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9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圣愈汤合增液汤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上皮性卵巢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影响
1
作者 李安 孙丹邈 张璐璐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69,共4页
目的探讨圣愈汤合增液汤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factor,rhG-CSF)对上皮性卵巢癌化疗后骨髓抑制及外周血象影响。方法选取上皮性卵巢癌患者70例,按入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 目的探讨圣愈汤合增液汤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factor,rhG-CSF)对上皮性卵巢癌化疗后骨髓抑制及外周血象影响。方法选取上皮性卵巢癌患者70例,按入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化疗后预防性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或rhG-CSF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圣愈汤合增液汤口服治疗,观察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及化疗前1 d、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时外周血象。结果治疗组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后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水平,两组患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下降,且对照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圣愈汤合增液汤联合rhG-CSF能够降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改善化疗后外周血细胞下降情况,促进血细胞水平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愈汤 增液汤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上皮性卵巢癌 骨髓抑制 外周血象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纳米抗体的筛选与初步评价
2
作者 刘娇 陈蕾 +5 位作者 秦慧 康庆琳 李格格 杨志新 杜鹏 周春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91-599,共9页
目的筛选对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具有中和活性的重链抗体重链可变区(VHH),即纳米抗体。方法采用皮下单次注射人源GM-CSF 0.5 mg的方法免疫骆驼,免疫5次后采集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抽提总mRNA,逆转录后PCR扩增获得VHH基因... 目的筛选对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具有中和活性的重链抗体重链可变区(VHH),即纳米抗体。方法采用皮下单次注射人源GM-CSF 0.5 mg的方法免疫骆驼,免疫5次后采集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抽提总mRNA,逆转录后PCR扩增获得VHH基因;将VHH克隆到pADSCFV-S噬菌体载体,电转化TG1感受态细胞,构建VHH免疫库;固相包被重组人源GM-CSF对免疫库进行筛选,将获得的特异性结合人源GM-CSF的VHH基因通过酶切连接克隆到pABG真核表达载体,通过人胚肾上皮细胞293F细胞表达制备VHH-Fc样品。采用ELISA检测候选VHH-Fc分子与GM-CSF的响应曲线探究其结合活性,检测候选VHH-Fc与不同抗原的结合显色值初步确定其特异性;采用生物膜干涉(BLI)技术测定候选VHH-Fc与GM-CSF结合的亲和力;采用细胞增殖实验检测候选VHH-Fc对GM-CSF的抑制率曲线,确定其中和活性;采用蛋白质稳定性分析系统Uncle检测其热稳定性;小鼠尾静脉注射VHH-Fc 100μg,ELISA定量检测血清VHH-Fc浓度考察其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曲线。结果免疫5次后骆驼血清抗人GM-CSF抗体滴度高于1∶800000,构建的VHH库库容量约为5.55×10^(7)。筛选获得5个特异性结合人源GM-CSF的VHH-Fc候选分子,其中22N10可有效中和GM-CSF的促细胞增殖活性半数抑制浓度为17.23 nmol·L^(-1),与人源GM-CSF相互作用的亲和力为1.97×10-8 mol·L^(-1),可阻断GM-CSF与其受体GM-CSFRα的结合,热稳定性良好(溶解温度Tm1=59.2℃),小鼠体内半衰期为87.2 h,体内稳定性良好。结论获得靶向人源GM-CSF的候选VHH新分子22N10,在小鼠体内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纳米抗体 噬菌体展示 中和活性 真核表达 特异性 集落刺激因子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及其基因表达 被引量:10
3
作者 舒邓群 茆达干 +3 位作者 曹少先 吴志敏 陈荣达 杨利国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4-240,共7页
