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树植物秋茄类黄酮代谢及其抗氧化活性对高盐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9
1
作者 宋晓敏 吕晓杰 +4 位作者 邱智敏 邢建宏 陈世品 谭芳林 陈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461-2468,共8页
以红树植物秋茄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浓度NaCl(0、200和500mmol·L-1)处理的砂培实验,应用qRTPCR分析秋茄叶片中类黄酮物质合成上游的4个关键酶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肉桂酸羟化酶基因(C4 H)、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基因(4... 以红树植物秋茄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浓度NaCl(0、200和500mmol·L-1)处理的砂培实验,应用qRTPCR分析秋茄叶片中类黄酮物质合成上游的4个关键酶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肉桂酸羟化酶基因(C4 H)、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基因(4CL)和查尔酮合成酶基因(CHS)的转录水平,并对关键酶活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测定了幼苗生物量、钾钠离子含量、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以探讨秋茄耐盐性与类黄酮物质的关系,为揭示木本植物耐盐机制奠定基础。结果显示:(1)在盐处理条件下,秋茄叶片中PAL、4CL、C4 H和CHS4个关键酶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上调,PAL、4CL、C4H酶活性和CHS含量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明显上升。(2)与对照相比,秋茄根、茎、叶干重在盐处理3d和15d后均无显著变化,而秋茄株高仅在200mmol·L-1盐处理15d后显著增加,其余浓度和时间均未发现有显著性变化。(3)随着盐浓度的升高,秋茄叶片类黄酮含量显著增加,K+/Na+明显下降,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活性氧自由基清除率显著增加。研究表明,盐处理加强了秋茄叶片中类黄酮代谢过程中相关酶基因的表达,类黄酮物质的累积有助于其抗氧化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秋茄的抗盐性,维持盐胁迫下秋茄的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茄 盐胁迫 类黄酮代谢 抗氧化 Q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蓝复合光对龙眼愈伤组织生长及类黄酮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刘生财 李汉生 +1 位作者 杨曦晨 赖钟雄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9-115,共7页
为探究红蓝复合光对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生长影响及对类黄酮代谢的调控机制,以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为试材,研究红蓝复合光配比对其生长、总黄酮和表儿茶素含量的影响,结合qPCR技术分析类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DlCHS、DlLAR和编码光信号转录因子Dl... 为探究红蓝复合光对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生长影响及对类黄酮代谢的调控机制,以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为试材,研究红蓝复合光配比对其生长、总黄酮和表儿茶素含量的影响,结合qPCR技术分析类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DlCHS、DlLAR和编码光信号转录因子DlHY5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龙眼胚性愈伤组织在红蓝复合光配比为1∶9和2∶8时生长率较高,分别为1107.50%、1130.0%,生长状态也较好;红蓝复合光配比为1∶9,类黄酮含量和表儿茶素含量最高,分别为12.49 mg/g和2187.54μg/g;当红蓝复合光配比为5∶5和3∶7时,DlCHS和DlLAR基因表达量较高,而DlHY5的表达量在红∶蓝=1∶9时达到最高值。红蓝复合光有利于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中类黄酮及表儿茶素合成,且蓝光比例越大越有利于次生代谢物质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眼 胚性愈伤组织 红蓝复合光 类黄酮代谢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素调控葡萄果实类黄酮代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何磊 潘秋红 《热带生物学报》 2016年第4期522-529,共8页
介绍了脱落酸、油菜素内酯、生长素、乙烯对类黄酮代谢基因表达和代谢产物的影响,以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进展。提出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品种间激素调控差异及转录因子调控机理等。
