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粗叶榕转录组SSR位点分析及分子标记开发 被引量:1
1
作者 燕青 秦雅楠 +4 位作者 张华林 李文秀 叶亚娜 黄安瀛 罗萍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4-1093,共10页
五指毛桃(Fici Hirtae Radix)是一种中药材,其来源于粗叶榕(Ficus hirta Vahl.)的干燥根部。开发利用药用植物粗叶榕SSR分子标记,为其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辅助育种等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撑。以粗叶榕全缘、三裂、五裂... 五指毛桃(Fici Hirtae Radix)是一种中药材,其来源于粗叶榕(Ficus hirta Vahl.)的干燥根部。开发利用药用植物粗叶榕SSR分子标记,为其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辅助育种等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撑。以粗叶榕全缘、三裂、五裂、七裂4种典型叶片为试材,经转录组测序后进行位点特征分析及分子标记开发。结果表明:基于34375条转录组unigene序列,筛选到16 851个SSR位点,分布于12 094条unigene,分布频率为35.18%,平均每2638 bp有1个SSR位点,分布密度为3.68kb。共观察到5种不同核苷酸基序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重复6次的基序,占SSR总数的20.92%,且长度基本小于29bp。双碱基重复序列占主导地位,其次是三碱基和四碱基重复类型。其中,(AG/CT)n是最常见的基元,占所有SSR的26.05%;其次是(AT/AT)n基元,占18.69%。随机选取100条EST-SSR引物,以粗叶榕4种不同叶型的基因组DNA扩增目标产物,其中89条引物在粗叶榕4个种质间表现出多态性。选取9对条带清晰的引物,对不同地区的31个粗叶榕种质进行DNA扩增和指纹图谱构建,这些引物组合多态性条带比例均值达72.04%,并对31个种质进行了有效鉴别,成功建立了DNA指纹图谱。研究结果证明粗叶榕转录组SSR位点信息丰富,利用性高,可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叶榕 五指毛桃 转录组 EST-SSR DNA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秩和比法的粗叶榕种质评价
2
作者 白文艳 陈晓霁 +3 位作者 陈郁 冯莹莹 何锐理 刘伟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08-114,共7页
特色药材五指毛桃品质不一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原植物粗叶榕遗传性状不稳定。对粗叶榕进行种质评价、筛选和雌雄鉴定,并通过杂交对优良种质进行再创新,进而获得基因型较为一致的品种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此,基于秩和比法,以干燥根重为... 特色药材五指毛桃品质不一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原植物粗叶榕遗传性状不稳定。对粗叶榕进行种质评价、筛选和雌雄鉴定,并通过杂交对优良种质进行再创新,进而获得基因型较为一致的品种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此,基于秩和比法,以干燥根重为产量指标,以干燥根的补骨脂素含量、总黄酮含量和香气成分相对含量为品质指标对来自广东省7个地区的64份粗叶榕种质进行评价,并通过形态观察确定雌雄。结果表明:清远市英德市种质的产量较高,清远市清新区种质的品质较优;不同叶型种质的各项指标均不具有显著差异;不同种质间总黄酮含量和补骨脂素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通过评价确定1份雄性优秀种质和2份雌性优秀种质。确定的优秀种质可以作为杂交材料,为粗叶榕的种质创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叶榕 种质评价 秩和比法 干燥根 总黄酮 补骨脂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因子对毛竹林下套种粗叶榕生长的影响
3
作者 吴承文 《中国林副特产》 2025年第2期27-29,共3页
采用L_(9)(3^(4))正交试验,研究施肥量、郁闭度和坡位对粗叶榕根的生长量、株高和地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毛竹林下栽培粗叶榕能促进其根系、树高与地径生长的最佳栽培技术组合为:株施有机肥3 kg、林分郁闭度0.3~0.4、下坡位,2年其根重... 采用L_(9)(3^(4))正交试验,研究施肥量、郁闭度和坡位对粗叶榕根的生长量、株高和地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毛竹林下栽培粗叶榕能促进其根系、树高与地径生长的最佳栽培技术组合为:株施有机肥3 kg、林分郁闭度0.3~0.4、下坡位,2年其根重、株高和地径最大,分别为621.78 g/株,126.79 cm和12.66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粗叶榕 基肥 郁闭度 坡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粗叶榕复层林造林效果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许冰 李宝福 +1 位作者 黄龙杰 陈水亮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4年第3期181-186,共6页
