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粉煤灰-矿渣基地聚物混凝土不同龄期动态力学性能 被引量:6
1
作者 吕炎 白二雷 +1 位作者 王志航 孙慧颖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9-106,共8页
为探究冲击荷载条件下粉煤灰-矿渣基地聚物混凝土的动态力学响应特征,考察不同养护龄期和应变率对粉煤灰-矿渣基地聚物混凝土动态力学特性的影响,利用Φ100 mm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装置分别对3 d、7 d、28 d龄期的粉煤灰-矿渣基地... 为探究冲击荷载条件下粉煤灰-矿渣基地聚物混凝土的动态力学响应特征,考察不同养护龄期和应变率对粉煤灰-矿渣基地聚物混凝土动态力学特性的影响,利用Φ100 mm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装置分别对3 d、7 d、28 d龄期的粉煤灰-矿渣基地聚物混凝土进行了不同应变速率下的冲击压缩试验。结果表明:在各个龄期下,粉煤灰-矿渣基地聚物混凝土均表现出显著的应变率敏感性,动态抗压强度和比能量吸收随应变率的增加而增大,其中动态抗压强度随应变率增加呈现指数函数增长趋势;随着龄期的增长,粉煤灰-矿渣基地聚物混凝土的动态抗压强度和比能量吸收均增大,应变率敏感性逐渐增强。在对比了多个应变率增长因子(DIF)计算公式之后,提出了拟合程度更高的地聚物混凝土DIF计算模型,在应变率基础上,重点考虑养护龄期对动态强度增强效应的影响,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效果良好,可为粉煤灰-矿渣基地聚物混凝土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矿渣基地聚物混凝土 动态力学性能 养护龄期 DIF模型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矿渣基地聚物混凝土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 被引量:54
2
作者 黄华 郭梦雪 +1 位作者 张伟 杨世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4-84,共11页
为考察不同配合比对地聚物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开展了粉煤灰与矿渣比例、水玻璃模数以及水玻璃掺量(质量分数)对其宏观力学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并从微观层次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弥散X射线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 为考察不同配合比对地聚物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开展了粉煤灰与矿渣比例、水玻璃模数以及水玻璃掺量(质量分数)对其宏观力学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并从微观层次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弥散X射线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以及压汞实验(MIP)对微观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养护龄期的增加,使聚合反应进行的程度提高,SEM微观形貌中观察到的凝胶量与种类逐渐增多,宏观上表现出更高的强度值;水玻璃模数的降低引起反应体系中硅铝比降低以及Na;的增加,促进了凝胶的生成,使其表现出较高的力学性能;粉煤灰与矿渣比例的减小,即在矿渣为反应体系中引入钙的含量增多,促进了凝胶的生成;当水玻璃掺量由20%增加到25%时,硅铝比由1.31增大到3.37,试样的微观结构致密性与宏观强度均表现提升;当水玻璃掺量过量时,硅铝比由3.37降低到2.00,导致凝胶结构不易形成,表现出强度的下降。降低水玻璃模数与提高矿渣比例均可促进聚合反应的进行,有助于地聚物混凝土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致密性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高炉矿渣 混凝土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矿渣基地聚物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 被引量:13
3
作者 原元 赵人达 +3 位作者 占玉林 李福海 成正清 李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75-1282,共8页
F级粉煤灰-矿渣基地聚物混凝土,即GPC-10(矿渣掺量10%,80°C高温养护)和GPC-50(矿渣掺量50%,标准养护)力学性能良好,为进一步研究其抗碳化性能,首先,对这两种地聚物混凝土进行了快速碳化试验,并与作为对照组的普通水泥混凝土(OPCC)... F级粉煤灰-矿渣基地聚物混凝土,即GPC-10(矿渣掺量10%,80°C高温养护)和GPC-50(矿渣掺量50%,标准养护)力学性能良好,为进一步研究其抗碳化性能,首先,对这两种地聚物混凝土进行了快速碳化试验,并与作为对照组的普通水泥混凝土(OPCC)进行了比较,通过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评价了碳化对混凝土的损伤;其次,为分析损伤原因,分别通过X射线能谱分析(EDS)和压汞测试(MIP),对碳化后的成分和孔结构进行了研究;最后,建立了两种地聚物混凝土的碳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相比OPCC,地聚物混凝土的抗碳化能力薄弱,尤其是钙含量较高的GPC-50,其主要产物C—A—S—H会与CO2反应而发生分解,导致孔隙率增大,进而加快了碳化速率,且碳化深度与时间呈线性关系;OPCC、GPC-10以及GPC-50的28 d碳化深度分别达到了2.0、9.2、18.8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级粉煤灰 矿渣 混凝土 快速碳化 孔结构 碳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渣-粉煤灰地聚物固化淤泥力学性能和路用性能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杨振甲 何猛 +4 位作者 吴杨 史钰鹏 孙亮 潘竹 张默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93-703,724,共12页
