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荧光指纹光谱用于污染河流溶解性有机物来源示踪研究 被引量:58
1
作者 钟润生 张锡辉 +1 位作者 管运涛 毛献忠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7-351,共5页
采用三维荧光指纹光谱技术对河流溶解性有机物荧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河流中的溶解性有机物主要有腐殖质和蛋白质两类,类腐殖质荧光峰λ激发/λ发射为250/460nm(A1),220/400nm(A2)和325/420nm(C);类蛋白质荧光峰λ激发/λ发... 采用三维荧光指纹光谱技术对河流溶解性有机物荧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河流中的溶解性有机物主要有腐殖质和蛋白质两类,类腐殖质荧光峰λ激发/λ发射为250/460nm(A1),220/400nm(A2)和325/420nm(C);类蛋白质荧光峰λ激发/λ发射为285/357nm(T1),230/360nm(T2)。支流的类蛋白质荧光峰T1和T2由于生活污水的排放,其荧光强度都有明显增强。Fe3+离子在支流与干流汇合后浓度增加到支流的30倍,相应的类腐殖质荧光峰A1也发生了明显蓝移现象,而其他荧光峰则没有明显的偏移。激发波长较长的类腐殖质C,A1和类蛋白质T1荧光强度由于稀释及Fe3+等金属离子猝灭而明显降低,以至荧光峰消失。而较低激发波长的类蛋白质T2和UV类腐殖质A2荧光强度和荧光峰位置相对比较稳定,不容易受到溶液化学条件影响。激发波长220~230nm荧光团可以用来示踪污染河流溶解性有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指纹 溶解性有机物 蛋白质荧光 类腐殖质荧光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水体有机综合污染指标的三维荧光光谱法与传统方法测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志刚 刘文清 +5 位作者 张玉钧 李宏斌 赵南京 刘建国 司马伟昌 杨立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514-2517,共4页
比较研究了科学岛、巢湖和太湖不同来源水样的三维荧光光谱、COD值和DOC值。结果表明巢湖过滤水样COD值与DOC值线性相关(r=0.928 9);三维荧光光谱法测得的科学岛水样溶解有机物(DOM)浓度、类蛋白荧光强度(Ipro-like)、类腐殖质荧光强度(... 比较研究了科学岛、巢湖和太湖不同来源水样的三维荧光光谱、COD值和DOC值。结果表明巢湖过滤水样COD值与DOC值线性相关(r=0.928 9);三维荧光光谱法测得的科学岛水样溶解有机物(DOM)浓度、类蛋白荧光强度(Ipro-like)、类腐殖质荧光强度(Ihum-like)均与COD值线性相关(r分别为0.821 72,0.84651和0.836 89);而三维荧光光谱法测得的巢湖和太湖水样的DOM浓度、Ipro-like和Ihum-like则与COD值无明显线性关系。上述结论与前人研究结果产生分歧,文章对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利用荧光光谱法测量水体有机污染综合指标的可行性和必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荧光光谱 COD DOC 蛋白荧光 类腐殖质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藻生长过程藻液三维荧光特征 被引量:18
3
作者 任保卫 赵卫红 +1 位作者 王江涛 王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30-1134,共5页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监测了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tamarense),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mntum),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及海洋原甲藻(...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监测了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tamarense),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mntum),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及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实验室培养过程中产生的荧光溶解有机物。中肋骨条藻为代表的硅藻主要产生类腐殖质荧光物质,而甲藻在指数增长期主要产生类蛋白荧光物质。进入消亡期后类蛋白荧光和类腐殖质荧光强度迅速增大,原因可能是衰老、死亡藻细胞的破碎释放出大量的荧光有机物质所致,此外还有细菌对非荧光有机物进一步降解。塔玛亚历山大藻、微小亚历山大藻、东海原甲藻及海洋原甲藻的类蛋白荧光强度在消亡后期由于细菌降解或光降解等因素而降低。同属微藻产生的荧光物质相似,例如塔玛亚历山大藻与微小亚历山藻、东海原甲藻与海洋原甲藻,但具体荧光峰位置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藻 溶解有机物 三维荧光光谱 蛋白荧光 类腐殖质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浮游植物生长过程中溶解有机物质的三维荧光光谱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赵卫红 王江涛 +1 位作者 崔鑫 季乃云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5-430,共6页