关键词 葡萄 激素 类黄酮代谢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南芥中类黄酮代谢途径及其调控 被引量:7
4
作者 甘蓓 杨红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5290-5292,5304,共4页
综述黄酮类化合物的重要生物学作用,类黄酮代谢的合成、关键酶、转运途径,以及代谢调控因子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关键词 类黄酮代谢 转运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红梨果皮类黄酮合成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田鹏 康保珊 +1 位作者 魏闻东 苏艳丽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437-2442,共6页
采用半定量和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10个类黄酮合成基因在梨品种‘红星’和‘满天红’成熟果皮中的转录特性以及光照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满天红’花色苷合成上游基因(CHS、CHI)的表达量高于‘红星’,而下游基因(F3 H、DFR、ANS... 采用半定量和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10个类黄酮合成基因在梨品种‘红星’和‘满天红’成熟果皮中的转录特性以及光照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满天红’花色苷合成上游基因(CHS、CHI)的表达量高于‘红星’,而下游基因(F3 H、DFR、ANS)以及黄酮醇(FLS)和原花色素(LAR、ANR)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却正好相反。套袋去除光照可使所有被检测基因的转录水平降低,F3GT和FLS最明显,表达量差异达20~30倍以上,且套袋‘红星’中PAL、F3 H、DFR、ANS、LAR、ANR基因的表达量仍高于不套袋‘满天红’。研究认为,花色苷合成下游基因转录水平的差异是2个红色梨品种间着色不同的主要原因,而F3GT是光照调控‘红星’着色的关键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梨 类黄酮代谢途径 半定量RT PCR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笋类黄酮合成及调控基因表达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乐 李和洲 +4 位作者 尹俊玉 张园 刘正杰 林春 毛自朝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2-271,共10页
【目的】了解芦笋类黄酮化合物的合成与调控模式,本研究基于绿芦笋品种格尔夫转录组,阐明芦笋类黄酮化合物的代谢途径及调控模式。【方法】基于模式植物中已阐明的黄酮和花色苷的合成途径与调控,利用绿芦笋品种格尔夫自交产生的雄(M)、... 【目的】了解芦笋类黄酮化合物的合成与调控模式,本研究基于绿芦笋品种格尔夫转录组,阐明芦笋类黄酮化合物的代谢途径及调控模式。【方法】基于模式植物中已阐明的黄酮和花色苷的合成途径与调控,利用绿芦笋品种格尔夫自交产生的雄(M)、雌(F)后代进行RNA测序及总黄酮和芸香苷的含量分析。【结果】商品笋时期,总黄酮和芸香苷含量是雄株大于雌株,并且检测到芸香苷和矢车菊苷合成途径共15个催化步骤的酶及33个同工酶基因,43个调控基因。【结论】预测Ao CA4H1、Ao ANS1、Ao CHI1为绿芦笋中类黄酮合成的重要基因,Aob HLH32、Ao MYB3、Ao MYB10,Ao MYB11;Ao WD 7等基因为重要的调控相关基因。该研究阐明了雌雄芦笋间类黄酮差异的调控机理,为绿芦笋全雄育种的优势、类黄酮含量的分子改良等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 转录组 类黄酮代谢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种间杂种F1纤维中关键代谢路径和基因鉴定
7
作者 温天旺 朱宏 +2 位作者 张依霖 范劲松 范回桥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1-200,共10页
为在表型和遗传上揭示远缘杂种F1纤维的杂种优势并解析产量性状杂种优势不明显的原因,分别对远缘杂种F1与陆地棉亲本发育10 d的纤维组织样品进行混池取样,利用转录组学解析材料间在遗传转录水平上的差异,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材料间... 为在表型和遗传上揭示远缘杂种F1纤维的杂种优势并解析产量性状杂种优势不明显的原因,分别对远缘杂种F1与陆地棉亲本发育10 d的纤维组织样品进行混池取样,利用转录组学解析材料间在遗传转录水平上的差异,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材料间存在明显差异的代谢路径和关键基因。结果显示,杂种F1长纤维细胞数量少,并且种子表面有绿色短绒;陆地棉亲本和远缘杂种F1纤维转录组数据共鉴定到1 128个上调基因,678个下调基因;通过基因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苯丙烷生物合成及其分支类黄酮生物合成路径;差异基因的偏亲表达分析显示,杂种F1纤维等位基因偏向海岛棉表达,其中杂种F1的类黄酮代谢路径的二氢黄酮醇-3',5'-羟化酶(F3'5'H)基因只表达海岛棉的等位基因。总体来看,海岛棉-陆地棉远缘杂种F1纤维产量性状具有负向杂种优势并且具有明显的绿色短绒,这可能与苯丙烷生物合成和类黄酮生物合成路径所产生的次生代谢物有关。本研究在遗传转录水平挖掘陆地棉-海岛棉远缘杂交F1纤维的杂种优势及其重要的代谢路径和基因,并建立了表型性状与遗传转录及遗传转录与代谢合成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杂种优势 纤维 转录组 类黄酮代谢 二氢醇-3' 5'-羟化酶(F3'5'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马铃薯耐盐性转录组比较及耐盐基因的挖掘
