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分子激光消蚀术在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1
作者 胥良 牛思泉 +3 位作者 王地 信鹏程 宁宏洁 乔木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6-540,共5页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消蚀术(ELCA)在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DCB)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诊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排秩法分为观察组(予以DCB联合ELCA治...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消蚀术(ELCA)在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DCB)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诊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排秩法分为观察组(予以DCB联合ELCA治疗)与对照组(予以单纯DCB治疗),各43例。对比2组治疗前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B型脑钠肽(BN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治疗后1 a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K-MB、cTnⅠ、BNP、NT-proBNP、sd-LDL、GDF-15、LVESD、LVEDD降低的程度,LVEF升高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 a内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9)。结论:ELCA联合DCB治疗冠心病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心功能和减轻心肌损伤,并降低MACE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消蚀术 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SK9通过非血脂途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东泽 赵继义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00-1407,共8页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9型(PCSK9)是前蛋白转化酶家族的第9个成员,主要由肝脏分泌并释放到血液,降低了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可用性并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血浆中积聚,从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形成...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9型(PCSK9)是前蛋白转化酶家族的第9个成员,主要由肝脏分泌并释放到血液,降低了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可用性并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血浆中积聚,从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形成。除上述经典途径外,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PCSK9还通过多种其他的非经典途径影响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展,包括参与炎症反应、调节自噬和细胞凋亡、促进血小板激活及血栓形成等。本文就PCSK9通过非血脂依赖性途径影响粥样硬化性疾病分子机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9型 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PCSK9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囊疾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孙露萤 蒋兆彦 +4 位作者 杨肖波 徐琛莹 常显星 李薇薇 俞丽芬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56-760,共5页
目的分析胆囊疾病(GBD)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关系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的CAD患者(CAD组,n=712)和冠状动脉无狭窄的疑似CAD者(对照组,n=571)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GBD的患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 目的分析胆囊疾病(GBD)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关系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的CAD患者(CAD组,n=712)和冠状动脉无狭窄的疑似CAD者(对照组,n=571)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GBD的患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体质量指数(BMI)、腰围、高血脂及糖尿病与GBD的相关性。结果 CAD组中GBD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7.5%和25.6%,P<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男性GBD与CAD具有显著相关性(OR=1.32,95%CI:1.17~1.49,P<0.01),女性CAD与GBD无显著相关性。BMI、高血压史、高血脂史和糖尿病史是与GBD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男性GBD与CAD具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疾病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高血脂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泡及分泌型microRNAs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万淑君 王成 汪俊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14-1219,共6页
微囊泡(microvesicles,MVS) 是细胞分泌的一类直径约为30-1000 mn的膜性囊泡结构,内含脂类、蛋白质及核酸等多种生物分子,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disease,CAD)及其细胞间信息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MV中... 微囊泡(microvesicles,MVS) 是细胞分泌的一类直径约为30-1000 mn的膜性囊泡结构,内含脂类、蛋白质及核酸等多种生物分子,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disease,CAD)及其细胞间信息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MV中包裹大量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s,miRNAS) ,称为分泌型miRNAs.分泌型miRNAs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其可作为CAD 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另外imRNAs可被M V s运输至靶细胞,调节细胞基因表达,与C A D 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文中就微囊泡及其分泌imRNAs与CAD发生、发展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泡 分泌型microRNAs 炎症反应 动脉硬化 冠状动脉硬化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对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胸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谭静 高敬 +3 位作者 张迎花 司瑾 左雪冰 李静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措施对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胸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因胸痛疑诊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 目的探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措施对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胸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因胸痛疑诊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的患者109例。采用标准化问卷调查记录患者临床资料,随访1年进行用药指导、健康知识宣教和心理疏导,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生活质量,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检测。结果与基线比较,随访1年时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59.6%比19.3%,χ2=37.178,P<0.00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48.6%比28.4%,χ2=9.374,P=0.002)、β1受体阻滞剂(54.1%比22.9%,χ2=22.389,P<0.001)和他汀类药物(69.7%比22.0%,χ2=49.955,P<0.001)的比例均显著增加,FMD(8.7%±6.0%比7.0%±6.2%,t=3.966,P<0.001)和SF-36生活质量评分(69.7±9.0比65.0±8.9,t=5.437,P<0.001)均显著改善。结论本研究观察到,在以胸痛就诊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人群中,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硬化 胸痛 心血管疾病 一级预防 血管内皮功能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高网膜素水平可独立于血管造影确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来预测心血管事件
