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波纹唇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永波 陈国华 +3 位作者 王珺 骆剑 黄宗文 尹绍武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2-28,共7页
采用阿立新蓝过碘酸雪夫试剂染色法,研究了波纹唇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规律。波纹唇鱼黏液细胞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分布,不同部位黏液细胞密度和类型均有差异。在靠近消化腔的部位分布Ⅱ型黏液细胞;在黏膜层基部多分布Ⅲ型和Ⅳ... 采用阿立新蓝过碘酸雪夫试剂染色法,研究了波纹唇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规律。波纹唇鱼黏液细胞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分布,不同部位黏液细胞密度和类型均有差异。在靠近消化腔的部位分布Ⅱ型黏液细胞;在黏膜层基部多分布Ⅲ型和Ⅳ型黏液细胞。口咽腔、舌和食道部位主要分布Ⅱ型和Ⅳ型黏液细胞;小肠和直肠黏膜层顶部主要分布Ⅱ型和Ⅳ型黏液细胞,基部主要为Ⅲ型和Ⅳ型黏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纹唇鱼 消化道 黏液细胞 类型与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下的南京近代园林类型与分布演变 被引量:4
2
作者 白雪锋 许浩 江文琪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3-138,共6页
近代南京是中国最早开启近代化建设和提出绿地系统的城市之一,园林类型主体由私家园林向公共绿地扩展,绿地的功能与权属发生变化。基于Arc GIS平台,结合空间句法和分形理论,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下南京近代园林的类型和分布演变。研究表明:1... 近代南京是中国最早开启近代化建设和提出绿地系统的城市之一,园林类型主体由私家园林向公共绿地扩展,绿地的功能与权属发生变化。基于Arc GIS平台,结合空间句法和分形理论,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下南京近代园林的类型和分布演变。研究表明:1)近代园林数量呈倒“V”形生长,清末主要为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民国以别墅园林、城市公园、公建附属园林为主;2)清末集中于城南,民国向城北扩展;城东园林较少,近代园林南北方向扩展能力远大于东西方向;3)近代园林主要分布于城北住宅和文教区及路网整合度较高、公共交通发达且地价小于30元/方丈的区域。总结了近代园林类型、分布与城市近代化转型背景、社会生活的变迁及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影响关系,为划定近代园林保护范围、塑造“民国文化看南京”的城市品牌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南京近代园林 类型与分布 城市化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动词词组的类型与分布
3
作者 阎仲笙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63-65,共3页
关键词 复合动词 动词词组 类型与分布 复句 主语 谓语中心 补语 卢布 语言单位 主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尖扎县草原植被类型及分布 被引量:1
4
作者 邓艳芳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CAS 2012年第6期28-30,共3页
根据遥感影像TM数据信息及其文献资料,结合野外布置样点、室内计算机技术解译及验证方法,研究尖扎县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结果表明:尖扎县共有森林、灌丛、草原、荒漠、草甸5个植被型组,近20个植被群系;并且植被垂直分布明显,随着海拨的... 根据遥感影像TM数据信息及其文献资料,结合野外布置样点、室内计算机技术解译及验证方法,研究尖扎县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结果表明:尖扎县共有森林、灌丛、草原、荒漠、草甸5个植被型组,近20个植被群系;并且植被垂直分布明显,随着海拨的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TM 植被类型与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内伶仃岛植物群落类型及其分布
5
作者 张娟娟 乔雪婷 +6 位作者 李文斌 佟森 李步杭 杨琼 徐华林 陈婷 余世孝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1年第1期23-37,共15页
【目的】划分广东内伶仃岛植物群落类型及绘制其分布图,为内伶仃岛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栖息地的分析以及保护区的长期规划和有效管理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554 hm^(2)的内伶仃岛调查1... 【目的】划分广东内伶仃岛植物群落类型及绘制其分布图,为内伶仃岛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栖息地的分析以及保护区的长期规划和有效管理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554 hm^(2)的内伶仃岛调查1个15 hm^(2)大样地、113个100 m^(2)小样地和317个样点,结合无人机航拍影像,对岛内植物群落进行分类,绘制植物群落类型分布图,并计测其分布面积。【结果】内伶仃岛的自然与人工植被可划分为25个群落类型,隶属于9个植被型和17个植被亚型。自然植被占全岛面积的51.81%,占植被分布面积的61.66%,主要的群落类型包括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群落、破布叶(Microcos paniculata)群落、刺葵(Phoenix loureiroi)群落、鹅掌柴(Schefflera heptaphylla)群落、榕树(Ficus microcarpa)群落、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鹅掌柴+银柴(Aporosa dioica)群落。人工植被占全岛面积的32.21%,占植被分布面积的38.34%,台湾相思林为主要的人工植被类型。破布叶群落在岛内分布较广,其分布与海拔无显著相关。【结论】作为离岛,内伶仃岛与大陆植被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由于长期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及猕猴活动的影响,群落结构与物种组成较为简单,抵抗外来入侵植物的影响能力较低,但自然植被仍是岛上的主要植被类型。建议加强本地乡土植物的引进种植,优化植被结构,为猕猴提供良好的栖息地环境和充足食源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无人机遥感影像 内伶仃岛 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油浆中烯烃分布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郭爱军 郑文林 +4 位作者 焦守辉 陈坤 刘贺 王宗贤 王子豪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3-418,共6页
