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剧琐谈
1
作者 王毅 《鄂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S1期19-23,共5页
一、张驴儿这条贱虫 《窦娥冤》中的张驴儿反映了元代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他专横、狡诈、残忍,什么坏事都敢干,而又有恃无恐。他宁可看着自己的父亲被自己投放的毒药毒死,也不愿放弃一次极好的讹诈机会。
关键词 《窦娥冤》 元代社会 社会现象 毒药 类型化人物 元杂剧 公案戏 包公戏 《蝴蝶梦》 官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特的风采神韵
2
作者 齐裕焜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53-57,64,共6页
《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历来褒贬不一。毛宗岗称赞《三国演义》有“三奇”,又可称为“三绝”即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奸绝”。而近人则认为这正是《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缺点,“三绝”是道德类型,人物是类型化而非个性化... 《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历来褒贬不一。毛宗岗称赞《三国演义》有“三奇”,又可称为“三绝”即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奸绝”。而近人则认为这正是《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缺点,“三绝”是道德类型,人物是类型化而非个性化的。其实,毛宗岗是有艺术眼光的,《三国演义》里写得最好的的确是诸葛亮、关羽和曹操。刘备是“仁君”的典型,张飞则是鲁莽英雄的代表,但是,刘备纯粹地“仁”,张飞一味地“莽”,缺少独特的风采神韵。在《三国演义》之后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类似的人物。而诸葛亮、关羽和曹操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有人认为《三国演义》中袁绍等人,并非绝对化,是与“才”敌为“不才”,与“不才”敌则又是“才”者,因而是个性化的典型,似乎比“三绝”更成功。实际上,袁绍性格虽较复杂,更接近历史人物的原型,但并非成熟的个性化典型,其艺术魅力难与诸葛亮、关羽、曹操相匹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葛亮 《三国演义》 非个性 曹操 类型化人物 爱·摩·福斯特 封建统治者 刘备 人物塑造 性格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