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九江市蓼花剖面末次冰期中晚期沉积的粒度端元特征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世乾 李志文 +2 位作者 周万蓬 杜丁丁 黎武标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5-143,共9页
鄱阳湖湖滨地区广泛分布着晚第四纪风沙沉积序列。在星子县沙岭沙山进行野外调查后选择蓼花剖面开展工作,测试了地质时代和粒度,对粒度结果使用端元分析模型进行研究,探讨该区域末次冰期中晚期的气候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该剖面由湖相-... 鄱阳湖湖滨地区广泛分布着晚第四纪风沙沉积序列。在星子县沙岭沙山进行野外调查后选择蓼花剖面开展工作,测试了地质时代和粒度,对粒度结果使用端元分析模型进行研究,探讨该区域末次冰期中晚期的气候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该剖面由湖相-古土壤-沙丘砂等沉积相叠覆堆积组成,形成于末次冰期中晚期(48.8—17.1 ka)。端元分析模型将粒度数据分解出3个不同的粒度端元,不同端元组分在垂向上呈峰谷交替的旋回变化,EM1代表粉砂端元组分,峰值对应湖相和古土壤发育时期;EM2和EM3代表中砂—粗砂端元组分,峰值对应沙丘砂发育期,这些峰谷交替变化的规律指示了末次冰期的季风演变以及气候波动变化,万年尺度上表现为LH10(48.8—39.9 ka)和LH3~LH5(28.1—17.1 ka)的冬季风强盛期,分别对应深海氧同位素的MIS3b和MIS2阶段。LH6~LH9(39.9—28.1 ka)为温暖的夏季风时期,对应深海氧同位素的MIS3a阶段。这些变化与YZ洞石笋氧同位素以及格陵兰冰心有良好的对应,与全球气候变化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市 蓼花剖面 末次冰期中晚期 粒度端元分析 季风演变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外砂泥过渡带沉积粗化趋势与成因分析
2
作者 黄雨菡 范代读 吴伊婧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59,共13页
长江口外存在一狭长的砂泥过渡带将长江水下三角洲泥质区与东海陆架砂质区隔开,其对长江入海泥沙量和陆架海洋动力变化非常敏感。本文分析了近十年来长江口外表层沉积物粒度变化,以及砂泥过渡带YE16站位连续两年获取的柱状样沉积物粒度... 长江口外存在一狭长的砂泥过渡带将长江水下三角洲泥质区与东海陆架砂质区隔开,其对长江入海泥沙量和陆架海洋动力变化非常敏感。本文分析了近十年来长江口外表层沉积物粒度变化,以及砂泥过渡带YE16站位连续两年获取的柱状样沉积物粒度、特征元素比值、有机元素和放射性核素组成特征。结果表明,近期砂泥过渡带外边界不断向陆移动,表层沉积物粗化明显,YE16站位近年出现顶部砂质层直接覆盖在底部泥质层上,且砂质层厚度增加较快。基于粒级-标准偏差法与组分分析法的粒度端元(EM)特征发现,YE16柱状样EM3端元(中细砂端元)占比显著升高,以EM3为主的沉积物具有较低的C/N比值和较高的Sr/Ba、Ca/Ti比值,210Pb和137Cs放射性活度低,指示其母源沉积物年龄较老且以海源生源组分占主导。综合分析认为,EM3端元占比增加可归因于强风浪等高能事件驱动下,中陆架变余砂质沉积发生再悬移和向岸搬运所致。这一外源输入机制与长江入海泥沙锐减共同构成了沉积物粗化的双重驱动:前者通过砂质沉积的外源补偿直接增加粗粒沉积占比,后者通过减少泥沙供应削弱了细粒沉积对粗化的稀释效应,两者共同导致了长江口外砂泥过渡带近期向陆迁移、表层沉积物粗化和砂质层增厚等现象。在极端气候事件和流域人类活动影响不断增强的背景下,长江口外砂泥过渡带变迁及其环境效值得持续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泥过渡带 沉积物粗化 粒度端元分析 流域人类活动影响 强风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支流汝河全新世古洪水沉积序列粒度指示的地表过程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兆夺 黄春长 +4 位作者 周亚利 陈莹璐 尚瑞清 查小春 庞奖励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8-1278,共11页
