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区域一体化转型
被引量:34
- 1
-
-
作者
张紧跟
-
机构
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8-65,177,共8页
-
文摘
作为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并承载着双重使命的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体量和发展条件上已经具备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物质基础。但是,"一国两制"下经济、法律和行政上巨大的制度落差,使湾区城市之间在传统的"前店后厂"分工合作模式弱化后始终难以走向真正融合,严重制约了预期的协同发展效应。既有研究在相当程度上依然没有脱离粤港澳互补性功能合作的既有区域一体化模式,甚至是"新瓶装旧酒"。由于没有完成粤港澳区域一体化转型,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障碍。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须改变"新瓶装旧酒"的思维定势,适时从功能性区域一体化转向制度性区域一体化。
-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功能性区域一体化
制度性区域一体化
-
分类号
D67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F127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
-
题名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
被引量:22
- 2
-
-
作者
刘金山
文丰安
-
机构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改革杂志社
-
出处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13,共9页
-
文摘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化与国家战略互动的引领性平台,是未来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全球治理的空间载体和经济增长极群落。以智能制造全球生产权引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粤港澳大湾区要率先而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需要湾区内部各地区产业链有效连接。全球化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全球化"融智"和全球化"融资",通过全球化"融智"实现全球化"融资",吸引全球的高端要素集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要探索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独立关税区"等条件下如何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调发展,进而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大湾区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
Keywords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development of Greater Bay Area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
分类号
F127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
-
题名新时代广东经济发展:挑战、机遇与战略
被引量:12
- 3
-
-
作者
田秋生
-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
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25,共10页
-
文摘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在全国领先的地位面临挑战,但再次迎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面对挑战和机遇,新一轮广东发展需要新战略: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为统领,发挥广东毗邻港澳独特优势,推进改革扩大开放、深化粤港澳合作;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新战略为统领,着力建设沿海经济带,重点打造广东环北部湾经济增长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领,降低交易成本,改善营商环境,着力促进企业成长;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统领,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统领,以产业园区为抓手,培育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广东产业发展水平。
-
关键词
广东经济
区域经济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广东环北部湾经济增长极
-
分类号
F061.5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广州南沙区软土地面沉降特征及监测预警分析
被引量:17
- 4
-
-
作者
高磊
陈运坤
屈尚侠
余革淼
-
机构
广州市地质调查院
-
出处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94-97,154,共5页
-
基金
广州南沙区地质环境调查项目(201801)
-
文摘
在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广州市南沙区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契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引起的地下软土差异性固结沉降将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地质环境问题。地面沉降具有缓慢性、持久性、不可逆性等特点,监测和防治难度极大。针对区域内上软土地面沉降发育特点,南沙区正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远程自动化监测为主、由点及面的地面沉降监测体系,将为地面沉降分析和预警提供及时、高精度的定量反馈,为南沙区软土地面沉降灾害防治提供地质依据。
-
关键词
地面沉降
软土
自动化监测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广州南沙区
-
分类号
P642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