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树类黄酮3-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晓帆 田艳维 +2 位作者 王云生 高丽萍 夏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1-418,共8页
以茶树叶片为材料,结合同源克隆方法和RACE技术,克隆了1条UFGT基因,命名为CsUFGT。该基因cDNA全长为1526bp,ORF长1380bp,编码459个氨基酸,推测等电点5.96,推测分子量为49.486 kDa。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葡萄UFGT(P51094.2)的一致性为59%... 以茶树叶片为材料,结合同源克隆方法和RACE技术,克隆了1条UFGT基因,命名为CsUFGT。该基因cDNA全长为1526bp,ORF长1380bp,编码459个氨基酸,推测等电点5.96,推测分子量为49.486 kDa。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葡萄UFGT(P51094.2)的一致性为59%,相似性为75%,其C-端含有植物UGT家族成员特有PSPG基序。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茶树根茎叶中均表达,在第4叶表达量最高,根和茎中表达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类黄酮3-o-葡萄糖基转移酶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葡萄类黄酮-3-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陈蒙 袁赫海 +2 位作者 杨铭慧 张宇 刘海峰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5-98,共4页
为了探究VAm3GT蛋白表达和在山葡萄体内酶学特征及生物学功能,进一步证实克隆所获得目的基因的准确性。利用实时定量PCR法对山葡萄果皮8个不同转色时期类黄酮-3-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VAm3GT)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双酶切、连接转... 为了探究VAm3GT蛋白表达和在山葡萄体内酶学特征及生物学功能,进一步证实克隆所获得目的基因的准确性。利用实时定量PCR法对山葡萄果皮8个不同转色时期类黄酮-3-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VAm3GT)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双酶切、连接转化等方法将VAm3GT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28a-VAm3GT。重组质粒转化至E.coli BL21后经不同浓度的IPTG诱导,通过SDS-PAGE分析表明,在适宜的IPTG诱导浓度下,VAm3GT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中得到高效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质量约为50.19 ku,成功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并使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葡萄-3-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古特白刺类黄酮-3-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NtUFGT)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高子奇 王佳 +1 位作者 汤宇晨 王迎春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9-170,共12页
花青素是植物体内重要的黄酮类次生代谢产物,其强大的抗氧化能力对植物抵抗由各种非生物胁迫带来的氧化损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转录组数据,从唐古特白刺cDNA中克隆得到一个类黄酮3-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将其命名为NtUFGT。... 花青素是植物体内重要的黄酮类次生代谢产物,其强大的抗氧化能力对植物抵抗由各种非生物胁迫带来的氧化损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转录组数据,从唐古特白刺cDNA中克隆得到一个类黄酮3-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将其命名为NtUFGT。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407 bp,编码468个氨基酸,预测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51.37 kDa。多重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其编码蛋白属于UDP-glycosyltransferases蛋白家族。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了该基因在唐古特白刺中的表达模式,发现该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花>果实>茎>叶>根;同时该基因能被聚乙二醇(PEG)和脱落酸(ABA)等非生物胁迫强烈诱导表达。构建该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PZP221:35S:NtUFGT,使用花序浸染法转化拟南芥并筛选至T3代,RT-PCR验证表明,NtUFGT基因在转基因拟南芥3个株系中均明显表达。测定干旱胁迫条件下野生型(WT)和转基因拟南芥(OE株系)生长状况和抗逆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结果发现转基因拟南芥生长状况明显优于野生型,根长更长,鲜重和叶绿素含量更高,同时OE株系积累了更多的花青素和总黄酮。与表型一致,相较于WT,OE株系具有更高的抗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积累了更多的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和脯氨酸,同时其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含量显著低于WT;基因定量分析结果显示,OE株系拟南芥中抗逆相关基因AtCAT1、AtPOD1、AtRD29A及脯氨酸合成基因AtP5CS的表达量明显高于WT。以上结果说明,NtUFGT能有效提高转基因拟南芥中花青素和总黄酮含量,赋予植物更强的活性氧清除能力和渗透调节能力,从而增强了植物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o-葡萄糖基转移酶 唐古特白刺 干旱胁迫 花青素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牡丹类黄酮7-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原晓龙 陈剑 +3 位作者 陈中华 华梅 王娟 王毅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25,共7页