[目的]分析桉树粗叶榕复层林对桉树和林下植被生长情况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为桉树可持续经营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在抚育锄草过程中保留桉树林下野生粗叶榕营造复层林,以常规抚育锄草的桉树人工林为对照。采用方差分析法比较2种林分林木... [目的]分析桉树粗叶榕复层林对桉树和林下植被生长情况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为桉树可持续经营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在抚育锄草过程中保留桉树林下野生粗叶榕营造复层林,以常规抚育锄草的桉树人工林为对照。采用方差分析法比较2种林分林木生长量和生物量、林下植被多样性及土壤肥力的差异。[结果]桉树粗叶榕复层林桉树的胸径、树高、单株立木材积、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比对照林分显著提高8.67%、16.70%、34.19%、32.97%,去皮树干、树皮、树根生物量及单株总生物量分别比对照林分显著提高32.93%、15.50%、17.26%和26.36%。复层林乔木层、灌木层、地被物层生物量及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均显著大于对照林分,但林下草木层生物量和植被多样性均有所降低。复层林0~20 cm土层土壤的全氮、水解氮、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对照林分显著提高15.60%、38.35%、17.90%和24.94%,20~40 cm土层土壤的全氮、水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对照林分显著提高28.36%、43.00%和28.26%。[结论]在桉树人工林抚育锄草过程中保留粗叶榕营造复层林,可以有效提升桉树的生长量和生物量,提高林分整体生产力,改善林地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粗叶榕复层林 生长量 生物量 植被多样性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叶榕组织培养常见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
5
作者 易明涛 李明兰 《热带农业工程》 2024年第2期117-119,共3页
分析粗叶榕组织培养外植体处理、培养基设计、生根苗移栽等关键步骤中常见问题,并进行试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行之有效且可操作强的技术建议,旨在为粗叶榕组织培养提供参考,以提高繁殖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 五指毛桃 粗叶榕 组织培养 玻璃化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叶榕—爪哇榕小蜂共生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于慧 赵南先 +1 位作者 陈贻竹 胡晓颖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73-576,共4页
粗叶榕是榕属灌木或小乔木 ,雌雄异株。一年到头皆有不同发育阶段的花序 ,序内开花同步 ,株内开花异步。雌花序有长柱雌花平均为 641 .2枚 ,雄花序中有短柱雌花 (瘿花 )平均为 488.2枚 ,自然状态下结实率和成虫率分别为 5 1 .3 7%和 3 6... 粗叶榕是榕属灌木或小乔木 ,雌雄异株。一年到头皆有不同发育阶段的花序 ,序内开花同步 ,株内开花异步。雌花序有长柱雌花平均为 641 .2枚 ,雄花序中有短柱雌花 (瘿花 )平均为 488.2枚 ,自然状态下结实率和成虫率分别为 5 1 .3 7%和 3 6.1 1 %。榕小蜂科的爪哇榕小蜂是粗叶榕的传粉者 ,是共生体系的真正的互惠共生伙伴。二者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高度互适 ,粗叶榕必须依靠爪哇榕小蜂的传粉才能获得有性生殖 ;而爪哇榕小蜂又必须依赖粗叶榕的短柱头雌花作为繁殖后代的场所 ,才能获得种群的繁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叶榕 爪哇榕小蜂 共生体系 传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模型在福建省粗叶榕生物量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回厚霖 张鹏 +3 位作者 黄荣浩 季鹤 蒋瑾彧 王新杰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1-97,共7页
为建立粗叶榕灌木生物量的混合模型,精确估算灌木生物量,以福建省将乐县4种林分类型(杉木纯林、杉木马尾松混交林、马尾松纯林、毛竹林)的114组粗叶榕灌木生物量数据为基础,以粗叶榕各部分生物量(地上、地下、总生物量)为因变量,以地径... 为建立粗叶榕灌木生物量的混合模型,精确估算灌木生物量,以福建省将乐县4种林分类型(杉木纯林、杉木马尾松混交林、马尾松纯林、毛竹林)的114组粗叶榕灌木生物量数据为基础,以粗叶榕各部分生物量(地上、地下、总生物量)为因变量,以地径、株高、冠幅等为自变量,从6种常用的灌木生物量模型中选择拟合精度最高的线性及非线性模型作为基础模型。以林分类型为随机效应,采用混合效应模型方法,建立粗叶榕的线性及非线性混合模型。利用幂函数、指数函数、常数加幂函数3种结构消除数据异方差对模型精度的影响。采用AIC、BIC和负2倍的对数似然值对模型进行精度比较,并用绝对平均误差、均方根误差和调整后的决定系数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考虑冠幅建立的非线性生物量模型拟合精度较高;以幂函数作为异方差结构建立的非线性混合模型在精度上有显著提高,检验数据显示地上、地下、总生物量模型的决定系数分别提高12.17%、21.01%、20.24%。利用混合模型,并考虑异方差结构建立的灌木生物量模型可以精确地预估粗叶榕的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生物量 混合模型 异方差结构 粗叶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叶榕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浅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杨丽薇 杜丽敏 +2 位作者 林旭俊 李善志 李晓斌 《热带林业》 2021年第4期54-56,66,共4页
