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实施拦沙工程回顾和思考
被引量:3
- 1
-
-
作者
惠波
吴冠宇
惠露
寇冠一
-
机构
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
陕西省水利水电工程咨询中心
黄河水利委员会中游水文水资源局
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
-
出处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11期52-56,共5页
-
文摘
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是对下游淤积危害最大的粗泥沙主要来源区,也是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中之重,其面积占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的23.9%。据统计,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多年平均(1954—2007年系列)输入黄河泥沙2.55亿t/a,侵蚀模数高达1.36万t/(km^(2)·a),是黄土高原强烈侵蚀的中心,因此在该区域实施拦沙工程,构建拦截入黄泥沙的第一道防线势在必行。阐述了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和治理现状,回顾和梳理了拦沙工程项目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从前置要件办理环节多周期长,地方配套资金未能足额到位,财政预审核减中央投资和工程勘察设计费、监理费等,竣工验收工作滞后,监测站点布局不完善、监测内容单一及信息化水平低,工程建设急需中期评估调整等6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拦沙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
关键词
拦沙工程
淤地坝
高质量发展
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
分类号
S157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再谈黄河中游粗泥沙的来源
被引量:4
- 2
-
-
作者
史学建
刘宇梁
黄静
彭红
王昌高
董飞飞
-
机构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延安市水土保持工作队
-
出处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2-63,共2页
-
基金
黄河联合研究基金资助项目(50239080-02)
-
文摘
选择黄河中游多沙粗沙来源较为集中的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无定河等流域,对比分析了河流粗泥沙含量和平均粒径年内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软弱砂岩出露区的皇甫川流域,河流携带的粗泥沙含量及平均粒径与径流量年内变化趋势一致,软弱易蚀岩层出露面积比例越大,这一趋势就越明显;风沙区分布面积较大的秃尾河和无定河等流域,随着夏季水流侵蚀能力的增强,悬移质平均粒径并未明显增大,甚至降水集中和多暴雨的7—8月的平均粒径和粗泥沙含量小于冬季的,这些流域内基岩产沙对河流泥沙贡献不大,悬移质中的粗泥沙应主要来源于风沙。
-
关键词
泥沙粒径
粗泥沙来源
水土流失
风沙
黄河中游
-
分类号
S157.1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试论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体系布局
被引量:2
- 3
-
-
作者
郭永乐
王英顺
段菊卿
-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
出处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6,44,共4页
-
文摘
通过对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建设成就与问题的分析,结合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沟道特征,提出了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体系的构成、布局思路、建设原则,提出了“先大后小”、“先下后上”和“分段实施”的拦沙工程建设时序,并针对当前工作实际,提出了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加快大型拦泥库前期工作步伐、尽快制定大型拦泥库标准、重视各类工程实施进度以及正确理解和执行规范、充分发挥骨干坝的作用等。
-
关键词
粗泥沙来源区
拦沙工程
布局
黄河中游
-
Keywords
coarse sand coming area
debris-retaining works
layout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
分类号
TV143
[水利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
-
题名黄土高原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水沙变化特征及趋势性分析
被引量:17
- 4
-
-
作者
汪丽娜
王勇
高鹏
张晓萍
穆兴民
-
机构
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游水利水资源管理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出处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16,共6页
-
基金
国家“973”项目(2007CB407203)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
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项目(KZCX2-XB2-05-03)
-
文摘
黄土高原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为治理黄河泥沙的重点核心地区。根据1960—1999年黄土高原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和佳芦河径流及输沙资料,以流域为单元,分析了区内各流域径流量、输沙量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区内径流量及输沙量的年际、年内变化较大。在季节上,除秃尾河径流量集中期为6月份外,其余4条流域径流量的集中期均为8月份;5条流域输沙量的集中期均为8月份。各流域径流量、输沙量的突变时间均在20世纪70年代,说明各流域水沙量呈现减少的趋势,尤以20世纪90年代减少最明显。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是影响该区内各流域水沙变化的主要因素。
-
关键词
径流
输沙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黄土高原
-
Keywords
runoff
sediment load
coarse sand source region
the Loess Plateau
-
分类号
TV141.3
[水利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
-
题名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区域地形因子比较研究
被引量:6
- 5
-
-
作者
高云飞
李智广
杨胜天
曹炜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
出处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1-114,共4页
-
