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饱和气氛退火对碲锌镉晶体导电类型转变界面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袁绶章 赵文 +3 位作者 孔金丞 姜军 赵增林 姬荣斌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7-522,共6页
在富Te生长条件下,通过垂直布里奇曼法制备的部分碲锌镉晶体内存在导电类型转变界面。采用富Te液相外延技术在含有导电类型转变界面的碲锌镉衬底上生长碲镉汞薄膜,制成的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响应图上存在明显的响应不均匀分界面。碲锌镉晶... 在富Te生长条件下,通过垂直布里奇曼法制备的部分碲锌镉晶体内存在导电类型转变界面。采用富Te液相外延技术在含有导电类型转变界面的碲锌镉衬底上生长碲镉汞薄膜,制成的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响应图上存在明显的响应不均匀分界面。碲锌镉晶体的导电类型转变由缺陷类型的不同引起,为消除碲锌镉衬底的导电类型转变界面,提升碲镉汞红外焦平面的成像质量,对含有导电类型转变界面的碲锌镉晶体进行了Cd饱和气氛退火实验,研究了时间和温度等退火条件对晶体导电类型转变界面的影响,探讨了Cd间隙和Cd空位缺陷的形成机制,为晶体生长过程中的Cd空位缺陷抑制提出了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碲锌镉 导电类型转变界面 退火 Cd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碳强度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志强 李雪薇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5-172,203,共9页
“碳问题”成为世界性难题,土地利用类型转变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新疆为例,利用ArcGIS软件对植被空间分布数据、土壤空间分布数据和不同时点的土地遥感监测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林地碳汇作用明显,其综合碳密度最高,达... “碳问题”成为世界性难题,土地利用类型转变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新疆为例,利用ArcGIS软件对植被空间分布数据、土壤空间分布数据和不同时点的土地遥感监测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林地碳汇作用明显,其综合碳密度最高,达161.58 kg/m^(2);林地转化为耕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时分别产生3.758 6 kg/m^(2)、5.377 6 kg/m^(2)、6.844 8 kg/m^(2)和8.696 7 kg/m^(2)的碳强度;建设用地则为主要的碳源场所;耕地、草地的碳源碳汇作用差距较小;未利用地开发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碳汇效果不同,碳汇能力由高到低分别是林地、耕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为保证新疆的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应以低碳为约束,开发未利用地,充分利用新疆资源禀赋,发展可再生资源,加大对林地的保护,加强环境规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土地利用类型转变 碳强度 碳源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xZnxTe晶体中由本征缺陷引起的导电类型转变界面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文 孔金丞 +9 位作者 姜军 赵增林 陈少璠 宋林伟 俞见云 陈珊 庹梦寒 李俊 贺政 姬荣斌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60-564,共5页
在富Te生长条件下,采用垂直布里奇曼法(vertical Bridgman method,VB)生长的部分碲锌镉(Cd_(1-x)Zn_(x)Te,CZT)晶体内存在导电类型转变界面。为深入探讨碲锌镉晶体导电类型转变界面形成的原因,结合晶体导电类型和红外光谱透过率的测试... 在富Te生长条件下,采用垂直布里奇曼法(vertical Bridgman method,VB)生长的部分碲锌镉(Cd_(1-x)Zn_(x)Te,CZT)晶体内存在导电类型转变界面。为深入探讨碲锌镉晶体导电类型转变界面形成的原因,结合晶体导电类型和红外光谱透过率的测试结果与第一性原理的理论计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碲锌镉晶体内的导电类型转变界面是晶体生长过程中形成的Cd空位(V_(Cd))缺陷与Cd间隙(Cd_(i))缺陷导致的。在富Te条件的生长过程中,Cd空位缺陷易于形成,碲锌镉晶体材料中含有大量的Cd空位缺陷,材料的导电型为p型。在晶体生长结束阶段的降温过程中,Cd原子会扩散至碲锌镉晶体中,促进了Cd间隙缺陷的形成,在碲锌镉晶体材料中形成Cd间隙缺陷,导致晶体材料的导电性转变为n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碲锌镉 导电类型转变 Cd空位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过程机理模型的长江流域蒸散发及其组分变化机理研究
4
作者 俎千雪 马傲格 +1 位作者 孙善磊 柳艺博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466-5480,共15页
作为我国中部和北部的重要水资源供给区,近年来长江流域水资源分配的不均匀性以及供给能力的不稳定性日益加剧。蒸散发(ET)是直接影响流域水资源供给能力的重要因子,因此,厘清ET及其组分土壤蒸发(E)、蒸腾(T)和冠层截留蒸发(Ei)变化的... 作为我国中部和北部的重要水资源供给区,近年来长江流域水资源分配的不均匀性以及供给能力的不稳定性日益加剧。蒸散发(ET)是直接影响流域水资源供给能力的重要因子,因此,厘清ET及其组分土壤蒸发(E)、蒸腾(T)和冠层截留蒸发(Ei)变化的相关物理机制,可以为科学管理长江流域水资源提供重要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研究基于遥感驱动的生态过程机理模型BEPS,模拟分析了2001—2020年长江流域年ET及其组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因子联立求解法剥离了气候、植被叶面积指数(LAI)和植被类型转变等对ET及其组分趋势的贡献,开展了归因分析。结果表明:1)流域平均ET、T和Ei分别以1.95 mm/a、1.12 mm/a和0.96 mm/a的速率显著增加;空间上,超过35%的地区显示三者显著增加;而流域平均及一半以上地区的E呈减小趋势。2)对比各组分趋势,流域平均和64%的地区显示ET趋势由T的变化决定,而其余地区则由E和Ei的变化控制。3)就流域平均而言,ET、T和Ei的增加及E的减小均可归因于LAI的增大。4)ET、E、T和Ei趋势的主控因子存在明显空间差异,但主控因子LAI的面积占比始终最大,分别为49%、46%、48%和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过程机理模型(BEPS) 长江流域 蒸散发 蒸散发组分 气候变化 叶面积指数 植被类型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人口转变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被引量:2