采取三元杂交猪的外周血,提取单核细胞总RNA,采用RT-PCR克隆猪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cDNA(GenBank登录号为DQ108393)。以pcDNA3.1(-)为质粒载体,构建猪GM-CSF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GM-CSF,对克隆片段进行测序,并进行不同物种... 采取三元杂交猪的外周血,提取单核细胞总RNA,采用RT-PCR克隆猪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cDNA(GenBank登录号为DQ108393)。以pcDNA3.1(-)为质粒载体,构建猪GM-CSF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GM-CSF,对克隆片段进行测序,并进行不同物种间同源性的比较。将重组质粒转染COS-7细胞,Western blotting鉴定表达蛋白的特异性。序列分析表明,GM-CSF的cDNA开放阅读框为435 bp,编码144个氨基酸和大部分信号肽,与用作PCR引物设计的参考序列比较,其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7.5%,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5.1%,同绵羊、人、牛、小鼠和犬的GM-CSF序列比较,其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6.2%、80.5%、81.7%、69.7%和81.8%,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78.5%、71.3%、70.3%、55.9%和71.5%。Western blotting证实目的基因可以在真核细胞中特异性的表达GM-CSF蛋白。以上结果表明,猪的GM-CSF基因被成功克隆,它存在着种属特异性。这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生物学作用特别是利用GM-CSF增强DNA疫苗的免疫效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基因在鱼腥藻中的克隆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清艳 施定基 +4 位作者 陈翠丽 赵兴贵 邓元告 张越男 吕金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389-1394,共6页
为了将rhG-CSF基因在鱼腥藻PCC7120中克隆,用于制备口服制剂,利用DNA重组技术,在不改变阅读框的前提下,将hG-CSF基因进行突变,并插入到pUC-19载体上,构建中间载体pUC-G-CSF;将pUC-G-CSF插入到pRL-489的启动子PpsbA的下游,构建穿梭表达载... 为了将rhG-CSF基因在鱼腥藻PCC7120中克隆,用于制备口服制剂,利用DNA重组技术,在不改变阅读框的前提下,将hG-CSF基因进行突变,并插入到pUC-19载体上,构建中间载体pUC-G-CSF;将pUC-G-CSF插入到pRL-489的启动子PpsbA的下游,构建穿梭表达载体pRL-G-CSF;通过三亲接合转移方法,将pRL-G-CSF转入丝状体蓝藻鱼腥藻PCC7120内。本试验得到了有抗生素抗性的鱼腥藻,并用PCR技术检测到rhG-CSF基因在转基因鱼腥藻中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鱼腥藻(Anabaena sp.)PCC 7120 载体 转基因鱼腥藻 三亲接合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突变体rhG-CSF-Ala-17的纯化及部分理化性质 被引量:6
5
作者 范慧 莫晓宁 +4 位作者 张颖妹 杨璐 宋泉声 范中玉 马大龙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37-339,共3页
目的 :建立高效简便的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突变体rhG CSF Ala 17纯化工艺 ,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 :大肠杆菌表达的rhG CSF Ala 17经包涵体洗涤、变性复性后 ,采用DEAESepharoseFast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和Superdex75凝胶过滤层析分... 目的 :建立高效简便的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突变体rhG CSF Ala 17纯化工艺 ,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 :大肠杆菌表达的rhG CSF Ala 17经包涵体洗涤、变性复性后 ,采用DEAESepharoseFast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和Superdex75凝胶过滤层析分离纯化。经SDS PAGE和FPLC检测纯度 ,并进行N端氨基酸序列分析、比活性分析、紫外最大吸收光谱分析、内毒素检测等指标对其进行鉴定。结果 :纯化后的rhG CSF Ala 17纯度可达99.6 4% ,比活为 1× 10 8U·mg-1。其N端 19个氨基酸分析与预期序列一致 ,紫外最大吸收光谱位于 2 80nm ,氨基酸的组成与预期结果一致 ,内毒素含量低于部颁标准。结论 :两步层析即可获得高纯度的rhG CSF Ala 17重组蛋白质 ,为进一步的rhG CSF A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突变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csf-Ala-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G-CSF)cDNA3′-UTR对其表达的影响
6
作者 瞿成奎 贺福初 +2 位作者 徐黎 魏汉东 吴祖泽 《生物化学杂志》 CSCD 1995年第3期243-246,共4页
利用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G-CSF)cDNA3′端非翻译区(3′-UTR)中存在的DraⅠ酶切位点,通过部分酶切与完全酶切,删除3′-UTR不同长度,构建了四种hG-CSFcDNA瞬时重组表达质粒。转染COS-7... 利用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G-CSF)cDNA3′端非翻译区(3′-UTR)中存在的DraⅠ酶切位点,通过部分酶切与完全酶切,删除3′-UTR不同长度,构建了四种hG-CSFcDNA瞬时重组表达质粒。转染COS-7细胞后,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提示,hG-CSFcDNA3′-UTR对其表达起负调控作用,其关键性序列位于紧接终止密码子TGA下游的65bp范围内,3′-UTR对hG-CSFcDNA表达的影响与转录水平的差别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g-csf CDNA 3'-UTR 粒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肿瘤放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
7
作者 张可领 肖作平 +1 位作者 张群戈 方建飞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17-218,共2页
