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粒子污染形成灰霾天气导致广州地区能见度下降 被引量:286
1
作者 吴兑 邓雪娇 +3 位作者 毕雪岩 李菲 谭浩波 廖国莲 《热带气象学报》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共6页
近年来广州地区的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灰霾天气主要出现在10月~次年4月。大气灰霾导致能见度恶化。自1980年代初开始,该地区的能见度急剧恶化,灰霾天气显著增加,其中有3次大的波动,分别代表广州地区经济发展相伴随的粉尘污染、硫酸盐... 近年来广州地区的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灰霾天气主要出现在10月~次年4月。大气灰霾导致能见度恶化。自1980年代初开始,该地区的能见度急剧恶化,灰霾天气显著增加,其中有3次大的波动,分别代表广州地区经济发展相伴随的粉尘污染、硫酸盐加粉尘污染、光化学过程的细粒子加硫酸盐加粉尘的复合污染时期。雾和轻雾造成的低能见度的长期变化趋势,没有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或经济发展影响带来的趋势性变化,其波动主要反映了气候波动固有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广州地区能见度的恶化主要与细粒子有关,PM10有一半季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日均值浓度限值,而PM2.5季均值全部超过美国国家标准的日均值浓度限值,细粒子浓度甚高。另外PM2.5占PM10的比重非常高,可达62%~69%,尤其是旱季比雨季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地区 气溶胶云 灰霾天气 能见度恶化 粒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中的粒子污染 被引量:5
2
作者 任阵海 杨礼荣 +3 位作者 林子瑜 黄新民 娄晓军 朱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1991年第1期21-36,共16页
从珠江三角洲地区航测发现,直径小于1μm的气溶胶粒子每毫升可达几万到几十万个,这类小粒子能沉积在肺泡中,对人的健康危害较大,而它们对能见度影响较小。这类细粒子的来源,除排放源以外,气态污染物的转化也是细粒子二次污染的重要来源... 从珠江三角洲地区航测发现,直径小于1μm的气溶胶粒子每毫升可达几万到几十万个,这类小粒子能沉积在肺泡中,对人的健康危害较大,而它们对能见度影响较小。这类细粒子的来源,除排放源以外,气态污染物的转化也是细粒子二次污染的重要来源。野外烟雾箱模拟实验表明,珠江三角洲二氧化硫转化率最高达12.7%/小时,影响SO_2转化的因素是SO_2起始浓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经估算,珠江三角洲地区现有火电站与拟建火电站所排放的SO_2经转化,单是形成的硫酸盐细粒子(≤1μm)污染浓度,约为每毫升几万个,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广州城市大气污染物有机无机成分的分析表明,就对人体健康而言,广州市气溶胶中有机成分的污染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粒子污染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尺度大气系统对污染边界层的影响及其水平流场输送 被引量:95
3
作者 任阵海 万本太 +8 位作者 虞统 苏福庆 张志刚 高庆先 杨新兴 胡欢陵 吴永华 胡非 洪钟祥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3,共7页
大气边界层不仅受地面的影响,也受不同尺度大气系统的直接影响。根据在北京市沿南北方向分布的3台激光雷达阵和地面同步的粒子观测数据,选择一次重污染过程进行情景分析,研究不同尺度大气系统对该过程粒子边界层的影响,分析边界层内粒... 大气边界层不仅受地面的影响,也受不同尺度大气系统的直接影响。根据在北京市沿南北方向分布的3台激光雷达阵和地面同步的粒子观测数据,选择一次重污染过程进行情景分析,研究不同尺度大气系统对该过程粒子边界层的影响,分析边界层内粒子浓度输送的动态变化。提出北京地区重污染形势的形成原因。对区域性大气污染边界层研究,将有助于对区域及城市污染形成机制的进一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粒子边界层 输送汇 消光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PM2.5和PM1.0质量浓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27
4
作者 陈慧娟 刘君峰 +1 位作者 张静玉 宋之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7-91,共5页
文章报道了2005年干季和2006年湿季广州市大气细粒子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实时监测情况。监测结果表明:干季监测点PM2.5日均质量浓度在11.8~164.0μg/m3之间,总平均值为81.7μg/m3;湿季日均质量浓度在19.9~121.2μg/m3之间,总平均值... 文章报道了2005年干季和2006年湿季广州市大气细粒子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实时监测情况。监测结果表明:干季监测点PM2.5日均质量浓度在11.8~164.0μg/m3之间,总平均值为81.7μg/m3;湿季日均质量浓度在19.9~121.2μg/m3之间,总平均值为57.7μg/m3。干季PM1.0日均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14.9~129.1μg/m3,总平均值为59.4μg/m3;湿季日均质量浓度在11.9~86.7μg/m3之间,总平均值为52.9μg/m3。对比发现,PM1.0总平均质量浓度在干、湿季相差很小,且与湿季PM2.5总平均质量浓度也相差不大,显示PM1.0具有相对固定成因来源且基本不受季节变化影响,而且湿季PM2.5的组成主要由PM1.0大气细粒子构成。干季PM2.5和PM1.0质量浓度日变化特征呈明显夜间高、白天低的特点,质量浓度的最大值都出现在晚上21:00左右;湿季由于雨水频繁,没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气象分析表明,干季大气细粒子质量浓度主要受冷空气影响,而湿季主要受降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大气细粒子污染 PM2.5 PM1.0 TEO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灰霾天气研究进展 被引量:60
5