通过对野生粗叶榕种质资源的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等南方五省山区均有粗叶榕分布,垂直分布的范围较广,从海拔47m的丘陵低谷至海拔681m的大山山谷都有分布。大叶野生粗叶榕种质资源较小叶野生粗叶榕种质资源多,五... 通过对野生粗叶榕种质资源的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等南方五省山区均有粗叶榕分布,垂直分布的范围较广,从海拔47m的丘陵低谷至海拔681m的大山山谷都有分布。大叶野生粗叶榕种质资源较小叶野生粗叶榕种质资源多,五裂(指)的资源较多,七裂(指)或九裂(指)的资源稀少,小叶七或九裂(指)的粗叶榕种质资源濒危。该文对调查与收集的粗叶榕种质资源的分布特点及表型进行了分析总结,为粗叶榕种质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叶榕 种质资源 调查与收集 分布特点 生境调查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叶榕扦插快繁试验 被引量:4
9
作者 吕祥涛 《福建林业科技》 2020年第3期77-81,共5页
为提高粗叶榕扦插育苗的成活率,开展不同生根促进剂及浓度、扦插基质、穗条基部切口形状及基部径粗对粗叶榕扦插穗条生根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粗叶榕扦插以红壤与珍珠岩1∶1混合为基质,基部径粗为0.9~1.2 mm并用ABT 1号800 mg·... 为提高粗叶榕扦插育苗的成活率,开展不同生根促进剂及浓度、扦插基质、穗条基部切口形状及基部径粗对粗叶榕扦插穗条生根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粗叶榕扦插以红壤与珍珠岩1∶1混合为基质,基部径粗为0.9~1.2 mm并用ABT 1号800 mg·kg^-1处理扦插效果最佳,平均生根率达到86.9%、平均生根条数为25.1条,平均生根长度为9.2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叶榕 扦插育苗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及ABT1对不同种源粗叶榕扦插育苗成活率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旭俊 杨丽薇 +2 位作者 黄国宁 李晓斌 杜丽敏 《热带林业》 2023年第1期36-39,共4页
为探究不同种源粗叶榕扦插育苗成活率情况,开展了不同基质、不同浓度ABT1对不同种源粗叶榕扦插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基质对不同种源粗叶榕扦插成活率呈显著差异,其中泥炭土:营养土=1:3基质粗叶榕扦插效果最佳。(2)不同浓度ABT1处理对... 为探究不同种源粗叶榕扦插育苗成活率情况,开展了不同基质、不同浓度ABT1对不同种源粗叶榕扦插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基质对不同种源粗叶榕扦插成活率呈显著差异,其中泥炭土:营养土=1:3基质粗叶榕扦插效果最佳。(2)不同浓度ABT1处理对不同种源粗叶榕扦插成活率也呈显著差异,其中200mg/kg浓度ABT1处理后,粗叶榕扦插效果最佳。(3)不同种源粗叶榕扦插成活率呈显著差异,其中广西钦州种源扦插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叶榕 种源 基质 ABT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将乐灌木生物量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涂宏涛 孙玉军 +2 位作者 刘素真 衣旭彤 宋放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9-93,共5页
以实测数据为基础,采用模型法分析了福建将乐林场粗叶榕、檵木、厚叶冬青、建润楠4种灌木生物量与地径(D)、株高(H)、冠幅(C)、植冠面积(A)、DH、D2 H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以DH、D2 H为参数构建的w=a+b(DH)+c(DH)2+d(DH)3和W=a+b(D2 H)+c... 以实测数据为基础,采用模型法分析了福建将乐林场粗叶榕、檵木、厚叶冬青、建润楠4种灌木生物量与地径(D)、株高(H)、冠幅(C)、植冠面积(A)、DH、D2 H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以DH、D2 H为参数构建的w=a+b(DH)+c(DH)2+d(DH)3和W=a+b(D2 H)+c(D2 H)2+d(D2 H)3模型方程能更好地描述灌木的生物量与各形态因子的相关关系;同时,拟合灌木层混合生物量模型,其整株生物量模型为W总=35.4+4.19×10-2(DH)+2.03×10-3(DH)2+1.08×10-6(DH)3(R=0.921,SEE=0.9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叶榕 檵木 厚叶冬青 建润楠 灌木 生物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榕树高度专性共生体系内影响传粉蜂子代繁殖的因素 被引量:2
12
作者 邓小侠 吴兰芬 于慧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3-170,共8页
为探讨影响传粉蜂子代数量及性比的因素,以广州地区分布的粗叶榕(Ficus hirta Vahl)及其传粉小蜂爪哇榕小蜂(Valasia javana Mayr)为材料,采用自然收蜂与控制放蜂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果内的榕小蜂群落随季节更替发生显著变化,非传... 为探讨影响传粉蜂子代数量及性比的因素,以广州地区分布的粗叶榕(Ficus hirta Vahl)及其传粉小蜂爪哇榕小蜂(Valasia javana Mayr)为材料,采用自然收蜂与控制放蜂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果内的榕小蜂群落随季节更替发生显著变化,非传粉蜂的介入、季节差异使雌蜂间的干扰强度不同,导致传粉蜂子代数量发生变化,其中雌蜂间的干扰会使传粉蜂性比显著升高,而非传粉蜂的介入对传粉蜂性比的影响不大,传粉蜂仍能正常地进行繁殖。另外,传粉蜂在雌花期雄花序内的产卵和存活时间一般较短,约为15 h;传粉蜂子代在干、湿季的雄花序内的发育时间差异显著,干季时间长,湿季时间短。这表明传粉榕小蜂进化出了适应广州地区季节变化的繁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叶榕 榕小蜂 共生体系 性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