<正>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近几年作为新药用于临床的重要造血因子,现临床报道主要集中在预防和治疗因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但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国内尚未见报道,国外也很少报道。而临床中由于放疗导致的白细胞减少... <正>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近几年作为新药用于临床的重要造血因子,现临床报道主要集中在预防和治疗因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但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国内尚未见报道,国外也很少报道。而临床中由于放疗导致的白细胞减少症,由于一般药物治疗见效周期长,许多患者被迫中断放疗。本文报告了我科用G-CSF治疗由放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自1995年5月至1995年11月,我科对208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放疗,方法为每天照射1次,每周5次,每次照射量2Gy。有22例患者在治疗中出现白细胞减少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小于4.0×10~9/L),其中有12例患者中断放疗2周,并服用药物治疗,所选用的药物有升白胺、利血生、鲨肝醇(普药组);另外10例患者继续放疗,同时接收G-CSF治疗(CSF组)。该组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4岁(14-81),患者无严重心肾肝功能障碍。这些患者包括:直肠癌术后、食管癌各2例,小脑髓母细胞瘤、睾丸精原细胞瘤、胃癌股骨上段转移瘤、胃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肺癌、宫颈癌各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治疗 肿瘤 放疗 细胞减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a)的临床前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范洁 丁欣欣 蒋永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30,共6页
目的研究新一代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factor a,rhG-CSFa)在不同给药途径和时间下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方法 6周龄雌雄各半昆明种小鼠80只,随机均分8组进行急性毒性实验:阴性对照... 目的研究新一代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factor a,rhG-CSFa)在不同给药途径和时间下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方法 6周龄雌雄各半昆明种小鼠80只,随机均分8组进行急性毒性实验:阴性对照组(2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其余6组分别由皮下或静脉注射34、345、3 450μg/kg的rhG-CSFa,连续观察生理状态10天。另取6周龄雌雄各半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均分5组进行亚急性毒性实验。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其余各组每次分别皮下注射1.1、11.5、115、1 150μg/kg的rhG-CSFa,连续3周每24h给药一次并观察其生理状态。末次给药24h后处死小鼠,进行解剖学检查,并分别作白细胞计数及制作血涂片和骨髓涂片镜检。结果 (1)急性毒性实验小鼠无明显毒性作用及不良反应。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体重差异(P>0.05),个别组体重偏低但生理功能未现异常,10日内未见其死亡;(2)亚急性毒性实验小鼠无明显毒性作用及不良反应,实验组白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1)。结论 rhG-CSFa对小鼠无明显急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a) 小鼠 急性毒性 亚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行CAR-T细胞治疗后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曹芯萍 张萌 +1 位作者 张笑梅 赵明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04-2608,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接受CAR-T细胞治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的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患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22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 目的:回顾性分析接受CAR-T细胞治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的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患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22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R/R B-ALL患者99例,这些患者均发生NE并随后接受G-CSF治疗,按照G-CSF使用时间分为早期G-CSF组(7 d内使用,n=56)与对照组(7 d后使用,n=43),分析G-CSF应用后NE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早期G-CSF组患者NE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4(2,5.7)vs 11(9,14),P<0.05],但两组中性粒细胞计数(ANC)最低值、NE分级及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61,P=0.090,P=0.111)。两组患者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所有患者CRS均能有效控制。结论:R/R B-ALL患者进行CAR-T细胞治疗后早期运用G-CSF能缩短NE恢复时间,且对CAR-T细胞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2.3Gy中子γ射线混合照射比格犬存活和造血重建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明 余祖胤 +11 位作者 邢爽 欧红玲 熊国林 谢玲 赵燕芳 韩阿如娜 善亚君 柳晓兰 赵振虎 王欣茹 从玉文 罗庆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4期991-998,共8页