作者 吴兑 廖碧婷 +1 位作者 陈慧忠 吴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8-264,共17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气溶胶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内较早开展灰霾天气研究的地区,从灰霾标准、科学概念、长期变化趋势、细粒子污染本质、水平输送和垂直扩散能力以及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和物理化学特性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气溶胶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内较早开展灰霾天气研究的地区,从灰霾标准、科学概念、长期变化趋势、细粒子污染本质、水平输送和垂直扩散能力以及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和物理化学特性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气溶胶云一年四季都出现,且长期稳定存在,重污染区位于珠江口以西的珠江三角洲西侧。灰霾天气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灰霾导致能见度恶化。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该地区的能见度急剧恶化,灰霾天气显著增加,其中有3次大的波动,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相伴随的粗颗粒气溶胶污染、硫酸盐+粗颗粒气溶胶污染、光化学过程的细粒子+硫酸盐和粗颗粒气溶胶的复合污染时期。雾和轻雾造成的低能见度的长期变化趋势,没有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或经济发展影响带来的趋势性变化,其波动主要反映了气候波动固有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珠江三角洲能见度的恶化主要与细粒子关系比较大,PM10有一半年份的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年均值浓度限值(70 μg m-3),而细颗粒物(即PM2.5)各年都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年均值限值(35 μg m-3),尤其是有些年份年均值浓度超过标准限值的2倍,细粒子浓度甚高。另外,近年细颗粒物占PM10的比重非常高,可达57%~79%,黑碳气溶胶浓度非常高,月均值达到5.0~9.1 μg m-3,黑碳气溶胶污染严重。和20余年前的资料相比较,细粒子在气溶胶中的比重有明显增加,有机碳和硝酸盐、铵盐的占比增加,而硫酸盐占比略有减少,钙占比明显减少。区域气流停滞区的形成是发生严重灰霾天气的主要气象条件,垂直输送能力不足也是加重灰霾天气的气象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灰霾天气 粒子污染 黑碳 能见度恶化 气流停滞区 垂直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城市灰霾天气与海盐氯损耗机制的关系 被引量:10
6
作者 吴兑 吴晟 +1 位作者 毛夏 李海燕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38-43,共6页
随着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气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由细粒子气溶胶造成的能见度恶化事件越来越多,这些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可形成灰霾天气致使能见度下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沿海城市灰霾天气增长较快,沿海城市灰霾天气... 随着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气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由细粒子气溶胶造成的能见度恶化事件越来越多,这些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可形成灰霾天气致使能见度下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沿海城市灰霾天气增长较快,沿海城市灰霾天气增多与海盐气溶胶粒子的氯损耗机制关系密切。我国30年前在粉尘污染时代建立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描述新型复合空气污染类型,尤其是不能描述细粒子污染的情况,能见度的恶化主要与细粒子的浓度关系比较大,而与气溶胶的质量浓度关系不大。能见度与PM2.5尤其是PM1有非常好的关系,因而目前用能见度来描述灰霾天气是最好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城市 灰霾天气 海盐巨粒子 粒子污染 氯损耗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霾天气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162
7
作者 吴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7-161,共5页
由于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气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由气溶胶造成的能见度恶化事件越来越多,这些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包括直接排放的气溶胶和气态污染物通过化学转化与光化学转化形成的细粒子二次气溶胶,可形成灰霾(特指... 由于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气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由气溶胶造成的能见度恶化事件越来越多,这些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包括直接排放的气溶胶和气态污染物通过化学转化与光化学转化形成的细粒子二次气溶胶,可形成灰霾(特指人类活动源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诱发的低能见度事件),致使能见度下降。我国东部地区灰霾天气迅速增加,灰霾天气的本质是细粒子气溶胶污染,与光化学烟雾相关联,形成灰霾天气的气溶胶组成非常复杂。近年来由于灰霾天气日趋严重引发的环境效应问题和气溶胶辐射强迫引发的气候效应问题,广泛地引起科学界、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关注,而成为热门话题。文章讨论了目前对灰霾天气的认识,灰霾的定义与判别标准,灰霾天气与光化学烟雾、气象条件的关系,也涉及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展望了灰霾研究的前景与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天气 形成与演化 粒子污染 灰霾定义 灰霾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元件质量对红外光学系统信噪比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游兴海 张彬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4-262,共9页