【目的和方法】为了深入理解淮河流域全新世环境与地表过程演变,通过对淮河流域详细的野外调查,在汝河上游诸市乡段一级河流阶地前沿发现了夹有多层古洪水滞流沉积层的全新世黄土土壤沉积物地层剖面。对该剖面进行详细观察测量,地层划... 【目的和方法】为了深入理解淮河流域全新世环境与地表过程演变,通过对淮河流域详细的野外调查,在汝河上游诸市乡段一级河流阶地前沿发现了夹有多层古洪水滞流沉积层的全新世黄土土壤沉积物地层剖面。对该剖面进行详细观察测量,地层划分和分层采样,在实验室进行多种指标分析研究。在前期沉积学性质研究和年代测定的基础上,应用端元分析方法进行粒度成分解析,深入分析古洪水沉积物序列的物源及其沉积学特征变化规律。【结果】采用非参数法从沉积序列中解析出具有不同物源和沉积动力学意义的4个端元组分。各土壤沉积物地层单元中除了现代洪水沉积层和河漫滩相细沙层外,其余层次都显示出多端元组分混合叠加的特点。【结论】结合野外宏观特征及其理化性质综合分析,可知其端元1组分代表西北季风沙尘暴远源风成沉积物及其风化成壤改造的产物,端元2组分代表了东北风吹扬黄泛平原松散沉积物沙尘暴的近源沉积物,端元3组分代表了河流洪水悬移质泥沙在高水位滞流环境条件下的沉积物,端元4组分为河流在河槽之内水动力作用下河漫滩冲积物。表明通过对全样粒度进行端元解析,能够更清晰地反映出汝河流域多元化的沉积动力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古土壤 古洪水 粒度端元分析 全新世 淮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冰洋楚科奇海台晚第四纪以来陆源沉积物搬运机制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黄晓璇 王汝建 +1 位作者 肖文申 章陶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2-62,共11页
通过对西北冰洋楚科奇海台的ARC7-P12岩心的沉积物颜色旋回、XRF-Ca和Mn元素相对含量,有孔虫丰度,粗组分含量,粒度组成及其端元的综合分析,并与该地区其他沉积物岩心对比,将ARC7-P12岩心划分为深海氧同位素(Marine Isotope Stages,MIS)... 通过对西北冰洋楚科奇海台的ARC7-P12岩心的沉积物颜色旋回、XRF-Ca和Mn元素相对含量,有孔虫丰度,粗组分含量,粒度组成及其端元的综合分析,并与该地区其他沉积物岩心对比,将ARC7-P12岩心划分为深海氧同位素(Marine Isotope Stages,MIS)5期以来的沉积序列。该岩心的粒度端元分析结果显示,该岩心峰态中值2和9μm组分的端元分别代表由雾状层和底流搬运的沉积物;峰态中值为30以及110μm组分的端元代表海冰以及冰山搬运的沉积物。MIS 5以来的冰消期和间冰期,由于海冰和冰山融化以及海域开阔,沉积物主要由海冰以及冰山搬运,粗组分含量显著升高。冰期由于海冰覆盖,冰盖的生长和阻挡,以及表层洋流减弱,底流和雾状层搬运相对增强,细颗粒沉积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源沉积物 粒度端元分析 搬运机制 西北冰洋 楚科奇海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市厚田剖面末次冰期风沙沉积揭示的冬季风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孙丽 李志文 +3 位作者 詹江振 张慧娟 杜丁丁 李向洁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218-2228,共11页
以鄱阳湖南部的厚田剖面为例,构建了OSL年代框架,采用端元模型分析粒度组成,得出EM1代表粉砂端元组分,峰值对应于砂质古土壤;EM2与EM3代表中砂-粗砂端元组分,峰值对应于沙丘砂,其峰谷交替特征揭示了末次冰期万年尺度的季风演变规律。HTS... 以鄱阳湖南部的厚田剖面为例,构建了OSL年代框架,采用端元模型分析粒度组成,得出EM1代表粉砂端元组分,峰值对应于砂质古土壤;EM2与EM3代表中砂-粗砂端元组分,峰值对应于沙丘砂,其峰谷交替特征揭示了末次冰期万年尺度的季风演变规律。HTS4(77.0—57.1 ka B.P.)、HTS3b(49.7—36.8 ka B.P.)、HTS2(26.5—14.9 ka B.P.)主要发育沙丘砂,EM1和磁化率为谷值,EM2、EM3和CaCO3质量分数为峰值,指示了寒冷干燥大风的冬季风强盛期,分别对应于MIS4、MIS3b和MIS2阶段。HTS3c(57.1—49.7 ka B.P.)、HTS3a(36.8—26.5 ka B.P.)主要发育砂质古土壤,EM1和磁化率为峰值,EM2、EM3和CaCO3质量分数为谷值,指示了温暖湿润的冬季风减弱期,分别对应于MIS3c和MIS3a,这些事件同步于亚热带石笋、黄土高原黄土等载体揭示的变化规律,外在驱动因素是太阳辐射量变化,内部因素是季风强度和河水涨落引起的物源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田剖面 末次冰期风沙沉积 粒度模型分析 季风演变 湖水涨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