本研究旨在观察大剂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中子-γ射线混合照射比格犬的治疗作用。13只比格犬用90%裂变中子(n∶γ=10.6∶1)单侧一次照射2.3 Gy。实验分为照射对照(n=4)、对症治疗(n=5)和rhG-CSF治疗(n=4)3组。rhG-CSF... 本研究旨在观察大剂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中子-γ射线混合照射比格犬的治疗作用。13只比格犬用90%裂变中子(n∶γ=10.6∶1)单侧一次照射2.3 Gy。实验分为照射对照(n=4)、对症治疗(n=5)和rhG-CSF治疗(n=4)3组。rhG-CSF治疗组照射后0.5和24小时2次皮下注射rhG-CSF 200μg/kg。结果表明,2.3 Gy 90%裂变中子照射可致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照射后50天3组动物分别活存1/4、3/5和4/4;rhG-CSF给药可使动物存活率由对症治疗组的60%提高至100%。与对症治疗组比较,照射后24小时内2次给予rhG-CSF可缩短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提高中性粒细胞最低值,并促进其恢复。rhG-CSF治疗组照射后3天外周血有核细胞形成集落数量(CFU-GM、CFU-E和BFU-E)明显增加,为对症治疗组的2-5倍。照射后50天,胸骨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显示,rhG-CSF治疗动物造血全部恢复正常,而对症治疗组动物仍然存在造血细胞数量严重减少。结论:照射后早期大剂量rhG-CSF 2次皮下注射联合对症治疗可明显促进2.3 Gy裂变中子-γ射线混合照射比格犬造血功能恢复,提高其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裂变中子 γ ray 造血损伤 重度急性放射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酒精使用障碍后卒中中的脑保护作用研究
11
作者 郝丹丹 王丹阳 李丽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70-1179,共10页
目的探讨大鼠酒精使用障碍(alcohol use disorder,AUD)后卒中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治疗对小胶质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TGF-α)表达的影响及其神经保护... 目的探讨大鼠酒精使用障碍(alcohol use disorder,AUD)后卒中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治疗对小胶质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TGF-α)表达的影响及其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应用双瓶法构建AUD模型,在AUD模型基础上应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局部脑缺血模型。MCAO前24 h侧脑室注射TGF-α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或阴性对照siRNA。缺血再灌注损伤1 h后腹腔注射G-CSF。大鼠随机分为AUD组(18只)、AUD+MCAO组(18只)、AUD+MCAO+G-CSF组(18只)、AUD+MCAO+G-CSF+TGF-αsiRNA组(18只)及AUD+MCAO+G-CSF+阴性对照siRNA组(6只)。记录大鼠酒精摄入量、酒精偏好变化及神经功能评分。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测定MCAO后24 h脑梗死体积。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缺血侧大脑皮质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跨膜蛋白119(transmembrane protein 119,TMEM119)阳性细胞数量、G-CSF受体(G-CSF receptor,G-CSFR)及TGF-α蛋白表达的变化。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缺血侧脑组织TMEM119及TGF-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大鼠酒精摄入量和酒精偏好随饮酒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加。G-CSFR在小胶质细胞中有明显的表达。与AUD组相比,AUD+MCAO组TMEM119和TGF-a蛋白荧光强度明显增强,阳性细胞数量增加。与AUD+MCAO组相比,AUD+MCAO+G-CSF组治疗后梗死体积明显缩小,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TMEM119蛋白荧光强度明显减弱,阳性细胞数量减少;TGF-α蛋白荧光强度明显增强,阳性细胞数量增加。侧脑室注射TGF-αsiRNA后大鼠脑梗死体积增加,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结论G-CSF通过增加小胶质细胞中TGF-α的表达,在AUD后卒中中发挥重要的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使用障碍 卒中 小胶质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Α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odogen法^(125)I标记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刁尧 金雪瑛 +2 位作者 李亚明 赵恂 于成国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8-29,共2页