为实现河底淤泥的资源化处置,常采用水泥等胶凝材料固化淤泥提高承载力作为路基材料。传统固化材料能耗大、碳排放量高。为开发可持续性固化材料,本研究采用矿渣-粉煤灰二元地聚物固化淤泥,研究其力学性能及路用性能。通过研究Si/Al摩... 为实现河底淤泥的资源化处置,常采用水泥等胶凝材料固化淤泥提高承载力作为路基材料。传统固化材料能耗大、碳排放量高。为开发可持续性固化材料,本研究采用矿渣-粉煤灰二元地聚物固化淤泥,研究其力学性能及路用性能。通过研究Si/Al摩尔比、Na/Al摩尔比对地聚物凝结时间和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确定地聚物配合比设计。依据优化配合比固化淤泥,研究地聚物掺量、养护龄期对固化淤泥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固化淤泥进行水稳性、加州承载比、干缩和温缩试验,以评估其路用性能;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试验方法对固化淤泥进行微观分析,揭示其固化机制。试验结果表明,矿渣-粉煤灰基地聚物地质聚合产物为无定形地聚物凝胶、水化硅酸钙、水化铝酸钙等,增强了土颗粒之间的胶结并且填充了孔隙,提高了固化淤泥的力学性能和路用性能。研究结果为地聚物固化淤泥土工程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化淤泥 矿渣-粉煤灰 无侧限抗压强度 水稳性 干缩性 温缩性 固化机理 路基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高岭土-粉煤灰基地聚物砂浆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管柏伦 郭荣鑫 +3 位作者 齐荣庆 付朝书 张敏 张文帅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50-1257,共8页
本研究以偏高岭土和粉煤灰为原料,以不同模数(0.75、1.00、1.25、1.50)和碱浓度(质量分数)(40%、44%、48%)的钾水玻璃为碱激发剂,微珠、蛭石和珍珠岩为细骨料来制备地聚物砂浆试件。主要通过测试地聚物砂浆试件常温及1000℃高温作用后... 本研究以偏高岭土和粉煤灰为原料,以不同模数(0.75、1.00、1.25、1.50)和碱浓度(质量分数)(40%、44%、48%)的钾水玻璃为碱激发剂,微珠、蛭石和珍珠岩为细骨料来制备地聚物砂浆试件。主要通过测试地聚物砂浆试件常温及1000℃高温作用后的抗压强度,探明碱激发剂模数和浓度对砂浆试件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利用XRD、SEM手段对地聚物的物相组成及微观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碱浓度不变时,除40%碱浓度外,其余试件的抗压强度随模数的增大先升高后略微降低或者基本不变。当模数不变时,除模数为0.75的试件外,其余试件的抗压强度随碱浓度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当模数为1.00且碱浓度为44%时,试件的抗压强度最高,历经1000℃高温后地聚物砂浆试件相对残余强度仍能维持42%及以上,该温度下水化产物为白榴石(KAlSi 2O 6)和钾霞石(KAlSiO 4),地聚物在常温下有大量絮状的水化产物生成且微观结构较为致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高岭土-粉煤灰基地 砂浆 抗压强度 碱浓度 模数 高温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渣掺量对热养护粉煤灰基地聚物收缩和抗压强度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郭红丽 白鹏翔 +3 位作者 洪淼 朱飞鹏 胡丰 雷冬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389-4398,4426,共11页
本文通过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研究了0%、10%、20%、30%、40%、50%六种矿渣掺量(质量分数,下同)对粉煤灰基地聚物(FAGP)混凝土热养护过程中收缩的影响,测试了热养护后混凝土和净浆的抗压强度,并且结合同步热分析(TGA-DSC)、X射线衍射(X... 本文通过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研究了0%、10%、20%、30%、40%、50%六种矿渣掺量(质量分数,下同)对粉煤灰基地聚物(FAGP)混凝土热养护过程中收缩的影响,测试了热养护后混凝土和净浆的抗压强度,并且结合同步热分析(TGA-DSC)、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微观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矿渣掺量的增加,FAGP的收缩量和收缩速率均先减小后增大,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水化程度增大,微裂缝数量增加;当矿渣掺量为40%时,FAGP混凝土的收缩量最小,抗压强度最大;当矿渣掺量较低时,地聚物水化程度小,微裂缝少,地聚物收缩的主要原因是热养护初期的弹性模量较低;当矿渣掺量较高时,地聚物水化程度大,微裂缝较多,地聚物收缩主要由较强烈的化学反应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 矿渣 粉煤灰基地 热养护 收缩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地聚物混凝土单轴受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郝柳青 杨成 +1 位作者 罗雨舟 向天宇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1-104,共4页
