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上游煤矿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对固碳服务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张泽民 刘博 关潇 《环境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0-201,共12页
明晰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区域碳储量的影响,是“双碳”目标背景下推进矿区低碳减排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多源数据集,使用InVEST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缓冲区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识别了1990-2020年黄河流... 明晰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区域碳储量的影响,是“双碳”目标背景下推进矿区低碳减排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多源数据集,使用InVEST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缓冲区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识别了1990-2020年黄河流域上游13个大中型煤矿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评估了不同矿区及其周边不同距离缓冲区的固碳服务能力,并对二者的关联度进行分析,旨在厘清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固碳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0-2020年煤矿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草地、未利用地、林地和耕地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转移为主,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以288.8 hm^(2)/a的速度持续扩张.(2)1990-2020年不同时段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单一动态度均为正值,草地和未利用地则均为负值,其中2010-201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综合动态度均较高,2015-2020年则均相对较低,并且露天开采方式矿区土地利用强度远高于井工开采方式.(3)1990-2020年各矿区内单位面积年固碳量在0.7~4.1 Mg/hm^(2)之间,在时间上呈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趋势,并且在距离矿区50 km范围内,距离越远,平均单位面积年固碳量越高,影响程度逐渐下降.(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单位面积年固碳量的平均关联度从高到低表现为未利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水体.研究显示,黄河流域上游煤矿区开发过程中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积的变化是矿区生态系统固碳服务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上游 煤矿区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固碳服务 缓冲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类型变化对长白山森林土壤碳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丹 吕瑜良 +5 位作者 徐丽 何秀 徐志伟 赵宁 王瑞丽 何念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6373-6381,共9页
土壤有机质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碳汇功能具有重要影响。为揭示植被类型变化对森林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影响,以长白山针阔混交林的原生林和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土壤在不同水... 土壤有机质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碳汇功能具有重要影响。为揭示植被类型变化对森林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影响,以长白山针阔混交林的原生林和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土壤在不同水分(30%、60%和90%土壤饱和含水量(SSM))和不同温度(5、10、15、20、25和30℃)下培养,在为期56 d的培养期内分9次测定土壤碳矿化速率。实验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培养温度和水分对土壤碳矿化速率具有显著影响,且三者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P<0.001)。次生林土壤碳矿化累积量显著高于原生林(P<0.05),在90%SSM和温度30℃培养状况下分别为346.41μgC/g和241.01μgC/g。包含温度和水分的双因素模型可很好地拟合土壤碳矿化速率的变化,温度和水分可共同解释土壤碳矿化速率的82.7%—95.9%变异。次生林土壤碳矿化温度敏感性(Q10)显著高于原生林;水分对温度敏感性的影响较复杂,次生林在60%SSM最高,而原生林在90%SSM最高。总之,原生林遭砍伐后将会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从而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另外,根据Q10值可以预测次生林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对全球变暖反映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 植被类型变化 土壤呼吸 土壤有机质 温度 温度敏感性 Q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天伟 高照良 +2 位作者 李永红 郭文 刘爱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5-228,233,共5页
高速公路修建,通过改变沿线土地利用类型导致其生态服务功能发生变化。基于Costanza等人率先研究的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分类与评估法,结合中国学者对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的生态价值估算结果,评估了西汉高速户县—勉县段沿线土... 高速公路修建,通过改变沿线土地利用类型导致其生态服务功能发生变化。基于Costanza等人率先研究的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分类与评估法,结合中国学者对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的生态价值估算结果,评估了西汉高速户县—勉县段沿线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及其变化。结果表明,高速公路修建占用的4种土地类型主要是农田、园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是1 116.41,6.84,125.21,125.77hm2。由于绿化、恢复植被等措施,建成后的林、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55.26和21.40 hm2。高速公路建成后,农田、园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消失,同时林、草地面积的增加,使废物处理、气候调节功能价值增加量最大;增加幅度最大的是气候调节、栖息地和娱乐功能。耕地、园地面积消失,使食物供应、生物控制和传粉功能减少量最大。减少幅度最大的分别是生物控制、食物供应和传粉功能,分别为89.67%,72.51%和61.84%。总体上,公路建成后,土地总的生态功能价值较以前呈减少趋势,减少了3.72×105元/a,每1 km平均1 400元/a。高速公路给区域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远大于其对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生态服务价值 西汉高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时体标记系统的古今类型变化 被引量:12
