起大鼠低温均伴有尾部皮肤温度降低反应。(2)V1a受体阻断剂能够阻断AVP引起低温和尾部皮肤温度降低效应。(3)AVP能明显引起背斜方肌微血管收缩反应。(4)AVP能提高大鼠的理毛行为(唾液理毛),而且这种作用也能被外周给予V1a受体阻断剂所阻断。(5)内源性AVP不参与正常大鼠尾部散热过程。结论:外周给予AVP引起大鼠低温,不是由于其降低了体温调定点,可能是由于其抑制了体温调节性产热和提高唾液理毛活动以增加体表蒸发散热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加压素 低温 尾部皮肤温度 散热 理毛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周不同负荷训练后大鼠下丘脑、垂体和血浆β-内啡肽、强啡肽A_(1-13)、精氨酸加压素以及缩宫素的变化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佩杰 李红武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6-38,35,共4页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分别测定了6周不同负荷训练后大鼠下丘脑、垂体和血浆β内啡肽(β_EP)、强啡肽A1—13(DynA1_13)、精氨酸加压素(AVP)以及缩宫素(OT)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大鼠6周过...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分别测定了6周不同负荷训练后大鼠下丘脑、垂体和血浆β内啡肽(β_EP)、强啡肽A1—13(DynA1_13)、精氨酸加压素(AVP)以及缩宫素(OT)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大鼠6周过度负荷训练后,下丘脑和外周血中βEP含量明显升高,DynA1_13含量在下丘脑和垂体水平明显升高,OT和AVP含量在下丘脑和外周血中均明显升高,但垂体水平AV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6周一般负荷训练引起下丘脑、垂体和外周血中βEP、DynA1_13、AVP和OT含量一定程度的变化,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6周过量负荷训练造成大鼠下丘脑、垂体和血浆内βEP、DynA1_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练 β-啡肽 强啡肽A 缩宫素 精氨酸加压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性惊厥患儿血浆精氨酸加压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母发光 黄际远 +1 位作者 张剑波 黄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1624-1626,共3页
目的探讨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在热性惊厥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24例复杂型热性惊厥和32例单纯型热性惊厥以及20例上呼吸道感染和18例正常对照儿童的AVP水平,并同时测定血钠和血浆渗透... 目的探讨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在热性惊厥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24例复杂型热性惊厥和32例单纯型热性惊厥以及20例上呼吸道感染和18例正常对照儿童的AVP水平,并同时测定血钠和血浆渗透压水平。结果复杂型热性惊厥组和单纯型热性惊厥组血浆AVP水平显著高于上呼吸道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其中复杂型热性惊厥组显著高于单纯型热性惊厥组(P<0.05)。血钠和血浆渗透压水平均表现为复杂型热性惊厥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其他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AVP水平与体温水平呈正相关(r=0.71,P<0.05)。结论测定血浆精氨酸加压素水平有助于鉴别热性惊厥的类型。精氨酸加压素可降低热性惊厥的阈值,提高惊厥的易感性,在热性惊厥的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性惊厥 精氨酸加压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氨酸加压素翻转脂多糖引起大鼠发热及其对痛觉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博萍 孟立 +2 位作者 罗蓉 胥建辉 杨永录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5-639,共5页
目的:研究外周给精氨酸加压素(AVP)对脂多糖(LPS)引起的大鼠发热和痛觉过敏的影响,以及与血清中IL-1β和PGE_2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实验用成年雄性SD大鼠,在23℃环境温度下,明暗时间各12 h。用无线遥测系统连续测量大鼠体核温度(Tc)、... 目的:研究外周给精氨酸加压素(AVP)对脂多糖(LPS)引起的大鼠发热和痛觉过敏的影响,以及与血清中IL-1β和PGE_2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实验用成年雄性SD大鼠,在23℃环境温度下,明暗时间各12 h。用无线遥测系统连续测量大鼠体核温度(Tc)、棕色脂肪温度(T_(BAT))和活动。10:00或11:30分别给大鼠腹腔注射LPS(50μg/kg)、AVP(10μg/kg)或V1a受体阻断剂(30μg/kg)。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β和PGE_2的含量。用足底痛觉测试仪(Hargreaves test)测试大鼠热痛缩爪潜伏期的变化。结果:(1)腹腔注射LPS引起大鼠双相发热过程伴有痛觉过敏现象。(2)AVP能够翻转LPS引起的Tc和T_(BAT)升高反应,降低发热引起的痛觉敏感性。(3)外周给V1a受体阻断剂能提高LPS引起的发热反应,但不影响发热引起的痛觉敏感性变化。(4)AVP能抑制LPS引起的发热大鼠血液中IL-1β和PGE_2水平升高。结论:(1)外周给予AVP可通过抑制棕色脂肪产热以及降低血液中IL-1β和PGE_2的浓度而翻转LPS发热反应并降低发热伴随的痛觉敏感性升高现象。(2)内源性AVP也有限制LPS发热的作用,但可能不影响发热引起的痛觉阈值降低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加压素 发热 脂多糖 痛觉过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磺酸降温时腹中隔、下丘脑精氨酸加压素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弘 付咏梅 李菁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62-464,共3页
