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精密水准测量高精度海潮负荷改正模型的建立及其对水准测量结果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张涛 王文利 +1 位作者 王建文 马新莹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46-753,共8页
针对《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中海潮模型数据结构单一、分辨率较低等问题,借助高精度中国近海模型对目前4个较新的高分辨率全球海潮模型进行近海修正,计算分析4个近海修正海潮模型对精密水准测量结果的影响与海潮负荷改正效果。结... 针对《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中海潮模型数据结构单一、分辨率较低等问题,借助高精度中国近海模型对目前4个较新的高分辨率全球海潮模型进行近海修正,计算分析4个近海修正海潮模型对精密水准测量结果的影响与海潮负荷改正效果。结果表明,经近海修正的DTU10模型是我国沿海地区精密水准测量中实用性最好、精度最佳的海潮负荷改正模型,海潮负荷对距沿海400 km以上的水准测量高差影响很小(每千米海潮负荷改正量不超过0.005 mm),可以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潮负荷 精密水准测量 海潮模型 近海修正 水准测量高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斗/GNSS和精密水准测量综合方法在老采空塌陷区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春宇 尹航 +2 位作者 郭爽 罗振华 马凤富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146,共5页
本文根据研究区实地情况,充分利用北斗/GNSS和传统精密水准测量两者的优势及互补性,开展综合测量分析,实现了北斗/GNSS与传统精密水准测量在复杂地貌和复杂特征地下空间区域监测的有机统一和结合。首先介绍北斗/GNSS地表形变监测和精密... 本文根据研究区实地情况,充分利用北斗/GNSS和传统精密水准测量两者的优势及互补性,开展综合测量分析,实现了北斗/GNSS与传统精密水准测量在复杂地貌和复杂特征地下空间区域监测的有机统一和结合。首先介绍北斗/GNSS地表形变监测和精密水准测量的基本工作技术与方法;然后以京西木城涧煤矿老采空塌陷区地表形变监测项目为例,分析研究区近一年的地表形变监测数据,并对形变状态和趋势进行预测和评价。本文可为老采空塌陷区地表形变监测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GNSS 精密水准测量 老采空塌陷区 地表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droid精密水准测量记录系统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陈向阳 张飞 梁柱信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71-73,81,共4页
为提高水准测量的外业工作效率,使水准测量数据采集实时化、智能化,采用平板电脑为硬件平台,利用JAVA编程语言开发出基于Android平板电脑的精密水准测量记录系统。该系统拥有传统手工记录表格的人性化界面设计、快速输入数据的数字键盘... 为提高水准测量的外业工作效率,使水准测量数据采集实时化、智能化,采用平板电脑为硬件平台,利用JAVA编程语言开发出基于Android平板电脑的精密水准测量记录系统。该系统拥有传统手工记录表格的人性化界面设计、快速输入数据的数字键盘,能实时记录、计算、检核并保存水准测量外业数据,极大地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野外数据采集的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DROID 平板电脑 精密水准测量 系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密水准测量中的系统误差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吕慧 张国鹏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4期402-404,409,共4页
从精密水准测量所采用的仪器、工具及作业过程、外界条件等几个方面 ,分析了精密水准测量中系统误差对观测成果精度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如何减弱这种影响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 精密水准测量 偶然误差 系统误差 地面高程点 测量精度 野外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密水准测量控制装置设计 被引量:1
5
作者 姜友谊 曾致 +2 位作者 胡亚轩 秦世民 黎晓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99-1004,共6页
精密水准测量中,为减小大气折光误差、i角误差及地球曲率对高程精度的影响,提高高程测量精度,测量规范明确规定了前后视距差及视距累积差的限差,降低了水准测量的工作效率。以精密水准测量为背景,采用"无线测距装置+精密计时装置+... 精密水准测量中,为减小大气折光误差、i角误差及地球曲率对高程精度的影响,提高高程测量精度,测量规范明确规定了前后视距差及视距累积差的限差,降低了水准测量的工作效率。以精密水准测量为背景,采用"无线测距装置+精密计时装置+显示器+无线探测棱镜"的集成技术设计思路,基于无线测距原理,设计出了一种可以实时确定仪器位置的精密水准测量控制装置。经现场实验对比分析,验证精密水准测量控制装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采用优化设计的精密水准测量控制装置,在满足国家精密水准测量规范的前提下,进行闭合水准和附合水准路线测量,高程精度平均提高7.3%,测量效率平均提高23.6%,解决了精密水准测量前后视距差极易超限的问题,提高了精密水准测量的整体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绘工程 精密水准测量 实时测距 前后视距差 高程精度 测量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梁振英等所著《精密水准测量的理论和实践》一书的简介和评述
