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联用rhIL-11和rhG-CSF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粒细胞缺乏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
3
1
作者
魏寒梅
李子坚
王丽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30-936,共7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化疗后血液肿瘤患者粒缺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的干预作用,以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2017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在...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化疗后血液肿瘤患者粒缺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的干预作用,以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2017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在化疗后联合应用rhIL-11和rhG-CSF血液肿瘤患者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分组情况下粒缺持续时间情况及差异,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粒缺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97例患者粒缺持续时间为6.47±2.93 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体质量指数(BMI)、rhG-CSF剂量、rhIL-11剂量,给予rhG-CSF和rhIL-11后是否自发性出血,给予rhG-CSF和rhIL-11前不同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水平、血小板数(PLT)、中性粒细胞数绝对值(ANC)的患者粒缺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疾病类型、化疗周期、给予rhG-CSF和rhIL-11后不同发热情况、给予rhG-CSF和rhIL-11前不同白细胞数(WBC)基线的患者粒细胞缺乏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患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患者相比,粒缺持续时间最长,为7.07±3.05 d。与化疗周期为4-6和≥7的患者相比,总化疗周期为1-3的患者粒缺持续时间最短,为5.25±2.48 d。在联用二种细胞因子6 d后出现发热患者,与无发热、联用细胞因子后1 d内出现发热、联用细胞因子2-5 d内出现发热患者相比,粒缺持续时间最长,为8.85±2.85 d。在联合给予细胞因子前WBC基线为≥4.0×10^(9)/L的患者,与WBC基线在<1.0×10^(9)/L、(1.0-1.9)×10^(9)/L、(2.0-3.9)×10^(9)/L的患者相比,粒缺持续时间最短,为4.50±2.56 d。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化疗周期、给予rhG-CSF和rhIL-11后不同发热情况、诊断为ALL和NHL、给予rhG-CSF和rhIL-11前WBC基线水平是粒缺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对于诊断为AML,化疗周期数较多,联合应用细胞因子前WBC基线较低,在给予细胞因子后较晚出现发热的患者,粒缺持续时间过度延长的风险更高,应该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白介素-11
重组人
粒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
血液恶性肿瘤
粒细胞缺乏时间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联用rhIL-11和rhG-CSF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粒细胞缺乏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
3
1
作者
魏寒梅
李子坚
王丽娜
机构
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液内科
出处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30-936,共7页
文摘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化疗后血液肿瘤患者粒缺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的干预作用,以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2017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在化疗后联合应用rhIL-11和rhG-CSF血液肿瘤患者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分组情况下粒缺持续时间情况及差异,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粒缺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97例患者粒缺持续时间为6.47±2.93 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体质量指数(BMI)、rhG-CSF剂量、rhIL-11剂量,给予rhG-CSF和rhIL-11后是否自发性出血,给予rhG-CSF和rhIL-11前不同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水平、血小板数(PLT)、中性粒细胞数绝对值(ANC)的患者粒缺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疾病类型、化疗周期、给予rhG-CSF和rhIL-11后不同发热情况、给予rhG-CSF和rhIL-11前不同白细胞数(WBC)基线的患者粒细胞缺乏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患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患者相比,粒缺持续时间最长,为7.07±3.05 d。与化疗周期为4-6和≥7的患者相比,总化疗周期为1-3的患者粒缺持续时间最短,为5.25±2.48 d。在联用二种细胞因子6 d后出现发热患者,与无发热、联用细胞因子后1 d内出现发热、联用细胞因子2-5 d内出现发热患者相比,粒缺持续时间最长,为8.85±2.85 d。在联合给予细胞因子前WBC基线为≥4.0×10^(9)/L的患者,与WBC基线在<1.0×10^(9)/L、(1.0-1.9)×10^(9)/L、(2.0-3.9)×10^(9)/L的患者相比,粒缺持续时间最短,为4.50±2.56 d。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化疗周期、给予rhG-CSF和rhIL-11后不同发热情况、诊断为ALL和NHL、给予rhG-CSF和rhIL-11前WBC基线水平是粒缺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对于诊断为AML,化疗周期数较多,联合应用细胞因子前WBC基线较低,在给予细胞因子后较晚出现发热的患者,粒缺持续时间过度延长的风险更高,应该予以重视。
关键词
重组人白介素-11
重组人
粒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
血液恶性肿瘤
粒细胞缺乏时间
影响因素
Keywords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1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hematological malignancy
agranulocytosis time
influencing factors
分类号
R733 [医药卫生—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联用rhIL-11和rhG-CSF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粒细胞缺乏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魏寒梅
李子坚
王丽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