4
作者 左思民 《汉语学报》 2007年第2期11-23,共13页
本文以分类列举的方式,简要描述了上古汉语的时标记"曩、昔、故、向、乡、今、其、将、且",时体合一标记"已、既、业、尝、曾、未、矣",及现代汉语的时标记"过去、以前、刚才、刚刚/刚、来着、现在、将、即将... 本文以分类列举的方式,简要描述了上古汉语的时标记"曩、昔、故、向、乡、今、其、将、且",时体合一标记"已、既、业、尝、曾、未、矣",及现代汉语的时标记"过去、以前、刚才、刚刚/刚、来着、现在、将、即将、会、要",体标记"起来、下去",时体合一标记"已经/已、曾经/曾、在、没有/没、了_1、过、着、了_2"等,借以展露汉语时、体标记系统在历时过程中发生的类型变化,并进一步把最重要的变化概括为如下三个:由词汇性标记为主到语法性标记为主;由前修饰性词语为主到后置词为主;由基本上标记绝对时到既可标记绝对时、又可标记相对时。文中还探讨了这种类型变化的产生原因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记 类型变化 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类型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瀚曰 包维楷 +1 位作者 胡斌 胡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878-6888,共11页
植被类型变化强烈影响着土壤碳循环。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微生物将从环境中获取的碳分配给自身生长的比例,是土壤碳循环的综合指标。研究植被类型变化对CUE的影响有助于从微生物视角理解该过程中的土壤碳动态,可以为评估植被类... 植被类型变化强烈影响着土壤碳循环。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微生物将从环境中获取的碳分配给自身生长的比例,是土壤碳循环的综合指标。研究植被类型变化对CUE的影响有助于从微生物视角理解该过程中的土壤碳动态,可以为评估植被类型变化对土壤质量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提供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价值。通过系统查阅相关文献,综述了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CUE变化情况,以及该过程中影响CUE的因子与机制。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以林地、草地和农业用地为起点或终点的植被变化类型。天然林(原生林、次生林)变化为人工林、林地变化为草地后CUE普遍下降,随终点植被的发展CUE可能恢复至起点水平。植被成熟度越高,发生转变时CUE变化越剧烈。植被类型变化以农业用地为起点或终点时,CUE变化方向的不确定性及幅度的变异性均增加。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CUE变化主要受到植被、土壤、微生物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的驱动,指示CUE的指标、采样季节和土层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CUE的变化。今后相关研究应采用直接的CUE测定方法,拓宽研究气候区及植被变化类型,关注植被变化过程中CUE变化的土层差异及动态监测,深入对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生态环境因子变化与CUE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变化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土壤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湿地类型变化的自然-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娜娜 高飞 +3 位作者 魏圣钊 黄从德 杜美霖 兰素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5502-5512,共11页
利用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对四川湿地进行遥感制图,通过GIS空间叠加分析获取2000—2015年间2期(2000—2010年和2010—2015年)湿地变化时空数据库,选取平均风速、降雨量、平均气温、平均日照时间、平均相对湿度、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 利用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对四川湿地进行遥感制图,通过GIS空间叠加分析获取2000—2015年间2期(2000—2010年和2010—2015年)湿地变化时空数据库,选取平均风速、降雨量、平均气温、平均日照时间、平均相对湿度、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和人口数量9个自然和社会经济影响因子,采用典型相关分析(CCA)方法,对四川省湿地类型变化的驱动力进行研究。(1)从2000年到2015年,四川省湿地变化面积705374 hm^2,沼泽和河流湿地是每期湿地面积变化的主体,库塘是变化最大的湿地类型,湖泊湿地最为稳定,主要的湿地变化类型是沼泽转化为非湿地、河流和非湿地转变为库塘。(2)平均气温、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数量分别解释湿地类型变化的16.6%、30.7%和2.1%,而降雨量和平均相对湿度仅能解释0.6%和0.3%,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气温和人口数量是四川省湿地类型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3)四川不同湿地类型变化的驱动因子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沼泽湿地转化为非湿地的量减少,而且国内生产总值越高,非湿地和河流湿地转变为库塘的量越多;随着平均气温的增加,沼泽湿地转化为非湿地的面积增加。研究结果说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四川湿地面积的保护和增加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全球变暖仍然导致沼泽湿地在不断减少,因此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加强对沼泽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对于稳定四川湿地资源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湿地类型变化 驱动力 CCA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匀市区小学校园声环境质量类型变化
7
作者 刘以礼 潘明芳 +1 位作者 熊存武 王西岳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2-195,共4页
2003年都匀市区各小学校园声环境质量状况监测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市区的小学校园声环境质量状况分为清静型、扰闹型、持续吵闹型和断续吵闹型共4种类型。到2012年,这种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断续吵闹型校园消失,持续吵闹型小学校... 2003年都匀市区各小学校园声环境质量状况监测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市区的小学校园声环境质量状况分为清静型、扰闹型、持续吵闹型和断续吵闹型共4种类型。到2012年,这种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断续吵闹型校园消失,持续吵闹型小学校园的数量则明显增加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校园 声环境质量 聚类分析 类型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8
