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粉叶小檗(小檗科)的形态变异式样及分类修订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新华 袁森 +1 位作者 范俊 施小平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1-405,共5页
研究了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和丽江市玉龙雪山的粉叶小檗(Berberis pruinosa Franch.)叶、花瓣和果实特征的变异式样。粉叶小檗幼叶背面具明显的白色粉霜,而成熟叶,尤其是秋冬季的老叶,叶片背面的白色粉霜几乎完全脱落,并呈灰绿色。虽然粉... 研究了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和丽江市玉龙雪山的粉叶小檗(Berberis pruinosa Franch.)叶、花瓣和果实特征的变异式样。粉叶小檗幼叶背面具明显的白色粉霜,而成熟叶,尤其是秋冬季的老叶,叶片背面的白色粉霜几乎完全脱落,并呈灰绿色。虽然粉叶小檗花瓣先端存在缺裂和全缘两种变异式样,但是这些变异式样在居群内是连续的。粉叶小檗成熟果实紫黑色,表面具显著而稳定的白色粉霜。结合文献分析和植物标本观察,将B.pruinosa var.brevifolia Ahrendt、B.pruinosa var.longifolia Ahrendt、B.pruinosa var.serratifolia Ahrendt和易门小檗处理为粉叶小檗的异名。此外,还为粉叶小檗指定了后选模式,即Delavay 493(P007165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 粉叶小檗 花瓣 形态变异 新异名 后选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叶小檗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形成
2
作者 杨桂英 马绍宾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9-153,共5页
采用石蜡切片方法对粉叶小檗(Berberis pruinosa Franch.)的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雌蕊1枚,子房单心皮,边缘胎座,2枚胚珠倒生,具双珠被,厚珠心,珠孔由内外两层珠被共同形成,呈"Z"字形;单孢原... 采用石蜡切片方法对粉叶小檗(Berberis pruinosa Franch.)的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雌蕊1枚,子房单心皮,边缘胎座,2枚胚珠倒生,具双珠被,厚珠心,珠孔由内外两层珠被共同形成,呈"Z"字形;单孢原,位于珠心表皮下;直线形大孢子四分体,合点端的1个大孢子发育为功能大孢子,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成熟胚囊中,2个极核在受精前融合为次生核;3个反足细胞不发达,较早退化;"品"字形卵器,其中助细胞发达且具丝状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叶小檗 大孢子 雌配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叶小檗愈伤组织单细胞克隆 被引量:2
3
作者 查宏波 李启任 +1 位作者 王东 陈敏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3-46,共4页
以粉叶小檗愈伤组织为材料 ,用B5液体培养基进行悬浮培养建立悬浮细胞系。经 3~ 4次继代培养即可得到悬浮的单细胞。悬浮细胞通过细胞平板克隆 (一般B5培养基平板克隆 ,优化培养基平板克隆和条件培养基平板克隆 ) ,经 5代连续继代培养... 以粉叶小檗愈伤组织为材料 ,用B5液体培养基进行悬浮培养建立悬浮细胞系。经 3~ 4次继代培养即可得到悬浮的单细胞。悬浮细胞通过细胞平板克隆 (一般B5培养基平板克隆 ,优化培养基平板克隆和条件培养基平板克隆 ) ,经 5代连续继代培养观察和薄板层析 -分光光度法分析 ,发现用优化培养基进行平板克隆植板率最高 ,且克隆最易成功 ,并且还筛选到一株小檗碱产率高且稳定的克隆CV 5 7,其平均生长速率为 14 .4 12mg .Fw/L .d ,为原始株系的 1.91倍 ,平均小檗碱含量为 2 .17%干重 ,是原始株系的 2 .2 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叶小檗 平板克隆 克隆系 小檗 细胞系 小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