进行了粉煤灰地聚物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重点关注了地聚物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以及泊松比等基本力学性能。试验表明,掺加少量水泥可以降低地聚物混凝土的养护要求,在常温养护条件下,混凝土的强度和弹性... 进行了粉煤灰地聚物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重点关注了地聚物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以及泊松比等基本力学性能。试验表明,掺加少量水泥可以降低地聚物混凝土的养护要求,在常温养护条件下,混凝土的强度和弹性模量发展与采取早期升温养护的地聚物混凝土基本相当。随着地聚物混凝土龄期的增加,其应力-应变关系曲线逐渐变得陡峭,峰值应变也随之减小。同时,研究发现,当地聚物混凝土压应力低于极限抗压强度的60%左右时,混凝土的泊松比基本为一常数,大约在0.1~0.2之间。当压应力超过这一数值时,地聚物混凝土的泊松比急剧增大,在破坏时,泊松比达到1.0左右。这一试验现象表明,地聚物混凝土在单轴受压下表现出良好的横向膨胀变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粉煤灰 应力-应变关系 泊松比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MgO对碱-矿渣-偏高岭土基地聚物干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崔潮 孙小惠 +1 位作者 王岚 彭晖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79-586,共8页
通过添加不同活性MgO,研究了其对碱-矿渣-偏高岭土基地聚物(ASM地聚物)干缩性能的影响,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压汞仪(MIP)等微观测试手段揭示了其内在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随着MgO活性的增加,ASM地聚物的干缩率先减小... 通过添加不同活性MgO,研究了其对碱-矿渣-偏高岭土基地聚物(ASM地聚物)干缩性能的影响,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压汞仪(MIP)等微观测试手段揭示了其内在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随着MgO活性的增加,ASM地聚物的干缩率先减小后增大,当MgO活性适中时,ASM地聚物干缩率降低约15.0%;所生成的镁铝水滑石及水化硅酸镁(M-S-H)凝胶能够有效填充ASM地聚物孔隙,减小干燥收缩,增加结构致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渣-偏高岭土基地 活性MgO 干燥收缩 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聚物混凝土干燥收缩性能及活性氧化镁补偿收缩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海霞 董昊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9-226,共8页
制备粉煤灰-矿渣基地聚物混凝土,并进行地聚物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和干燥收缩测试,探究分析活性氧化镁含量、水玻璃模数、碱当量和矿渣含量对其抗压强度和干燥收缩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活性氧化镁掺量增大,地聚物混凝土28 d抗压强... 制备粉煤灰-矿渣基地聚物混凝土,并进行地聚物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和干燥收缩测试,探究分析活性氧化镁含量、水玻璃模数、碱当量和矿渣含量对其抗压强度和干燥收缩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活性氧化镁掺量增大,地聚物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下降,干燥收缩变形显著减小;与0%(质量分数,下同)活性氧化镁混凝土相比,掺量为3%、6%和9%时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分别下降8.0%、8.2%和18.2%,干燥收缩分别减小21.5%、26.4%和38.2%,此外,当活性氧化镁掺量为3%和6%时,不仅有效补偿了干燥收缩,且抗压强度损失较小;随着水玻璃模数升高,地聚物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和干燥收缩变形增大;随着碱当量升高,地聚物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下降、干燥收缩变形增大;随着矿渣含量增加,地聚物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增大、干燥收缩变形减小。综合考虑抗压强度及收缩的要求,建议实际应用中选择高活性、大掺量氧化镁,掺量宜控制在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粉煤灰-矿渣 活性氧化镁 干燥收缩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制备硅灰-偏高岭土-矿渣基地聚物砂浆试验及微观研究
10
作者 吕炎 白二雷 +2 位作者 王志航 孟欣 孙慧颖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210-218,共9页
为提升低温环境下矿渣基地聚物砂浆性能,通过掺加硅灰、偏高岭土实现对矿渣基地聚物砂浆的复合改性,并通过正交试验研究硅灰、偏高岭土、减水剂的掺量以及水玻璃与氢氧化钠溶液质量比对硅灰-偏高岭土-矿渣基地聚物砂浆(SMSGM)力学性能... 为提升低温环境下矿渣基地聚物砂浆性能,通过掺加硅灰、偏高岭土实现对矿渣基地聚物砂浆的复合改性,并通过正交试验研究硅灰、偏高岭土、减水剂的掺量以及水玻璃与氢氧化钠溶液质量比对硅灰-偏高岭土-矿渣基地聚物砂浆(SMSGM)力学性能和工作性能的影响,并确定最佳配合比。在此基础上作对比验证试验,探究低(负)温对SMSGM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低(负)温养护下地聚物砂浆的微观形貌、红外吸收性质、孔隙结构。结果表明:SMSGM的流动性及强度受水玻璃与氢氧化钠溶液质量比影响最大;正交试验中,硅灰掺量为10%、偏高岭土掺量为20%、减水剂掺量为0.8%、水玻璃与氢氧化钠溶液质量比为0.5是最优配合比,3 d抗压强度可达30.1 MPa;温度降低至-10℃后,SMSGM表面存在大量未参与反应的原材料,水化产物未充分胶结,孔隙量增大,毛细孔数目增多,宏观表现为强度降低,但水化反应释放的大量热可支持SMSGM早期强度的形成,验证了其在寒冷条件下使用的可行性,以期为寒区基础设施快速修复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灰-偏高岭土-矿渣基地砂浆 低温环境 早期力学性能 正交试验 配合比优化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