采用Iodogen(四氯二苯基苷脲 )法进行12 5 I标记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 ,标记物用SephadexG 2 5柱凝胶过滤法分离、纯化 ,用薄层层析法和三氯醋酸法鉴定标记物的放射化学纯度、游离碘率及碘标记率和标记物的稳定性。结果... 采用Iodogen(四氯二苯基苷脲 )法进行12 5 I标记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 ,标记物用SephadexG 2 5柱凝胶过滤法分离、纯化 ,用薄层层析法和三氯醋酸法鉴定标记物的放射化学纯度、游离碘率及碘标记率和标记物的稳定性。结果标记物的放化纯度为 97.8% ,碘标记率为 78.4% ,比活度为 86.3 4TBq/mmol。用Iodogen法12 5 I标记rhG CSF ,方法简便、标记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IODOgEN法 ^125Ⅰ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急性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脑组织Egr-1、Survivin蛋白表达及血管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程鹤云 滕军放 郭利利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0-204,共5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急性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区Survivin、Egr-1表达和微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24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急性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区Survivin、Egr-1表达和微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24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治疗组大鼠术后2h后自腹部皮下注射rhG-CSF50μg/(kg·d),单次注射7.5mL,连续用药5d,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大鼠均于实验后7、14和21d处死8只。免疫组化SP法检测Egr-1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并通过CD31+细胞的标记进行微血管计数。结果:实验后7、14和21d,各组大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Egr-1和Survivin蛋白表达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4.983、497.289、122.182、162.468、322.983和126.100,P<0.001)。实验后14d,2种蛋白的表达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实验后14d,治疗组Egr-1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均高于模型组。实验后14d微血管计数达到高峰,治疗组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rhG-CSF可能通过上调Egr-1和Survivin的表达促进血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血管再生 早期生长因子1 Survivin 大鼠 缺血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表达、纯化以及PEG修饰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兵 邹文艺 +2 位作者 戎隆富 范清林 宋礼华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36-39,共4页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经大肠杆菌温度诱导表达后,其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包涵体经过变性、复性和分离纯化等步骤处理后得到纯化的rhG-CSF。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用单甲氧基聚乙二醇活性酯(mPEG20k-NHS)对rhG-CSF进行化...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经大肠杆菌温度诱导表达后,其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包涵体经过变性、复性和分离纯化等步骤处理后得到纯化的rhG-CSF。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用单甲氧基聚乙二醇活性酯(mPEG20k-NHS)对rhG-CSF进行化学修饰,所得修饰产物经分离纯化后获得PEG20K-rhG-CSF偶联物。与修饰前的rhG-CSF相比较,尽管修饰后的rhG-CSF体外生物学活性下降至修饰前的20%左右,但其在体内的作用时间能够得到显著的延长,药效有了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表达 纯化 单甲氧基聚乙二醇 生物学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N端氨基定点PEG化修饰(英文)
15
作者 聂永军 陈钧辉 +4 位作者 王新昌 谭小军 王文丽 朱浩文 荣志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21-428,共8页