5
作者 洪英芳 《人口与经济》 1985年第6期53-57,共5页
现代世界人口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步从所谓“多生多死”类型向“少生少死”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这是世界人口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巨大转变.但是,这个转变过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又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并且它的转变形态也颇不同.这... 现代世界人口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步从所谓“多生多死”类型向“少生少死”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这是世界人口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巨大转变.但是,这个转变过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又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并且它的转变形态也颇不同.这不仅对人口发展本身,而且对各国整个经济、社会生活,都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现代世界人口转变的规律及其历史史经验,以便更自觉地加速实现本国的人口转变并促进它向着更有利于社会经济进步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人口转变 基本形态 出生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现代世界 人口再生产类型 类型转变 人口年龄结构 体标志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民经济各部门作用类型的研究
6
作者 陈宏 杨莉 +1 位作者 朱蕙 李燕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5-299,共5页
通过传递和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所代表的含义,研究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和推动作用,提出了一个分类指标,将国民经济各部门分为不同的作用类型。根据1987~1997年的四川省投入产出表提供的数据,在数量上分析... 通过传递和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所代表的含义,研究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和推动作用,提出了一个分类指标,将国民经济各部门分为不同的作用类型。根据1987~1997年的四川省投入产出表提供的数据,在数量上分析了四川省各部门十年来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和推动作用的变化。研究发现:各部门的作用类型并非永远是固定的,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类型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经济各部门 类型转变 作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
7
作者 《学术前沿》编者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6-16,共1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伟大实践。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这既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壮丽图景,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在这一恢宏征程中,人口发展绝非简单的数量增减,而...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伟大实践。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这既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壮丽图景,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在这一恢宏征程中,人口发展绝非简单的数量增减,而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成色的核心变量和基础支撑。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我国人口经历了由高速增长到平稳发展的过程,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人口发展进入新阶段。一方面,教育普及与科技进步驱动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持续攀升,“人才红利”加速释放,新型城镇化向纵深推进为人口发展开辟广阔天地。另一方面,总人口增速趋缓,老龄化进程加快、程度加深,少子化与老龄化交织叠加,区域间人口增减分化趋势加剧,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系统性挑战。这些结构性变化,深刻重塑发展基础与逻辑,要求我们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深层次谋划应对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 人才红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转变的含义、判别标准及模式 被引量:3
