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浓度粉尘测量仪表标定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蔡周全 夏自柱 李桂云 《煤炭工程师》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4,共4页
主要介绍了标定超高浓度粉尘测量仪表标准量具的原理、性能、技术指标、制造工艺、标定方法和用标准量具标定超高浓度粉尘测量仪表的标定方法及使用情况。
关键词 粉尘浓度 粉尘测量仪表 标定法 粉尘量具 矿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调节粉笔粉尘测量仪的研制
2
作者 宋帅 张朔 薛伟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年第11期27-28,共2页
文章提供一种集粉尘接收、粉尘指标检测、数据显示和数据储存功能为一体的可调节粉笔粉尘测量仪,其应用机械电子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利用光电传感器、单片机和A/D转换器。此测量仪具备高效、便携的特点,为实时监测及数据... 文章提供一种集粉尘接收、粉尘指标检测、数据显示和数据储存功能为一体的可调节粉笔粉尘测量仪,其应用机械电子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利用光电传感器、单片机和A/D转换器。此测量仪具备高效、便携的特点,为实时监测及数据储存分析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半开放式空间内的实时监测等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笔粉尘测量 传感器 单片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尘浓度的激光测量 被引量:10
3
作者 孙东松 乔立杰 +2 位作者 李洪滨 任秀兰 李明亮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5-26,41,共3页
工业粉尘的实时监测是预防粉尘爆炸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采用双光路激光系统,对亚麻尘的相对浓度进行了连续测量,具有测量范围宽、灵敏度好、抑制激光强度起伏噪声等特点。
关键词 粉尘浓度 粉尘爆炸 粉尘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固两相流的粉尘质量浓度测量装置优化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丹丹 魏重宇 +1 位作者 李德文 滕昱玲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866-1870,共5页
针对传统光散射粉尘测量仪易受粉尘污染的问题,利用Fluent软件对粉尘采集通道内的气固两相流进行数值仿真,通过粉尘颗粒的运动轨迹找出污染光学结构的因素,并重新设计合理的通道结构。从仿真数据看出当气流途经测量口处时产生了低速涡流... 针对传统光散射粉尘测量仪易受粉尘污染的问题,利用Fluent软件对粉尘采集通道内的气固两相流进行数值仿真,通过粉尘颗粒的运动轨迹找出污染光学结构的因素,并重新设计合理的通道结构。从仿真数据看出当气流途经测量口处时产生了低速涡流,在其长期低速冲蚀下,造成测量口处粒子的残留堆积;经过项目组对测量结构的改进,设计了1种不易被粉尘污染的装置。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的设计能使气流高速通过测量通道,并在测量口处产生了高速湍动涡流,使粒子不易在测量口处残留,从而保证了测量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 光散射 粉尘测量 数值仿真 气固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D控制粉尘浓度测量仪的实现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婷婷 邹丽新 +1 位作者 顾济华 季晶晶 《现代电子技术》 2011年第14期176-178,182,共4页
为了扩大粉尘测量仪的测量范围,采用一种自适应的测量方法,即根据被测环境粉尘的浓度自动调节传感器的接收灵敏度,并结合相应的软件算法,使高、低浓度的粉尘都能得到有效测量。在设计过程中运用PID算法对测量过程进行控制,使测量... 为了扩大粉尘测量仪的测量范围,采用一种自适应的测量方法,即根据被测环境粉尘的浓度自动调节传感器的接收灵敏度,并结合相应的软件算法,使高、低浓度的粉尘都能得到有效测量。在设计过程中运用PID算法对测量过程进行控制,使测量仪在运行中进行实时调节,以降低测量数据的振荡。通过对烟雾释放出粉尘的浓度测量,运用Matlab对测量数据进行拟舍,得到了平滑的响应曲线。实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扩大了测量范围,使测量范围达到了0.01~48m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 粉尘测量 PID 数字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静电感应的小粒径粉尘浓度测量装置优化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刘丹丹 景明明 +1 位作者 汤春瑞 李德文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71-175,共5页
为了解决现有煤矿粉尘浓度测量装置对小粒径粉尘浓度检测不准确的问题,基于文丘里效应与卡门涡街效应对现有测量装置的管道进行优化设计,提出了在文丘里管道的喉道段加入具有水平距离差的前气鞘与后气鞘。利用Gambit2.4软件建立改进装... 为了解决现有煤矿粉尘浓度测量装置对小粒径粉尘浓度检测不准确的问题,基于文丘里效应与卡门涡街效应对现有测量装置的管道进行优化设计,提出了在文丘里管道的喉道段加入具有水平距离差的前气鞘与后气鞘。利用Gambit2.4软件建立改进装置的结构模型,通过Fluent6.3软件进行模型的仿真。获得粒子不同粒径下的相应速度云图,进而读取了速度值,通过MATLAB软件计算相关静电感应量。仿真结果表明:对比项目组研究的文式管,改进装置的总体静电感应量提高了12%;当粉尘粒径低于10μm时,在2种测量装置的感应电荷量对比中,小粒径粉尘所带的静电感应量最为明显,提高18%。对于设计小粒径粉尘浓度测量装置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粒径 粉尘测量 静电感应 文丘里效应 卡门涡街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散射光信息提高消光法粉尘浓度测量的精度 被引量:3