8
作者 王亚玲 江应红 +1 位作者 孙慧 刘易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1-1130,共10页
【目的】研究与马铃薯耐盐性相关的候选基因,为马铃薯耐盐性鉴定与评价和耐盐基因的挖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耐盐品种晋薯16号及盐敏感品种冀张薯12号为试材,采用0%、0.5%、1%和1.5%NaCl溶液进行盐胁迫处理,在第8 d时,分析植株表... 【目的】研究与马铃薯耐盐性相关的候选基因,为马铃薯耐盐性鉴定与评价和耐盐基因的挖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耐盐品种晋薯16号及盐敏感品种冀张薯12号为试材,采用0%、0.5%、1%和1.5%NaCl溶液进行盐胁迫处理,在第8 d时,分析植株表型和生理生化指标,随后选择1%的盐浓度处理,分析2个品种进行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结果】相较于冀张薯12号,晋薯16号在盐胁迫条件下,具有较低的丙二醛含量。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和类黄酮代谢途径在2个马铃薯品种中显示出明显的差异。【结论】筛选出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类黄酮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盐胁迫 转录组测序 植物激素信号途径 类黄酮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MS/MS方法分析绿茶非挥发性代谢物在常温贮藏中的动态变化
9
作者 周汉琛 王辉 +1 位作者 刘亚芹 雷攀登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301-311,共11页
为探究非挥发性代谢物在绿茶贮藏中的动态变化,本研究将贮藏温度设定为37℃以处理绿茶样,后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离子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在不同贮藏时间条件下(15、40、80、120 d)非挥发性代谢物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以-8... 为探究非挥发性代谢物在绿茶贮藏中的动态变化,本研究将贮藏温度设定为37℃以处理绿茶样,后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离子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在不同贮藏时间条件下(15、40、80、120 d)非挥发性代谢物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以-80℃贮藏绿茶为对照,37℃贮藏40 d后绿茶干茶、茶汤色泽开始转变。儿茶素类物质在37℃贮藏40 d内,变化不显著,而游离氨基酸含量则显著降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共鉴定出684种化合物,其中77种化合物在绿茶贮藏中有显著变化,为特征性差异化合物,且主要是多酚类、脂类及有机酸类物质。与鲜味相关的化合物十八二烯-6-炔酸在贮藏40 d后极显著降低;在贮藏80 d的绿茶中已经无法检测到该化合物。与茶汤色泽、滋味相关的茶黄素-3-儿茶素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上升。类黄酮代谢分析显示,黄酮糖苷类物质在贮藏过程中呈现上升趋势。脂质代谢分析表明,脂类物质中的三酰基甘油类和二酰基甘油类物质在贮藏15 d即发生显著变化;游离脂肪酸类物质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而上升。本研究结果表明黄酮类和脂质类化合物在绿茶贮藏进程中变化较为显著,对绿茶的品质下降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贮藏 非挥发性代谢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 类黄酮代谢 脂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褐色颖壳新等位基因OsFBX310^(bh6)的克隆鉴定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霞 张晓波 +6 位作者 施勇烽 王惠梅 黄奇娜 奉保华 李小红 郭丹 吴建利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5-342,共8页