基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项目
-
文摘
在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清水川流域,以1∶10 000比例尺地形图上的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在1∶250 000比例尺DEM上提取地表起伏度、高程变异系数和等高线密度等区域土壤侵蚀地形因子,以1∶10 000比例尺计算的地形因子为真值,拟合各区域土壤侵蚀地形因子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等高线密度是合适的区域土壤侵蚀地形因子计算指标。应用该方法在皇甫川下游进行检验,模拟结果误差小于10%,效果良好,可作为土壤侵蚀区域地形因子计算时指标选择的参考。
-
关键词
USLE
地形因子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等高线密度
-
Keywords
USLE
terrain factor
coarse sand source area
contour line density
-
分类号
S157.3
[农业科学—土壤学]
TV143
[水利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
-
题名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产沙规律综述
被引量:5
- 6
-
-
作者
赵力毅
赵光耀
王鸿斌
-
机构
黄河水利委员会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
-
出处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4-66,共3页
-
文摘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该区特有的暴雨洪水产沙规律:暴雨是侵蚀产沙的主要动力,暴雨、洪水、泥沙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洪水发生时间集中,峰高量大,暴涨暴落,对黄河中游大洪峰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侵蚀产沙强烈而粗泥沙集中,输沙能力强,洪水含沙量高,是黄河粗泥沙的集中来源地;河龙区间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频繁或连续的暴雨洪水对黄河输沙有重要影响;随着治理水平的提高,区域洪水有减小趋势,但泥沙量变化不明显,大部分支流的洪峰流量、洪水含水量反应不敏感,说明一般规模和水平的治理工程还不能有效控制区域大洪水特别是特大洪水的泥沙。
-
关键词
暴雨
高含沙洪水
侵蚀产沙
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综述
-
Keywords
storm,high sediment concentrated flood,erosion and sediment yield,coarse sediment concentrated region, summary
-
分类号
TV122
[水利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
TV141
[水利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
-
题名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输沙模数研究
被引量:5
- 7
-
-
作者
胡建军
赵力毅
冯光成
-
机构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
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
-
出处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7-89,共3页
-
文摘
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输沙模数是淤地坝拦沙库容规模设计最重要的参数。受人类活动影响,1970—2007年实测多年平均输沙模数明显偏小,必须对其还原修正后方可应用于工程设计。采用长短系列对比分析法分析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各水文站长系列(1954—2007年)实测多年平均输沙模数较短系列(1954—1969年)变化情况,并对长系列输沙模数进行还原,得出还原后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多年平均年输沙总量和年输沙模数分别为3.19亿t、1.7万t/(km2.a),介于短系列和长系列实测值之间,多年平均年还原量为0.64亿t。
-
关键词
输沙模数
水文系列
输沙量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黄河中游
-
Keywords
sediment transport modulus
hydrologic series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coarse sand centralized source area
middle Yellow River
-
分类号
S157
[农业科学—土壤学]
TV882.1
[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
-
题名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洪水泥沙阶段变化研究
被引量:3
- 8
-
-
作者
高亚军
徐十锋
吕文星
徐建华
-
机构
黄河水文水资源科学研究院
-
出处
《中国水土保持》
2020年第9期80-83,I0003,共5页
-
文摘
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为治理黄河泥沙的核心区域。根据建站至2016年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皇甫川、窟野河、孤山川、秃尾河、佳芦河、大理河和延河等支流次暴雨洪水泥沙资料,以支流为分析单元,通过Pettitt检定法把各支流划分为早期、中期和近期三个时段,按照暴雨洪水和暴雨泥沙的关系分析了区内各支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支流中期和近期时段不完全一致,这主要是与支流下垫面治理有关;按照支流入选标准在研究区内各支流中共选取486场洪水参与计算,对建立的暴雨洪水和暴雨泥沙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与早期下垫面相比,中期和近期所表现出来的减洪减沙比例不尽相同,总体上次洪径流量中期减少1/3、近期减少3/4,次洪输沙量中期减少2/5、近期减少9成以上,减沙比例大于减洪比例。
-
关键词
次洪径流量
次洪输沙量
支流筛选
时段划分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
Keywords
secondary flood runoff
sediment discharge of secondary flood
tributary selection
time interval division
the concentrated source area of coarse sediment
-
分类号
P338
[天文地球—水文科学]
-
-
题名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存在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
- 9
-
-
作者
党维勤
连增蛇
刘晓军
张文义
李奇
-
机构
黃河水利委員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
陕西省神木县水利水保局
-
出处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9年第3期39-41,共3页
-