6
作者 胡明城 《导航定位学报》 2005年第3期1-4,共4页
《精密水准测量的理论和实践》一书于2004 年12月由测绘出版社作为重点图书出版发行了, 我特向测绘出版社、责任编辑和本书作者表示祝贺。该书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勇同志提出, 由测绘科技专著出版基金资助,由梁振英等同志完成的有关... 《精密水准测量的理论和实践》一书于2004 年12月由测绘出版社作为重点图书出版发行了, 我特向测绘出版社、责任编辑和本书作者表示祝贺。该书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勇同志提出, 由测绘科技专著出版基金资助,由梁振英等同志完成的有关精密水准测量的专著,全书约60万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垂直运动 精密水准测量 垂直位移 动态平差 磁致误差 特高精度 研究工作 大地测量 国家高程控制网 潮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DInSAR与精密水准测量的天津蓟州五名山滑坡体形变监测 被引量:9
7
作者 王勇 杨军 +2 位作者 刘严萍 田硕 黄旭东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8-112,共5页
DInSAR技术可快速获取高空间分辨率的形变信息,融合精密水准测量数据获得更为精确的形变,有助于其在城市地面沉降和滑坡地质灾害监测的应用。以天津市蓟州区五名山为例,研究融合DInSAR与精密水准测量的滑坡体形变监测。利用二轨DInSAR技... DInSAR技术可快速获取高空间分辨率的形变信息,融合精密水准测量数据获得更为精确的形变,有助于其在城市地面沉降和滑坡地质灾害监测的应用。以天津市蓟州区五名山为例,研究融合DInSAR与精密水准测量的滑坡体形变监测。利用二轨DInSAR技术,获取了天津市蓟州区五名山近两年的DInSAR形变,通过与精密水准测量相比较,构建基于精密水准测量的InSAR形变校正模型,对校正模型进行了验证,获得了蓟州区北部山区校正的DInSAR形变。研究结果表明:与精密水准测量相比较,校正前后的DInSAR形变,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69 mm和2.64 mm,校正模型可改善DInSAR形变。由于矿山开采,蓟州区北部山区2017-2018年的垂直形变达到38 mm,形变较大地区集中在采矿区的周边及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精密水准测量 五名山 校正模型 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精密水准测量不符值负值积累问题的探讨兼论应用三支水准标尺测量的优越性 被引量:2
8
作者 何典诗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5-18,8,共5页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自五十年代初期起开展精密水准测量工作(一等)。初始阶段,主要沿用原苏联作业规范,采用左右路线,2.2m高脚架往返观测程序(简称双路线)。六十年代中期,经大量的资料分析和实验后,改用传统的单路线往返观测程...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自五十年代初期起开展精密水准测量工作(一等)。初始阶段,主要沿用原苏联作业规范,采用左右路线,2.2m高脚架往返观测程序(简称双路线)。六十年代中期,经大量的资料分析和实验后,改用传统的单路线往返观测程序至今,先后已完成近三十万公里的一等水准网(国家一等水准网及地震形变网),其中比较突出也是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是不符值(往返测量高差之差)呈现负值积累(约占70%),国外亦有类似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密水准测量 水准标尺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密水准测量的理论和实践》出版问世
9
作者 文湘北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29,共1页
建立高程控制网和精密传递高程一直是大地测量的工作重点,也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及科学研究等诸多部门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急速脚步,现代大地测量学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全球卫星... 建立高程控制网和精密传递高程一直是大地测量的工作重点,也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及科学研究等诸多部门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急速脚步,现代大地测量学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广泛应用,大有改写和替代传统大地测量理论和方法的趋势。但在建立高程控制网和精密传递高程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大地测量 高程控制网 精密水准测量 GP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出版 传递 科学研究 国家经济建设 科学技术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监测中环境因素对精密水准观测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启凯 池国民 +1 位作者 许明远 徐东卓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25-632,共8页
