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梅花鹿食性分析中粪便分析法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春杨 吴建平 黄信勇 《野生动物》 2011年第4期199-202,共4页
2010年8~9月,在天恒山大庄园鹿场采用模拟动物野外采食的方式对圈养梅花鹿进行人工饲喂实验,人为设定每次喂食的植物种类和各种植物的比例,并收集每次饲喂后排泄的粪便,以及饲喂的植物,带回实验室用粪便显微分析法进行实验室分析,找出... 2010年8~9月,在天恒山大庄园鹿场采用模拟动物野外采食的方式对圈养梅花鹿进行人工饲喂实验,人为设定每次喂食的植物种类和各种植物的比例,并收集每次饲喂后排泄的粪便,以及饲喂的植物,带回实验室用粪便显微分析法进行实验室分析,找出粪便中组织碎片与动物采食量之间的关系。粪样通过浓硝酸法处理后,用频率转换法进行镜检。将每次喂食植物的实际比例与计算得到的估计比例,用SPSS软件进行两配对样本的Wilcoxon符号平均秩检验和两配对样本的符号(Sign)检验。结果表明,2种两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得到的相伴概率分别为0.794和1.000,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都说明食物中植物的实际比例与计算得到的估计比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粪便分析法可以准确地分析梅花鹿的食物组成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便分析法 食性 鹿科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肉动物食性研究方法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洪海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3-56,共4页
粪便分析法是食肉动物食性研究的基本方法.采用频率法和剩余物相对干质量法对内蒙古东部也区的狼和大兴安岭地区的紫貂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频率法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各食物类型在食谱中的相对重要性.较大型的食物项目在频率法中... 粪便分析法是食肉动物食性研究的基本方法.采用频率法和剩余物相对干质量法对内蒙古东部也区的狼和大兴安岭地区的紫貂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频率法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各食物类型在食谱中的相对重要性.较大型的食物项目在频率法中的相对重要性容易被低估.而小型食物则被高估.但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并且能很好地反映出捕食者捕食猎物的种类及次数。而剩余物相对干质量法比频率法更能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能较好地体现出各食物项目在捕食者食谱中的相对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便分析法 食肉动物 食性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斑羚的季节性食物构成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唐书培 姜秀丽 +5 位作者 王晓玲 洪美静 孟和达来 陈琛 韩莹莹 鲍伟东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1-316,共6页
食物是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的关键因子之一,食性研究是了解野生动物与其生存环境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动物生存状况和栖息地质量的基础工作。通过粪便显微分析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食物季... 食物是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的关键因子之一,食性研究是了解野生动物与其生存环境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动物生存状况和栖息地质量的基础工作。通过粪便显微分析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食物季节性构成分析,发现中华斑羚全年取食植物16科27属31种,冬季取食植物种类与其他各季节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8.865,P<0.001),食物种类明显低于其他3个季节。各季节取食乔木的比例均最低,且冬季取食乔木种类仅1种。全年取食非禾本科草本种类各季节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7.213,P<0.001),冬季明显低于其他季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食物生态位宽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而Pielou均匀度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斑羚的食物选择对栖息地的植被变化具有一定适应性,受植物丰富度和可食部位,以及自身的季节性活动范围和能量平衡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斑羚 食性 粪便显微分析 季节变化 适应性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贺兰山地区狗獾夏季食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任毅 王继飞 +2 位作者 高惠 刘振生 滕丽微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27-633,共7页
利用粪便分析法对宁夏贺兰山地区狗獾的夏季食性进行了研究。采集狗獾活动范围内的粪样,运用频率法和生物量比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狗獾夏季的食性组成和比例。结果显示,狗獾属杂食性广食者,其夏季食物组成共有10种6大类,从出现频率来... 利用粪便分析法对宁夏贺兰山地区狗獾的夏季食性进行了研究。采集狗獾活动范围内的粪样,运用频率法和生物量比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狗獾夏季的食性组成和比例。结果显示,狗獾属杂食性广食者,其夏季食物组成共有10种6大类,从出现频率来看,食物组成主要是昆虫(38.22%)、果实(13.78%)、蚯蚓(12.89%)、昆虫幼虫(12.00%)等,从生物量比来看,食物组成主要是蚯蚓(61.83%)、果实(29.42%)、昆虫(4.05%)、昆虫幼虫(3.15%)等,两种结果都显示蚯蚓在狗獾的夏季食谱中占据重要位置。根据粪样分析结果,计算出其夏季食性的Shannon-Wiener指数H′为1.077,均匀性指数E为0.468,标准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Bsta为0.131。在与张广才岭地区的狗獾夏季食性组成的对比中发现,两者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不显著(P=0.9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狗獾 食性 粪便分析法 夏季 贺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拉沙山黑白仰鼻猴对种子传播潜力的评估 被引量:1