基于米氏散射理论,建立了光学元件基板不同疵病等级光学元件的散射模型,进而定量分析了元件表面存在粒子污染时的基板缺陷复制引起的表面散射特性。在此基础上,以R-C光学系统为例,利用ASAP(Advanced System Analysis Program)光学分析软... 基于米氏散射理论,建立了光学元件基板不同疵病等级光学元件的散射模型,进而定量分析了元件表面存在粒子污染时的基板缺陷复制引起的表面散射特性。在此基础上,以R-C光学系统为例,利用ASAP(Advanced System Analysis Program)光学分析软件,针对主镜表面存在粒子污染的情况,仿真计算和分析系统主镜基板不同疵病等级的杂散辐射特性,并根据信噪比的计算方法,对系统信噪比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当天空背景辐射温度不变时,随着主镜基板疵病等级的增加,系统信噪比明显减小。当主镜基板疵病等级不变时,随着天空背景辐射温度的升高,主镜基板不同疵病等级对信噪比的影响逐渐减小。当天空背景温度为200 K时,对于主镜表面粒子污染为300等级(粒子表面覆盖率为0.03%),且其基板疵病等级分别为Ⅰ-10、Ⅰ-20、Ⅰ-30、Ⅱ和Ⅲ五种情况,计算得到系统相对信噪比(相对于理想主镜)分别为0.932、0.920、0.906、0.832和0.807。由此可见,当元件光学特性变差时,为保证微弱信号的有效探测,必须将疵病等级严格控制在Ⅱ级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噪比 粒子污染 缺陷 散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02年沙尘现象对北京大气中PM_(10)质量浓度的影响评估 被引量:24
9
作者 任晰 胡非 +3 位作者 胡欢陵 洪钟祥 佟彦超 程新金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1-55,共5页
北京地区大气中污染物粒子PM10主要有3个来源:本地区排放的PM10;北京周边地区排放的PM10经过输送扩散进入北京大气中;沙尘现象污染北京大气,尤其在强沙尘时造成北京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粒子皆为沙尘粒子。而北京部分地区受沙尘影响时,大气... 北京地区大气中污染物粒子PM10主要有3个来源:本地区排放的PM10;北京周边地区排放的PM10经过输送扩散进入北京大气中;沙尘现象污染北京大气,尤其在强沙尘时造成北京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粒子皆为沙尘粒子。而北京部分地区受沙尘影响时,大气中污染物粒子既包含沙尘粒子也包含排放的污染物粒子。利用北京及周边地区气象台站资料、卫星遥感资料以及环境监测资料,采用月积分浓度和年积分浓度方法,对沙尘粒子与污染物粒子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发现沙尘粒子约占北京PM10的7%~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粒子 沙尘粒子 沙尘天气 月积分浓度 年积分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vement Patterns of Metallic Particles in a Single Phase Gas Insulated Busduct with Superimposed Lightning and Switching Impulses 被引量:1
10
作者 M. Venu Gopala Rao J. Amarnath +2 位作者 G.V. Nagesh Kumar S. Kamakshaiah K. D. Srivastava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642-2647,共6页
Transient over voltages due to lightning and switching surges cause steep build-up of voltage on transmission lines and other electrical apparatus,like circuit breakers,transformers,insulators etc.Therefore it is nece... Transient over voltages due to lightning and switching surges cause steep build-up of voltage on transmission lines and other electrical apparatus,like circuit breakers,transformers,insulators etc.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GIS also to withstand such voltages without breakdown of Insulation.The system has to be tested under these conditions.Usually the GIS system operates on power frequency.Lightning Impulse Voltage of 1050 kV and Switching Impulse Voltage of 750 kV superimposed on Power frequency voltages of 75 kV,100 kV and 132 kV are applied to Single Phase Gas Insulated Busduct and the maximum movement of Aluminum,Copper and Silver particles is determined.The movement patterns are also determined with and without Monte Carlo Simulation for movement of particle in axial and radial direc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udden jump in the movement at the application of impulse on sine wave.This is because of high magnitude voltage of 1050 kV during 1.2/50 μs.Similar movement patterns of reduced maximum movement is observed for Switching Impulse superimposed on sine wave.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and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雷击 金属微粒 运动形态 气相绝缘站 粒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