区域精密水准测量在地震监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作业范围广、观测周期长,容易受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影响。目前对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大多是定性描述,缺乏实验观测数据的支撑。针对这一问题,选取大约2000km区域精密水准观... 区域精密水准测量在地震监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作业范围广、观测周期长,容易受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影响。目前对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大多是定性描述,缺乏实验观测数据的支撑。针对这一问题,选取大约2000km区域精密水准观测数据,结合观测环境资料,统计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观测成果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监测 精密水准测量 环境因素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精密水准路线布设方向对观测精度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郭宝震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1-624,共14页
区域精密水准观测路线一般沿道路布设,这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观测的方向性问题。实验数据分析表明,观测路线的方向性对成果精度有一定的影响,这与复杂的观测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本文在大量数据统计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讨论分析,得到近南北... 区域精密水准观测路线一般沿道路布设,这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观测的方向性问题。实验数据分析表明,观测路线的方向性对成果精度有一定的影响,这与复杂的观测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本文在大量数据统计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讨论分析,得到近南北向的水准观测精度,尤其是在晴天的情况下明显优于东西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密水准测量 环境因素 方向性 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准仪i角的测量及补偿 被引量:1
12
作者 金超 陈立英 温永新 《无线电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3,16,共4页
i角是水准仪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由于水准仪i角导致的误差不易发觉,因此在精密工程测量时应对i角及时检定。本文通过测量WildN3精密水准仪i角的实验,分析了水准测量误差、i角测量的精度及实测数据处理结果,介绍了实际应用补偿i角的... i角是水准仪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由于水准仪i角导致的误差不易发觉,因此在精密工程测量时应对i角及时检定。本文通过测量WildN3精密水准仪i角的实验,分析了水准测量误差、i角测量的精度及实测数据处理结果,介绍了实际应用补偿i角的方法及i角检定场的较佳设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准仪I角 检定场 精密水准测量 光学工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密设备安装时操平测量的方法
13
作者 赖东林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39-39,共1页
通过实例介绍了采用普通水准仪配合高精度游标卡尺进行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
关键词 精密水准测量 安装 操平测量 游标卡尺 水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测量地面沉降的可靠性及精度分析 被引量:50
14
作者 杨建图 姜衍祥 +2 位作者 周俊 黄立人 路旭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0-75,共6页
根据对1995~2004连续10年的GPS大地高与精密水准测量数据的对比研究,验证了两种方法的实际精度,结果表明:GPS大地高变化完全可以像精密水准测量一样高精度地获取水准测量点的沉降值,可用于地面沉降监测。
关键词 天津市 地面沉降 GPS 精密水准测量 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部分地区的地壳垂直运动 被引量:22
15
作者 黄立人 马青 王若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4期7-12,共6页
利用 195 2~ 2 0 0 2年间我国大陆部分地区 (90 .5°~ 12 7.3°E ,2 1.5°~ 4 4°N)的精密水准测量结果研究了这些地区的现今地壳垂直运动及其发展演变特点。将 5 0年的地壳运动分成两个时间段 :第一时间段的中心时... 利用 195 2~ 2 0 0 2年间我国大陆部分地区 (90 .5°~ 12 7.3°E ,2 1.5°~ 4 4°N)的精密水准测量结果研究了这些地区的现今地壳垂直运动及其发展演变特点。将 5 0年的地壳运动分成两个时间段 :第一时间段的中心时刻 (资料观测时间的平均值 )为 1972 .87;第二时间段的中心时刻为 1983.17。对于这两期资料都采用了伪逆基准下的线性动态运动模型 ,求得的运动速率都归算到北京水准原点 (假定北京原点的运动速率为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垂直运动 水准原点 归算 地壳运动 观测时间 部分地区 精密水准测量 中国大陆 时刻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中南部现今断层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反演 被引量:5
16
作者 崔笃信 郝明 +1 位作者 秦姗兰 王文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648-4657,共10页