以野生滇牡丹为试验材料,以其转录组数据为基础,采用反转录PCR技术克隆得到一个具完整开放阅读框的类黄酮7-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Pd7GT),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基因表达对该基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1 446bp (Gen Bank... 以野生滇牡丹为试验材料,以其转录组数据为基础,采用反转录PCR技术克隆得到一个具完整开放阅读框的类黄酮7-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Pd7GT),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基因表达对该基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1 446bp (Gen Bank登录号为KX394687),可编码481个蛋白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d7GT蛋白C末端含有典型糖基转移酶识别区(WAPQV)和UDP-葡萄糖基配体绑定位点(HCGWNS)的PSPG盒子,其蛋白序列GWAPQVMILEHEAVGGFVTHCGWNSTLEGISAGLPLVTWPIFAEQFYNEK,与可可(XP_007042481)、Herrannia umbratica (XP_021298085)、毛果杨(XP_006379195)、巨桉(XP_010066837)等以葡萄糖为糖基配体的类黄酮7-O-糖基转移酶聚为一类; Pd7GT基因在组织茎中表达量最高、不同花发育时期的花谢期表达量最高、不同颜色花瓣中黄花花瓣表达量最高。本研究为滇牡丹糖基转移酶异源表达、分子育种等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为未来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具新颖花色和抗性的滇牡丹新品种提供必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7-o-葡萄糖基转移酶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类黄酮-3-O-葡萄糖基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卢其能 杨清 沈春修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16,共6页
根据茄科植物花色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资料,设计简并引物,通过RT-PCR的方法从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cv.Chieftain)紫色芽的cDNA中克隆到类黄酮-3-O-葡萄糖基化酶基因(3GT)的全长cDNA。序列分析表明,这个3GT基因编码的多肽为448个氨... 根据茄科植物花色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资料,设计简并引物,通过RT-PCR的方法从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cv.Chieftain)紫色芽的cDNA中克隆到类黄酮-3-O-葡萄糖基化酶基因(3GT)的全长cDNA。序列分析表明,这个3GT基因编码的多肽为448个氨基酸残基,在氨基酸水平上与茄科的矮牵牛和茄子的一致性最高,均为76%,多重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均表明,该基因为3GT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用半定量RT-PCR进行了表达分析表明,3GT在根、叶和块茎中的表达量远高于茎和花;此外,3GT在Chieftain的红色愈伤组织中表达而在非红色愈伤组织中不表达,可见,3GT的表达与花色苷的积累是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色苷 CDNA克隆 表达模式 SOLANUM TUBEROSUM -3-o-葡萄糖基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仙类黄酮-3-O-葡糖基转移酶基因的原核表达 被引量:5
6
作者 王伟英 李海明 +4 位作者 戴艺民 李跃森 邹晖 吴水金 林江波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16-819,共4页
通过双酶切、连接转化等方法将中国水仙类黄酮-3-O-葡糖基转移酶(NT3GT)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9a上,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29a-NT3GT。重组质粒转化至E.coli BL21(DE3)后经IPTG诱导,SDS-PAGE分析表明,经IPTG诱导,NT3GT基因在大... 通过双酶切、连接转化等方法将中国水仙类黄酮-3-O-葡糖基转移酶(NT3GT)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9a上,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29a-NT3GT。重组质粒转化至E.coli BL21(DE3)后经IPTG诱导,SDS-PAGE分析表明,经IPTG诱导,NT3GT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了高效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55kDa。