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粒细胞样髓源性抑制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朝丹 朱蕊 +4 位作者 张煜婷 应莉莎 王佳敏 刘盼 苏丹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2,共8页
粒细胞样髓源性抑制细胞(granulocytic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G-MDSCs)是MDSCs的主要亚群之一,在多数癌症中广泛富集,通过表达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等机制抑制淋巴T细胞杀伤功... 粒细胞样髓源性抑制细胞(granulocytic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G-MDSCs)是MDSCs的主要亚群之一,在多数癌症中广泛富集,通过表达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等机制抑制淋巴T细胞杀伤功能,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G-MDSCs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和免疫治疗疗效具有显著相关性,使用特异性靶向G-MDSCs的募集、分化和功能的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的进展。本文主要就G-MDSCs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相关通路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粒细胞抑制细胞 免疫微环境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菊粉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小鼠外周血、肝脏及脾脏单核细胞型髓源性抑制细胞比例并调节炎症因子的分泌 被引量:7
2
作者 鲍婷 王振 +6 位作者 朱丽丽 卢海霞 汪婷 张艳婷 张晓霞 王浩 杨少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8-235,共8页
目的探讨菊粉(INU)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小鼠单核细胞型髓源性抑制细胞(M-MDSC)和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INU对照组、NAFLD模型组和INU处理的NAFLD模型组。正常饮食组和INU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NA... 目的探讨菊粉(INU)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小鼠单核细胞型髓源性抑制细胞(M-MDSC)和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INU对照组、NAFLD模型组和INU处理的NAFLD模型组。正常饮食组和INU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NAFLD模型组和INU处理的NAFLD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含60%脂肪)。同时INU对照组和INU处理的NAFLD模型组给予INU(5 g/kg),喂养14周后,处死小鼠并收集小鼠外周血、肝脏和脾脏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肝脏和脾脏中M-MDSC比例。细胞因子流式微球阵列检测技术(CBA)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水平。Pearson统计分析各组织M-MDSC比例和血浆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饮食组相比,NAFLD模型组外周血、肝脏和脾脏中M-MDSC的比例明显增加,血浆中TNF-α水平显著升高,IL-10水平变化不明显。与NAFLD模型组相比,INU处理的NAFLD模型组外周血、肝脏和脾脏中M-MDSC的比例明显增加,TNF-α水平显著降低、IL-10水平显著升高。NAFLD小鼠外周血、肝脏及脾脏中M-MDSC分别与TNF-α呈负相关,与IL-10呈正相关。结论INU可募集NAFLD小鼠外周血、肝脏及脾脏中M-MDSC,发挥抗炎作用,延缓NAFLD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 单核细胞抑制细胞(M-MDSC) 炎症因子 菊粉(IN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小鼠脾脏髓源性抑制细胞增殖的影响
3
作者 谢修竹 张金英 +2 位作者 张琳 靳丽媛 叶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25-628,共4页
目的探讨恩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小鼠脾脏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增殖的影响。方法选择C57BL/6J小鼠5只作为对照组。KKay自发2型糖尿病小鼠10只,采用高脂KK鼠料诱导2周,2型糖尿病模型建立后随机分入模型组4只和治疗组6只;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 目的探讨恩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小鼠脾脏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增殖的影响。方法选择C57BL/6J小鼠5只作为对照组。KKay自发2型糖尿病小鼠10只,采用高脂KK鼠料诱导2周,2型糖尿病模型建立后随机分入模型组4只和治疗组6只;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普通饮水,治疗组给予恩格列净3.75 mg/(kg·d)灌胃。各组小鼠继续饲养12周,监测随机血糖和体质量。12周后麻醉下留取血液用于后续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0和TNF-α检测,测量脾脏长度,称重后计算脾脏指数。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脏MDSC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升高,IL-10水平明显降低,治疗组小鼠血清IL-6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小鼠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降低,IL-10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模型组和治疗组脾脏MDS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90±0.92)%、(4.47±1.00)%vs(1.19±0.41)%,P<0.01],且治疗组MDSC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格列净能够改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脾脏免疫环境,促进脾脏MDSC增殖,从而改善全身炎症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血糖药 抑制细胞 小鼠 糖尿病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1b激动剂leukadherin-1通过促进髓源性抑制细胞聚集和活化缓解小鼠内毒素休克发病 被引量:2