6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530-530,共1页
背景和目的:目前没有前瞻性研究来探讨网膜素对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效力。我们的研究旨在确定:(1)网膜素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子的相关性;(2)网膜素与血管造影确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3)网膜素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能力。方法... 背景和目的:目前没有前瞻性研究来探讨网膜素对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效力。我们的研究旨在确定:(1)网膜素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子的相关性;(2)网膜素与血管造影确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3)网膜素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能力。方法:我们纳入了295例通过血管造影确定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并测定他们的血浆网膜素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硬化 心血管事件 血管造影 预测能力 血浆 冠状动脉疾病 危险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7
作者 陈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4-314,共1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的高发病,其治疗方法包括传统的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目前PCI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心病治疗 心血管疾病 药物治疗 治疗方法 高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浆RIPK1,RIPK3及MLKL水平变化及其临床预测价值 被引量:12
8
作者 肖真 张银妆 +1 位作者 匡圆圆 马琦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96-1103,共8页
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为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其发病率长期居高不下,CHD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CHD... 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为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其发病率长期居高不下,CHD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CHD患者血浆程序性坏死标志蛋白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K3)及混合系列蛋白激酶结构域蛋白(mixed-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MLKL)水平变化及其临床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9月至2017年5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CHD住院患者190例以及健康受试者70例。根据CHD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n=46)、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n=56)、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NSTEMI,n=42)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STEMI,n=46)。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CHD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同时采用Gensini评分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浆RIPK1,RIPK3,MLKL水平。结果:CHD患者血浆RIPK1,RIPK3,MLK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UAP组血浆RIPK1,RIPK3,MLKL水平显著高于SAP组(P<0.05),NSTEMI组及STEMI组显著高于UAP组(P<0.05)。而NSTEMI组与STEMI组血浆RIPK1,RIPK3及MLK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RIPK1,RIPK3,MLKL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升高(P<0.05),并且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RIPK1,RIPK3,MLKL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出院后平均随访24个月,根据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将患者分为发生MACE组及未发生MACE组。与未发生MACE组相比较,发生MACE组血浆RIPK1,RIPK3及MLKL水平显著升高(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RIPK1曲线下面积为0.72(P<0.001),RIPK3曲线下面积为0.83(P<0.001),MLKL曲线下面积为0.75(P<0.001)。结论:血浆程序性坏死标志蛋白质RIPK1,RIPK3及MLKL水平与CHD密切相关,且对CHD患者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 混合系列蛋白激酶结构域蛋白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绝经期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被引量:8
9
作者 谢梅青 谢小倩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47-649,共3页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一组心脏和血管疾患的总称,广义上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HD)、卒中、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等。CVD仍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人数超过癌症的致...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一组心脏和血管疾患的总称,广义上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HD)、卒中、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等。CVD仍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人数超过癌症的致死人数,并且还在逐年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疾患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围绝经期女性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心血管疾病 死亡人数 致死人数 ARTE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与心血管疾病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辉 常文静 赵智明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4年第6期451-455,共5页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最常见的炎性关节炎。近年来,随着临床诊治水平的显著提高,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但研究发现心脏疾病仍是RA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炎症在RA发病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最常见的炎性关节炎。近年来,随着临床诊治水平的显著提高,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但研究发现心脏疾病仍是RA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炎症在RA发病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就RA的心脏表现和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心血管疾病 炎症 动脉 硬化:疾病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周围脂肪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文娜 朱浩 王晓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25-731,共7页