成功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并使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表达,为NT3GT抗血清的制备及功能分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水仙 -3-氧-葡糖基转移酶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仙类黄酮3-氧-葡糖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伟英 李海明 +4 位作者 戴艺民 邹晖 吴水金 李跃森 林江波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7-581,共5页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中国水仙上分离克隆得到1个葡糖基转移酶基因,命名为Nt3GT,其cDNA全长1 682bp,包含有1个1 461bp完整阅读框架(ORF),编码487个氨基酸,具有Glycos_tranf_1superfamily蛋白保守区。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中国水仙与马...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中国水仙上分离克隆得到1个葡糖基转移酶基因,命名为Nt3GT,其cDNA全长1 682bp,包含有1个1 461bp完整阅读框架(ORF),编码487个氨基酸,具有Glycos_tranf_1superfamily蛋白保守区。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中国水仙与马铃薯属的3GT亲缘关系最近。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Nt3GT在叶片和花中均有表达,各个时期的叶片中表达量稳定,但花中的表达量不稳定,在抽葶期花苞未检测到表达,在盛花期的表达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水仙 -3-o-葡糖基转移酶 基因克隆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山石斛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DhUF3GT)基因克隆与原核表达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瞿彩丽 刘雨馨 +3 位作者 李永华 汪文杰 余坤 龚玲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00-1410,共11页
目的 克隆霍山石斛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DhUF3GT)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培育高黄酮含量的霍山石斛药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前期霍山石斛转录组数据筛选出的基因DhUF3GT,克隆该基因,并对cDNA的核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 目的 克隆霍山石斛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DhUF3GT)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培育高黄酮含量的霍山石斛药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前期霍山石斛转录组数据筛选出的基因DhUF3GT,克隆该基因,并对cDNA的核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构建DhUF3GT-pET28(a)重组质粒进行原核表达分析。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霍山石斛DhUF3GT基因cDNA序列有1289 bp,包含一个长度为123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12个氨基酸,GenBank中的登录号为OM460827。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DhUF3GT蛋白属于亲水性稳定蛋白,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45.668 KD,等电点(PI)为5.98,具有多个磷酸化位点和两个糖基化位点,不含信号肽,亚细胞定位于叶绿体。系统进化树表明,该序列与同科植物铁皮石斛同源性最高,具有UGT家族的“PSPG Box”保守区域。SDS-PAGE电泳显示,成功表达出原核重组蛋白DhUF3GT-pET28(a)。结论 成功克隆出霍山石斛DhUF3GT基因序列,并获得其序列特征及原核表达蛋白,这有助于霍山石斛DhUF3GT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及类黄酮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机制的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山石斛 -3-o-基转移酶 生物信息学分析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药桑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3
9
作者 张贵会 王贺 +1 位作者 何春秋 杨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220-224,共5页
采用色谱分离技术从药桑叶醇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NMR)和高效液相-串联质谱(HPLC-MS-MS)鉴定其结构。分离得到四个黄酮类化合物,结构表征为芦丁(1)、槲皮素-3-O-葡萄糖苷(2)、金丝桃苷(3)、山奈酚-3-O-... 采用色谱分离技术从药桑叶醇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NMR)和高效液相-串联质谱(HPLC-MS-MS)鉴定其结构。分离得到四个黄酮类化合物,结构表征为芦丁(1)、槲皮素-3-O-葡萄糖苷(2)、金丝桃苷(3)、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4)。其中化合物(3)、(4)首次从新疆药桑叶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桑叶(Morus nigra L.) 结构鉴定 槲皮素-3-o-葡萄糖 金丝桃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药桑叶中总黄酮的提取与分离 被引量:3
10
作者 阿娜姑.托合提 阿布拉江.克依木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4期745-747,共3页