8
作者 葛小寒 《西北人口》 1999年第2期15-17,共3页
人口转变论从40年代开开始,就已经引起许多争论。本文就这一转变的含义、判别标准及模式联系我国的实际谈了点看法,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兴趣。一、关于人口转变的含义及判别标准当代西方人口... 人口转变论从40年代开开始,就已经引起许多争论。本文就这一转变的含义、判别标准及模式联系我国的实际谈了点看法,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兴趣。一、关于人口转变的含义及判别标准当代西方人口转变论在讨论人口转变的含义及判别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转变 判别标准 转变模式 适应性转变 类型转变 人口再生产 控制性 人口数量 再生产量 出生性别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转移矩阵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研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梁宝坤 陆汝成 +1 位作者 李冠 李秋萍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1期2779-2784,共6页
研究土地利用类型转变所引起的碳排放效应,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区域土地低碳利用提供决策基础。运用Arc GIS软件对北部湾经济区1990、2000及2010年3个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分析,得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进而核算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 研究土地利用类型转变所引起的碳排放效应,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区域土地低碳利用提供决策基础。运用Arc GIS软件对北部湾经济区1990、2000及2010年3个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分析,得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进而核算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碳排放转移矩阵。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期内,因地类转移造成总净减少的碳排放量达987 550.37 t,经研究发现碳汇地类及未利用地向碳源地类转变、碳源地类间由低排放向高排放地类的转变会导致区域碳排放量明显增加。碳源地类向碳汇地类的转变而减少的碳排放量为631 690.25 t,碳减缓能力与转向地类的碳汇/碳排放能力有一定关系。针对新兴发展区域的土地利用趋势,从低碳经济的发展角度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类型转变 转移矩阵 碳排放效应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E的干旱区流域湿地水体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以宁夏平原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邹业斌 柴明堂 +3 位作者 杨娟 申晓晶 冯东溥 舒瑞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14,共6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宁夏平原为黄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湿地区域。本文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GEE)对宁夏平原1984—2020年湿地水体的历史覆盖、面积变化、类型转变及季节性演变等动态信息进行分析与评价...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宁夏平原为黄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湿地区域。本文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GEE)对宁夏平原1984—2020年湿地水体的历史覆盖、面积变化、类型转变及季节性演变等动态信息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 1984—2020年宁夏平原湿地水体历史覆盖面积为1 373.86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8.1%,全时段覆盖水体面积为116.46 km^(2);(2) 1984—1999年至2000—2020年宁夏平原地表水体面积共计增加482.99 km^(2),总体面积变化率为45.6%;(3)研究区新增永久性水体明显,过去37年新增永久性水体218.89 km^(2),同时季节性水体面积变化幅度较大;(4) 2020年,全年覆盖水体占比为39.45%,而1—6月覆盖时间的水体面积占比超过50%。本文成果可为环境保护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湿地水体 水体面积变化 水体类型转变 水体季节性演变 谷歌地球引擎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中动结构起源假说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晔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5-128,F0003,共5页
中动结构是用来描述非施事主语的类属性的结构,其内部蕴含情态性解读,并且施事不在句法层面体现。由于格体系的脱落,英语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语用语序到语法语序的类型学转变,在新的类型学框架以及语用功能的联合影响下,古英语中的man... 中动结构是用来描述非施事主语的类属性的结构,其内部蕴含情态性解读,并且施事不在句法层面体现。由于格体系的脱落,英语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语用语序到语法语序的类型学转变,在新的类型学框架以及语用功能的联合影响下,古英语中的man结构的一部分成员经历了由话题到主语的语法化过程,从而产生了中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动结构 类型转变 语法化 隐施事 man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