利用三维激发-发射矩阵荧光光谱技术,监测了赤潮异弯藻和中肋骨条藻培养过程中产生的溶解有机物,分析了三维荧光光谱图中的荧光峰位置、数量及荧光强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微藻生长过程中会产生类蛋白和类腐殖质两类荧光有机物质,... 利用三维激发-发射矩阵荧光光谱技术,监测了赤潮异弯藻和中肋骨条藻培养过程中产生的溶解有机物,分析了三维荧光光谱图中的荧光峰位置、数量及荧光强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微藻生长过程中会产生类蛋白和类腐殖质两类荧光有机物质,这两类有机物的荧光峰的位置及荧光强度有较大差异。在不同生长期,两类荧光有机物的产生机制不同.在指数生长期,两类有机物的荧光强度与藻密度成正相关,说明浮游植物释放了一定量的荧光物质;在平稳期和衰亡期,两类有机物的荧光强度迅速增加,这可能由于衰老、死亡藻细胞的破碎释放出大量的荧光有机物质所致,此外细菌对非荧光有机物进一步降解,也可能是产生该现象的一个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溶解有机物 激发-发射荧光光谱 蛋白荧光 类腐殖质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藻产生的不同粒级溶解有机物质的三维荧光光谱 被引量:4
5
作者 赵卫红 王江涛 +2 位作者 崔鑫 季乃云 苗辉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8-93,共6页
通过过滤(0.7μm)和切向超滤(100kDa、10kDa、1kDa)技术将实验室内培养的赤潮异弯藻和中肋骨条藻藻液分离成100kDa-0.7/μm、10~100kDa、1~10kDa的胶体浓缩液和〈1kDa的超滤液,利用激发.发射矩阵荧光光谱技术测定了不同粒级... 通过过滤(0.7μm)和切向超滤(100kDa、10kDa、1kDa)技术将实验室内培养的赤潮异弯藻和中肋骨条藻藻液分离成100kDa-0.7/μm、10~100kDa、1~10kDa的胶体浓缩液和〈1kDa的超滤液,利用激发.发射矩阵荧光光谱技术测定了不同粒级溶液中有机物的荧光性质,分析了三维荧光光谱图中的荧光峰位置、数量及荧光强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两种微藻产生的类腐殖质荧光物质主要是〈1kDa的小分子物质。赤潮异湾藻产生的类蛋白荧光物质中,15%是100kDa-0.7μm的大胶体,8%是10~100kDa的中胶体,而大部分是〈1kDa的小分子物质。赤潮异弯藻各级超滤截留液的类蛋白荧光峰的发射波长与过滤液相比,发生蓝移,而超滤液的则发生红移,表明赤潮异湾藻产生的类蛋白荧光物质随着粒径的增大极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异湾藻 中肋骨条藻 胶体 激发.发射荧光光谱 蛋白荧光 类腐殖质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湾沉积物间隙水中CDOM的荧光特性及其分布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程远月 郭卫东 +1 位作者 夏恩琴 胡明辉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14,共7页
研究了2003年4月从厦门湾九龙江口、西海域及同安湾采集的表层沉积物及柱状样间隙水中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荧光特性及其水平与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间隙水CDOM中均观测到类腐殖质与类色氨酸两类荧光.它们在表层沉积物间隙水... 研究了2003年4月从厦门湾九龙江口、西海域及同安湾采集的表层沉积物及柱状样间隙水中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荧光特性及其水平与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间隙水CDOM中均观测到类腐殖质与类色氨酸两类荧光.它们在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的相对含量均以九龙江口靠近浮宫红树林区的站位最高,同安湾及西海域养殖区各站位次之,分别反映了河口区红树林生态系以及养殖活动的影响;西海域靠近东渡码头的站位两类荧光的相对含量最低,系受疏浚活动影响所致.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两类荧光的相对含量均远高于底层水,暗示表层沉积物可成为上覆水体CDOM的一个重要来源.大多数站位间隙水中类腐殖质荧光的相对含量随深度增加而渐增,反映了CDOM在缺氧环境下的成岩作用过程.多数站位在3—6cm深度处出现类色氨酸荧光峰值,随后递减,反映了近表层沉积物中细菌等微生物活动对蛋白质的降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溶解有机物 沉积物间隙水 类腐殖质荧光 色氨酸荧光 成岩作用 红树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