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激基缔合物荧光寿命探究水性分散体成膜过程中粒子间分子链相互融合
1
作者 耿武松 汪许俭 +1 位作者 张一娇 王武生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共6页
为探究水性分散体成膜过程中粒子间分子链相互融合的过程,采用合成的芘丁酸二羟基丙酯作为荧光扩链剂,合成荧光标记型水性聚氨酯以及结构相近的未标记型水性聚氨酯,将荧光标记水性聚氨酯分散体与过量的非标记水性聚氨酯混合成膜,采用稳... 为探究水性分散体成膜过程中粒子间分子链相互融合的过程,采用合成的芘丁酸二羟基丙酯作为荧光扩链剂,合成荧光标记型水性聚氨酯以及结构相近的未标记型水性聚氨酯,将荧光标记水性聚氨酯分散体与过量的非标记水性聚氨酯混合成膜,采用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测量纯标记分散体与其混合膜的激基缔合物的荧光寿命,通过建立激基缔合物荧光寿命和荧光物质浓度之间的线性方程,计算得出颗粒融合深度来表征融合过程。结果表明:在成膜粒子分子链相互融合阶段,荧光标记分子链扩散进入非标记区域使得荧光标记浓度降低。对研究水性聚氨酯颗粒粒子融合深度与成膜温度、粒径、软段含量、交联度的关系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基缔合物 荧光寿命 荧光标记 水性聚氨酯分散体 成膜 粒子间分子链相互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FRET技术探究水性聚氨酯成膜过程中粒子间分子链相互扩散过程 被引量:3
2
作者 张驰 李韦东 +4 位作者 张莹双 尹龙 张淼 耿武松 王武生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2-30,38,共10页
以芘丁酸与缩水甘油为原料,合成了芘丁酸甘油单酯,作为二羟扩链剂,成功制备了含有荧光能量共振转移(FRET)功能的荧光探针的水性聚氨酯。将含有荧光探针聚氨酯与常规水性聚氨酯混合成膜,采用稳态荧光光谱测试涂膜,计算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 以芘丁酸与缩水甘油为原料,合成了芘丁酸甘油单酯,作为二羟扩链剂,成功制备了含有荧光能量共振转移(FRET)功能的荧光探针的水性聚氨酯。将含有荧光探针聚氨酯与常规水性聚氨酯混合成膜,采用稳态荧光光谱测试涂膜,计算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率,追踪成膜过程中粒子间分子链扩散的过程。采用这种技术研究了水性聚氨酯成膜过程,研究发现:粒径、成膜温度、交联度对成膜过程粒子间分子链相互扩散有非常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能量共振转移 荧光探针 水性聚氨酯 成膜过程 粒子分子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纳米粒子与R6G分子间的电荷转移 被引量:13
3
作者 郭立俊 张兴堂 +2 位作者 杜祖亮 黄亚彬 莫育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18,共3页
本文通过吸收光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荧光光谱等手段研究了银纳米粒子与罗丹明 6G(R6G)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银纳米粒子表面与R6G分子之间存在电荷转移效应 ,表现为吸收谱长波方向出现银粒子 R6G复合体的吸收带 ,R6G分子的... 本文通过吸收光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荧光光谱等手段研究了银纳米粒子与罗丹明 6G(R6G)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银纳米粒子表面与R6G分子之间存在电荷转移效应 ,表现为吸收谱长波方向出现银粒子 R6G复合体的吸收带 ,R6G分子的拉曼振动模得到显著增强 ,而其荧光得到明显猝灭 ;Ag N特征拉曼振动带的出现说明银纳米粒子与R6G分子是通过银粒子表面的活位与R6G分子中的氮原子配位形成复合体而发生电荷转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粒子 R6G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 罗丹明6G 3分子相互作用 电荷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链间距离对于卟啉侧链聚合物稳态及瞬态发光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沈涵 余汉城 +4 位作者 应翊 张伟 王惠 黄锦汪 计亮年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32-736,共5页
采用荧光光谱技术,测量了一种卟啉侧链聚合物:卟啉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P[(por)A-S])的稳态和瞬态的发光性能。通过将聚合物P[(por)A-S]掺杂到有机玻璃(PMMA)中,研究了链间距离对于P[(por)A-S]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分... 采用荧光光谱技术,测量了一种卟啉侧链聚合物:卟啉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P[(por)A-S])的稳态和瞬态的发光性能。通过将聚合物P[(por)A-S]掺杂到有机玻璃(PMMA)中,研究了链间距离对于P[(por)A-S]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分子浓度增大,即链间距离减小,导致卟啉侧链基团之间的相互间作用增加,使其激发态无辐射跃迁几率增加,聚合物荧光强度减弱,激发态寿命缩短。讨论了上述过程产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卟啉侧聚合物 发光性能 分子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法制备尺寸均一的木质素纳米粒子及其形成机理