7
作者 余荣斌 何振江 余勇昌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2-54,共3页
提出了一种在消光法的基础上结合散射光提高粉尘浓度测量精度的方法,介绍了利用计算机模拟计算的结果和初步的实验情况。结果表明应用此方法可望实现简单、快速和较准确的粉尘浓度在线实时测量。
关键词 浓度测量 粉尘测量 散射光 消光法 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尘浓度光散射测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自亮 赵恩标 +1 位作者 吕银庄 郭胜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04-607,共4页
根据经典的Mie氏散射理论,分析和计算了单个粉尘颗粒的散射特性曲线,又通过实验对粉尘云散射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散射角、粉尘粒径及水雾对光散射的影响.研究得出,单个粉尘粒子的散射光强随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对粉尘云而言,粉尘中... 根据经典的Mie氏散射理论,分析和计算了单个粉尘颗粒的散射特性曲线,又通过实验对粉尘云散射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散射角、粉尘粒径及水雾对光散射的影响.研究得出,单个粉尘粒子的散射光强随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对粉尘云而言,粉尘中位径越大,灵敏度越小,测量的粉尘浓度值会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尘浓度测量 光散射 Mie氏散射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荷感应原理的粉尘质量浓度测量装置优化 被引量:16
9
作者 刘丹丹 景然 汤春瑞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97-902,共6页
对于应用电荷感应法测量低浓度粉尘不够精确的问题,依据文丘里效应,提出减小现有测量管道的中间部分管径,使之依次形成收缩段、喉道段、扩散段3部分,来提高粉尘颗粒的运动速度,进而增大静电传感器的感应电荷量。利用Fluent软件对改进的... 对于应用电荷感应法测量低浓度粉尘不够精确的问题,依据文丘里效应,提出减小现有测量管道的中间部分管径,使之依次形成收缩段、喉道段、扩散段3部分,来提高粉尘颗粒的运动速度,进而增大静电传感器的感应电荷量。利用Fluent软件对改进的测量管道进行气固两相流仿真,获得管道内粉尘颗粒速度分布云图及喉道段内速度值。对应环形静电传感器的数学模型,分别计算了不同管径比下的感应电荷量。结果表明:改进管道的管径比为0.69时,静电传感器上的感应电荷量最大。通过测量装置的优化,可将测量精度提高3%,有效提高了低浓度粉尘的测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荷感应 粉尘测量 文丘里效应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特曼装置上粉尘浓度的测量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新光 董洪光 S.Radandt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3-496,共4页
粉尘浓度和湍流速度对粉尘爆炸猛烈程度和粉尘云最小着火能的测试有很大影响.针对1.2 L哈特曼装置上的粉尘浓度进行了测量研究,并对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讨论,得到了1.2 L哈特曼管上不同位置高度的粉尘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粉尘浓度随哈... 粉尘浓度和湍流速度对粉尘爆炸猛烈程度和粉尘云最小着火能的测试有很大影响.针对1.2 L哈特曼装置上的粉尘浓度进行了测量研究,并对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讨论,得到了1.2 L哈特曼管上不同位置高度的粉尘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粉尘浓度随哈特曼管高度位置分布很不均匀.对于哈特曼管电极位置高度,当点火延迟时间170 ms、计算浓度为500 g/m3时,其粉尘测量浓度近似等于计算浓度;当计算浓度低于500 g/m3时,其测量浓度高于计算浓度.当计算浓度大于500 g/m3时,测量浓度低于计算浓度.哈特曼管上粉尘浓度随高度分布的获得,为最小着火能在不同装置上的测试比较提供了数据,为粉尘爆炸数学模型的检验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尘爆炸 粉尘浓度测量 浓度标定 哈特曼管 最小着火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粉尘浓度测量仪检定装置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晓艳 佟海波 《中国标准化》 2023年第4期156-158,共3页
粉尘浓度测量仪是用于测量悬浮在空气中颗粒物质量浓度的仪器,被广泛地用于大气及工业扬尘监测,其测量结果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大气污染情况,对评价环保政策和举措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研究现状... 粉尘浓度测量仪是用于测量悬浮在空气中颗粒物质量浓度的仪器,被广泛地用于大气及工业扬尘监测,其测量结果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大气污染情况,对评价环保政策和举措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研究现状入手,分析目前粉尘浓度测量仪检定装置存在的弊端和需要改进的方向,为我国粉尘浓度测量仪的溯源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尘测量 检定装置 环境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C的β射线吸收法粉尘浓度测量系统 被引量:4