作者 王兰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14期189-193,共5页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城市化水平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选取南京市2005—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城市化水平的相关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城市化水平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城市化水平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选取南京市2005—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城市化水平的相关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城市化水平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土地利用类型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中农用地、未利用土地面积随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随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增加。城市化水平影响着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在平稳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保持正确的土地利用规划,以期为城市合理开发与土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城市化水平 土地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新主流文化的导向和类型变化的多种可能性 被引量:2
9
作者 金丹元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41,共8页
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新主流文化导向可能会出现如下几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是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形象地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独特而又有力的中国声音;二是加强并深化维护世界和平的主题;三是坚守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传承并光大中国的优... 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新主流文化导向可能会出现如下几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是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形象地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独特而又有力的中国声音;二是加强并深化维护世界和平的主题;三是坚守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传承并光大中国的优秀文化;四是放大红色基因,积极弘扬革命浪漫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新主流文化导向的影响下,中国的类型电影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特别是在灾难片、伦理片、科幻片、武侠与现代打斗片中会出现新的调整或重塑。与此同时,在类型电影的微调和变化中,我们也应看到高科技所营造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穿越”类型的新的叙事手法和网络传播、网评等,也可能会带来各种新的融合的机遇和弊端。因此,加强管理和规范网络的商业化运作是理所当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主流文化导向 类型电影变化 融合与弊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CI-LC数据的甘南和川西北地区土地覆盖类型时空动态分布及草地面积变化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元春 葛静 +7 位作者 侯蒙京 高宏元 刘洁 包旭莹 殷建鹏 高金龙 冯琦胜 梁天刚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5,共15页
土地覆盖变化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并对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是实现快速动态监测大面积土地覆盖变化的有效方法。结合野外实测土地类型数据和Landsat 8 OLI影像,对欧空局全球土地覆盖产品(CCI-LC)在甘南和川西北地区分... 土地覆盖变化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并对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是实现快速动态监测大面积土地覆盖变化的有效方法。结合野外实测土地类型数据和Landsat 8 OLI影像,对欧空局全球土地覆盖产品(CCI-LC)在甘南和川西北地区分类精度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1992-2015年土地覆盖类型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并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出发,研究了该地区草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CCI-LC产品在甘南和川西北地区的总体精度为76.79%,在六大土地覆盖类型中(草地、林地、裸地、水体、永久冰雪和人类占用地),草地的用户精度最高(94.88%)。2)在1992-2015年,草地面积整体上呈减少趋势,且在1994-2001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减少了6760.53 km2,动态度为-0.53%·年-1。3)1992-2000年研究区主要发生草地、林地和人类占用地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其中草地以转出为主;2000-2010年研究区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多样,草地仍以转出为主,但转出面积较上一时间段大幅度减少;2010-2015年间研究区地物类型的转换关系更加复杂,其中草地以转入为主,转入来源仅为林地和人类占用地。4)农业GDP和牧业GDP是甘南和川西北地区草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且两者均与草地面积呈负相关关系。提供了一种宏观、快速、低成本分析长时间序列土地覆盖类型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I-LC产品 甘南和川西北地区 精度评价 土地覆盖类型变化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化类型的地类图斑面积一致性维护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远彬 刘仁义 +1 位作者 刘理想 刘南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12年第1期95-100,共6页
维护数据更新前后的空间拓扑一致性与属性逻辑一致性是数据更新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由于地类图斑的属性面积与图形面积在数据库存储的精度不同,四舍五入后造成数据更新前后属性面积统计值存在差异.本文在分析地理实体变化类型后提出... 维护数据更新前后的空间拓扑一致性与属性逻辑一致性是数据更新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由于地类图斑的属性面积与图形面积在数据库存储的精度不同,四舍五入后造成数据更新前后属性面积统计值存在差异.本文在分析地理实体变化类型后提出了数据更新过程中地类图斑的6种变化类型,针对分割与综合变化2种具有代表性的变化类型,设计与实现了不同的维护面积一致性的方法,并在实际应用系统中得到有效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类图斑 一致性 平差 变化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状实体增量信息提取过程中变化类型自动检测方法
