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1
作者 黄亚琴 刘雨森 +3 位作者 杨甲 蔡忻懿 方琪 惠品晶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63-372,共10页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8月至2024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且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征的患...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8月至2024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且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征的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头部MRI检查结果分为卒中组和非卒中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血压[舒张压、收缩压(<140 mmHg、140~<160 mmHg、≥160 mmHg)]、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史、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并计算LDL-C/HDL-C、TG/HDL-C、非HDL-C(non-HDL-C)、non-HDL-C/HDL-C(nHHR),其中non-HDL-C=TC-HDL-C。影像学资料包括颈部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和(或)DSA评估的狭窄侧别(左、右)、颈动脉狭窄程度(中度狭窄为狭窄率50%~69%,重度狭窄为狭窄率70%~99%),以及颈部血管超声评估的斑块回声(以低回声为主、以中等回声为主、以高回声为主)、斑块钙化(表面钙化、基底部钙化)、斑块溃疡(是、否),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血管搏动指数[PI,PI=(Vs-Vd)/Vm],并计算健、患侧MCA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差值(ΔVm、ΔVs、ΔVd、ΔPI;均为健侧MCA值-患侧MCA值)。将两组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指标采用向前逐步回归法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预测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单个指标与联合预测模型的AUC差异。结果纳入166例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且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征患者,其中卒中组99例,非卒中组67例。(1)卒中组高血压病患者比例[78.8%(78/99)比59.7%(40/67),P=0.008]、收缩压[(152±15)mmHg比(137±18)mmHg,P<0.01]、舒张压[(84±10)mmHg比(80±10)mmHg,P=0.042]、TG[1.33(0.95,1.77)mmol/L比1.10(0.87,1.48)mmol/L,P=0.019]、TG/HDL-C[1.35(0.97,2.08)比1.07(0.81,1.52),P=0.003]、nHHR[2.89(2.25,3.61)比2.48(1.93,3.27),P=0.027]均高于非卒中组,HDL-C[0.96(0.80,1.15)mmol/L比1.03(0.91,1.16)mmol/L,P=0.014]低于非卒中组,收缩压分布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余基线及临床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卒中组颈动脉斑块溃疡患者比例高于非卒中组[35.4%(35/99)比16.4%(11/67),P=0.007],而狭窄侧别、狭窄程度、斑块回声及斑块钙化类型分布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卒中组患者ΔVm[19(4,32)cm/s比10(-3,21)cm/s,P=0.001]、ΔVs[32(9,55)cm/s比24(3,40)cm/s,P=0.005]、ΔVd[10(-1,19)cm/s比6(-3,12)cm/s,P=0.006]均高于非卒中组,而ΔPI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收缩压(OR=1.063,95%CI:1.036~1.090,P<0.01)、高TG/HDL-C(OR=2.802,95%CI:1.551~5.061,P=0.001)、高ΔVm(OR=1.032,95%CI:1.010~1.055,P=0.004)、斑块溃疡(OR=2.777,95%CI:1.123~6.871,P=0.027)为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5)收缩压、TG/HDL-C、ΔVm、斑块溃疡四者联合预测模型预测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AUC为0.828(95%CI:0.765~0.892,P<0.01),高于单个因素的预测效能(均P<0.01)。结论高收缩压、高TG/HDL-C、高ΔVm、斑块溃疡是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指标构建的预测单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斑块特征 血流动力学 缺血性卒中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丁亚芳 惠品晶 +2 位作者 蔡忻懿 方璐璐 黄亚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84,共12页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因单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行CEA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145例...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因单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行CEA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145例。根据患者CEA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术前NIHSS评分的差值(ΔNIHS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神经功能改善组(ΔNIHSS评分≥2分或术后24 h NIHSS评分0分)和神经功能未改善组(ΔNIHSS评分<2分)。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史、吸烟史、术前临床表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无症状]及术前收缩压、舒张压、血脂异常、血生化指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收集患者CEA术前、术后24 h NHISS评分及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颈动脉血管超声及CT血管成像评估的颈动脉狭窄程度(中度狭窄为狭窄率50%~69%,重度狭窄为狭窄率70%~99%)、斑块回声(以低回声为主、以中等回声为主、以高回声为主)、纤维帽完整性(完整、不完整)、是否为溃疡型斑块、是否钙化及钙化位置(表面、基底部)以及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的患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组内比较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患侧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对两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05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EA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P<0.05的参数建立简化的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断相关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对单侧颅外段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行CEA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的预测效能。结果145例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行CEA患者中,术后24 h神经功能改善组117例,神经功能未改善组28例。(1)与神经功能改善组比较,神经功能未改善组患者的术前收缩压[(139±13)mmHg比(129±7)mmHg]、术前NIHSS评分[3(2,4)分比1(0,2)分]及术后24 h NIHSS评分[2(1,3)分比0(0,1)分]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其余临床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神经功能改善组相比,神经功能未改善组患者的溃疡型斑块发生率更高(64.3%比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间颈动脉狭窄程度、纤维帽完整性、斑块回声、斑块钙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总体效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CEA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患侧MCA V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7.307,P=0.008;F组别=13.621,P<0.01;F时间=248.065,P<0.01);每组患者CEA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患侧MCA 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_(时间)=134.110,P<0.01),而组间各时间点的MCA 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aldχ^(2)_(组别)=0.562,P=0.453)。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患侧MCA Vm及MCA PI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MCA Vm及MCA PI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神经功能未改善组的术前MCA Vm低于神经功能改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两组间各时间点MCA V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收缩压(OR=0.880,95%CI:0.822~0.943,P<0.01)、术前NIHSS评分(OR=0.105,95%CI:0.023~0.473,P=0.003)、溃疡型斑块(OR=4.060,95%CI:1.202~13.711,P=0.024)、术前MCA Vm(OR=1.285,95%CI:1.144~1.443,P<0.01)是CEA术后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5)联合预测模型预测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CEA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AUC为0.972(95%CI:0.885~0.969,P<0.01),高于单个因素的预测效能。结论术前收缩压、NIHSS评分、MCA Vm及溃疡型斑块是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行CEA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斑块特征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早期神经功能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