目的:探讨牛磺酸的降温机制。方法:建立家兔ET发热模型,观察侧脑室灌注牛磺酸对家兔体温的影响和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腹中隔、下丘脑区AVP含量的变化。结果:牛磺酸具有降低家兔ET发热和正常体温的作用,伴有腹中隔AVP含... 目的:探讨牛磺酸的降温机制。方法:建立家兔ET发热模型,观察侧脑室灌注牛磺酸对家兔体温的影响和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腹中隔、下丘脑区AVP含量的变化。结果:牛磺酸具有降低家兔ET发热和正常体温的作用,伴有腹中隔AVP含量明显增加(P<001);而下丘脑AVP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磺 体温调节 精氨酸加压素 家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脑脊液中β-内啡肽与精氨酸加压素的含量变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何成 王德岭 +4 位作者 潘小平 吴永麟 张新根 刘道宽 周萌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27-28,共2页
我们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22例PD患者CSF中ρ—EP和AVP的含量,以40例无神经系统疾病外科病患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PD患者CSF中β—EP和AVP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2)。溴隐亭治疗后,两种肽的含量有升高趋势。提示β—EP与AVP在... 我们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22例PD患者CSF中ρ—EP和AVP的含量,以40例无神经系统疾病外科病患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PD患者CSF中β—EP和AVP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2)。溴隐亭治疗后,两种肽的含量有升高趋势。提示β—EP与AVP在CSF中含量变化与PD发病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加压素 Β内啡肽 震颤性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氨酸加压素兴奋视前区正中核谷氨酸能神经元及其机制 被引量:3
17
作者 侯晓钰 宋宜安 +3 位作者 何田慧 高文敏 张洁 胥建辉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8-422,428,共6页
目的研究精氨酸加压素(AVP)对小鼠视前区正中核谷氨酸能(MnPO^(Vglut2))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Vglut2-tdTomato雄性小鼠制作脑片,通过荧光显微镜找到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MnPO^(Vglut2)神经元,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 目的研究精氨酸加压素(AVP)对小鼠视前区正中核谷氨酸能(MnPO^(Vglut2))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Vglut2-tdTomato雄性小鼠制作脑片,通过荧光显微镜找到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MnPO^(Vglut2)神经元,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AVP对MnPO^(Vglut2)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影响;或观察突触传递阻断剂(STBs)对AVP引起的MnPO^(Vglut2)神经元放电频率改变的影响;或观察AVP的V1a受体拮抗剂对AVP引起的MnPO^(Vglut2)神经元放电频率改变的影响。结果与灌流人工脑脊液(ACSF)时比较,灌流ACSF+AVP时,MnPO^(Vglut2)神经元的平均放电频率明显升高(P<0.01),表明AVP可兴奋MnPO^(Vglut2)神经元。与灌流ACSF+STBs时比较,灌流ACSF+STBs+AVP时,MnPO^(Vglut2)神经元的平均放电频率仍明显升高(P<0.001);此外,与灌流ACSF+AVP时比较,灌流ACSF+STBs+AVP时,AVP引起的MnPO^(Vglut2)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增加幅度无明显改变(P>0.05),提示AVP通过突触后的机制直接兴奋MnPO^(Vglut2)神经元。与灌流ACSF+STBs+AVP时比较,灌流ACSF+STBs+AVP+V1a受体拮抗剂时,AVP引起的MnPO^(Vglut2)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增加幅度明显下降(P<0.01),提示AVP通过V1a受体直接兴奋MnPO^(Vglut2)神经元。结论AVP可通过突触后的机制经V1a受体直接兴奋MnPO^(Vglut2)神经元。该研究揭示了AVP作用的MnPO神经元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加压素 视前区正中核 能神经元 体温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氨酸加压素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VEGF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中言 陈丹 +1 位作者 叶季鲜 薛静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819-820,共2页
