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外汽车平面广告多模态隐喻表征类型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王扬 向恩白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5-92,共8页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作为一种新的交通工具已经走进中国普通家庭,并逐渐形成一种新兴的汽车文化。通过此研究,可以验证和充实多模态隐喻表征类型的研究,印证多模态隐喻和广告语篇研究的主要观点,为广告语篇的研究提供科学...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作为一种新的交通工具已经走进中国普通家庭,并逐渐形成一种新兴的汽车文化。通过此研究,可以验证和充实多模态隐喻表征类型的研究,印证多模态隐喻和广告语篇研究的主要观点,为广告语篇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 隐喻 汽车广告 表征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报语篇多模态隐喻表征类型研究 被引量:34
2
作者 杨友文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35,共6页
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文章将海报语篇中的多模态隐喻表征类型分为六类,其中"始源域文字——目标域图像"是最典型范式。这六种类型呈现出的规律性特征主要与各模态的表征特点有关。海报语篇多模态... 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文章将海报语篇中的多模态隐喻表征类型分为六类,其中"始源域文字——目标域图像"是最典型范式。这六种类型呈现出的规律性特征主要与各模态的表征特点有关。海报语篇多模态隐喻表征类型的认知分析能够验证与补充概念隐喻和多模态隐喻的相关理论成果,有利于加强读者的多模态隐喻识解能力,同时也能为海报的创意实践提供有益的思维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隐喻 海报语篇 表征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基于认知神经科学视角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志厚 侯栎欣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17,共5页
知识可视化是一种有效促进知识学习、整理、创造和传播的技术或工具。大脑的可塑性、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左右脑的交流互动功能以及多通道知觉理论等都可以用来解释知识可视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知识可视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 知识可视化是一种有效促进知识学习、整理、创造和传播的技术或工具。大脑的可塑性、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左右脑的交流互动功能以及多通道知觉理论等都可以用来解释知识可视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知识可视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知识可视化的优势作用的同时,也应注意做到:尝试多类型表征形式,防止“习惯性大脑”形成;结合“言语、文字、身体”表征,避免对图解形式过度依赖;融通思维与情感,促成知识向能力、素养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可视化 认知神经科学 类型表征 “言语、文字、身体”表征 思维与情感 左右脑交流 多通道知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嵌与迷惘:“间隔年”青年的另类内卷实践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春瑶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4-80,38,共8页
“间隔年”现象是自我救赎还是躺平摆烂,再度掀起争议性的社会关注。依据迥异的支配逻辑,中国式“间隔年”实践类型可划分为自主探索型、主动缓冲型、被动逃避型与被迫暂停型。深嵌于社会结构性的就业困境,又脱嵌于对抗社会时钟的“为... “间隔年”现象是自我救赎还是躺平摆烂,再度掀起争议性的社会关注。依据迥异的支配逻辑,中国式“间隔年”实践类型可划分为自主探索型、主动缓冲型、被动逃避型与被迫暂停型。深嵌于社会结构性的就业困境,又脱嵌于对抗社会时钟的“为自己而活”,并借由媒介对诗意生活的浪漫滤镜与个体希冀的自由想象的渲染刻画,促成了中国式“间隔年”现象的生成逻辑。但在中国的社会情境下,“间隔年”却被异化为“备考年”,在看似“暂停下来”的时间里以“不敢停下来”的竞速心态呈现为另类内卷实践。社会层面应当给予“间隔年”群体理解与配套支持,摆脱单一的价值评判标准,重新审视并助力于消解青年群体的迷惘、焦虑与内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年” 类型表征 生成逻辑 “备考年” 另类内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