5
作者 殷亚庆 吴晶枝 +3 位作者 覃善嘉 谢冰 唐爱星 刘幽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7-175,共9页
【目的】利用牛皮纸木质素的不可逆热响应特性在水中制备尺寸均一的木质素纳米粒子。并探讨木质素不可逆热响应行为的机理,为木质素纳米粒子的制备提供新思路。【方法】研究了不同pH值和温度条件下制备的木质素纳米粒子形态。采用全反... 【目的】利用牛皮纸木质素的不可逆热响应特性在水中制备尺寸均一的木质素纳米粒子。并探讨木质素不可逆热响应行为的机理,为木质素纳米粒子的制备提供新思路。【方法】研究了不同pH值和温度条件下制备的木质素纳米粒子形态。采用全反射衰减红外光谱、紫外-光扫描光谱以及差示扫描量热等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加热过程中木质素与水以及木质素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结果】在125℃条件下加热30 min,可以得到平均水合粒径为94 nm、多分散性指数为0.12的木质素纳米粒子。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这些纳米粒子呈规则的球形。ATR-FTIR结果显示,在加热过程中,木质素中-CH_(3)和-CH_(2)-的吸收峰发生红移。FTIR结果显示,加热后木质素中C=O吸收峰蓝移。紫外-可见光扫描光谱结果显示,未观察到木质素的紫外吸收峰的位移变化。DSC结果显示,木质素的热响应过程需要吸收热量。酸-碱滴定结果显示,热处理后木质素中的羧基去质子化出现滞后现象,并且随着加热温度的上升以及加热时间的延长这种滞后现象逐渐增强。【结论】温度升高后,木质素与水的相互作用减弱,这是其产生热响应行为的主要原因。此外,木质素聚集后主要形成疏水相互作用。木质素的不可逆热响应现象可归因于木质素疏水聚集导致溶解自由能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木质素纳米粒子 环保制备方法 木质素热响应机制 分子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TB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
6
作者 闵新民 朱磊 刘韩星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2004年第A02期540-544,共5页
用离散变分密度泛函方法(DFT-DVM)研究了(TATB)n,n=1-4的电子结构,讨论了TATB分子之间的相互用。整个TATB分子链上面离子n,n=1~4的电子结构,讨论了TATB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整个TATB分子链上面离子的净电荷是正负相间的。链中间TAT... 用离散变分密度泛函方法(DFT-DVM)研究了(TATB)n,n=1-4的电子结构,讨论了TATB分子之间的相互用。整个TATB分子链上面离子n,n=1~4的电子结构,讨论了TATB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整个TATB分子链上面离子的净电荷是正负相间的。链中间TATB分子中的离子的净电荷绝对值高于两端单个TAT分子中的离子。分子内氢键共价键级比C—C,C—N,N-O和N—H等键约小了一个数量级,而分子间氢键的共价键级又比分子内氢键小了一个数量级。由于分子间氢键的形成,使得成键电子分散,链中间TATB分子的N-O和N—H键的共价键减弱,而C—C和C~N共价键增强。TATB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使得电子的能态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TB 共价键 分子内氢键 分子相互作用 电子结构 离子 分子氢键 键级 分子 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光谱法研究金纳米粒子和槲皮素及牛血红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陈代武 谢青季 +1 位作者 苏育华 姚守拙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59-264,共6页
本文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磷酸缓冲溶液(PBS,pH 7.2)中有无金纳米粒子(AuNP)共存时槲皮素(Qct)与牛血红蛋白(BHb)的相互作用,评估了共存AuNP对Qct和BHb的荧光猝灭效应及对Qct-BHb作用的影响。测得了不同温度下Qct-BHb结合反应的平衡常数... 本文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磷酸缓冲溶液(PBS,pH 7.2)中有无金纳米粒子(AuNP)共存时槲皮素(Qct)与牛血红蛋白(BHb)的相互作用,评估了共存AuNP对Qct和BHb的荧光猝灭效应及对Qct-BHb作用的影响。测得了不同温度下Qct-BHb结合反应的平衡常数K和结合摩尔比n,并由所得热力学常数确定了结合的作用力类型。根据F rster偶极-偶极无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了Qct-BHb作用的分子间距离r=2.68 nm和能量转移效率E=0.2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牛血红蛋白 金纳米粒子 荧光分析 分子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混合物低至极稀浓度区间时的溶液粘度
8
作者 潘雁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8,共8页