在人体中,存在着一种围绕着除脑血管外的所有心血管的脂肪组织,称为血管周围脂肪(perivascular adipose tissue,PVAT)。近年来,由于其位置及功能的特殊性,PVAT被视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内脏脂肪的新型脂肪组织,可通过旁分泌、内分泌具有促... 在人体中,存在着一种围绕着除脑血管外的所有心血管的脂肪组织,称为血管周围脂肪(perivascular adipose tissue,PVAT)。近年来,由于其位置及功能的特殊性,PVAT被视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内脏脂肪的新型脂肪组织,可通过旁分泌、内分泌具有促进血管舒缩功能的脂肪因子,介导免疫炎症反应及脂肪细胞表型转换等途径,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双面性的影响,包括在生理状态下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及病理状态下促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发生的不良作用。而通过对PVAT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与干预,有助于提高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能力、增加具有可行性的治疗手段。本文将叙述PVAT与经典脂肪类型的区别,其生理、病理情况下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脂肪 血管周围脂肪 心血管疾病 冠状动脉硬化 腹主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化脂蛋白(a)检测辅助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
12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第1期79-79,共1页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及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心血管疾病(CVD)患病率呈“井喷式”上升。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D),是一种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不可改变的因素、可改...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及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心血管疾病(CVD)患病率呈“井喷式”上升。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D),是一种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不可改变的因素、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以及新发现的危险因素三大类。近年来,脂蛋白(a)[Lp(a)]作为一种新发现的危险因素,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脂蛋白 风险评估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标准化 危险因素 检测 人口老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药物与骨质疏松 被引量:3
13
作者 崔燎 陈槐卿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23-530,共8页
当今老年社会,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日趋明显,它们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大量的流行病学、健康保健、经济关系和分子机制等方面[1]:骨量下降或骨质疏松性椎骨骨折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相一致;卒中、动脉硬化患者中有很多是绝经期骨质... 当今老年社会,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日趋明显,它们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大量的流行病学、健康保健、经济关系和分子机制等方面[1]:骨量下降或骨质疏松性椎骨骨折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相一致;卒中、动脉硬化患者中有很多是绝经期骨质疏松患者;在动脉硬化粥样斑块中可找到存在于骨的有机质中的羟磷灰石、骨桥蛋白和骨形态蛋白-2(BMP-2);1.25羟化醇可促进骨基质矿化,同时负性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缺乏OPG和Klotho基因的小鼠易患骨质疏松和动脉粥样硬化等.这说明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关系密切.这种关系同时也提示,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对预防骨质疏松有好处.随着对临床用药病人的大量调查与分析,发现很多作用于心血管的药物与降低骨质疏松和由此引起的骨折和发病率有关,实验室的研究也发现,这些药物对动物骨质疏松模型有效.近年来人们对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例如对骨质疏松的中枢一交感一瘦素的骨量调控机制、交感神经、RANKL-OPGL系统的激活导致破骨形成等机制的阐述.心血管药物有抗骨质疏松作用的发现,不仅为进一步了解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更为探索治疗骨质疏松的新途径及新的药物发现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动脉硬化 心血管药物 心血管疾病 骨基质 骨形态蛋白 斑块 椎骨骨折 绝经期 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涛 蔡祖龙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124-127,共4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硬化斑块 影像学 急性冠状动脉阻塞 急性冠状动脉病变 心脑血管疾病 冠状动脉管腔 易损斑块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红花黄色素A心血管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8
15
作者 冯骁腾 杜敏 +3 位作者 张一凡 丁洁 王怡茹 刘萍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7-80,共4页
羟基红花黄色素是传统中药红花主要有效成分。研究显示,羟基红花黄色素A可以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调节Mst蛋白和相关miRNA等抑制心脏细胞凋亡;抑制NF-κB相关免疫和炎症反应;调控自噬促进受损心肌修复;调控内皮细胞膜表面离子通道的... 羟基红花黄色素是传统中药红花主要有效成分。研究显示,羟基红花黄色素A可以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调节Mst蛋白和相关miRNA等抑制心脏细胞凋亡;抑制NF-κB相关免疫和炎症反应;调控自噬促进受损心肌修复;调控内皮细胞膜表面离子通道的活性、抑制动脉平滑肌增殖迁移发挥血管保护作用,在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红花黄色素A 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心血管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 被引量:364
16
作者 王增武 +8 位作者 陈君石 高润霖 洪昭光 孔灵芝 李光伟 刘力生 许樟荣 王继光 吴兆苏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8期1-73,共73页
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 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 实践指南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城镇化步伐 患病率 患病人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磁共振成像机遇与挑战——中国十年来发展成果及展望 被引量:4
17
作者 冯长静 杨旗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6-70,78,共6页