12
作者 张旗升 王艳慧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16,共6页
为解决空间数据库增量更新过程中空间实体变化类型识别困难、判别方法复杂度高、判别因子冗余度高以及识别过程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实体特征匹配模型的面状实体变化类型检测方法。该方法在新旧版本面状空间数据库增量实体... 为解决空间数据库增量更新过程中空间实体变化类型识别困难、判别方法复杂度高、判别因子冗余度高以及识别过程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实体特征匹配模型的面状实体变化类型检测方法。该方法在新旧版本面状空间数据库增量实体集合基础上,构建实体变化类型评判规则,设计并集成面状要素属性及几何特征算子,对单一面状实体9种变化类型进行检测和提取,最大限度地降低判别算法复杂度和判别因子冗余度,实现面状实体增量信息提取过程中变化类型的判别、提取、入库,以及判别过程与增量实体提取过程的紧密联系和有机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量更新 变化类型检测 实体几何特征 增量信息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2023年山西省河流水环境质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爱花 史明 +3 位作者 刘金涛 惠晓梅 毋晓琴 李超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93,共5页
掌握近年山西省河流水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对后续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河流污染治理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1~2023年山西省地表水国控、省控逐月水质数据,分析全省及主要流域不同水质类型比例和主要污染指标现状,采用Mann-Kendall(M-K)... 掌握近年山西省河流水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对后续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河流污染治理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1~2023年山西省地表水国控、省控逐月水质数据,分析全省及主要流域不同水质类型比例和主要污染指标现状,采用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和系统聚类法探究水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21~2023年全省河流水环境呈改善趋势,优良水体(Ⅰ~Ⅲ类)断面比例显著上升,污染水体(Ⅳ~劣V类)断面比例显著下降;当前全省污染源以农业、生活污染为主,但依然存在工业污染风险,其中,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在4~10月易成为污染指标,而氨氮在每年的11月~次年3月易成为污染指标;六大流域河流水质均有不同程度地好转,但涑水河、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污染水体断面比例依然较高;全省及主要流域3年逐月水质状况主要分为3类,水质较差的一类集中在2021年大部分月份及2022、2023年春夏季个别月份,水质好的一类主要包括2022、2023年大部分月份,春夏季为未来水环境治理需要重点关注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类型变化 污染指标 M-K趋势检验 系统聚类法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时相遥感数据的典型区生态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马广文 何立环 +4 位作者 李宝林 董贵华 刘海江 孙聪 王业耀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5-193,共9页
利用1985、2000、2013年遥感影像提取的土地覆盖数据,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动态度计算、转移矩阵等,分析1985—2013年我国典型地区各类型生态系统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生态系统相互转化时空变化特征等,揭示1985—2013年生态环境格... 利用1985、2000、2013年遥感影像提取的土地覆盖数据,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动态度计算、转移矩阵等,分析1985—2013年我国典型地区各类型生态系统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生态系统相互转化时空变化特征等,揭示1985—2013年生态环境格局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一级分类生态系统综合变化率,赣江、闽江、白龙江和岷江上游流域分别为4.7%、3.9%、3.3%和1.7%,生态系统变化强度1985—2000年较缓,2000—2013年更剧烈。1985—2013年典型区生态系统的主要转化方向具有持续性和双向性特征,岷江、白龙江和赣江上游流域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效果明显,出现较高比例的耕地转为森林和草地;面积占67.4%生态系统类型变化与耕地生态系统和人工表面生态系统变化有关;生态系统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生态变化主要表现为沿主要河流谷地的线状延伸,主要城镇居民点附近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较为突出,人类活动是典型地区生态系统类型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典型区尤其是敏感区应加大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减少人类经济活动,降低洪水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概率和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格局 生态系统综合变化 类型相互转化强度 类型变化方向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6—2015年滇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动态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晓娜 邓忠坚 +2 位作者 王秋华 王玉和 万仕蓉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7-145,共9页