4
作者 姚潇颖 董冠军 +6 位作者 朱玉贞 闫风连 张惠 戴军 李学慧 熊化保 司传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61-968,共8页
目的研究CD11b激动剂白细胞黏附素1(LA1)对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聚集和免疫抑制功能的影响,并检测其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内毒素休克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 C57BL/6雌性小鼠腹腔注射LA1 (40μg/g),12 h和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M... 目的研究CD11b激动剂白细胞黏附素1(LA1)对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聚集和免疫抑制功能的影响,并检测其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内毒素休克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 C57BL/6雌性小鼠腹腔注射LA1 (40μg/g),12 h和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MDSC及其亚型粒细胞性髓源性抑制细胞(G-MDSC)和单核细胞性髓源性抑制细胞(M-MDSC)的比例。取C57BL/6雌性小鼠股骨及胫骨,体外诱导MDSC,通过实时定量PCR分析LA1处理对其免疫抑制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NADPH氧化酶1 (NOX1)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 mRNA水平的影响。用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PBS组、LA1组、PBS联合LPS组和LA1联合LPS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G-MDSC及M-MDSC的比例及巨噬细胞表面CD86和CD40的表达,HE染色检测肝肺组织病理损伤,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肝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观察小鼠死亡率反映小鼠病情的严重程度。通过以上检测指标分析LA1对内毒素休克小鼠体内MDSC的聚集及对病情的影响。结果 LA1处理12、48 h,均显著上调小鼠脾脏中MDSC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LA1处理12 h可显著上调G-MDSC的比例;体外实验发现,LA1可诱导MDSC中IL-10、NOX1及i NOS高表达;体内实验中,与PBS联合LPS组相比,LA1联合LPS组脾脏MDSC及G-MDSC的比例显著增加,肝、肺组织损伤减轻,死亡率下降,巨噬细胞活化程度显著降低。结论 CD11b激动剂LA1可通过促进MDSC的聚集及其免疫抑制相关因子的表达缓解内毒素休克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细胞(MDSC) 粒细胞抑制细胞(g-mdsc) CD11B 脂多糖(LPS) 细胞黏附素1(leukadherin-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的免疫抑制亚群及功能和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汤成婕 疏龙强 +4 位作者 吴缘开 赵良娟 张亦凡 侯亚菲 路丽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33-842,共10页
中性粒细胞是健康成人外周血中数量最多的白细胞,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具有免疫抑制性作用的中性粒细胞亚群包括如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低密度中性粒细胞(LDN)。这些中性粒细胞亚群通过程序性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1(PD-1/PD-L1)、... 中性粒细胞是健康成人外周血中数量最多的白细胞,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具有免疫抑制性作用的中性粒细胞亚群包括如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低密度中性粒细胞(LDN)。这些中性粒细胞亚群通过程序性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1(PD-1/PD-L1)、抗原提呈、活性氧(ROS)、精氨酸酶1(Arg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等途径,调节T细胞免疫功能、促进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产生了许多新兴的治疗靶点和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 肿瘤相关中粒细胞(TAN) 低密度中粒细胞(LDN) 免疫抑制 抑制细胞(MDSC)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C2和MDSC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13和iNOS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和评价
6
作者 王碧辉 朱玥洁 +3 位作者 张玉莲 吴雨峰 丁剑冰 陈志芳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78-887,共10页
目的:研究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和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13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宫颈癌(CC)中的表达,并基于其构建CC发病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集2022年5月至2024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 目的:研究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和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13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宫颈癌(CC)中的表达,并基于其构建CC发病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集2022年5月至2024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40例CC组织及100例外周血作为CC组,选取同期收治的30例子宫肌瘤经CC筛查为阴性的宫颈组织和100例正常健康个体外周血作为对照组。