目的:研究提取维药桑叶总黄酮,分离黄酮成分。方法:用不同提取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并采用硅胶柱层析对乙酸乙酯部分进行分离单体化合物。结果:桑叶中黄酮类的最佳提取工艺为80%的乙醇浸泡5h,在超声波清洗器中提取2次,每次2 h,分离得到两... 目的:研究提取维药桑叶总黄酮,分离黄酮成分。方法:用不同提取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并采用硅胶柱层析对乙酸乙酯部分进行分离单体化合物。结果:桑叶中黄酮类的最佳提取工艺为80%的乙醇浸泡5h,在超声波清洗器中提取2次,每次2 h,分离得到两个黄酮类成分,分别为含一分子葡萄糖的槲皮素和山奈酚。结论:以80%的乙醇作为溶剂,在超声波辐射下提取,可提高总黄酮的含量及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山柰酚-3-o-葡萄糖 槲皮素-3-o-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3GT基因转化拟南芥引起花色苷大量积累 被引量:2
11
作者 卢其能 杨清 沈春修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44-548,共5页
为了验证马铃薯野生种3GT(UDP-glucose:flavonoid 3-0-glucosyltransferase,类黄酮3-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的功能,构建了携带CaMV35S启动子的表达载体pG3GT并转化农杆菌GV3101。用菌液浸泡花序法对拟南芥进行遗传转化,在含50mg/LKan的... 为了验证马铃薯野生种3GT(UDP-glucose:flavonoid 3-0-glucosyltransferase,类黄酮3-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的功能,构建了携带CaMV35S启动子的表达载体pG3GT并转化农杆菌GV3101。用菌液浸泡花序法对拟南芥进行遗传转化,在含50mg/LKan的培养基上对T0代种子进行筛选,先后得到4个阳性幼苗,转化率为0.13%。对移栽成活的3株抗性植株进行PCR检测为阳性,Southern blot分析有2株表现为阳性并为单拷贝整合,其中一株的叶片和茎杆颜色变成紫红色;经花色苷含量的测定表明其含量比野生型植株高出7.0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遗传转化 类黄酮3-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葡萄愈伤组织UFGT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赖呈纯 潘红 +4 位作者 黄贤贵 范丽华 赖钟雄 段长青 刘文慧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677-1685,共9页
为从细胞水平上揭示刺葡萄3-O-类黄酮葡萄糖基转移酶(UFGT)基因调控花青素合成的功能,以刺葡萄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根据刺葡萄愈伤组织转录组UFGT序列片段,利用RT-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得到VdUFGT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特性分... 为从细胞水平上揭示刺葡萄3-O-类黄酮葡萄糖基转移酶(UFGT)基因调控花青素合成的功能,以刺葡萄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根据刺葡萄愈伤组织转录组UFGT序列片段,利用RT-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得到VdUFGT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特性分析。结果表明,VdUFGT基因cDNA和DNA开放阅读框(ORF)分别为1 371 bp和1 448 bp,包含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编码456个氨基酸,为带负电荷的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具有一个UDPGT结构域,是UDPGT超家族成员,包含UDP-黄酮糖基转移酶特征区域。由UFGT同源基因编码蛋白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植物进化的关系相一致,6个葡萄属植物聚为一支。RT-qPCR分析表明,刺葡萄红色愈伤组织VdUFGT转录水平极显著高于白色愈伤组织,培养25 d的2个细胞培养物差异可达79倍;在刺葡萄愈伤组织连续培养过程中,红色愈伤组织中Vd UFGT转录水平变化幅度较大,在愈伤组织快速生长中期和衰老初期分别出现峰值,而刺葡萄白色愈伤组织VdUFGT转录水平与红色愈伤组织相比变化幅度不大,且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说明VdUFGT对刺葡萄红色愈伤组织细胞培养物中的花青素生物合成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这种调控作用主要发生在刺葡萄愈伤组织细胞快速生长中期和细胞衰老初期。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VdUFGT调控刺葡萄细胞花青素合成的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愈伤组织 3-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UFGT)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箭叶淫羊藿EsUF3GT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应丽 黄文俊 王瑛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02-611,共10页
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flavonoid 3-O-glucosyltransferase,UF3GT)可以把不稳定的花色素催化成花色素苷。本研究采用同源基因克隆技术获得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Sieb. and Zucc.) Maxim. UF3GT基因cDNA开放阅读框(Open R... 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flavonoid 3-O-glucosyltransferase,UF3GT)可以把不稳定的花色素催化成花色素苷。本研究采用同源基因克隆技术获得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Sieb. and Zucc.) Maxim. UF3GT基因cDNA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命名为EsUF3GT(GenBank注册号为KJ648620)。