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钢筋混凝土粘钢加固梁的非线性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屈钧利 李现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89-91,共3页
根据混凝土的非线性本构关系,提出了粘钢加固梁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刚度的计算方法,并将理论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应对钢板端部剥离应力、粘钢锚固长度、强剪弱弯等进行验算的建议,以保证粘钢加固梁发生抗弯破坏.
关键词 粘钢加固梁 锚固长度 非线性分析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钢加固RC梁承载性能的理论和试验研究 被引量:62
2
作者 高轩能 周期源 陈明华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38-44,共7页
通过33根RC梁的试验,对不同粘钢位置、不同板件宽厚比和粘钢量加固的RC梁进行了全过程的理论与试验研究。基于对粘钢加固RC梁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过程和破坏形式的观察,讨论了钢板宽厚比、粘钢位置和粘钢量对RC梁的短期刚度、挠度、开裂... 通过33根RC梁的试验,对不同粘钢位置、不同板件宽厚比和粘钢量加固的RC梁进行了全过程的理论与试验研究。基于对粘钢加固RC梁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过程和破坏形式的观察,讨论了钢板宽厚比、粘钢位置和粘钢量对RC梁的短期刚度、挠度、开裂荷载、极限荷载和破坏形式等承载性能的影响。通过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得到了粘钢与RC梁之间的协调工作系数主要随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变化的结论,提出了粘钢加固RC梁协调工作系数、抗弯承载能力和挠度的计算公式,给出了工程设计建议和确定合适钢板宽厚比、粘钢位置和粘钢量的技术措施,为工程实际中粘钢加固RC梁的设计和承载能力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固RC 板宽厚比 位置 承载能力 协调工作系数 相对受压区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钢加固RC梁的正截面承载力 被引量:5
3
作者 朱皓明 周期源 +1 位作者 高轩能 张惠华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54-60,共7页
对粘钢加固RC梁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过程和破坏形式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讨论了粘钢位置和粘钢量对RC梁的短期刚度、挠度、开裂荷载、极限荷载和破坏形式等承载性能的影响,通过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得出了粘钢加固RC梁承... 对粘钢加固RC梁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过程和破坏形式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讨论了粘钢位置和粘钢量对RC梁的短期刚度、挠度、开裂荷载、极限荷载和破坏形式等承载性能的影响,通过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得出了粘钢加固RC梁承载力折减系数主要随截面相对高度变化的结论,提出了粘钢加固RC梁承载力折减系数、抗弯承载力和挠度的计算公式,给出了工程设计建议和确定合适钢板宽厚比、粘钢位置和粘钢量的技术措施,为粘钢加固RC梁的设计和承载力确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固RC 承载力 位置 承载力折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复合刚度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赵军 阳小超 +1 位作者 缪昌国 戴昌强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9,共3页
用传统静力载荷试验测试粘钢加固RC梁的长期复合刚度存在诸多不便。为解决这一难题,以力学理论公式为基础,结合数值理论反推,提出了确定复合刚度的方法。首先根据材料力学理论,建立复合刚度与荷载、挠度之间的关系方程;再通过有限元软... 用传统静力载荷试验测试粘钢加固RC梁的长期复合刚度存在诸多不便。为解决这一难题,以力学理论公式为基础,结合数值理论反推,提出了确定复合刚度的方法。首先根据材料力学理论,建立复合刚度与荷载、挠度之间的关系方程;再通过有限元软件模拟加固梁,观察其在荷载作用下的屈服形态以及跨中挠度,得出了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复合刚度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固RC ANSYS 挠度 复合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剥离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雷开贵 邓子辰 徐红巾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5-128,共4页
给出了针对粘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钢板剥离的有限元模型 ,定义了“剥离应力”与“剥离载荷”,并提出了加固钢板厚度优化设计的数值计算方法。基于建立的有限元模型 ,用 ANSYS软件对实例梁的剥离载荷进行了仿真分析。
关键词 加固筋混凝土 剥离 有限元 剥离应力 剥离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号教学楼的鉴定与加固
6
作者 霍保东 樊爽 符强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4-90,共7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号教学楼建于1934年,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主体部分地上3层,局部塔楼7层。该建筑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经过70多年的服役,材料的老化和结构的损伤导致承载能力下降、耐久性降低、抗震能力不足,加之汶川地震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号教学楼建于1934年,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主体部分地上3层,局部塔楼7层。该建筑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经过70多年的服役,材料的老化和结构的损伤导致承载能力下降、耐久性降低、抗震能力不足,加之汶川地震影响,部分填充墙出现裂缝。校方委托专业检测单位对该建筑进行了检测和评估,并委托设计单位依据评估报告及相应规范对结构进行加固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结构 检测 加固 柱包加固 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