尽管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具有重大的治疗价值,然而在实际应用却受到体内半衰期过短因而需要频繁重复注射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利用两种不同分子量(5 kD和20 kD)的单甲氧基聚乙二醇丙醛(mPEG-PAL)对rhG-CSF的N端氨... 尽管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具有重大的治疗价值,然而在实际应用却受到体内半衰期过短因而需要频繁重复注射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利用两种不同分子量(5 kD和20 kD)的单甲氧基聚乙二醇丙醛(mPEG-PAL)对rhG-CSF的N端氨基进行了定点PEG化修饰.通过正交实验的统计学方法得到了最适修饰条件.研究发现,PEG化后的rhG-CSF具有了更高的体外稳定性,其体内活性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体内作用时间得到很大延长.因此,对于rhG-CSF的N端氨基定点PEG化修饰,可以显著提高rhG-CSF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N-端氨基定点PEg化修饰 稳定性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55
16
作者 杨晟 何小慧 +7 位作者 刘鹏 周生余 董梅 秦燕 杨建良 张长弓 韩晓红 石远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26-631,共6页
目的:比较每周期l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与每日1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癌症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方法:合并分析PEG—rhG—CSF的2期和3期临床研究中的单中心数据... 目的:比较每周期l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与每日1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癌症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方法:合并分析PEG—rhG—CSF的2期和3期临床研究中的单中心数据,比较疗效与安全性指标。两项研究均为随机、自身交叉对照试验。56例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常用化疗方案治疗,且化疗方案相同,其中试验周期给予PEG—rhG—CSF100批舢g皮下注射,每个周期1次;对照周期皮下注射rhG—CSF5Ixg/kg,每日1次。结果:2个研究单中心共纳入56例患者,其中53例可进行疗效评价,PEG—rhG—CSF和rhG—CSF各使用53个周期。在使用PEG—rhG—CSF的周期和使用rhG—CSF的周期中,4度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减少未发生率均为94-3%(50/53),均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7.5%(4/53)和3.8%(2,53,P=0.678)。全组患者中位应用rhG—CSF天数为10(3~14)天。此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均为骨痛、注射部位疼痛、心悸、发热和乏力等。结论:1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与连续10剂常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塞 被引量:43
17
作者 陈运贤 欧瑞明 +7 位作者 钟雪云 钟立业 陈惠珍 彭龙云 曾武涛 靳三庆 张希 韩忠朝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I001,共4页
目的 :探讨G -CSF动员的骨髓来源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塞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与对缺血濒死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异丙肾上腺素 (ISO)复制急性心肌梗塞大鼠动物模型 ,于 3h后用G -CSF动员骨髓干细胞释放和迁移至心肌梗塞部位 ,并分别于 2... 目的 :探讨G -CSF动员的骨髓来源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塞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与对缺血濒死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异丙肾上腺素 (ISO)复制急性心肌梗塞大鼠动物模型 ,于 3h后用G -CSF动员骨髓干细胞释放和迁移至心肌梗塞部位 ,并分别于 2 4h、48h和 2周后杀死大鼠 ,取出心脏 ,检测心肌的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用ISO后 2 4h对照组可见散在心肌梗塞灶 ,坏死区周围有多量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 ,而治疗组大鼠心肌坏死程度较对照组轻 ,浸润的细胞以单个核细胞为主 ;48h后对照组心肌梗塞灶进一步扩大 ,呈散在片状分布 ,而治疗组心肌梗塞灶扩大不明显 ,呈散在灶性分布 ,并可见成堆或散在分布的淋巴细胞样细胞 ;2周后 ,治疗组未见明显心肌梗塞后疤痕组织 ,可见新生的心肌细胞生长。结论 :G -CSF对缺血濒死心肌有保护作用 ,用G -CSF动员骨髓来源的干细胞进行“自我移植” ,可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骨髓干细胞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AM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疗效对照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邓蕾 田培军 朱卫民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789-791,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G—CSF应用时间分为A组(化疗后48h应用组,20例)、B组EANC值(1...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G—CSF应用时间分为A组(化疗后48h应用组,20例)、B组EANC值(1.0~1.4)×10^9/L时应用组,20例、C组ANC值(0.5~0.9)×10^9/L时应用组,20例和D组(ANC值〈0.5×10^9/L时应用组,20例,比较4组患者ANC值达到≥1.5×10^9/L的时间、G—CSF应用时间及口腔溃疡发生率。结果:A组ANC值达到≥1.5×10^9/L时间、G—CSF应用时间均短于B组、C组及D组,B组则短于C组及D组,C组则短于D组;A组总的1:7腔溃疡发生率低于B组、C组及D组,B组则低于C组及D组,C组则低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应及早应用G—CSF,化疗后48h的应用效果相对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化疗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应用时机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初级与次级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29