文摘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修建大量的拦沙工程。依据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规定,库容>100万m3的库坝必须有溢洪道、泄水建筑物、土坝"三大件",库容<100万m3的单坝可以分为泄水建筑物和土坝的"两大件"。但据2008年12月对神木县四条小流域内淤地坝尤其是骨干坝进行调查发现"两大件"组成的坝数,不到总坝数的30%。淤地坝建设和管理中存在质量的问题。国家投资建设的淤地坝同样存在质量问题,或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库区已淤满,没有泄水建筑物,或溢洪道设在沙壤土上……存在诸多隐患。建议应加强对淤地坝的行政管理及技术管理。
-
关键词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拦沙工程
淤地坝
-
分类号
TV93
[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S157.2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规划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4
- 10
-
-
作者
王俊峰
-
机构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
出处
《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第9期50-54,共5页
-
文摘
黄河难治的症结是泥沙,其中关键在粗泥沙。经多年研究,黄河中游1.88万km2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是控制入黄粗泥沙的重点区域。在这一区域建设拦沙工程,对改善当前水沙关系不协调矛盾加剧的局面,遏制主槽萎缩和"二级悬河"不断发展的态势,减少下游河道泥沙的淤积和延长干流水库拦沙库容使用年限具有十分巨大的作用。围绕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规划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分析了拦沙工程建设对减少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的重大影响,研究了拦沙工程设计洪水关键参数、侵蚀模数计算等核心设计指标的合理取值,论证了工程总体布局与建设规模确定的方法和成果,探讨了工程地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工程监测任务和工作内容、工程建设对水资源的影响等关键问题。
-
关键词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拦沙工程
关键技术
黄河流域
-
分类号
S157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沙棘生态项目减沙效果分析
被引量:2
- 11
-
-
作者
王俊峰
-
机构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
出处
《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第9期86-88,共3页
-
文摘
自1985年将沙棘作为黄土高原治理的突破口以来,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北部砒砂岩地区大规模开展了沙棘资源建设工程,并取得显著成效;水利部1998年以来相继在国家立项实施了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和晋陕蒙砒砂岩区窟野河流域生态减沙工程,形成了更大规模的治理效益。总结了3个沙棘治理项目的完成情况,分析了其建设效益和减沙效果。3个项目在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累计保存沙棘面积22.679万hm2,平均每年减沙2 414.6万t。
-
关键词
沙棘
减沙效果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
分类号
S157.433
[农业科学—土壤学]
S793.5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
-
题名无定河粗泥沙产沙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被引量:3
- 12
-
-
作者
许炯心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
出处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7年第6期1-7,共7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自然科学基金延伸支持领域前沿项目"黄河中游风水两相侵蚀产沙过程研究"(CXIOG-A04-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同尺度流水地貌系统中的泥沙存贮与沉积汇研究"(40671019)
-
文摘
为了解决黄河治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粗泥沙来源和数量问题,依据大量实测资料,运用统计方法对无定河粗泥沙产沙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定河流域d>0.05 mm粗泥沙产沙量呈现出减少趋势,这种减少与年降水量、年沙尘暴频率的减少和水土保持面积的增大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估算出最大30 d降雨量和年沙尘暴频率的变化对d>0.05 mm粗泥沙产沙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66.5%和33.5%,即沙尘暴特征的变化对粗泥沙产沙量变化的贡献率相当于暴雨特征的变化贡献率的1/2。建立了粗泥沙年产沙量与最大30 d降雨量、年沙尘暴频率和水土保持措施面积之间的回归方程,表明粗泥沙年产沙量随最大30 d降雨量、年沙尘暴频率的减小而减小,随水土保持面积的增大而减小。因此,20世纪50年代以来暴雨的减弱、沙尘暴的减弱和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的增大是无定河流域粗泥沙产沙量减少的原因。
-
关键词
侵蚀与产沙
黄河粗泥沙来源
风水两相侵蚀
水土保持
无定河
-
Keywords
Erosion and sediment yield
coarse sediment source of Yellow River
erosion by coupled windwater processe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udinghe River
-
分类号
S157.2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基础边界数据集
被引量:8
- 13
-
-
作者
李素雅
马红斌
李红星
朱姝闻
王娜
张耀南
-
机构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
出处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1年第3期146-152,共7页
-
文摘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是对黄河下游河道主槽危害最大的地区,通过界定具体范围,有针对性地加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是减少下游河道泥沙淤积的关键所在。本数据集是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提取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多沙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边界矢量数据。本数据集包括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界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边界矢量数据,基本反映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具体位置,可作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治理的基础数据支撑。