近十年来,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的“金标准”,已在国内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组织学特征成像、特征追踪技术、扩散加权成像、影像组... 近十年来,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的“金标准”,已在国内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组织学特征成像、特征追踪技术、扩散加权成像、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CMR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内许多医院已经采用CMR对缺血性心脏病、非缺血性心脏病、大血管疾病等进行精准评估,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相信未来CMR将在组织学特征成像、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分子成像以及疾病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预后评估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十年来国内CMR领域临床和科研进展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CMR技术研究与临床研究提供相关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脏病 非缺血性心脏病 心肌病 冠状动脉硬化 血管疾病 心血管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 钆对比剂延迟强化 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 扩散加权成像 影像组学 人工智能 预后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旋切术治疗冠心病
18
作者 徐军 江时森 李俭春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1年第3期275-275,共1页
冠心病是危害中、老年人的主要疾病之一,其死亡率约为29.6/10万,占心血管疾病死亡中20%左右。1967年 Judkins 发明了杰氏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奠定了冠心病有创伤性诊断和治疗的基础。1977年Gruentzig 首创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PTCA),使... 冠心病是危害中、老年人的主要疾病之一,其死亡率约为29.6/10万,占心血管疾病死亡中20%左右。1967年 Judkins 发明了杰氏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奠定了冠心病有创伤性诊断和治疗的基础。1977年Gruentzig 首创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PTCA),使之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仅在美国每年约有27.3万人接受 PTCA 治疗。然而 PTCA 有17%~40%再狭窄的发生率,有的患者甚至在术后4天即再次狭窄,在人们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时,冠状动脉内斑块旋切术即应运而生。冠状动脉内斑块旋切技术(trasnluminalendarterectomy catheter,TEC)是指应用心导管技术旋切冠状动脉腔内的粥样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切术 斑块旋切 血管成形术 再狭窄 心导管技术 斑块 心血管疾病 介入性治疗技术 心肌供血 旋切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疾病报告与数据系统在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9
作者 周宏 刘进才 +5 位作者 罗光华 谢佩含 杨娟 董宇岚 卿伟鹏 张晶晶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17-621,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疾病报告与数据系统(CAD-RAD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危险因素,阐明危险因素对CAD-RADS诊断冠心病的影响强度。方法:收集266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影像资料和...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疾病报告与数据系统(CAD-RAD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危险因素,阐明危险因素对CAD-RADS诊断冠心病的影响强度。方法:收集266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影像资料和临床相关资料,采用CAD-RADS分级法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n=174)和非冠心病组(n=69)。分析2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尿酸(UA)水平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CAD-RADS系统诊断冠心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患者中男性、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者所占比例明显升高(P<0.05),冠心病组患者平均年龄大、UA水平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和糖尿病是冠状动脉CAD-RADS诊断冠心病的最显著危险因素。结论:CAD-RADS诊断冠心病受到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其中年龄和糖尿病是最显著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报告与数据系统 CT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检测冠脉硬化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曹东平 彭应心 +1 位作者 刘永欣 康铁朵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9期3357-3359,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硬化的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初步评估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本院临床诊断或疑诊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的5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的年龄、性别、吸烟、血压...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硬化的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初步评估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本院临床诊断或疑诊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的5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的年龄、性别、吸烟、血压、血脂、血糖及危险因素的多少与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对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定量Gensini评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比较组间临床症状、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分析患者的并存疾病、冠心病类型、临床症状、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危险因素及其与病变支数和部位的关系。结果:合并糖尿病组患者冠脉狭窄≥90%的有13例(54.2%),而非糖尿病组为12例(37.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χ2=11.723,P<0.01),且合并糖尿病组多支病变所占比例最大(共16例,占47.1%),而非糖尿病组单支病变最多(共16例,占66.7%),两者差异有显著性(χ2=13.190,P<0.01)。冠心病合并高血压、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与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本研究显示高血压、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与冠脉狭窄程度有相关性。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以双支病变为主(共29例,占63.0%),而胆固醇正常组则以单支病变为主(共7例,占70.0%),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χ2=6.923,P<0.05)。结论:冠状动脉硬化的程度及单支病变、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前降支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的比例与危险因素的数量有关(P<0.05)。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的综合利用可观察冠状动脉钙化及狭窄情况,为临床诊断和评价冠心病危险度分层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 冠状动脉硬化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