12
作者 练德幸 赵修良 +3 位作者 刘丽艳 李宗伦 毛万冲 曹光辉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4期35-40,共6页
设计的目的是提供一套能够实现在线自动测量粉尘的粉尘浓度监测系统.系统以β射线吸收法原理为设计基础,采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技术,实现对用户输入参数设置,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以及系统与计算机通讯的有效控制.系统具有可靠性高... 设计的目的是提供一套能够实现在线自动测量粉尘的粉尘浓度监测系统.系统以β射线吸收法原理为设计基础,采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技术,实现对用户输入参数设置,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以及系统与计算机通讯的有效控制.系统具有可靠性高,操作简便,便于维护和可远程监控的特点.测量范围为0.1~1 500 mg/m3,精度为±9%.设计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硬件电路和软件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尘浓度测量 β射线吸收法 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gration law of respirable dust on a super-long fully mechanized double-shearer working face
13
作者 Jia Min Fu Yingpeng +3 位作者 Yuan Yong Wei Hongmin Sun Song Li Ji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6年第6期1109-1115,共7页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igration law of respirable dust and gain reasonable design parameters for dust control on a super-long double-shearer fully mechanized working face, this paper describes research carried ou...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igration law of respirable dust and gain reasonable design parameters for dust control on a super-long double-shearer fully mechanized working face, this paper describes research carried out using a numerical simulation package(Fluent) based on gas-solid coupling dispersed multiphase flow model and field measurement to research different technology modes, dust distribution law at different intervals where shearers work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n the lower 9303 face, No. 2 Jining Mine,Yankuang Coal Mining Co.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dust 3–6 m away from the shearers working in the same directions was large, while the impact area of respirable dust near the sheare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o 5–6 m with the distance between two shearers work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The concentration of dust on a double-shearer face was considerably higher than that of a face with one shear under the combined effect of wind speed on the face and disturbed wind around the shearer, while the dust concentration near the shearer on the return side was considerably higher than that on the inlet side. The concentration of dust on a double-shearer face along the airflow declined slowly so that dust was hard to control. Simulation results confirmed the results of field measurement, which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dust prevention des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long working face Double-shearer Respirable dust Migration law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