以某催化裂化油浆为原料,通过二烯值和溴价分析方法测定了其四组分和五个馏分中共轭烯烃(双键)和烯烃(双键)的含量;同时结合紫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氢谱法(~1H-NMR)对其四组分和五个馏分中的烯烃类型和含量进行了表征和测定。结果表明,催... 以某催化裂化油浆为原料,通过二烯值和溴价分析方法测定了其四组分和五个馏分中共轭烯烃(双键)和烯烃(双键)的含量;同时结合紫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氢谱法(~1H-NMR)对其四组分和五个馏分中的烯烃类型和含量进行了表征和测定。结果表明,催化裂化油浆中的确存在烯烃(双键)和共轭烯烃(双键),其烯烃(双键)和共轭烯烃(双键)的含量高达21%和6%,四组分中的共轭烯烃(双键)含量依次增多,五个馏分中共轭烯烃(双键)的含量在5%左右,且四组分和五个馏分中烯烃(双键)的含量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同时,不同组分和不同馏分之间正构α-烯烃和内烯烃的含量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油浆 二烯值 溴价 核磁共振 烯烃类型与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含水层储水岩石特征与介质结构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谢渊 王剑 +9 位作者 江新胜 李明辉 邓国仕 侯光才 刘方 王德潜 孙永明 朱桦 王永和 罗建宁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9,共9页
本文采用沉积学与水文地质学交叉研究的思路,对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含水层储水岩石特征与含水介质结构进行了研究。下白垩统是由宜君-洛河、华池-环河、罗汉洞-泾川三套含水岩组组成的一个厚达1300m、具多层结构的巨型碎屑岩地下水系统... 本文采用沉积学与水文地质学交叉研究的思路,对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含水层储水岩石特征与含水介质结构进行了研究。下白垩统是由宜君-洛河、华池-环河、罗汉洞-泾川三套含水岩组组成的一个厚达1300m、具多层结构的巨型碎屑岩地下水系统,发育以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的多类型储水砂岩,其沉积形成于以河流、沙漠为主的多种陆相沉积环境。由于受沉积、成岩及后期剥蚀等作用的控制,各含水岩组储水岩石的类型、厚度及分布,以及储水空间的类型和发育程度、储水孔隙介质结构均有明显变化;在与其它水文地质条件的共同影响下,下白垩统地下水赋存和富集条件总体呈现"盆地北好南差、北部上好下差、南部下好上差"的宏观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下白垩统含水层 储水岩石类型与分布 储水岩石沉积成因 储水空间介质结构 地下水赋存-富集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八面河地区古近系孔店组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徐义卫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2-359,共8页
济阳坳陷八面河地区古近系孔店组具有形成油气藏所需的储层、圈闭和保存条件,但缺少生烃条件。八面河孔店组油藏具有"低密度、低粘度、低含硫、高含蜡、高凝固点"的特点,与东营凹陷王家岗孔店组原油具有相似性。对比八面河地... 济阳坳陷八面河地区古近系孔店组具有形成油气藏所需的储层、圈闭和保存条件,但缺少生烃条件。八面河孔店组油藏具有"低密度、低粘度、低含硫、高含蜡、高凝固点"的特点,与东营凹陷王家岗孔店组原油具有相似性。对比八面河地区孔店组与沙河街组的原油性质、组分构成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化指标,认为来自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和孔店组二段的原油通过不整合面沿由北西向古构造脊与河道砂体构成的优势通道运移至八面河地区,形成以超覆不整合地层油藏和构造油藏为主体的多种油藏类型。受构造背景、油气输导、储层展布、圈闭分布及断层活动等多种因素控制,孔店组油气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八面河鼻状构造带西南端,纵向上多聚集在距不整合面80m以内的孔店组下部,其油藏具有充满程度低、规模较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输导 油气聚集 油藏类型与分布 孔店组 古近系 八面河地区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草地植被的嬗变 被引量:5
9
作者 夏悦 王国会 +1 位作者 沈禹颖 马景永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869-1881,共13页
草地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原安全与国家生态安全息息相关。黄土高原作为我国重要的草原分布地,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探究黄土高原草地植被演变历程对该地植被的恢复重建及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查阅... 草地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原安全与国家生态安全息息相关。黄土高原作为我国重要的草原分布地,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探究黄土高原草地植被演变历程对该地植被的恢复重建及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史料探究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黄土高原草地植被的嬗变历程。研究表明:在地质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植被类型以草原为主。更新世到全新世中期,黄土高原草地植被随气候变迁经历了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的多次转变。到全新世晚期,由于暖期结束、气候总体变冷变干、人口基数增加和农耕文明的发展,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向干草原转变,草原带逐渐南移,草地植被破坏严重,面积不断减少,荒漠草原分布范围变广。随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展开,生态建设成效逐渐凸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草)、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试点等生态项目实施下,黄土高原的草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如今黄土高原山青草盛,绿意盎然,植被恢复已经到达区域水资源承载的极限,生态建设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仍需要探索新的治理思路与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草地类型与分布 草地嬗变 人类活动 农牧变迁 水土保持 生态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