基于1986年、1995年、200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和2015年的Landsat 8 OLI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分形理论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滇西北地区30 a来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6—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均是林地占绝对优... 基于1986年、1995年、200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和2015年的Landsat 8 OLI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分形理论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滇西北地区30 a来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6—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均是林地占绝对优势,其比例均在64%以上,城乡工矿用地面积最小,面积比例均不足1%,水域除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均呈上升趋势,城乡工矿用地变化最大;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主要存在于林地—草地—耕地三者之间,2005—2015年间,三者间转换面积达到最大;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形特征表现为林地、草地、城乡居住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斑块形状趋于稳定,而耕地和水域趋于活跃状态;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复杂,景观总体破碎化加剧,连通度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类型变化 分形特征 景观格局指数 滇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初探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昕 任志远 杨勇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159-162,共4页
选取陕西省1992、1999、2003年三期土地利用的动态数据,应用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分析了由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发现:从1992年到1999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7168.12×106美元增加... 选取陕西省1992、1999、2003年三期土地利用的动态数据,应用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分析了由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发现:从1992年到1999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7168.12×106美元增加到7542.47×106美元,但从1999年到2003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迅速减少到7145.53×106美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每年变化率为1.3%,远高于总的年变化率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陕西省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生态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国风》的章句类型及其演变
17
作者 李炳海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74-181,共8页
《诗经.国风》多数作品采用奇数章成篇、偶数句成章的原则,构成奇偶相生、阴阳互动的形态,是后来新体诗结构模式的原型。《国风》每章句数多寡不同,每章句数较长的作品多见于西部和西北地,其余地域的诗歌则多数是短章。《国风》的长章... 《诗经.国风》多数作品采用奇数章成篇、偶数句成章的原则,构成奇偶相生、阴阳互动的形态,是后来新体诗结构模式的原型。《国风》每章句数多寡不同,每章句数较长的作品多见于西部和西北地,其余地域的诗歌则多数是短章。《国风》的长章多用于叙事,短章则重在抒情。《国风》的章句结构继承的是原始歌谣的传统,但章句的组合方式又存在有序和无序之分。章句排列无序的作品有的是抒发感情的需要,有的是产生的年代较早,还有的是随着历史推移而发生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国风 章句结构 类型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矢量数据的道路网变化检测算法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沙玉坤 赵荣 +1 位作者 沈晶 梁勇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9-31,40,共4页
通过对地图矢量数据之间自动变化检测方法之三元组算法的研究,利用图形差(、图形被差(/),图形交(∩)数据,构建基于三元组的变化检测模型,并根据三元组集合算法中元素的φ与┐φ,自动检测出线状矢量数据的新增、消失、延长、缩短、形变等... 通过对地图矢量数据之间自动变化检测方法之三元组算法的研究,利用图形差(、图形被差(/),图形交(∩)数据,构建基于三元组的变化检测模型,并根据三元组集合算法中元素的φ与┐φ,自动检测出线状矢量数据的新增、消失、延长、缩短、形变等5种变化类型的检测结果,最后以青海省杂多县、玉树县地区的道路网为试验数据,获得道路网变化检测结果,验证算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量数据 变化检测 三元组 变化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数化的空间实体变化分类方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邢汉发 陈军 +1 位作者 李长辉 周晓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5-500,共6页
提出一种基于目标标识动态性、拓扑关系、维数、形状、位置、方位等多参数的空间实体变化分类模型,为单一空间实体变化的分类描述提供了形式化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变化分类的层次推断框架,分别对单一实体9种基本变化进行细分与形... 提出一种基于目标标识动态性、拓扑关系、维数、形状、位置、方位等多参数的空间实体变化分类模型,为单一空间实体变化的分类描述提供了形式化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变化分类的层次推断框架,分别对单一实体9种基本变化进行细分与形式化描述,给出有意义的变化类型。最后,以变化信息标报为例,阐述其应用方式。本文所提出的层次分类方法解决了变化信息标报中"标报什么"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标报 变化参数 层次分类 变化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地形与地貌的响应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磊 兰安军 钟九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6-183,共8页
为了探究喀斯特山区重大水利枢纽工程区的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对地形地貌的响应,助力区域石漠化治理和大型调水工程的科学实施及可持续发展,以贵州省黔中水利枢纽为例,采用像元二分模型,选取MODIS-NDVI数据对研究区2001—2020年植被覆盖... 为了探究喀斯特山区重大水利枢纽工程区的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对地形地貌的响应,助力区域石漠化治理和大型调水工程的科学实施及可持续发展,以贵州省黔中水利枢纽为例,采用像元二分模型,选取MODIS-NDVI数据对研究区2001—2020年植被覆盖度进行计算,并以分级数据为基础,运用植被覆盖变化类型的提取模型和分布指数,探究了植被覆盖变化的分异特征及其对地形与地貌的响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以高和较高为主,20年来,植被覆盖面积持续上升,年均增长率为0.46%,植被覆盖情况总体较好;(2)植被覆盖变化以改善型和稳定型为主,28个区(县)中,白云区、观山湖区、修文县的植被退化面积超过了植被改善面积,有生态退化风险,需加强生态保护;(3)从地貌上看,非喀区植被覆盖改善比纯喀和亚喀区显著;(4)从地形上看,随着高程和坡度上升,植被覆盖退化型分布优势降低,稳定型占优;从坡向变化看,平地植被覆盖退化显著,其余区域不明显。因此,黔中水利枢纽植被覆盖的优势范围和变化类型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地貌 植被覆盖变化类型 分布指数 分异特征 黔中水利枢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