为观察精氨酸加压素(AVP)对血管内皮细胞 (VEC)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的影响 ,以培养的人大网膜VEC为模型 ,检测不同浓度AVP作用下VEGF浓度及蛋白激酶C(PKC)活性。结果显示 ,1× 10 -91× 10 -7mol/LAVP作用 6h后 ,V... 为观察精氨酸加压素(AVP)对血管内皮细胞 (VEC)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的影响 ,以培养的人大网膜VEC为模型 ,检测不同浓度AVP作用下VEGF浓度及蛋白激酶C(PKC)活性。结果显示 ,1× 10 -91× 10 -7mol/LAVP作用 6h后 ,VEGF浓度及PKC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0 0 1)。提示AVP呈浓度依赖性地刺激VEC分泌VEGF ,PKC可能介导了AVP刺激VEC分泌VEGF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加压素 内皮生长因子 内皮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患者血浆精氨酸加压素、心钠素及肺动脉压测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侯宇虹 唐显春 +6 位作者 潘金兵 李莉 王苏 张国俊 邢丽华 孙培宗 王书钧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74-976,共3页
目的:观察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血浆精氨酸加压素(AVP)及心钠素(ANP)的变化及其与肺动脉压的关系。方法:慢性肺心病患者(肺心病组)33例,分别于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AVP和ANP水平,同时选择30例健... 目的:观察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血浆精氨酸加压素(AVP)及心钠素(ANP)的变化及其与肺动脉压的关系。方法:慢性肺心病患者(肺心病组)33例,分别于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AVP和ANP水平,同时选择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肺心病患者经彩色多普勒测定右室射血前期时间/加速时间(RVPEP/AT)以估测肺动脉压。结果:①正常对照组、肺心病组缓解期与急性加重期AVP((4.62±4.14)ng/L,(53.98±26.18)ng/L,(138.28±57.18)ng/L)与ANP((67.00±63.88)ng/L,(298.50±141.06)ng/L,(627.89±177.77)ng/L)呈升高趋势,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92.85,127.40,P均<0.05)。肺心病组缓解期RVPEP/AT低于急性加重期((1.24±0.26)vs(1.63±0.36),t=8.86,P<0.05)。②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AVP、ANP与RVPEP/AT以及AVP与ANP均有相关性,P均<0.05。结论:AVP、ANP均可能参与肺动脉压的调节,检测血浆AVP或ANP水平可用于评估肺心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加压素 心钠素 肺动脉高压 肺原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氨酸加压素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反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光明 刘良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47-351,共5页
目的探讨精氨酸加压素(AVP)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反应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与Rho激酶的关系。方法在体实验,观察大鼠失血性休克后AVP对去甲肾上腺素(NE)升压反应的影响;离体实验,测定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SMA)环对NE的收缩反应... 目的探讨精氨酸加压素(AVP)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反应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与Rho激酶的关系。方法在体实验,观察大鼠失血性休克后AVP对去甲肾上腺素(NE)升压反应的影响;离体实验,测定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SMA)环对NE的收缩反应和去极化状态下(120mmol·L-1K+)对Ca2+的收缩反应,反映其对缩血管物质和钙的反应性。结果失血性休克(4kPa,2h)后大鼠对NE的升压反应显著下降。AVP0.1和0.4U·kg-1,iv,随后再将AVP溶于3倍失血量的复方氯化钠溶液分别以0.01和0.04U·kg-1·min-1的速度于30min内用输液泵输注,3~4h后可使NE的升压反应恢复至正常组水平。失血性休克后SMA对NE和钙的反应性显著下降,对NE和Ca2+的收缩反应量效曲线明显右移,最大反应(Emax)降低;加入NE和Ca2+前分别用0.5和5nmol·L-1AVP孵育10min可使NE和Ca2+的收缩反应量效曲线明显左移,Emax显著增高。Rho激酶拮抗剂HA1077预处理可部分取消AVP所致的Ca2+Emax变化,使Emax回降。结论AVP能升高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对NE的敏感性及反应效能和血管平滑肌对钙的反应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精氨酸加压素 血管收缩 RHO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