5
作者 邓云丹 牛鑫 +5 位作者 和育超 胡善斌 李延鹏 黄志旁 崔亮伟 肖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066-4073,共8页
灵长类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种子的主要传播者,有助于森林植被的更新,然而受研究方法的限制,灵长类种子传播潜力常被低估。为全面评估温带灵长类动物的种子传播潜力,采用直接观察法和粪便分析法评估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黑白仰鼻猴的种子... 灵长类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种子的主要传播者,有助于森林植被的更新,然而受研究方法的限制,灵长类种子传播潜力常被低估。为全面评估温带灵长类动物的种子传播潜力,采用直接观察法和粪便分析法评估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黑白仰鼻猴的种子传播潜力。于2018年11月—2019年10月采用直接观察法(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拉沙山黑白仰鼻猴的活动时间分配数据,获取每月取食果实的比例;同时每月收集黑白仰鼻猴的粪便,采用粪便分析法分拣猴粪中残留的植物种子,统计有完整种子残留的月份和粪便比例,应用这两种方法评估黑白仰鼻猴种子传播潜力及其差异。结果表明:直接观察法收集到黑白仰鼻猴取食果实的月份数为6个月(7—12月),月均取食果实的比例为(15.31±20.15)%,共取食13种果实;而粪便分析法发现黑白仰鼻猴粪粒内全年都有完整种子残留,粪便中月均完整种子残留比例(35.19±35.43)%,其中9月至第二年1月粪便中种子残留比例都大于50%,共取食18种果实;综合两种方法发现云南拉沙山黑白仰鼻猴共取食20种植物果实,具有较高的种子传播潜力。直接观察法可确定黑白仰鼻猴取食果实的物种数,而粪便分析法能反映其可传播的物种和数量,并发现黑白仰鼻猴全年都取食果实,增加了对黑白仰鼻猴果实性比例和种子传播月份的认识。因此,建议结合两种方法全面评估黑白仰鼻猴及其它灵长类物种的种子传播潜力,从而更好地评估其对植物种子传播的有效性及对森林生态系统更新的贡献,为认识灵长类通过种子传播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更新能力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白仰鼻猴 种子传播潜力 粪便分析法 直接观察 拉沙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雪季地表食物利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牛克锋 ChiaL.Tan +5 位作者 崔多英 石磊 Mouyu Yang 邱阳 张维勇 杨业勤 《野生动物学报》 2014年第1期31-37,共7页
2012年1月至3月,本研究采用粪便分析法对黔金丝猴冬季的食物利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期间黔金丝猴采食植物部位有嫩枝、树芽、叶片、花、树皮以及果实和种子,食物种类较多。其中,地表灌木层木姜子属(Litsea sp.)的嫩枝是黔金... 2012年1月至3月,本研究采用粪便分析法对黔金丝猴冬季的食物利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期间黔金丝猴采食植物部位有嫩枝、树芽、叶片、花、树皮以及果实和种子,食物种类较多。其中,地表灌木层木姜子属(Litsea sp.)的嫩枝是黔金丝猴取食较多的采食对象。本次研究也首次发现黔金丝猴食用地面上的四照花果实。我们推测黔金丝猴利用落地果实的现象可能是该物种对温带森林中高质量食物果实和种子利用最大化的一种适应。建议在温带灵长类生态行为研究中,加强对落地果实、矮小灌木和草本植物等猴群食源植物的监测,以期精确地探讨物种的食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季食物 黔金丝猴 粪便分析法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布氏田鼠与绵羊的营养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华咏乐 谢燕锦 +1 位作者 殷宝法 魏万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8618-8627,共10页
放牧活动对小型啮齿动物种群数量的影响是草原生态系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确定绵羊和小型啮齿动物的营养生态位关系对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分析了内蒙古草原动物生态研究站大型野外围栏内布氏田鼠和... 放牧活动对小型啮齿动物种群数量的影响是草原生态系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确定绵羊和小型啮齿动物的营养生态位关系对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分析了内蒙古草原动物生态研究站大型野外围栏内布氏田鼠和绵羊在6—9月份的食谱组成,确定两种草食动物食性选择和营养生态位的变化,从食物利用途径揭示放牧活动对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影响方式及二者之间的竞争与共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围栏中共有23种植物,其中糙隐子草、克氏针茅、羊草和刺藜是围栏中的优势植物;布氏田鼠共取食10种植物,绵羊共取食8种植物,禾本植物为两种动物的主要采食植物。布氏田鼠和绵羊的喜食植物种类都存在季节性变化;除7月外,两种动物的食物多样性与围栏植物多样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动物的食性选择受植物资源变化的影响。布氏田鼠和绵羊具有很高的营养生态位重叠度,除8月(0.691)外,6、7、9月份的营养生态位重叠度均高于0.9,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激烈的食物竞争;放牧活动极显著地降低了禾本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导致布氏田鼠的食物数量减少;放牧处理下布氏田鼠的喜食植物的物种数和营养生态位宽度(除9月)增加,导致布氏田鼠的食物质量下降。以上研究结果说明,较高的营养生态位重叠度引起动物间激烈的食物竞争;放牧会影响围栏中植物资源的变化,进而影响布氏田鼠的食性选择,放牧活动可能通过降低布氏田鼠的食物数量和质量对其种群数量产生负面效应;这也说明适度的放牧活动在增加人类对草场利用的同时,又可降低小型啮齿动物的数量及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便显微分析 营养生态位宽度 营养生态位重叠度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