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ORF全长为1356 bp,编码451个氨基酸,与其它植物中UF3GT蛋白序列的相似性为40%~50%。进化树分析发现,EsUF3GT同催化类黄酮3-O糖基化的糖基转移酶聚为一枝。qRT-PCR分析结果显示,EsUF3GT在花中的表达量最高,约为叶片、花蕾中表达水平的2.3倍,果实及根中表达水平的19倍。花青素含量检测表明,花蕾中的含量最高(130.4 mg/100 g),分别是叶片、花、果实及根中含量的3.5、5.2、72、87倍。我们推测EsUF3GT参与了箭叶淫羊藿花色素苷的生物合成,此结果为深入开展EsUF3GT的生化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箭叶淫羊藿 花色素苷 3-o-基转移酶(UF3G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指标优选糖网黄斑水肿方颗粒提取工艺及蒲黄影响溶出的机制考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施崇精 王姗姗 +3 位作者 程中琴 刘小妹 袁强华 宋英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8期1714-1717,共4页
目的:优选糖网黄斑水肿方颗粒提取工艺,并考察蒲黄影响黄芪药效成分溶出的机制。方法:采用HPLCELSD法测定黄芪甲苷含量,HPLC-DAD法同时测定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香蒲新苷、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含量。以4个成分为评价指标,优选蒲黄... 目的:优选糖网黄斑水肿方颗粒提取工艺,并考察蒲黄影响黄芪药效成分溶出的机制。方法:采用HPLCELSD法测定黄芪甲苷含量,HPLC-DAD法同时测定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香蒲新苷、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含量。以4个成分为评价指标,优选蒲黄提取方式。以蒲黄指标成分为评价指标,单因素法优选蒲黄提取工艺。以黄芪指标成分和干膏率为评价指标,以综合评分法建立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优选黄芪等7味药提取工艺。通过测定不同阶段下黄芪指标成分的变化,考察蒲黄对黄芪成分溶出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称取蒲黄,加11倍水,煎煮4次,每次50 min,过滤,得蒲黄单煎液;称取黄芪等7味药,加8倍水,煎煮3次,每次40 min,过滤,得黄芪等7味药合煎液。蒲黄的吸附作用是影响黄芪成分溶出的主要原因。结论:糖网黄斑水肿方颗粒中蒲黄粉末和黏液质具有吸附作用,影响黄芪指标成分溶出,制备时蒲黄应采用单煎法。优选的工艺合理可行、稳定科学,适合于该制剂的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网斑水肿方颗粒 提取工艺 溶出机制 芪甲苷 毛蕊异葡萄糖 香蒲新苷 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巴梨’果皮UFGT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李俊才 李天忠 +1 位作者 王志刚 李宝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0-34,共5页
以‘巴梨’红色芽变品种‘红巴梨’果皮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技术和RACE结合的方法,克隆了UFGT(UDP-葡萄糖:类黄酮3-O-葡萄糖基转移酶)蛋白的部分cDNA,命名为Pc UFGT。结果表明:该cDNA片段长为1 089 bp,与苹果UFGT基因序列一致性达89%,... 以‘巴梨’红色芽变品种‘红巴梨’果皮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技术和RACE结合的方法,克隆了UFGT(UDP-葡萄糖:类黄酮3-O-葡萄糖基转移酶)蛋白的部分cDNA,命名为Pc UFGT。结果表明:该cDNA片段长为1 089 bp,与苹果UFGT基因序列一致性达8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5%,含有糖基转移酶的UDPGT、COG1819和MGT等保守域。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红巴梨’幼果期表达强度约为‘巴梨’的2倍,而果实成熟期表达强度略低于‘巴梨’;该基因在‘红巴梨’果肉中不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巴梨 红色果皮 UDP-葡萄糖 类黄酮3-o-葡萄糖基转移酶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鹊肾树心材的化学成分及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纪国 李俊 +4 位作者 吴强 杨瑞云 李珊 陈自占 黎露清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80-783,827,共5页
本文研究鹊肾树Streblus asper心材的乙酸乙酯部分化学成分及体外抗菌活性。运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层析,反相C-18柱色谱层析和Sephadex LH-20分离、纯化,最终得到8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并结合理化鉴定确定化合物结构为:银杏双黄酮(1)、异黄... 本文研究鹊肾树Streblus asper心材的乙酸乙酯部分化学成分及体外抗菌活性。运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层析,反相C-18柱色谱层析和Sephadex LH-20分离、纯化,最终得到8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并结合理化鉴定确定化合物结构为:银杏双黄酮(1)、异黄酮-4'-甲氧基-7-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2)、鼠李柠檬素-3-O-β-D-半乳糖苷(3)、β-香树脂酮(4)、β-谷甾醇(5)、香草酸(6)、山俞酸(7)、二十六烷酸(8)。除化合物5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提取到。此外研究了化合物1-4的抗菌活性,实验表明化合物2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鹊肾树 银杏双 -4'-甲氧基-7-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 鼠李柠檬素-3-o-β-D-半乳糖苷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