位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之间的陕西中南部由渭河盆地、秦岭造山带和汉中盆地构成,其新构造运动主要形式为山脉隆升、盆地断陷,因此以重复水准测量为手段的地壳垂直运动研究尤为重要.基于研究区1970年以来的多期精密水准测量数据,用GPS... 位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之间的陕西中南部由渭河盆地、秦岭造山带和汉中盆地构成,其新构造运动主要形式为山脉隆升、盆地断陷,因此以重复水准测量为手段的地壳垂直运动研究尤为重要.基于研究区1970年以来的多期精密水准测量数据,用GPS垂直运动速率约束的动态平差方法获得了区域垂直运动速度场.以此为基础,用倾滑位错模型、网格搜索方法反演了研究区主要断层倾滑速率和闭锁深度,结果显示:秦岭北缘断裂倾滑速率为2.25~4.53 mm·a-1,闭锁深度为7.7~10.0 km;华山山前断裂倾滑速率为2.35~2.71 mm·a-1;闭锁深度为2.8~5.0 km,反映了该断裂在华县大地震之后,可能还没有完全闭锁,发生大震的应变能积累条件不足;渭河盆地北缘断裂的倾滑动速率为2.0~2.5 mm·a-1,闭锁深度仅为3.0 km左右,说明该断裂以蠕滑运动为主;略阳断裂倾滑速率为3.02 mm·a-1,闭锁深度6.7 km,是陕南较活动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速率 闭锁深度 精密水准测量 渭河盆地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中南部现今地壳垂直形变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崔笃信 郝明 +1 位作者 秦姗兰 王文萍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41-446,共6页
收集陕西中南部1970年以来的多期精密水准测量数据,用基于GPS垂直运动速率约束的动态平差方法获得区域垂直运动速度场。分析表明,地壳垂直运动总体表现为山地、高原相对隆升,盆地相对下沉。相对于关中盆地,西部秦岭、陇山上升速率为4~5... 收集陕西中南部1970年以来的多期精密水准测量数据,用基于GPS垂直运动速率约束的动态平差方法获得区域垂直运动速度场。分析表明,地壳垂直运动总体表现为山地、高原相对隆升,盆地相对下沉。相对于关中盆地,西部秦岭、陇山上升速率为4~5 mm/a,北秦岭造山带为2~3 mm/a,盆地北部的鄂尔多斯南缘为3~4 mm/a;相对于北秦岭,汉中盆地下沉速率为1.0 mm/a左右,安康等北大巴山裂谷下沉速率接近2.0 mm/a;秦岭北缘断裂垂直滑动速率为1.3~1.8 mm/a,华山山前断裂为2.0~2.8 mm/a,渭河断裂小于1.0 mm/a,渭河盆地北缘断裂为1.0~2.5 mm/a,南部断裂为0.7~1.1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运动速率 断裂滑动速率 精密水准测量 渭河盆地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地面垂直变形监测中应用GPS技术的可能性 被引量:28
18
作者 黄立人 匡绍君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0年第1期30-37,共8页
用 GPS技术传递高程基准时需要知道精确的大地水准面与椭球面之差。但在垂直变形监测的特定情况下 ,人们关心的是高程的变化而不是高程本身。提出在地面沉降监测中可用站坐标系下的 U分量变化代替水准测量高差的变化。分析了这一方法的... 用 GPS技术传递高程基准时需要知道精确的大地水准面与椭球面之差。但在垂直变形监测的特定情况下 ,人们关心的是高程的变化而不是高程本身。提出在地面沉降监测中可用站坐标系下的 U分量变化代替水准测量高差的变化。分析了这一方法的可能误差和大小。根据1 995~ 1 998年连续 4年的 GPS与精密水准对比观测 ,验证了方法的实际精度 ,表明在地面沉降监测中有可能用 GPS技术代替精密水准传递高程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垂直变形 GPS 精密水准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S利用ArcView进行地面沉降监测的研究及探索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琳 李天文 +1 位作者 彭釮 刘建华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7-30,共4页
总结应用GPS技术监测上海市杨浦区地面沉降的研究成果 ,分析论证其理论基础 ,得出由GPS和精密水准测量所获得的沉降量在理论上完全一致的重要结论。通过对测区内各监测点沉降量的深入分析并结合ArcView ,获得该测区的沉降等值线和
关键词 地面沉降监测 GPS技术 精密水准测量 等值线 模拟 沉降量 监测点 上海 杨浦区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在跨断层垂直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杜伟吉 钟金宁 +1 位作者 秦姗兰 崔笃信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2期275-278,共4页
为分析和验证利用GPS技术进行跨断层垂直形变监测的可行性,利用GAMIT/GLOBK软件结合国内及周边的IGS站对地震网络剖面在包头跨断层观测场地2006,2009和2011年的GPS观测数据进行统一解算,得到各监测点在ITRF2008框架下的变形量,并与同期... 为分析和验证利用GPS技术进行跨断层垂直形变监测的可行性,利用GAMIT/GLOBK软件结合国内及周边的IGS站对地震网络剖面在包头跨断层观测场地2006,2009和2011年的GPS观测数据进行统一解算,得到各监测点在ITRF2008框架下的变形量,并与同期采用精密水准观测方法获取的变形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GPS监测方法与精密水准监测方法得到的变形量的平均差值约为5.1 mm,GPS监测成果精度较高,从而验证了利用GPS技术进行跨断层垂直形变监测的可行性.这种结合IGS站进行解算获取监测点在ITRF2008框架下变形量的方法,不需要稳定的起算点,有助于跨断层垂直形变监测方案的改进、监测效率的提升和费用开支的节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跨断层精密水准测量 垂直形变 地震网络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