-
关键词
黄河中游
多沙粗沙区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范围界定
-
Keywords
Middle reaches of Yellow River
High and coarse sediment yield area
Centralized source area of coarse sediment
Boundary delimitation
-
分类号
S157.2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治理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9
- 14
-
-
作者
徐建华
高亚军
李晓宇
唱彤
-
机构
黄委会水文局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7-50,共4页
-
基金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题(2006BAB06B01-5)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治黄专项(黄规计([2004]197号
黄水保[2005]009号)
-
文摘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水土流失是黄河泥沙,特别是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强化对该区的治理是减少入黄泥沙,特别是粗泥沙,效果最为明显,通过综合治理,在减少入黄泥沙的同时,也必然要减少入黄水量。但应看到,因减少了入黄泥沙,特别是粗泥沙,也会减轻下游河床淤积,因而减少了为维持下游"河床不抬高"而消耗的输沙用水量。研究表明,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治理程度越高,所节约的输沙水也越多。可以说,加强该区治理,可间接为黄河"增加"水资源。
-
关键词
多沙粗沙区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治理
减沙
增水
黄河
-
Keywords
sediment-laden and coarse sand area
coarse sand concentrated source region
controlling
reduce sediment
increase water
Yellow River
-
分类号
P332.5
[天文地球—水文科学]
P333.4
[天文地球—水文科学]
-
-
题名黄河上游西柳沟流域土壤侵蚀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
被引量:8
- 15
-
-
作者
张洋
李鹏
马文东
张旭
郭嘉嘉
潘金金
-
机构
西安国际港务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
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旱区生态水文与灾害防治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城固县水土保持工作站
-
出处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0-76,84,共8页
-
基金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技术咨询项目“2022年度鄂尔多斯拦沙换水试点工程沟道冲刷减蚀监测”(LSHS-2021-04)。
-
文摘
为科学认识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基于黄河上游西柳沟流域1980年、2015年两期土地利用变化和相应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西柳沟流域草地、林地和耕地3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出面积大小为草地>林地>耕地,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林地大部分转为未利用土地,草地大部分转为耕地和未利用土地;(2)西柳沟流域1980年、2015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946.56,1873.55 t/(km^(2)·a),其中草地土壤侵蚀模数最大,其次为林地,土壤侵蚀量主要来自于草地;(3)西柳沟流域35年间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占主导,土壤侵蚀程度总体上呈降低的趋势,具体表现为草地的部分面积向林地和耕地分别转化了4.47,17.54 km^(2),说明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是影响流域土壤侵蚀变化的关键因素。研究成果以期为黄河上游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
-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土地利用
土壤流失修正模型
粗泥沙来源区
-
Keywords
soil erosion
land use
soil loss correction model
source area of coarse sediment
-
分类号
S157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黄河中游典型区域水土保持措施蓄水量分析
- 16
-
-
作者
冉大川
王昌高
董飞飞
黄静
李莉
-
机构
西安理工大学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
出处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6-67,共2页
-
基金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B06B01-04)
-
文摘
对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简称河龙区间)及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规划的2010年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量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其产生的水文水资源效应。结果表明:①2010年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总量约为15.2亿m3,其中坝地蓄水量占71.9%;2010年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总量为2.76亿m3。②2010年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产生的水文水资源效应为地表截流能力提高12.8亿m3、潜水蒸发量增加1.9亿m3、降水入渗量增加0.9亿m3、广义水资源量增加43.5亿m3、不重复水资源量增加1.9亿m3、狭义水资源量减少14.2亿m3。③2010年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保持措施产生的水文水资源效应为地表截流能力提高2.3亿m3、潜水蒸发量增加0.3亿m3、降水入渗量增加0.2亿m3、广义水资源量增加7.9亿m3、不重复水资源量增加0.3亿m3、狭义水资源量减少2.6亿m3。
-
关键词
水土保持措施
蓄水量
水文效应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黄河中游
-
分类号
S157.2
[农业科学—土壤学]
TV213.4
[水利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