19
作者 李惠平 樊征夫 +6 位作者 郑虹 高雨农 涂梅峰 宋国红 邵彬 高天 朱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739-744,共6页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初级与次级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开放、单臂临床研究,分析...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初级与次级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开放、单臂临床研究,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17例受试者.非髓性恶性肿瘤患者于化疗结束后24~48 h皮下注射PEG-rhG-CSF,体质量≥45 kg者给予6 mg/次,<45 kg者给予3 mg/次,每个化疗周期注射1次.结果:217例患者共完成774个化疗周期,患者包括18例妇科肿瘤(3例子宫内膜癌、15例卵巢癌),50例乳腺癌,30例骨肿瘤和119例淋巴瘤,146例接受初级预防,71例接受次级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发生率为5.7%,初级预防组发生率为4.9%,次级预防发生率为7.2%.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PEG-rhG-CSF持续治疗周期越长,FN发生率越低.初级与次级预防的FN发生率均在治疗第2个周期显著低于第1个周期.初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11.6%vs.第2个周期4.4%,(P=0.039);次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16.9%vs.第2个周期5.6%,(P=0.034).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0.3%(80/774),其中初级预防组为6.7%(34/510),次级预防组为17.4%(46/2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均在治疗第2个周期显著低于第1个周期.初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17.1%vs.第2周期5.3%,(P=0.004);次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46.5%vs.第2个周期11.3%,(P<0.001).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骨痛,患者Ⅰ/Ⅱ度骨痛发生率为3.7%(8/217),Ⅲ/Ⅳ度骨痛发生率为1.8%(4/217).结论:PEG-rhG-CSF预防性应用于非髓性恶性肿瘤,可有效降低FN发生率.初级预防比次级预防显著降低整个化疗周期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肿瘤 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预性治疗大鼠心肌梗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4
20
作者 陈运贤 欧瑞明 +5 位作者 钟雪云 钟立业 赵洪云 管慧红 彭龙云 张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153-1155,I001,共4页
目的 :探讨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干预性治疗心肌梗塞动物模型的作用。方法 :健康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塞干预性治疗组和心肌梗塞对照组。干预性治疗组予G -CSF 10 μg·kg-1·d-1皮下注射 5d ,并于第 3d用盐酸异丙肾上腺... 目的 :探讨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干预性治疗心肌梗塞动物模型的作用。方法 :健康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塞干预性治疗组和心肌梗塞对照组。干预性治疗组予G -CSF 10 μg·kg-1·d-1皮下注射 5d ,并于第 3d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 (ISO) 5mg/kg腹腔注射复制大鼠心肌梗塞模型。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5d ,也于第 3d用ISO复制心肌梗塞模型。两组均于注射ISO后 2周、4周将动物处死 ,取出心脏 ,病理检查大鼠心肌梗塞的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注射ISO后 2周、4周 ,干预性治疗组心室肌疤痕组织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 .0 5 ) ,并可见到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再生。结论 :G -CSF能促进梗死后心肌组织再生 ,明显减少心肌梗塞后疤痕组织范围 ,可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干预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细胞 心肌梗塞 组织再生 动物实验 干预性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