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赋能粮食体系韧性: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1
作者 冯吉祥 《黑龙江粮食》 2025年第7期123-125,共3页
保障粮食安全、筑牢粮食体系韧性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作为不可或缺的“压舱石”和“助推器”,数字经济从多维度赋能粮食体系韧性有着深刻、多元的内在逻辑。但在现实中,数字经济赋能粮食体系韧性受到诸多羁... 保障粮食安全、筑牢粮食体系韧性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作为不可或缺的“压舱石”和“助推器”,数字经济从多维度赋能粮食体系韧性有着深刻、多元的内在逻辑。但在现实中,数字经济赋能粮食体系韧性受到诸多羁绊,数字环境发展滞后、互联网应用场景不足、弱势群体对数字技术的排斥、区域与城乡数字鸿沟难以弥合。针对当前数字经济赋能粮食体系韧性的现实掣肘问题,应多维协同发力,持续强化数字“硬件”和“软件”的供给、加速区域数字要素流通、增强粮食体系的风险监测与处置效能,畅通数字经济赋能粮食体系韧性的发展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粮食体系韧性 粮食安全 数字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粮食体系韧性:水平测度及动态演进 被引量:22
2
作者 左秀平 叶林祥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101,共14页
分析粮食体系韧性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从风险抵抗能力、适应调整能力和创新转型能力三个维度构建粮食体系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数据,采用熵值法、Moran’s I指数、Kernel核密度、空间Markov链、Dagum基尼系... 分析粮食体系韧性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从风险抵抗能力、适应调整能力和创新转型能力三个维度构建粮食体系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数据,采用熵值法、Moran’s I指数、Kernel核密度、空间Markov链、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对中国粮食体系韧性进行测度与评价。研究发现:中国粮食体系韧性提升明显,但整体水平较低,粮食主销区粮食体系韧性较高;中国粮食体系韧性分维度指数值从高到低依次是风险抵抗能力、创新转型能力和适应调整能力。中国粮食体系韧性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多数省份位于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空间集聚程度逐渐降低。中国粮食体系韧性水平在波动中上升,具有一定的梯度效应,但极化效应较弱;相邻地区空间滞后水平的提升能够增加本地区向上转移的概率。中国粮食体系韧性的区域差异明显但存在一定的收敛趋势,组间差异及超变密度是粮食体系韧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粮食体系韧性 创新转型能力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中国粮食体系韧性: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被引量:6
3
作者 左秀平 叶林祥 +1 位作者 台德进 李彬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17-122,共6页
强韧的粮食体系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文章结合粮食体系韧性的内涵,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风险抵抗能力、适应调整能力和创新转型能力三个维度测度粮食体系韧性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数字经济对粮食体系韧性... 强韧的粮食体系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文章结合粮食体系韧性的内涵,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风险抵抗能力、适应调整能力和创新转型能力三个维度测度粮食体系韧性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数字经济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效应,并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粮食体系韧性水平,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经济对粮食体系韧性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在粮食主产区及大规模种植区,促进效应更加明显;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提升农村人力资本和粮食流通效率来增强粮食体系韧性。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当数字经济跨过门槛值之后,其对粮食体系韧性的促进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粮食体系韧性 农村人力资本 粮食流通效率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体系韧性评价与障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梅 郝迎滨 张涵野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2-278,309,共8页
建设有韧性的粮食体系对全面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粮食体系韧性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障碍度模型对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结果表明:2010-2020年,粮食主产区各省的粮食体... 建设有韧性的粮食体系对全面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粮食体系韧性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障碍度模型对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结果表明:2010-2020年,粮食主产区各省的粮食体系韧性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各省的平均压力值逐渐降低,平均状态值先增加后降低,平均响应值逐渐增加;压力准则层障碍度最高,成为影响粮食主产区韧性提升的主要因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人员数、人均耕地面积是提升粮食主产区粮食体系韧性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因此,为提升粮食体系韧性,应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粮食体系的应急机制、协调机制和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体系韧性 粮食安全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障碍度模型 粮食主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对我国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 被引量:130
5
作者 郝爱民 谭家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24,共15页
基于省域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粮食体系韧性和数字乡村建设的综合指标体系,实证探究了数字乡村建设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提升粮食体系韧性,且乡村数字金融和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对粮食体系韧性的促进效果在较长... 基于省域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粮食体系韧性和数字乡村建设的综合指标体系,实证探究了数字乡村建设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提升粮食体系韧性,且乡村数字金融和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对粮食体系韧性的促进效果在较长一个时间序列上都稳健成立。研究还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效应主要体现在流通数字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据此,未来应关注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协同,并结合流通数字化改造,以进一步放大数字乡村建设对锻铸粮食体系韧性的作用,从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数字乡村 粮食体系韧性 数字金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金融提升粮食体系韧性的机理及效应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王妍霏 叶举 曹杰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8-60,共13页
基于2011—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金融如何影响我国粮食体系韧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升我国粮食体系韧性,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并消除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 基于2011—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金融如何影响我国粮食体系韧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升我国粮食体系韧性,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并消除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对中、西部地区粮食体系的韧性有着更为显著的提升作用;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政府支持、金融监管能够显著增强数字金融赋能粮食体系韧性的效应。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针对粮食体系韧性变化特点,充分释放数字金融赋能粮食体系韧性的潜力;基于东、中、西部地区异质性特点,因地制宜地扶持数字金融发展;适度、有效监管,科学引导数字金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数字普惠金融 粮食体系韧性 数字普惠金融指数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