通过EMS诱变获得遗传稳定的水稻褐色颖壳突变体(brown hull 6,简称bh6)。与野生型IR64相比,在自然条件下突变体的颖壳颜色自抽穗期开始逐渐加深直至蜡熟期颖壳呈深褐色,除千粒重和穗长显著降低外,其他农艺性状(株高、每株有效穗数、每... 通过EMS诱变获得遗传稳定的水稻褐色颖壳突变体(brown hull 6,简称bh6)。与野生型IR64相比,在自然条件下突变体的颖壳颜色自抽穗期开始逐渐加深直至蜡熟期颖壳呈深褐色,除千粒重和穗长显著降低外,其他农艺性状(株高、每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未发生显著改变。遗传分析表明,该褐色颖壳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构建突变体bh6与正常色颖壳水稻CPSLO17的F2分离群体作为基因定位群体,将该基因精细定位在第9染色体长臂上106kb的区段内。序列分析发现,突变体中F-box蛋白基因OsFBX310(LOC_Os09g12150)编码区第1013位碱基由G突变为A,致使其所编码的蛋白序列第338位的甘氨酸(Gly)突变成天冬氨酸(Asp)。通过构建OsFBX310功能互补载体进行转化试验,结果表明,突变体转基因植株的谷壳颜色恢复为正常颜色。该基因是已报道的水稻OsFBX310基因的新等位基因,命名为OsFBX310bh6。OsFBX310bh6及其野生型等位基因的克隆对深入研究338位甘氨酸/天冬氨酸在类黄酮代谢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丰富水稻特异种质资源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褐色颖壳突变体 分子标记 OsFBX310 类黄酮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果实中莽草酸途径与多酚积累的关系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春兰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12期33-36,38,共5页
概述了莽草酸途径及其在植物次生代谢中的重要作用、葡萄果实类黄酮代谢与调控的研究现状,并对莽草酸代谢与葡萄多酚积累的关系进行探讨和展望。
关键词 莽草酸途径 类黄酮代谢 多酚积累葡萄果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仙NtMYB7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桂青 姚红 +2 位作者 吴嘉诚 MUHAMMAD Anwar 曾黎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01-1410,共10页
为研究中国水仙类黄酮代谢调控网络,从中国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中克隆得到一个R2R3-MYB基因,命名为NtMYB7(GenBank登录号:MF522208)。序列分析表明,NtMYB7基因cDNA开放阅读框(ORF)为753bp,编码250个氨基酸。氨基酸多... 为研究中国水仙类黄酮代谢调控网络,从中国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中克隆得到一个R2R3-MYB基因,命名为NtMYB7(GenBank登录号:MF522208)。序列分析表明,NtMYB7基因cDNA开放阅读框(ORF)为753bp,编码250个氨基酸。氨基酸多重序列比对分析发现,NtMYB7含有R2和R3保守结构域,属于R2R3-MYB家族;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NtMYB7与花青素合成抑制因子聚为一类。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NtMYB7基因在中国水仙不同时期花瓣和副冠以及不同器官中均有表达,且NtMYB7基因在鳞茎盘中表达量最高。瞬时表达分析发现,NtMYB7使花青素合成激活因子StMYB诱导产生的红色变浅;定量PCR分析表明,NtMYB7基因显著抑制烟草黄酮醇代谢分支FLS基因的表达,同时抑制StMYB激活的花青素和原花青素合成结构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初步判断,NtMYB7基因是中国水仙类黄酮代谢途径的抑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水仙 R2R3-MYB 类黄酮代谢 抑制因子 结构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菜型油菜粒色主效基因BrTT1的调控机制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艳花 荐红举 +1 位作者 邱晓 李加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78-1689,共12页
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 L.,2n=20,AA)为十字花科芸薹属作物,属于栽培油菜基本种。我国是白菜和白菜型油菜的起源中心,与甘蓝型油菜相比,其起源和栽培历史悠久,遗传资源丰富,具有天然而稳定的黄籽资源。大黄油菜是白菜型油菜中一种天... 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 L.,2n=20,AA)为十字花科芸薹属作物,属于栽培油菜基本种。我国是白菜和白菜型油菜的起源中心,与甘蓝型油菜相比,其起源和栽培历史悠久,遗传资源丰富,具有天然而稳定的黄籽资源。大黄油菜是白菜型油菜中一种天然的黄籽资源,其粒色鲜黄,黄籽性状能够稳定遗传,且具有大粒、含油量高、自交亲和性好等优点,是研究油菜粒色性状的良好材料。本研究对白菜型油菜粒色主效基因BrTT1进行了进一步的功能验证,并对BrTT1的粒色调控机制进行了初步解析。序列比较结果表明,BrTT1在不同遗传背景白菜型油菜黄籽、红褐籽、黑籽品种中存在固定的差异位点,同一粒色材料所得BrTT1序列一致,可用于预测粒色表型;酵母双杂交分析表明,BrTT1可以与另外2个转录因子R2R3-MYB(BrTT2)和WD40(BrTTG1)以及一个催化酶(BrTT3)相互作用。qRT-PCR结果表明,超量和干扰BrTT1的表达,导致类黄酮合成路径结构基因及其他关键调节基因BrTT2、BrTTG1的异常表达或不表达,从而阻碍了原花色素的正常积累。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BrTT1在白菜型油菜粒色形成中的调节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BrTT1 类黄酮代谢 酵母双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