测量了聚苯乙烯-聚(2,6-二甲基-1,4苯醚)混合物低至极稀浓度区间的甲苯溶液的粘度,以求更深入地了解链间相互作用对高分子混合物溶液粘度行为的影响。将高分子混合物视为单一溶质,先定量消除粘度测量中器壁效应的干扰,可... 测量了聚苯乙烯-聚(2,6-二甲基-1,4苯醚)混合物低至极稀浓度区间的甲苯溶液的粘度,以求更深入地了解链间相互作用对高分子混合物溶液粘度行为的影响。将高分子混合物视为单一溶质,先定量消除粘度测量中器壁效应的干扰,可以得到可靠2的混合物粘数据。混合物中异物高分子间的特殊相互作用的存在,可以用测量得到的特性粘数和总表观缔合常数相互对于高分子理想混合的理论预测的偏离来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混合物 粘度 相互作用 分子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素酶nanoKAZ与发光底物的分子对接及对接复合体的全原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楠 宋奕凝 +1 位作者 季宝成 白艳红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26,共6页
nanoKAZ是一种体量小且底物专一性低的新型荧光素酶,具有高潜在应用价值,然而nanoKAZ与底物的作用方式未见报道.这里使用分子对接技术构建了nanoKAZ与底物coelenterazine结合后形成的复合体构象,使用软件GROMACS对该复合体进行常温水溶... nanoKAZ是一种体量小且底物专一性低的新型荧光素酶,具有高潜在应用价值,然而nanoKAZ与底物的作用方式未见报道.这里使用分子对接技术构建了nanoKAZ与底物coelenterazine结合后形成的复合体构象,使用软件GROMACS对该复合体进行常温水溶液态的全原子动力学模拟并综合模拟过程中的酶主链运动特性,酶与底物间结合自由能变化与形成氢键情况分析nanoKAZ与底物作用方式.结果显示coelenterazine进入nanoKAZ空腔后借由与β桶区域内7个氨基酸残基产生强结合能并与其中Q12形成氢键以稳定分子朝向,同时coelentazine还促使催化腔口区域片段V27-V38(V27与coelenterazine形成氢键)和片段P61-H87在空间上彼此靠近从而关闭催化腔,稳定疏水的底物分子以促进催化反应发生.以上结果阐明了底物与nanoKAZ活性腔的结合方式,提出了nanoKAZ-底物反应中间体的构象,为nanoKAZ的理性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素酶 分子动力学模拟 活动性 氢键分析 分子相互作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共价键胶束——聚合物自组装的新途径 被引量:23
10
作者 朱蕙 袁晓凤 +2 位作者 赵汉英 刘世勇 江明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36-341,共6页
自组装纳米结构是化学科学中的前沿课题 .嵌段聚合物在选择性溶剂中可自组装形成不同形态的胶束 .我们的研究表明 ,两组分间存在的特殊相互作用可导致高分子间的络合 ,但络合通常不能形成规则的结构 .我们提出形成聚合物胶束新途径的原... 自组装纳米结构是化学科学中的前沿课题 .嵌段聚合物在选择性溶剂中可自组装形成不同形态的胶束 .我们的研究表明 ,两组分间存在的特殊相互作用可导致高分子间的络合 ,但络合通常不能形成规则的结构 .我们提出形成聚合物胶束新途径的原理是 ,在共混物的选择性溶剂中 ,若两组分间存在特殊相互作用 ,不溶组分会发生聚集 ,但并不沉淀出来 ,因为可溶组分的稳定作用而形成了纳米尺寸的类似于胶束结构的自组装聚集体 .这种胶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由嵌段共聚物形成的胶束 ,后者核壳之间由共价键相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非共价键 胶束 分子自组装 分子相互作用 嵌段 聚合物 选择性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复合物结构预测:方法与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鹤 吴桐 +4 位作者 王闻达 李佳珊 孙黛雯 叶启威 龚新奇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3年第3期507-523,共17页
蛋白质复合物是不同蛋白质链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界中很多蛋白质通过形成复合物而执行功能,因此准确地预测复合物的结构对于理解和掌握功能至关重要。近两年来,单条蛋白质链的结构预测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从氨基酸序列出发预测蛋白质... 蛋白质复合物是不同蛋白质链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界中很多蛋白质通过形成复合物而执行功能,因此准确地预测复合物的结构对于理解和掌握功能至关重要。近两年来,单条蛋白质链的结构预测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从氨基酸序列出发预测蛋白质结构的水平大幅提高。但相较于单体蛋白质,蛋白质复合物结构预测的准确性仍然较低。本文旨在总结蛋白质复合物结构预测的相关算法以及介绍最新进展。首先简要介绍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的相关人工智能算法,主要包括共进化分析与蛋白质接触预测、深度学习方法与蛋白质结构预测、预训练模型与蛋白质表征学习几个方面;其次系统总结了蛋白质复合物链间相互作用预测的基本方法,从复合物的多重序列比对构建到对于同源或异源复合物的链间残基接触预测;最后从相互作用位点指导复合物结构预测、蛋白质分子对接算法、端到端的复合物结构预测方法等方面阐述了蛋白质复合物结构预测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总体来说,目前蛋白质复合物结构预测精度不够高,有效地解决多重序列比对的配对和多聚体复合物模板搜索等问题,或者在大量的序列或结构数据上结合预训练模型的新范式,是一个合理而有效的方案。提升蛋白质复合物结构预测水平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如抗体设计、药物发现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复合物 蛋白质相互作用 蛋白质接触预测 蛋白质分子对接 结构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