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川西南山区几种沉积物的粒度与粒形特征研究
- 1
-
-
作者
彭千惠
李德文
张振涵
龙建宇
罗文
蔡鹏程
-
机构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复合链生自然灾害动力学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地震局
四川省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所
成都理工大学
-
出处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206,共1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2271017)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重点项目(编号:ZDJ2019-14)的成果。
-
文摘
量化天然沉积物粒度与粒形特征是研究物源区物质组成、风化剥蚀环境、搬运和沉积动力条件的重要方面,存在多种基于不同原理的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图像法通过对样品大量颗粒的逐个测量来评估样品总体粒径和粒形特征,是对样品粒度和粒形特征最直观的表达。笔者等基于对凉山州境内6个地点多种环境25个沉积样品的动态图像法和激光衍射法粒度分析结果,用数学矩法和图形法分别估算每个样品两种测试结果的均值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和峰度等粒度统计参数,并对图像法所获粒形参数与粒径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①两计算方法的均值粒径几乎一致,仅粗粒样品激光法测量的均值粒径存在不同计算方法之间的细微差别。两方法的分选系数强相关,但数学矩法通常更大。仅对于正态分布样品的偏度和峰度,图形法与数学矩法计算结果近似;对于非正态样品,图形法不能反映样品的真实偏度和峰度。②激光法仅均值粒径与图像法存在中等相关性;以图像法为参照,激光法其他高阶粒度参数与样品的实际情况几乎无关。③两测量方法所获得粒度分布、峰态、峰位和峰值规模存在显著差异。与以往认为图像法平均粒径普遍大于激光法均值粒径的结论不同,本研究发现部分山区沉积样品激光法粒度比图像法更粗,推测主要与样品的多矿物属性和多形状不规则性有关。④等积径—球度二维密度分布可识别和区分沉积物内部不同的颗粒簇,这些颗粒簇还可能具有不同的平面展布形态。结合形态参数和粒形信息,可为沉积环境分析提供新的潜力和机会。
-
关键词
动态图像法
激光粒度分析
粒度—粒形分析
沉积环境
-
Keywords
dynamic image method
laser grainsize analysis
grainsize—shape analysi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
分类号
P512.2
[天文地球—地质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