用多重免疫荧光技术(mIF)及免疫组化染色(IHC)法检测两组组织中ILC2和MDSC细胞浸润及其相关细胞因IL-13和iNOS的表达;使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技术分别检测两组外周血中ILC2和MDSC及IL-13和iNOS的表达差异;通过Pe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其相关性;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来确定ILC2和MDSC及IL-13和iNOS是否为C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再利用R软件建立免疫预测模型,使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值)、Hosmer-Lemeshow检验、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和临床影响曲线来分别评估模型。结果:CC组中ILC2及MDSC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13和iNOS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其均呈正相关(均P<0.05);经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C2、MDSC及IL-13、iNOS均是C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这些危险因素的CC发病列线图,经过验证提示,该列线图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结论:ILC2和MDSC及其相关的细胞因子IL-13和iNOS在CC组织及外周血中均呈高表达,基于这些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和一定的实用性,为C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辅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2固有淋巴样细胞 抑制细胞 细胞介素13 诱导一氧化氮合酶 列线图模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水平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永仿 许联红 +5 位作者 恽志华 楚鹰 法镇中 邓建忠 张颖 吴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46-551,共6页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髓源抑制细胞(MDSC)频数,分析MDSC变化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82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粒细胞型MDSC(G-MDSC)和单核细胞型MDSC(M-MDSC)频数。使用方...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髓源抑制细胞(MDSC)频数,分析MDSC变化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82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粒细胞型MDSC(G-MDSC)和单核细胞型MDSC(M-MDSC)频数。使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分析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MDSC频数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分化程度的关系以及常用治疗措施对MDSC的影响。用相关分析评价G-MDSC与M-MDSC频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志愿者相比,结直肠癌患者组外周血中G-MDSC和M-MDSC频数显著增高。TNM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与M-MDSC频数显著高于TNMⅠ、Ⅱ期患者,且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G-MDSC和M-MDSC频数亦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频数在不同肿瘤部位与分化程度的结直肠癌患者间无明显差异。施行根治性切除术以及经辅助化疗有效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频数显著下降。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与M-MDSC频数之间无相关性。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频数均显著升高,并且其频数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根治性切除术及有效的辅助化疗可显著降低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频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粒细胞抑制细胞 单核细胞抑制细胞 肿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M-MDSC对Treg和Th17细胞增殖的调控 被引量:7
8
作者 徐小丹 王二强 +7 位作者 刘坪 孟娟娟 桂显伟 武杰 侯隽 王仙 吴向未 陈雪玲(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2832-2836,共5页
目的:分析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单核型髓源性抑制细胞(M-MDSC)分别对Th17和Treg细胞增殖的调控。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感染组小鼠肝脏注射活原头节5000只感染,对照组注射等体积PBS,于感染后的第30、90天无菌条件下取... 目的:分析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单核型髓源性抑制细胞(M-MDSC)分别对Th17和Treg细胞增殖的调控。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感染组小鼠肝脏注射活原头节5000只感染,对照组注射等体积PBS,于感染后的第30、90天无菌条件下取其脾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表达水平。采用磁珠分选技术分离出感染30、90 d小鼠脾脏中的M-MDSC,Ficoll分离液分离出naive小鼠脾脏中淋巴细胞,将M-MDSC与淋巴细胞以1∶1比例共培养,4 d后流式检测Th17和Treg细胞增殖情况。结果:细粒棘球蚴组小鼠(30、90 d)脾脏中MDSC的表达率较对照组升高(P<0.01)。与naive组相比,感染第30天时M-MDSC促进Th17增殖(P<0.05),但对Treg作用不明显,而感染第90天时,M-MDSC能够抑制Th17表达同时促进Treg表达。结论: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M-MDSC可能通过调节Th17和Treg的增殖参与宿主的免疫逃逸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单核细胞抑制细胞 TH17 TRE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